-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从一堂中文课聊起(0) -- 奔波儿
国王完球了,伯爵怎么办?新国王让你安稳继续当伯爵,还是撵去扶犁种地?鲁肃这种知识分子,“累官仍不失州郡”靠的不是资本是知识,但知识的遗传可没有 资本靠谱。
面对海华子女,教育应该深入浅出,先简单重复,再逐步深化。
中国人信仰各异,但共同的是文化信仰。唯一能做到5000年历史传承的中国人与其他世界民族的主要不同,一是方块字,即人类历史上唯一保留下来的象形文字-也是真正意义的文字,而不是拼音符号;二是因方块字而固定下来的孤立语言,以及相关的文艺形式。所以传承汉字本身就是传承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是传承人类最宝贵的文化和文明遗产。
很多中国文化的深奥道理从说文解字中就能找到答案。
比如‘忠’字,即‘以心守中,中正正义,勇敢正直’。
岳飞忠于的不是宋高宗,甚至不仅仅是宋朝的社稷,而是华夏民族的生存权力。当年岳飞起兵是因为金人作为当时的野蛮民族,对中原文明发起的野蛮入侵和烧杀破坏。这一点上,岳飞抗金是正义进步的,金兀术虽然代表金人的民族利益,但就人类大文明和大历史而言,代表的是野蛮与落后,侵略与破坏,所以是反动落后的。岳飞抗金如果仅仅是为了效忠皇帝,那么皇帝不叫打了,就绝对不应再打了,更不能干涉储君的废立,所以岳飞被杀不是因为忠君,而是因为坚决反抗和不断反抗当时的蛮族对当时的中原民族的侵略,所以值得华夏民族永远纪念。以此为例,对海华子女的教育就是,面对歧视和压迫要勇于反抗,勇于斗争。平时要锻炼身体,文武双全。
李陵被灭族是因为误会,在当时背景下可以学张骞,或者赵破奴,住匈奴很多年后有机会再回到汉朝效力,或者在塞外建立中华国家也不是不可以。屈原对抗的是暴秦,忠于的是价值观,秦朝吞并六合并不完全反应当时的民心向背,汉朝才是民心所向,所以大秦帝国短短几年就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化为焦土。屈原要多忍几年,没准就能领导抗秦斗争了。但楚国贵族,无论是屈原还是项羽,都不能引领中华文明的前进方向,早晚要走进历史。而中华文明的高光点在于不以‘成败论英雄’,当然也不是‘以失败论英雄’,而是以‘道德人心论英雄’,。象屈原、苏武、关羽、岳飞、于谦他们因为忠于信仰,忠于民族而失败了,反而更让中国人感到惋惜和歌颂,所以伟大的不仅仅是这些英雄人物,也更是传颂这些英雄的中华民族。
不易把很负面的失败主义信息灌输给头脑简单的海华子女,比如讲太多屈原因为自己国家被灭就自杀了,李陵先不投降结果全家被坏皇帝杀了,关羽忠于汉室结果因偷袭被杀了,岳飞因为坚持抵抗被坏皇帝杀了,这会吓到孩子,甚至给海华子女感觉中华文明一无是处,到处是专制独裁,给反华分子可乘之机。
其实历史不是这样,中国人能一代代传颂这些人,批评当时的当权者,本身就是中华文明的成功。事实也是秦国灭了楚国没多久就被楚人给灭了,汉人和匈奴不管打了多久,最后东方再没有匈奴了,而汉人生生不息。岳飞是被杀了,但很快就被平反了,后来宋朝攻陷了金国都城,虽然宋朝后来也亡国了,但不过百年汉人又复国了。清朝即便有人号称是女真后裔,但后来还是灭亡了,融入了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之中,我们这才有空闲喝茶看戏,慨叹那些失败的英雄。中华民族总能笑到最后,这就是历史告诉我们的。
教育海外子女中华文化,建议从暨南大学的海外中文教材入手,一课不落,听说读写都要学,不断简单重复,滚动复习。
道德教育从最简单的三字经入手,侧重前面的道德部分和中间的通史部分,不断重复和深化,再以此为轴线,以藤曼的形式有机地向其他领域拓展。不易贪多贪广,凌乱无序,以免消化不良,竹篮打水。
以后慢慢聊
屈原去世以后,还有57年,秦国才统一天下。
屈原投江大约是在前278年,当时楚国仅是都城郢被秦国攻破,但楚国又转进到江淮一带发展,还曾经大败过秦军,直到前223年才被秦国举全国之力灭亡,但16年后,就是前207年,秦朝也被一帮楚国人给灭亡了,带头的叫陈胜吴广-号张楚,起决定作用的是楚国贵族项羽和楚人子弟兵,后来最终成功,建立汉家400年基业的人是楚国遗民刘邦。而刘邦从魏国人变成为楚人,恰恰是在楚国旧都被秦国攻破,楚国势力被迫转进江淮的时期。
屈原投江有点像陈天华蹈海,都是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但却唤醒了后来者。
我小时候就超爱听我妈讲故事,小孩子对世界是满满的求知欲,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故事再加上实地实景的真实体会,虚实结合,耳闻眼见迭加,效果绝对岗岗的。
岳飞是练武的奇才,神射手。在杭州岳庙参观岳飞塑像的时候,可以告诉小孩岳飞的外号大小眼,就是练射箭练出来的。真实的岳飞相貌平平,但是好学不倦,满江红文采气势极佳,还是个话痨,在庐山隐居的时候就喜欢跟幕僚们彻夜长谈。
岳飞的幕僚中有一个叫李若虚的,他有个兄弟叫李若水,是个有名的忠臣。李若水殉国的故事要讲起来,也是一大串。
再说庐山,岳母的墓就在庐山,可以去看看。岳飞的夫人李氏也是有故事的人,一介女流却能领兵平叛。传说岳飞还有个女儿,为了父亲的冤屈抱着银瓶投了井,名字没有流传下来,只知道人们称之为银瓶小姐。什么叫满门忠烈,这就是了。
还有著名的勇将杨再兴,在小商桥遭遇金军,单骑冲阵,力斩数十人,万军之中欲取上将首级,真正的万夫之勇。
杨再兴是岳飞的杀弟仇人,但是被张宪捉住之后,岳飞没有公报私仇,反而留他一命,为国家留下了一员勇将,最后成就了他万夫不挡的美名。两升箭镞的故事相当能打动人。小商桥始建于隋,至今犹在,到古战场走走,配上精彩的历史故事,肯定是不虚此行。
张宪的儿子名叫张敌万,从儿子这名字就能看出老子是何等样人。秦桧、张俊以酷刑相逼,企图叫张宪诬告岳飞,结果张宪至死不屈。什么是忠义?先辈们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解释。
岳飞的遗骨之所以能保存下来,是狱卒隗顺偷偷从诏狱里背出来的,埋在钱塘门外北山之滨的九曲丛祠。直到冤屈昭雪,才改葬岳坟。
要知道秦桧连与岳飞相关的文字都统统不留,一个狱卒是怎么从戒备森严的诏狱里把烈士遗体保留下来的呢?其中曲折,已然湮灭无闻。
钱塘门的残垣,现在还有小块留存。
秋瑾的遗骨保存,也是一段曲折的故事,忠义同样体现期间。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乃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终其一生,历经五朝、八姓、十一帝,但却是官运亨通,号称“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堪称官场的“不倒翁”。
第一次知道这个人物,是少时读史看到的一则故事。
话说,后周世宗柴荣乃是五代时期不可多得的一代英主,他在击败南唐,稳定后方以后,准备北伐,开始一统中华的征程。柴荣出征攻打北汉之前,与诸位大臣商议。朝堂之上,身为太师的冯道,一向不吭不哈,这次却跳将出来,唱起了反调。
柴荣说:“唐太宗平定天下的时候,每每披坚执锐,亲临沙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照猫画个虎呢?”
冯道一点不给面子,兜头盖脸泼去一瓢凉水,说:“陛下怎么能跟唐太宗比呢?(提个鞋都不够格。)”
柴荣敬他是当朝老臣,压住心头火,言道:“北汉的刘旻那厮,就是个废物点心,领着帮乌合之众,我军威武雄壮,杀将过去,就像大山压个鸟蛋蛋。”
话音刚落,冯道的第二瓢凉水接踵而至,“陛下能和大山相提并论吗?”
柴荣再也压不住火了,又不好当庭发作,只能甩袖而去。之后,柴荣给冯道派送小鞋一双,让他去给周太祖郭威修坟。冯道二话不说,立马上任,在完成这项工作以后,油尽灯枯,时年七十三岁,号称与孔夫子同寿。
在这则故事中,冯道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不知进退,抱残守缺的老官僚。但之后,读的书多了,才发现,历史上的冯道真不是如此简单的一个形象。
五代时期,中央政权更迭频繁,真真做到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如果按照儒家原教旨派那些家伙的标准——“一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主”,一旦王朝玩完,做臣子的统统应该自我了断,殉了社稷。可真那么做了,官吏一定是第一危险行业,且按照这种死法,估摸着得全国的老百姓都轮着当一遍官。
好吧,作为后辈和非儒家信徒,我们就不要求冯道死上七、八回了。死罪饶过,活罪难免,送他一顶“汉奸”的帽子,何如?
慢着,大唐政权乃是疑似鲜卑血统的李家所建,混了个300多年,可以算汉族政权了。可后唐的李家、后晋的石家、后汉的刘家都是沙陀人,冯道这个“汉奸”的帽子实在是有些勉强,但他有率众投降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的行径,那就算是“沙陀奸”吧,就是听上去怪不通顺的。
《旧五代史》(薛居正著)和《新五代史》(欧阳修著)都专门为冯道立传,虽然对冯道事奉若干王朝的行径褒贬不一,但对冯道治国理政的能力和胸怀宽广的为人却是不敢贬损,称全国百姓,无论贤愚,都尊其为元老。
耶律德光灭了后晋,意图屠戮百姓,问鼎中原之际,问冯道“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送了顶高帽,媚态十足地答复道:“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在冯道的劝诫之下,耶律德光明白契丹的政体与中原格格不入,也是为了卖个好名声,引军北还。可以说冯道几乎是凭着一己之力,让数以百万计的黎民百姓免遭涂炭。
一日,有一位新晋举子李导前来拜会,冯道拿他的名字开起了玩笑:“老夫名道,已经有年头了,且一直待在这相府之中,你这个秀才不会不知道吧,那还起个‘导’作为名,这可不合乎礼法吧?”李导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许也是心里鼻屎冯道,抗声答道:“大人是没有寸底的‘道’,小生却是有寸底的‘导’,有何不可?”面对后生小子的嘲讽,冯道,一笑置之,言道:“老夫不单单名上没有寸,做事也没有(方)寸,你这小子对我还真了解。”
以前,常听人说起“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一直不太明白。总觉得作为隐士,应该清静无为,远离喧嚣,躲在深山老林好好修行才对。但读了冯道的故事,窃以为,他的为人当得起“大隐隐于朝”这五个字,他虽然没有忠于一家一姓,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和百姓的疾苦,他所效忠的难道不正是“中国”吗?也许,大概,可能吧。
冯道的弟子们,为了避老师的名讳,讲起《道德经》时,说的是“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哈哈,冯道其人其事,实在是值得大说而特说。
旁注:冯道在中国的历史中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自己的对他的看法,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也一直在变化。
看来自己不该偷懒,还是得读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