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简单看法 -- 林风清逸
中特社的真实性质一目了然。
只是在口头上崇拜太祖,实际上既反对毛,又反对马。
计划经济的数学基础不是机械唯物论。 对于混沌,很多人从科普读物得来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不建议作为立论的基础。
我简单罗列一下个人在科研中的体会,不做展开。
1 非线性动力系统不能完全预测,但不意味着不能预测,更不是不可知论。
2 不可完全预测,不意味着不可控制。 生产活动中,往往是在不可控的前提下才搞预测。
3 经济活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不可测, 但显然是可控的。
几个例子, 搅动杯中的水,湍流不可完全预测,但显然可控。 “只要搅动不大,水不会出杯子”这个预测也显然正确。
巴西的蝴蝶扇翅膀显然不能在新疆沙漠中引发暴风雨和洪水。 混沌也得遵守质能守恒。 科普读物的比方只能拿来帮助理解,不能做论证基础。
苹果手机的生产离开计划显然不可能。 而创意和需求从乔布斯的个人意志到企业行为的贯彻过程中,计划也必不可少。
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并不比肥皂膜表面能最小难以理解。 计划经济也并没有任何困难去驾驭源自市场的自然规律。
肥皂膜为了表面能最小,自动收缩,出来的都是极小曲面,很容易理解,小学生都能明白。
问题是数学上如何解出这个极小曲面,那就难死了,能写出厚厚的一本书。。。
-- 这就是计划经济最大的问题啊
所谓边际效益,用百度百科上的例子简单说明,就是肚子饿了,你只有钱可以买5个馒头吃。
第一个馒头的边际效益最大,因为你那时候最饿,最需要,你多花一点钱也愿意买;第二个的边际效益就递减了,因为有1个馒头进肚了...不是那么饿了。第五个的边际效益最小,因为那个时候你几乎已经快饱了,馒头如果卖的贵的话,你一定不会买了。每支出1个馒头的价钱产生的效益,也就是你感觉花钱买来的价值。从第一个向最后一个递减。这就是边际效益了。
实际上苏联也就死在边际效益问题上。
马克思基于巴黎公社的经验认为,“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国家高级官吏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支付给他们的办公费,都随着这些官吏的消失而消失了。” 此外,在共产党宣言里,他主张,“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然后,“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他认为这样就减少了管理成本。这样国家就可以加强对人民有益的行业的投资,同时避免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浪费。但是实际上,这个设想导致官僚,也就是生产的管理者,并不能从正确的决策中得到任何好处,反而会因为决策失败而遭到惩罚。
所以当苏联GDP世界第二了,军备和科技也逼近了美国的时候。他们就面对着接下来投资该往哪里去的问题,是继续扩大现有的生产线,还是想办法投资新兴行业?扩大现有生产线,意味着效益递减但是风险不大。投资新兴行业,意味着很可能初期投资会打水漂。结果众所周知,在成熟的电子管和半导体集成电路之间,苏联选择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这样保守的决策导致了苏联工业边际效益的下滑,利润的减少,最后只能靠卖油卖酒来维持财政收入。而美国赌对了新兴行业,信息技术革命的红利一直吃到今天。苏联和美国这点差别正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决定的。
看到苏联的失败,我们才可以明白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类讲话的意义所在。
作为十九世纪的人,能够看穿当时红红火火的原始资本的本质,是天才的贡献。
要知道,当时的人类,刚刚从封建农业经济解放出来。而我们知道,在农业社会里,是没有实际意义上的革命性突破的。
但是如果认为十九世纪的天才就是理论的终点,怎么看都太乐观,太不现实。
“水不会出杯子”,这是搞经济管理最基本的要求和期望了,苏式计划经济比这要求高得多,是要精确到各部门各厂矿的产量的
拿一杯水做比喻,是要求一边搅拌,一边要知道各个点各个时刻温度,然后拿着这个数据还要再计划搅拌力度手法,预测下一刻各个点的温度
混沌论就是告诉我们,复杂系统总体上我们可以把控,但深入个体,比如预测各个点各个时刻温度,这个做不到
计划经济或许可以对我们已经很了解的地方做出更好更精确的安排,比如钢铁产量(够讽刺不是,我们现在在搞去产能),但深入到具体细节,比如手办经济、铅笔、针的需求,基本没戏;另外在新兴领域,比如芯片、AI,没有既往数据,老经验不管用的地方,咋计划?
指望计划能决定一切,这思路我觉得就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需要补充混沌论知识,当然把混沌论夸张为不可知论也不对
经济管理经济运行其实到现在还有很多东西是必然王国的东西,没有完全被我们掌握进入自由王国
19世纪就想搞计划经济,想法是好的,20世纪的实践表明不行,21世纪有了AI有了超级计算机会有改善,但彻底的计划经济无论何时都走不通
斯大林发明了设计局,谁牛谁就可以成立个设计局,有很大的自主权,设计局之间互相竞争,长期做不出来好东西的设计局要关门
问题是这招只限于军工领域,没推广开,别的行业还是一个计划管到底。。。
经历了改开的我们都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便是马克思,错了也可以修正。修正的不好,再继续改革就行了。世界各国的经验都可以学习。但是苏共太宗教化了。对苏联而言,承认马克思有可能错误本身就是严重的政治不正确。在政治局里面肯定会一败涂地的。
到了地图头的时候,事情变得反了过来。因为官僚们心态上已经觉得自己输给美国了,意识形态又转不过弯来,所以他们觉得美国更符合共产主义,苏联应该全面投降,哈哈哈哈哈……
毛主席领先大家太多,人民一时跟不上也正常.....
经济有啥问题都是计划经济的余孽在作祟,要继续市场化。。。对于前两年国进民退,无论是我接触到的人还是网络上的舆论都是骂声一片,说是开倒车。
从现在实践来看,计划经济不是万能的,但经济没有计划也是灾难。在苏联和中国的工业化初期,计划经济恐怕是唯一可行的发展路径。原始积累的问题靠市场经济真无法解决。
殖民地纷纷独立的浪潮。我们能重返联合国说明投入有了回报。当年的投入以我们那时候的国力衡量是很艰辛,但确实是事半而功倍。
很多事情只能说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有的事情也没法等到吃饱喝足再搞,比如铬,铜等等,这个真耽误不得。
当年人民跟不上可以理解。不过我们现在都享用了当年的果实,对于奉献的前辈至少要多一分敬意。
虽然老马这个理论到底对不对还有争议,不过老马也不是一点不讲边际。
老马的理论源于古典经济学,和后来的边际理论相比,各有千秋。
边际理论比古典经济学对实际价格形成的解释更准确,但同时,对一些深层的经济学问题,例如利润来源问题,边际理论比古典经济学要肤浅。可以说,古典经济学对经济的分析接近于定性分析,而边际理论接近于定量分析,二者应该是结合使用,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否定。边际理论本身也有加总问题,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学理论都有局限性。
马克思理论本身更偏向宏观分析,他的《资本论》后2卷还是他死后才出版的。直接拿到微观领域套用是会出现很多问题。
产业决策理论也是二战后基于二战中的统筹经验而发展起来的,要老马理论为那么多年后的问题背书总觉得怪怪的。
老马的理论有其合理性,老马分析的经济危机还是我们生活的常客。后来者的实践遇到的问题回头找老马去问也太“复古”了吧。啥事都提复古不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恶习嘛。
苏联当年也真够奇葩的,都靠卖酒维持财政收入了,戈尔巴乔夫居然还能全面禁酒,连酿酒原料产地都铲平了。。。
我们常说毛主席让中国革命早胜利了N年,那戈尔巴乔夫就是让苏联早崩溃了N年。
凡事都有利有弊,计划如此,市场也如此。就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了。
286当年对于解放生产力的说法对于打破人们对条条框框的争论是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不过这么多年还是只讲生产力,不讲生产关系,那不争论搞出来的新三座大山也只能老百姓自己扛了。
当年搞计划经济的根本错误,就是否定市场。没有市场作为参照,计划经济走不远。虽然毛主席说了多次不能取消商品经济,不过实践中各种割资本主义尾巴,共产风还是一阵一阵来。
虽然纯粹的计划经济有那么多问题,不过计划经济能解决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的原始积累,否定市场的弊端在工业化初期问题并不明显。
现在回过头看,国家计划和市场并不矛盾,更不对立。当然国家计划,不能强行规定到每一个产品和消费。当年我们规定那么细也是为了提高积累的无奈之举。计划体制本来是克服自由市场的内在问题而提出来的,但是提出的角度不是很准确,计划不可能否定市场的价值。市场也不能否定计划的价值。谁也不是神仙,能提出一个完全先验的生产计划,并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但是自由市场本身存在根本性的问题,是不自洽的,是和社会化的生产自相矛盾的,这一点已经被几百年的市场实践所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