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油条 -- GraceUSA
出国以后,头些年,没有吃过油条。后来,搬到这个华人较多的地区,可以买到刚刚炸好的油条。偶尔去食。一年一次的频率。去得少,一是因为不愿为了早餐驱车十余迈;二是因为,对油条,不再有儿时的喜爱。
想起以前。
计划经济年代,日常用品食品都是限量供应。食用油也不例外,平日烧小菜要比较严格控制油的用量,否则,很难保证到了月底还有油吃。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母亲还是会省下一些,攒到年底,为的是春节的时候可以烧些过油的菜,让老人孩子都感受到“年”的气氛。
记得,有一年,母亲用攒下的油炸了油条。不寻常。所以印象深刻。那时的母亲不善厨艺,父亲帮着查了资料。他们两人在厨房忙得油烟火热。搞出一堆样子丑丑的油条。妈妈很兴奋,可能是很自豪做出这些有难度的东西吧。我和妹妹也很兴奋,因为从未想过油条可以在自己家里炸的。妈妈差我给邻居魏爷爷送一些,我挑了几个“漂亮”的,送过去。魏爷爷是孤老,他腿不好,70多岁了。我把油条给他的时候,他高兴得很,还找了一块糖回送我。
那时的我,年幼,不懂幸福是什么样的感觉。因了油条,因了给于,我整个晚上都非常快乐。现在想想,那就是幸福吧。
今天,我在家炸油条。是第一次。也很丑。不过配一碗甜豆浆,还象那么一回事。
-----------------------------------------
是琪琪在私房的方子,转贴在此。
应广大无称馋馋的要求,今天给出CUP版,但比起上一版,分量上又有细小的改动.现宣布前面的作废,无论用面包机用蹄,用称用CUP,请按本版执行.
做法:(面包机)
水335克(1 1/2 CUP)
高筋面粉 500克(3 CUP + 1 TBSP)
BAKING SODA 1 1/8 TEASPOON
BAKING POWDER 1 3/4 TEASPOON
SALT 3/4 TEASPOON
油 3 TABLESPOON
将上述材料顺序放入面包机(油除外),设定为DOUGH,KNEAD2开始后自己记时7分钟时按暂停键将1 TABLESPOON的油浇在面团上,再按START,等油全部被面团吸收后再暂停再加1TABLESPOON 的油,如此加完3 TABLESPOON 的油.继续运行DOUGH的制作.
等机器自动运行完揉面和醒面(RISING,约1个小时)后会发出BEEP声,此时取出油炸即可.
用蹄子的同志们请注意下列TIPS:
1.此方用蹄制作可能面团会有点湿,可增加一到二个TABLESPOON的面粉,尽量不多加,以免影响脆度.我有一个小办法就是把那3 TABLESPOON的油放在一个小碗里,面团粘的时候就用手沾一下再揉,这样不用多加面,也可以把油加完.
2.需要醒面2-3个小时,醒时注意覆盖好,避免表面干燥.
3.面成筋是关键,用蹄子要多揉,不怕辛苦,能揉半小时最好,因为机器都揉了20来分钟.
最后,祝大家都吃上油条,要还是不成功,偶也没辙了,偶已经滇驴技穷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谁又是花仙子?
GRACE做的真好,内部组织看起来很蓬松的样子,花之
从加拿大回来啦?吃到妈妈做的饭菜开心吧?
油条不是很蓬松,有待改进。
我们这里的中国城卖油条的小店不少,味道还都可以。超市还有速冻得出售,买过一次,也还不错。
小时候吃油条算是“改善”,吃的很起劲。奇怪都是现在我居然不怎么怀念它?
我现在也不好这个。所以,做厨娘这么多年都没想过自己试试。
今天是心血来潮
那个年头,能在家里炸一回油条,可不是件小事。即便攒够了油,菜籽油还行,豆油会有些心疼,花生油就更舍不得啦。从来没有像您家这样幸福过,最多也就是炸个馒头。“蓝蓝的墙,钢丝床,油炸的馒头沾白糖”,记不清楚是用来讽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还是像“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样,描述共产主义美好明天的。只记得当时,想了半天,也没闹明白,“蓝蓝的墙”到底有什么好的。
吃油条,要去早点铺,多半是平常日子,不想在家吃早点的时候。赶上星期天,就会连着豆浆,买回家来吃,打满一个精钢锅的豆浆是五分钱。申请出去吃早点,要是家大人批准了,那个高兴劲就甭提啦,一把接过钱和粮票,背起书包就往门外冲。那阵上小学,也没有大人接送,记得刚升到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开始自己上下班了。仅在入学初试的时候,有大人带着,随后的开业式还得自己去,以后每天上课,及期末以后的结业式,就更不用说了。(开业式、结业式,刚想起这两个词来,现在琢磨着,有点像日本话)
在早点铺,典型的吃法,是一两油条、二两大饼和一碗豆浆。一两油条四分钱,一共两根,每根两苤。一角大饼是二两,两分钱,一碗豆浆一分钱。人小吃不了,再加上饼,油条只要一根就够了。只吃油条豆浆,会显得有些奢侈。把饼掀开,将油条打个对折放上,合上饼页卷起来,可以啃着吃了。一顿早点,五分钱、三两粮票就解决了。有些店,因一根油条是半两,收了一两粮票,还要找回一分钱,变成总共四分钱。就是这四分钱,也不是人人都舍得花。很多大人,就是一分钱一碗豆浆,从桌上的罐子里掐一小撮盐放进去,再取出从家带的干硬的馒头、面饼或是窝头,一块一块地掰下来,泡在豆浆里,算是种简化了的咸豆浆或是泡馍吧。有时候就会有人对着边上说:谁家的孩子,家大人也不管着,一个人出来胡吃乱喝的。
端豆浆,还是要点功夫的。服务员一舀子浇下来,酱色的粗瓷碗盛得满满当当的。两个大拇指卡着碗边,其余各指抠住碗底,碗抬起,恭恭敬敬地端着,眼睛盯着碗里的豆浆,眼角的余光扫着旁人,一步一步地在油脂麻花的水泥地上颤颤巍巍地往前蹭,一直挪到方桌边上,小心翼翼地往下放。放的时候要是一松心,豆浆没准就能洒出几口来。坐在旁边条凳上的人看到了,往往冲着我说:这孩子,三十六拜都拜了,就差这最后一哆嗦没弄好,以后可得注意。我就是在一次次端豆浆的过程中,明白了“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
制作油条,也没挡着,让人看得清清楚楚。一张木质条案,一米多宽,两米来长,包着白亮的马口铁皮。面揉过醒好,肉龙似的摊在案上,刷上明矾水。一小块锌铁片,一边圆着卷起,刚好盈握,另一边作刃,两端导出圆角,将面龙截出三分长半分宽的条。取过一条,用沾着油的一根八号铅丝顺向抹出一道凹槽,再取一条叠上,铅丝按下压紧。捏住两头,在案板上甩打着拉细抻长。先将中段在油锅中稍浸,略定型后,两手松开。待油条鼓涨浮起,取一副有寻常两倍多长的木筷,飞快地拨弄,油条麻利地在油里滚着,没过一会儿,便炸得金黄。捞起放入边上的网筐,空一下油,就可以卖了。
好吃的油条,既脆又筋道。脆,一是油温,二是明矾水的功劳。筋道,不仅是和面,更要注意醒面。有了那道凹槽,中间既不会夹生,也不会粘连,很容易苤开。起泡蓬松,是因为和面时加入的小苏打。搞活以后,有些小贩不用明矾水和小苏打,而是混入洗衣粉,制出的油条也是外脆内松的。虽未吃过,也可想象,吃饱了豆浆油条,拍拍肚子,打个嗝,就能喷出一串泡泡来,太阳光一照,亮晶晶的,七彩变幻,成了魔术师啦。
早点铺多是国营的,也有少量集体的,“国营利民早点铺”是常见的招牌。一早晨炸油条,有的能卖出七八袋面粉,也就是三四百斤。除了堂卖,还售给周围单位的食堂和串街的小贩。每天下午两点准时关门,至于早晨几点上班,还是大学的时候才知道,铺面也不见得是国营的了。有一年放假,帮同学驮行李送站,赶午夜的火车,火车晚点三个多钟头。回转时,沿街的铺面,已亮起稀疏的灯火,冲水和锅盆的碰撞声,隐约可闻,水汽散到街上,甚至可以辨出所蒸的东西。看着看着,便哼起了骆玉笙的那段京韵大鼓,《丑末寅初》。走着走着,想起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凌晨偶尔从梦中醒来,妈妈已经在厨房蒸馒头、米饭,炒菜,煮稀饭了,好让我们早点和中午带饭能吃到新鲜的,自己常常是把隔夜剩的饭菜往饭盒里一装,就去上班了。。。。。。现在的日子,可是不一样了。
记得我小时候,每到考试,我妈就会买或者炸油条,还给我2个白水煮蛋.说是一根油条2个鸡蛋考100分.哎,真怀念那时候的日子,和老妈炸的油条
那个时候在家里炸油条,可不是件容易事。有机会给妈妈打个电话,提一下吧。你的名字,看起来倒像是山东人。
都是经历过的,读来觉得亲切,包括小小年纪自己上学放学。
平平淡淡的小事,经您一说,立马就有了味道。真好。
只要多吃了点油炸的东西,小弟我就会喉咙痛,请问这是缘故?广东人管这叫热气,但为什么有些人就不会呢?
油条要趁热,刚出锅的,拿稻草在油条的凹槽中间穿过,或者拿张纸小心翼翼地捏住一端,还不舍得捏扁了,一面烫得跳脚一面吃,啊呀...
这里的油条傻大个,实的,不好吃。一回上海,第一天必定冲出去,油条、生煎,吃一个肚儿圆。
以前试了很多种,但还是分辨不出什么样的是高筋,什么样的是中筋。请大姐大告知。
最好用瑞典语回答,实在不行,就英语吧
Strong flour /bread flour高筋面粉
Plain flour 中筋面粉
Self- raising flour 低筋面粉
Whole meal flour 小麦面粉
bro(上面有两点的o)d vetemjo(上面有两点的o)l 高筋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