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同样是系统集成设计,为什么喷运十不喷C919? -- 脊梁硬
吴波反对,财政部长80年8月就换成了王丙乾。
王丙乾:忆吴波同志
里面的文章《反差——是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还是进口?》
我最早看到这个数字是新华网有关红旗停车的文章。
虽说80-90年代皇冠轿车总共也就进口了10万辆,不过85年一年皇冠轿车进口了1.72万辆。看历年轿车进口数量,85年进口轿车数量在整个8、90年代里面真是空前绝后。
至于这个金额,参考统计局网站里面能找到的94年的数据(再往前就没有了)进口轿车3.4万辆,花费4.7亿美元,汽车零件进口6.8亿美元,
29.5亿美元的总额有可能是把进口零部件的金额一起计算进去了。当年进口车配件也基本都是全进口。
退一步说,就算当年的数据有误,根据94年数据粗糙估算85年的进口小轿车的金额也有差不多15亿美元了。这可不是什么小数目。
和楼主还有狐狸在下面彼此回复了十几个帖子,觉得观点过于零散了,合起来一起总结一下。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我国经济和政治大转向的时代,这个转向正确与否,过程当中有多少错误和教训,运10是不是其中一个——这个问题太大了,要谈也是要单开贴。这里我只能主要把运10下马的得失放在本时空的80年代的大气候下谈。
运10刚开始的时候是作为专机上马的,后来说是要搞民航,再后来要下马的时候提出要搞军民两用,客货两用。如果从82年开始给运10每年3000万(随物价变化,汇率变化增长),到90年代初大概可以定型一款国产化程度比C919高不了多少,可靠性还要差一些的客机(因为没有发动机,飞控,材料,金属加工,感知系统的配套项目),我们就假设它走到完结,从上面提到的几方面谈谈它在90年代的前景。
民航方面没啥可说的,737在60年代末就交货了,运10搞出来毫无竞争力,而且中国民航88年就开始把707(一共15架)处理掉了,到97年中国民航机队规模进入快速增长期的时候,最后一架也改成了货机。要知道和C919不同,运10的技术目标是已经被淘汰了的707,而不是还没出现的737MAX(C919可能还差点,但算打个时间差)。如果当货机,那么竞争对手是二十年陈的707,价格上难有优势(毕竟还要采购国外的配件);新飞机生产量小,配件生产周期长,而707有上千生产规模的旧配件可以翻新,保养费用上也难有优势。所以民用基本没戏。
专机当然可以,只要经过几年试用,我相信90年代中期肯定没问题,不至于搞间谍案,但如果坚持完全国产化,那个时候很可能不能全天候飞行,所以更大的可能是象征性的存在。
最后说楼主寄予厚望的军用,运10和运8基本一个粗细,所以运8装不了的它也装不了,怎么改门也装不了主战坦克。当然这么大个飞机当军用运输机要么可以比运8多装点,要么可以飞远点——就是比运8贵上几倍,飞起来成本高点,而且基本上没有啥任务非要它不可,除了特种机。我国在90年代搞了轰油六和图154M电子战飞机,这两种飞机是可以用运10替代的,可以节省一些机体费用(改装费用省不了),当然再过10年,我国开发预警机也许用得上。
所以运10如果能完成,大概也就是每年1-2架的生产规模(这种规模会让运10多贵暂时不讨论)。最大的好处是当我们搞ARJ21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些更有经验的开发人员,也许可以更好的,更快地完成;进一步让C919更快地完成,在经济上的利益不大(能在整个生产期多卖些,多挣几十个亿),战略上也许可以多占半先,但能否转化成胜势还要看以后的努力,毕竟我们目前的态势也不算差。
但是评估一个项目还要看机会成本。在历史上取代运10的是麦道,我们获得了整个图纸,生产线,很多生产和管理技术。历史上麦道项目搞得不好,一是生产规模还是小(每年不到10架),原材料很多又要进口,结果成本比国外高;二是人家给了技术,但运10团队后,上飞没有了搞技术的心,放在那里吃灰,后来MD90改进改不了,人家少给个零件就完全抓瞎,给多了成本又高,最后项目下马;第三是后来ARJ21搞得又晚了点,中间人才和时间流失的太可惜。
但上飞在这10年间的得到的东西,对ARJ21仍然起了很大作用。与假设中保持运10不要MD80得来的设计经验比,孰轻孰重其实也很难说——设计经验要重新摸索,但生产技术和规范也要重新开发或是引进。
如果我们可以假设运10项目被保持了下来,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更多的假设呢?
假如当时运10团队让上飞比较完整的接受下来,去搞MD80的消化和吸收,10年磨一剑,在波音放弃MD90后,继续开发,能不能两全其美?
假如让运10团队和德国合作开发MPC75(历史上是80年代中和西飞,被上飞干掉了,德国人90年后还找过我们要继续开发),然后在90年代中期去和巴西和加拿大抢饭碗好不好?
甚至更荡漾一点,学罗马尼亚或是和罗马尼亚合作引进BAC111,同时保持斯贝国产化(一个扔了十几年又捡起来的项目),有没有可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完成一个国产程度更高的支线客机?
我们不一步到位自行开发大飞机,分成两步先自行或是合作开发支线客机,然后自行开发大飞机,像海军一样小步快跑好不好?或是老老实实的瞄准专机和军用,把轰六改成翼吊4发,也许再拉长点,不花那么多钱,同样可以满足运10可以满足的需求(反正都没有民用市场)?海军80年代在051上造了半打试验舰,试了多个子系统,然后在051B改舰体,才有了052,航空口能不能学学,先把轰六玩明白了,子系统改得差不多了,再上100吨级大飞机平台?
当然楼主可以说,我们不但要搞运10,还要搞配套,从垫片到芯片都要搞国产,把运10做龙头项目,砸个几百亿在90年代搞出一款国际70年代水平的国产化大飞机。
先不说几百亿够不够,咱先说难度。引进桑塔纳之后,上海有一个配套办,全中国为桑塔纳搞配套,18年后把国产化搞到了99%。当然桑塔纳算是80年的技术,就算飞机要求的技术高一些,我觉得18年还是能搞定的——至少我们2004年斯贝也山寨成功了。举全国之力,在2000年之前(从82年)算搞定707问题不大。
不过2004年桑塔纳拉个皮还能卖,707再怎么拉皮也卖不动了。然后我们再举全国之力山寨737?或是更有雄心一点山寨747?
不好意思,我又要说机会成本了——飞机是工业皇冠,但半导体也是工业皇冠来着,如果从82年到2000年有几百亿研究经费可以花,我更愿意花在半导体上,毕竟半导体上我们和国际的技术差距只有5年,82年我们还可以在实验室逆向工程出8086,而那时韩国也刚学会造内存。如果我们砸个几百亿能在90年代把国产制程技术与美国的距离维持在5年,能挣的钱,可做的事多多了。
当然楼主说我们可以勒一勒肚皮,两个都搞。但我很担心假如我提出说要搞生物制药,数字无线通信,下一代核电站和核潜艇.......会不会把楼主饿死了。
要不,我们还是说说如果毛主席活到100岁有多好?或是现在如何把贪腐一扫而空,拿钱去搞核聚变,迈向星辰大海?
你要批评80年代造不如买,买不如租,90年代全体向钱看的思想风潮,可以说得太多了,拿运10说事还真不如汽车,半导体等有说服力。
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粉碎机,在产业链上是一个从低端不断向上蚕食的过程。在民航工业,最低端的是50座的涡桨支线客机(国际化的运7就活得还可以),然后是50-100座的喷气式支线客机(巴西和庞巴迪,8-90年代还有德国的道尼尔,荷兰的福克,英国宇航),再之后才是波音和空客的窄体干线客机和宽体客机。我们没有欧盟的力量和基础,30年前甚至单个英法德都比我们强,跳过支线客机开发窄体干线飞机是鲁莽的。如果我们不搞民航,搞货用和军用,BAE146这种10吨商载级,上单翼的全能飞机也有着更小的技术风险和更广阔的应用范围。
我也知道运10的下马对我国大飞机开发造成的伤害,不满MD-80项目的低产出,但逻辑告诉我:即使我很后悔娶了现在的老婆,也不能说明和前女友分手是个错误的决定。考虑一下机会成本,运10这个先天不足(707太落后)的早产儿(应该先搞喷气式支线)还是早死早超生。
结果连挤出30万油钱把试飞项目飞完获得完整试飞数据都不愿意,就这样的科研态度还好意思说改善问题?说句难听点的,失败的经验教训也是项目成果的一部分,结果上飞倒好,项目下马以后不说各种数据,连设计资料都销毁,这种情况下还能找到角度吹上飞,我也是佩服运十党。
能否给出出处?
我想了解一下是谁决定销毁的,是哪个时段(84年之前,84-86年,86年以后)的上飞销毁的。
坐等大神下凡给你从空气中拨钱到各大项目上解决问题
邓小平说花几百亿做投名状替美国打越南最重要。
走资派说花几百亿收卖地府富反坏右最重要
他们说,反正自己造飞机最不重要
1978年洋跃进500亿美元,1980年三公消费200亿人民币,1985年走私小汽车30亿美元。大神下凡有钱,就是不给你国产大飞机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赵紫阳时期有一年没有财政赤字。记得有个政协委员还就这个大拍马屁。殊不知政府的赤字就是民间的储蓄。如果看美国,在她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没有财政赤字的年份很少,接下来的几年情况也都不妙。
精英们一张口就是牺牲几千万,毁掉几千万孩子的未来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低通货膨胀?是多印了课本导至武侠小说价格上涨,还是多雇了教师导致肉价上涨?
百年树人,解决短缺的问题要靠提高生产力,要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对今天的投资就是对将来的储蓄。
Delete
08年CCTV感动中国人物、悬崖小学的李桂林老师有这么一段话:
90年往前数十几年是什么时候?
7、80年代,大量的乡村小学关闭,造成了大量的新时代文盲,这难道是假的?到底是哪些人毁掉了几千万孩子的未来?
----好像就是决策下马运十的同一拨人吧。
做事要看看时间表啊。当时上海被百万知青安置问题搞得手忙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