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军迷随笔——梅卡瓦是坦克么? -- silencsrv
重心是可以配的、是整体设计上下功夫的,不是简单的前置后置的cargo cult
典型的是当年的t34-85,就已经是头重脚轻,号称再加装甲厚度就难以控制了;发展出来的su85、su100更是明显。可是他们还是全部后置的啊。所以就有了最后战斗室在后面的设计,不过没有生产。
bmp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配的,尾部载员仓的“密度”小,前面更有伸出的一段,wz501经常看到后部悬挂压缩量小于前部的照片。而布拉德利载员仓更小,差了两个人呢 。
一头栽下去这个说法,太……谁都能一头栽下去的,越壕沟都是快速通过,磨蹭谁都能下去。
再说梅卡瓦,我倒是认为你又说错了,将更加沉重的炮塔后移不是更能实现重心的配平么?或者省略这一段“储藏室”,缩短整体长度,不是等效实现了发动机向中心靠近、炮塔想后移动,更好的和前面配平?所以说“储藏室”不是干那个的。再说了,你不是说是为了装人的么,这一段能有多重?
现在已经基本没有谁照着m51超级谢尔曼(还有萤火虫、m18,都是亲戚)的路子用金属箱搞配平了,像是苏联的,炮塔不平衡干脆就不管了。99把电池组挂到后边、t90ms把弹药挂到后边,都是灵活规划。坦克设计不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最后得出一个重量增加机动性变差的结论
你的这么多说法,太cargo cult了吧
这个前边不空的板子,单纯论厚度,就能和t55有一拼了。作为多层的复合装甲,算是一种非爆炸的反应装甲
不能只看着那些空气,前面板子的扭曲、变形、滑动是要诱发穿甲体的失稳、转向的
居然炮塔后面装甲比正面还要厚的笑话
这是多怕被猪队友打黑枪
当然这个是间隔装甲, 不是实心的
对于前置主动轮,履带经拖带轮直到诱导轮,以及诱导轮到最后一个负重轮,都是处于紧绷状态。这就是说拖带轮、诱导轮都是吃劲(有压力的意思)状态。
而对于后置主动轮,主动轮卷动令拖带轮上方的一端松弛,履带紧绷的主要集中于主动轮到最后一个负重轮之间的一段。
为了化简问题的讨论,我们假设阻力系数是固定不变的(肯定不是百分之百精确,但一般工程讨论够用了)。阻力=阻力系数×压力。显然,当诱导轮、拖带轮承受额外压力时阻力更大。虽然每个轮子都有润滑,阻力系数在数值上很小,但是当发动机功率输出接近极限时不大的阻力也会有很大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前置主动轮的方案不适合跑圈。
最无力的辩解:那些设想的、实现了电传的未来设计,还是把主动轮放在前面。貌似也不是完全出于模块化的初衷
比划了两下,觉得的确没有200mm,撑死150mm
那个好像对穿甲弹也有用的……
梅卡瓦70年正式立项, 74年造出第一辆样车, 79年正式交付.
M1在76年才有样车, 实际服役时间比梅卡瓦还要晚一年, 要到80年.
英国的挑战者实际上是74年立项的伊朗奇伏坦改, 后来没人要自己吸收的, 没查到样车时间, 但是英国陆军也是在77年MBT-80完蛋以后才留意伊朗狮, 实际服役要晚到83年的(梅卡瓦MK2也是83年投产的).
德国的豹2也是MBT-70完蛋以后才开始搞豹2, 68年立项, 72-74年生产了多种不同车体和炮塔样品, 78年底79年初才开始交付.
M48和M60以色列人都有, 这2代美国坦克和对应的同时期的苏系的确占不到便宜.
对应的苏联在71年就开始往以色列对头出口的T-62了, 实用化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加成的滑膛坦克炮威力比北约制式的L7线强一大截.
正常人反应肯定都是加厚脸皮硬抗, 毕竟坦克再快也快不过炮弹.
结果就是以色列最早实现了爆炸式反应装甲的实用化, 不过这个理论最早也是苏联人搞出来的.
另外关于坦克搭载步兵, 苏军的BMP-1是66年服役的, 北约最早是在67年才见到这玩意. 而75年美国才搞出步战样车.
所以T-62, T-64炮塔上都有钢筋棍, 之后就见不到这玩意了.
T-72正式服役是73年, T80是76年. 说是吊打同期的北约货完全不夸张.
美国用XM-1和豹2正式对比过, 结论是豹2防护要差一些.
贫铀装甲是88年就正式投产, 海湾战争前美国拼命加快更换进度.
而同期的德国人似乎对自己正脸很放心, 难道说德国人提供给美国人的是A货?
真心看不明白白板的M1和豹2到底哪个防护好.
我一个狭隘的人难得装着大度一次嘛………………
记忆有点混淆了。话说xm1的时候,好像主流的a4还没有出现吧,而贫油好像是打伊拉克前的那批HA什么的才有的吧。
杂志全丢了,网上现找有点懒癌,全聊天扯淡了
MBT-70之后美德一直合作没断, 豹2也有去竞争过美国, 叫豹2AV
76年美国人测试后认为防护不如XM1.
第一辆豹2是78年底交付的,
A3是84年, A4是85年
真正加强装甲的A5要到90年代中期
美国人要到88年才搞定贫铀装甲, 海湾战争前拼命加快了贫铀装甲的改造.
据说是被苏军125炮弹刺激的.
估计英国人, 德国人都处处防着美国人, 没拿出真正的装甲配方.
79年德国豹2刚刚研制成功,美国人就借口技术交流借走一辆,等M1出来发现外观和豹2有几分相似,而且里面的变速箱、悬挂系统据说都是抄袭了德国货。
我个人觉得真正体现美国坦克设计思路的就是M4谢尔曼和M60坦克。
单靠炮塔后挪来平衡坦克重量分布恐怕效果有限,一来炮塔本身重量有限,二来单靠炮塔后挪解决问题,坦克重心抬高了。梅卡瓦后部储藏室主要目的确实不是装人的,当然不排除有这个能力。更主要是装炮弹,一个极端例子——梅卡瓦最多可以放92发炮弹,这几乎是其他坦克载弹量一倍了!当然我相信绝大多数情况下用不了那么多。这么累加起来,梅卡瓦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