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军迷随笔——梅卡瓦是坦克么? -- silencsrv
梅卡瓦是坦克么?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从1948年起,以色列人经历了至少五次大规模地区战争,积累了相当的装甲部队使用经验。反过来不同流派的坦克设计也在中东战场上经受了战火考验——苏俄系的T-34/55/62/72坦克、美系的超级谢尔曼/M-48/60、英系的百夫长系列坦克、甚至德国人的老IV型坦克都露了一手。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间长了以色列人对坦克运用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于是尝试着攒自己的坦克,于是梅卡瓦应运而生。
梅卡瓦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显得别出心裁——发动机前置、腾出后仓空间充当储藏室甚至运兵室,这个设计真的惊世骇俗,坦克发展到几天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总体架构——发动机和传动轮后置,有利于坦克提高单位功率,增强坦克爬坡和越野能力,就好像我们看到过去解放卡车,虽然发动机在车头,但还是要通过一根长长的传动杆实现后轮驱动一样。可是梅卡瓦反其道而行之,把发动机放前头,按照设计者塔尔少将解释——发动机前置目的是增强防护力,硕大的发动机本身就是一块厚重的装甲,坦克正面装甲被对方坦克发射的穿甲弹击穿时有利于缓冲动能,保护乘员收到二次伤害。可这么一来,问题就来了:发动机和传动箱前置,导致坦克重心靠前,显得头重脚轻;动力系统前置导致坦克传动轮也不得不前置,一来传动效率降低,爬坡能力变差、二来一旦发动机或者变速箱(哪怕传动轮)被击中,整个坦克就瘫痪了;另外由于发动机和变速箱占据了车体前半部,炮塔不得不后移,形成了梅卡瓦坦克独特的外形,炮塔朝后,远远看像自行火炮,这是梅卡瓦设计最大的争议焦点。
梅卡瓦坦克第二个争议焦点是运兵室的设计,坦克后部开了门,可以当储藏室用,也可以运兵,这也是很少见的设计,相当于把步战车的功能和坦克合二为一了。这个设计的优点是一车多用,平时执行任务可以携带弹药、水、药品等补给物资;紧急时刻可以搭载步兵冲锋陷阵。坦克搭载步兵的做法也不止以色列一家搞,苏俄也搞,但办法不一样:从T-34时代起,苏俄坦克炮塔周边都有搭手,方便搭载步兵上下车,所以看老照片都可以看到T-34/55/62坦克行进时,车上七七八八坐着不少步兵,直到T-64/72坦克问世起这种做法才彻底消失。坦克搭载步兵的优点是很明显的:进攻作战中步坦协同是很重要的一环,经常出现坦克部队孤军突进,遭到对方步兵反坦克武器的围殴,己方步兵跟不上眼睁睁看着坦克兄弟被包饺子吃掉,或者反过来步兵遭到对方重机枪、迫击炮优势火力打击,坦克却进不来的事情。
短腿坦克,小国专用。
最大的差别,是不会任性了,当大头兵的,长官要你上你就要去,哪能如对父母耍赖一样不去?越是位高权重钱多的,孩子越是最前线,检查站随时会被巴勒斯坦人自爆炸飞的。
看过自己同伴被爆头,也开过枪,见过血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梅卡瓦不仅是以色列本地人用的,更是给全世界犹太人的宝贝孩子们用的,你们这些有钱的金主把孩子送来,我们怎么也要最对他们负责,别让他们那么容易当炮灰。
对手就是周围那帮扶不上墙的阿拉伯兄弟,特别是埃及和叙利亚被打趴下以后,大规模的灭国之战几乎就没有了,面对最多的就是火箭筒,地雷还有少量轻型反坦克导弹。
所以,第一要务是防护,第二是火力,第三才是机动性。
发动机前置,飞碟一般的炮塔,还有后面的小门,都是为了防护。
顺便说一下,所谓梅卡瓦搭载步兵实在是误解。后面那个门极小,只能爬进爬出,最多只能算是发动机前置的副产品,为乘员出入开了一个安全之门,不必冒着危险从炮塔上面爬进爬出了。
那就是结合自己的地域特点和国情,不求大求全。具体到梅卡瓦坦克上,就是不追求跑的过快和跑的远,主要是要防护和火力,独特的后大舱室运兵的设计,对别的国家可能是多余和敗笔,但对以色列来说,根据他的周边环境和国土面积,以及面对的对手,特别有用。
“坦克搭载步兵冲锋”的理念,在多数国家都已被“步兵伴随坦克冲锋”的理念替代,原因是随着步战车、装甲输送车这类装甲车辆的普遍装备部队,步兵机动性这个问题已经得到很大缓解,所以即便是苏系坦克,从T-64起都不再为步兵专设把手了。但梅卡瓦居然还留有储藏室或者运兵室,这个设计某种程度上比苏系坦克上堆着一大堆“人肉火力点”先进一些,但从坦克设计理念上讲却是一种“退步”——梅卡瓦承担了本该由步战车或者装甲输送车该承担的部分任务。这种“退步”的直接后果是梅卡瓦坦克比同期苏系坦克体积大、重量大且机动性更差。
梅卡瓦设计上还有个有趣的地方就是车上搭载了大量轻武器——炮塔上有两挺7.62毫米轻机枪和一挺同轴机枪,部分型号上还装有一挺12.7毫米重机枪,甚至梅卡瓦部分型号居然搭载了一门60毫米迫击炮!如此多的轻武器火力不要说是主战坦克,就是以掩护步兵为主的步战车或者装甲输送车里都是极其罕见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造成这种设计的原因,恐怕和以色列军队从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汲取的经验教训有关。赎罪日战争中以军片面依赖装甲兵和空军作战,不重视发挥步兵、工程兵和炮兵的作用,当埃及军队越过苏伊士运河后,强令装甲部队在缺乏步兵掩护的情况下盲目突进,结果在对方密集的反坦克火力网面前撞得头破血流!只有当解决了步坦协同作战不力的问题后,坦克部队的损失才有所减轻。战后总结经验教训时,以军开始强调加强步兵机动性和步坦协同作战的能力,新型坦克的设计也必须围绕着这两点进行,换句话说,梅卡瓦除了要承担一般坦克需要承担的任务外,还要承担起搭载步兵冲锋或者在步兵下车作战后,利用车上火力掩护步兵作战的任务。退一步说,如果出现单车冲锋陷入对方单兵反坦克火力网中的情况下,还要利用车上轻武器火力支持一段时间,不能再发生因为缺少步兵掩护而被对方反坦克武器击毁的情况。于是梅卡瓦上出现大量轻武器甚至迫击炮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体上说,梅卡瓦是极度强调防护性和火力,对机动性做出巨大妥协;同时承担了装甲输送车和步战车部分职能的装甲车辆,它的设计理念不能简单用现金或落后来形容,只能说是特定战场环境下的特定产物。它的设计理念既不同于苏系坦克强调机动性和火力,轻视防护的设计理念;也不同于德系坦克重视火力和防护性,适当牺牲机动性,但绝不承担打击对方装甲目标之外的任何任务的设计理念,在它身上可以看到早期法国圣沙蒙坦克的影子。
主要作用还是放弹药的,放弃弹药后能够在战场上搭载己方一辆战损坦克的全部乘员4人返回是另外一个作用。尾门也是乘员逃生通道。
中间是上下打开的尾门,两边是炮弹筒
光线从打开的尾门进入,炮塔尾舱里还有10发左右炮弹,取弹口在照片中士兵头上方。
搭载步兵乘坐进出是这个样子,看着就难受。梅卡瓦4型的尾舱扩大了,横着能放下担架,乘坐舒适性会好些。
对于一票btr、bmp视而不见,只看着两根钢精棍,不对吧
m60也有一圈钢精棍,等m1没有了这种钢精棍的时候,苏联的t64、t72、t80也已经披挂了爆炸反应装甲
仅仅比较同一个时代的产品,苏联从来不比别国在防护上差,比较不能错位比较。
而德国所谓重视防护、适当牺牲机动性的说法,也似乎说反了。防护上没有听说又出名的产品,倒是单位马力在1500hp加持下显得很突出。而火力,似乎是没得比较的。
实际上,看照片的话,能够找到的搭载步兵的照片仅有一张。从来不缺乏m113、阿奇查立特、美洲豹等等伴随。
仅仅因为圣莎蒙的75炮是那一代最威力大的,就认为是专门的消灭坦克的坦克,这也不对吧
坦克动力前置,会影响效率么?头一次听说啊
在梅卡瓦身上,你看不到M4“谢尔曼”的影子、也看不到T-34和“虎”的影子、更看不到法国“雷诺”的影子;你能看到英国“大游民”的影子、法国“圣沙蒙”的影子、美国M3“格兰特/李”的影子,甚至是苏联T-28的影子,笔者认为:梅卡瓦的设计理念是刻意强调适应具体战场环境而出现的“返祖”现象。这既体现了以色列军人和工程师独到的武器设计理念,某种程度上也凸显出对方设计思路中的某种缺陷。
一件武器在设计时要考虑的几个要素:当前战场环境如何;潜在假想敌和威胁是什么;据此设立的战术指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否办到。因为和西方良好的关系,以色列人在研制自己的坦克装甲车辆时,各个子系统的技术来源是没什么问题的,问题出在任务分解和系统整合。梅卡瓦研制之初的目的是反制对方各方面的威胁,包括从T-62/72坦克到RPG火箭筒、“耐火箱”反坦克导弹在内的全部反装甲火力威胁,因此对防护性的强调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同时又要承担支援步兵作战的任务,因此车上还堆砌了大量在外人看本不必要的轻武器火力,结果就是梅卡瓦承担了太多本该由步战车和装甲输送车该承担的任务。它能充分适应中东战场的环境,而离开了这块土地就变得“寸步难行”——迄今为止梅卡瓦在外销战场上的战绩为零,哪怕以色列防务努力向外推销梅卡瓦。
这不单纯是梅卡瓦一家的问题,作为地区军事强国,以色列拥有相当实力的军工研发水平,能够独立研制从战斗机、护卫舰、坦克和预警机到空空导弹、精确制导武器和轻武器在内的各种武器装备,但细细想想就会发现以色列军工不是没有短板的,它的短板在于:首先、过于强调适应中东地区特定的战场环境了,导致很多武器装备能够适应中东恶劣的环境,却无法满足其他地区用户的需要,譬如大名鼎鼎的乌兹冲锋枪,它对沙漠地带适应性是很好的,但代价就是武器射击精度低,还是走覆盖射击的路数,这是其一;其二、以色列人长于子系统设计,在不少子系统研制上有让人眼睛一亮的设计,但短于系统整合,不知道武器总体设计的取舍之道,有时候几件很好的子系统经过以色列人整合后出现了整体性能下滑的问题,譬如幼狮战斗机,法国人给了以色列人很好的总体设计,但一旦整合进美国人的J79发动机后就出现了整体性能下滑的问题,无奈之下只能在机头加装鸭翼来改善机动性能。
武器,特别是像坦克、战斗机、护卫舰、自动步枪这样的主战兵器,它的设计需要有前瞻性和拓展性:不但要考虑当前战场环境,还要考虑潜在战场环境和对手,刻意强调针对性的代价就是降低了武器的通用性。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购买或者研制本国坦克的时候,大都还是在苏系或德系坦克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改进优化,极少有重起炉灶的。像以色列梅卡瓦这样自成一体的实在是绝无仅有,但不管怎么说,以色列人能够自成一体搞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门派,也该为此感到骄傲了。
美国人另辟捷径上了贫油装甲
以色列只好把发动机装前面当装甲
对么?
凡是搞工程的都知道, 其实最后的方案未必是样样最优的, 妥协是必须的.
设计师也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前任总结的教训做事.
而且有需求才有供给, 供给达不到需求要求的时候是创新解决供给问题还是降低标准需要综合考虑.
至于我前面提到的拿不到好的装甲配方, 这个根本不是新闻吧.
另外有能力和能造好不是一回事, 日本人几十年前就能造了军舰上最大口径的主炮, 到了现代却搞不定120滑, 最后进口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