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153:冰城 -- 本嘉明

共:💬17 🌺11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茗谈153:冰城

(一)

南极磷虾(Antarctic krill,Euphausia superba),看起来像虾,但却不是我们习惯的虾。南极磷虾种类很多,其中南极大磷虾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成年虾体长42-65mm,2克重,大小与我们市场所见的小型虾类相仿,冬季食物不足时,它会脱壳缩小体型(类似于其他动物的冬眠)。南极磷虾资源蕴藏量巨大,目前科学家们估计5亿--50亿吨,它们也是企鹅、海鸟、鲸、海豹、鱼类的食物。磷虾在南极食物链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总计每年被这些南极动物吃掉1.5亿至3亿吨,人类吃货们如果想去抢吃,要谨慎一点。

与人类捕捞活动相比,气候暖化才是南极磷虾资源的真正威胁。暖化后海冰少了,虾们不易生存。有些专家认为,自1970年代起,南极磷虾总蕴藏量减少了80%,主要元凶就是气候暖化。假设目前总蕴藏量确实下降到10亿吨的话,那么人类再去大规模捕捞,是不行的。

磷虾并不完全适合人类直接食用,南极磷虾的壳内,氟化物含量高,磷虾死后,氟很快会渗透到虾肉中。因此,加工速度需要很快,否则给人食用是不合适的。一般可以处理成虾粉,作为蛋白质饲料,其卫生要求也低于人类食用的苛刻标准,因此做成鱼饲料是磷虾渔获物的主要用途。另一个是制成虾油,由于无污染,是很好的人类营养品。

目前对南极磷虾的捕捞渔业,由《南极公约》框架下的“南极海洋生物养护公约”(CCAMLR)管理。磷虾分布广泛,绝大多数南极磷虾产自FAO48渔区(地图上的南极西北海域)。

点看全图

2000年,研究人员对48海区进行了评估,48海区南极磷虾资源量为4429万吨。针对这一区域,提出了每年400万吨的捕捞限额建议。2010年CCAMLR养护措施51-01条的规定是,在进一步细化限额分配之前,“任何渔季48.1、48.2、48.3和48.4四个亚区内磷虾的总捕捞量须进一步限定在62万吨之内”,远低于400万吨。2014年的51-07条更是为每个亚区规定了比例,任何一个亚区抵达限额就会关闭。

点看全图

南极水域不仅限渔措施严格,而且执法也是变态级的。2003年,为追究违规船只Viarsa的相关责任,澳大利亚牵头,联合其他国家执法船只,接力追击21天,从印度洋兜到大西洋,追击3900海里才捉拿归案。

南极捕捞生产成本高、风险大、条件恶劣,感兴趣的国家不多。比如中国去南极,必须穿越著名的魔鬼西风带,它位于南纬40到60之间,风浪极大,万吨级科考船也颠簸不已,更不要说小渔船。

南极磷虾资源自1970年代中期开始被人类吃货们动手捕捞,当时主要捕捞国为前苏联。到80年代,达到最高峰52.8万吨/年。80年代中期,发现了南极磷虾体内氟化物水平过高,这降低了市场需求,捕捞水平于是下滑。随后加工技术改良,解决了氟化物问题,南极磷虾产量再次增加,但苏联解体后,磷虾渔获量迅速下滑,长期无人问津,直到挪威开始南极磷虾资源开发。

磷虾营养丰富,是非常适合三文鱼养殖的鱼饲料,挪威人在2005/06渔季加入了南极磷虾资源的开发。现在,挪威南极磷虾年产量已经达到了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南极磷虾渔业每年约为10万吨)。尤其是挪威改造的专业化南极磷虾捕捞船,具有泵吸式连续捕捞系统,可以在拖网捕捞的同时,将磷虾吸至船载加工厂,进行快速加工。中国自2009/10渔季开始尝试南极磷虾渔业,到2012/13渔季,中国购得原属日本的专业磷虾渔船,增强了加工能力,而且对磷虾资源分布海域更加熟悉,渐渐实现了盈利。

(二)

我的建议,是去南极周边海域(就是南冰洋)人工养殖磷虾,然后捕捞。南冰洋的大部分海域,水体本身有充足的营养物,但天然浮游植物却很少,这些地区被称为HNLC(高营养,低叶绿素)。这个现象是独特的“南极悖论”,据研究是因为海水中缺乏铁元素。 研究人员已经试验过,从科考船上向海水中加入少量的铁,就会形成数英里范围的浮游植物繁茂区,从而吸引磷虾聚集生活。

所以,我设计的整个方案是这样:

一,建造六艘7.5万吨级的半潜船,其式样借鉴韩国造的Dockwise Vanguard(这艘船是世界最大半潜船,排水量11.7万吨)。目前我国能造10万吨级的半潜船,技术上无困难,只是不是这个式样。

点看全图

二,在四艘半潜船的甲板上,临时装上“加工厂”,开到中国在南极的一个科考站“中山站”附近的普利茨湾(FAO58海区,不是现有热门渔区),下锚后开始“造城”。第五艘船上驮着钢制龙骨和肋梁;第六艘船放空作为船坞使用。

造什么城?冰城。

二战初期和中期,当盟军对德国潜艇头疼不已的时候,英国记者兼情报人员杰弗里·派克(Geoffrey Pyke)提出了“用冰块建造航母”打击德国潜艇的设想。派克向蒙巴顿将军提出,将北极海域的巨冰拖至大西洋,削制成“冰体人工岛”。由于天然冰太脆,派克经过大量研究后找到了用木浆和棉花纤维增强冰强度的方法------加入木浆后再制冰,不仅降低了冰的导热系数,延缓了融化速度,还大幅改善了冰的强度和韧性,使其接近混凝土的特质。1943年5月,一个英军专家小组在加拿大落基山脉下的帕特里夏湖建造了“冰船”试验品。一个月后,一艘长20米,外面贴着木板,内舱壁涂有沥青、船体上凿着管道状通风孔的模型问世了。神奇的是,这艘“冰航母”,居然度过了阿尔伯特省火热的夏天而没有融化。

英国海军要求:这艘“冰航母”能抗击30米高的海浪撞击;航母上的冰跑道应适合重型螺旋桨轰炸机起飞;航母在受到鱼雷攻击后只须用冰水填上破洞即可完成损管作业;整艘军舰要有制冷系统保护冰层不融化等。专家们三个月就拿出了设计蓝图:“哈巴库克”号航母长600米,舰体冰层厚12米,总重量约200万吨,有26个螺旋桨推进器。绝大多数美英高级将领都支持这一设想,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蒙巴顿将军的游说下,批准出资建造“冰航母”。但之后美国人发现,设计中最主要的缺陷就是对舰上动力装置的散热量估计不足,只要锅炉—启动,周围的冰就会开始大量融化。冰航母”计划只好暂停建造,并随着战事好转而被废弃,“哈巴库克”号弃置的未完成冰舰体,三年后才融化干净。派克发明的“木浆冰”技术并没有浪费,这种方法后来广泛用在极地地区的冰屋建造中。

冰航母其他缺陷还有:木浆冰在大型舰体上无法支持自身重量,等真造到足够高,这个问题可能会很突出。不过,美国人认为所有这些技术难点其实不是个事儿,但要到1945年才能克服,而大家知道,1945年已经不需要冰航母了。

我的计划,就是用类似的图纸,在四个“加工厂”不断加工出来“冰砖”,运到第六艘半潜船的空旷甲板上,围绕第五艘船上吊过来的钢龙骨和肋梁,砌造“冰船”的第一个分段,造完后半潜船注水下沉,把这个“分段”下水,再浮起造第二个分段,以此类推。2个都下水了的分段,用大型拖轮顶推对接后,接缝处灌水结冰,钢龙骨接上后电焊。“冰船”的动力舱是预制的船用核电站,整个放到“冰船”的肚子里即可。另一个造船方式,是在阿根廷或智利海岸临时租一块滩涂,开挖船坞,造完后把滩涂复原,归还给当地政府。

点看全图

冰船“新哈尔滨”号的外形,并不完全像航母,而是一座“冰城”,在船尾有自己的港口;船上还有冰库,磷虾加工中心,飞机库,灯塔,医院,度假区,渔船大修厂,蛟龙-600水上飞机维修厂,养猪场/养鸡场/奶牛场/蔬菜大棚 等等,有4000--10,000名“居民”。

“新哈尔滨”号投入使用前半年,科考船在普利茨湾内选定的海域,有序投放铁元素,催生一个个浮游植物繁茂区,并投放磷虾虾苗。

半年后,国内新造的专业磷虾渔船队到达南冰洋,开始在数百个“鱼塘”内轮流作业,捕捞磷虾,并立刻送到“新哈尔滨”号上,“新哈尔滨”号上的加工中心立刻处理捕捞渔获,去掉虾头虾壳,做成虾肉罐头,虾粉,虾饼,虾油。虾头集中后送入沼气池,产生沼气供4000名“船员”生活用。虾壳去氟磨粉后,供国内饲养家禽家畜。

在这里,中国捕捞船队完全没有损害南冰洋的生态平衡,只是圈了几个荒凉的海域,利用南冰洋海水无污染/水体营养物丰富/光照足等优点,“自种自吃”,顺便还有力促进了磷虾总蕴藏量的回升,补强了日渐脆弱的南极生态循环圈(因为鱼塘是开放式,总有一些磷虾漏网)。吨位较小的渔船,由半潜船驮着穿越魔鬼西风带,到了南冰洋就不回国了,免得受颠簸之苦。虾制品由4万吨远洋货轮一船船拉回国。中国游客先飞到阿根廷看球赛,然后由蛟龙-600客机把一批批游客送到“新哈尔滨”号上的度假村,看极光看企鹅(为避免人类污染,南极大陆是不允许游客随便上去的)。

由于“新哈尔滨”号上科研/生活条件远远好于南极各个地面科考站,按照“一带一路”共同发展科学技术的原则,中国邀请俄罗斯,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等国的南极科学家,长驻在“新哈尔滨”号上进行南极科研,并随时开国际会议交流。

“新哈尔滨”号运营几年后,不断改进设计,继续建造后续船只,陆续布置在南太平洋,南大西洋,科考,发展远洋养殖,兼做海难救护,非洲/大洋洲/南美洲遇到重大灾害,也可以驰援救助,或撤退侨民,只要不靠近赤道,冰船用个30年也不会融化,而且船体大修也非常方便,哪里老化了砸掉,重新浇筑新冰墙就是了。整条“冰驿船”180万吨,实际用钢材,水泥,木料等(非冰块)材料,也就是20万吨左右,全寿命维护费用很低,总的看还是很划算的。

本嘉明:茗谈(74):“引渤入锡”和养鱼

通宝推:ErgoSum,明心灵竹,時千峰,国林风,舞动人生,老惰,ton,梓童,mezhan,
家园 关于补充铁元素,以前看过一个纪录片

关于补充铁元素,以前看过一个纪录片,深层海水中各种矿物质非常丰富,如果能将深层海水抽上来,那么表层海水中的生物将会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他们设计了一个以波浪为能源的抽水机,在夏威夷海域进行了实验。虽然这抽水机仅仅运行了不超过100小时就损坏了,但是这个水域中的各种生物数量的确呈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甚至吸引了一条以这些小型生物为食的鲸鲨,在这里徘徊了一周左右才离开。在本大的这个东东里面,直接用水泵抽水就是了。反正连反应堆都上了,能源不成问题

家园 还可以常年开“冰雪节”
家园 铁在世界各大陆并不缺乏

看看澳洲有多少。

只要配制一些含铁成分的液体,到划定海域倒下去就可以了,然后在北斗上标定位置,便于捕捞,这样更省钱更方便。

家园 确实可以造个“冰雪城”

玄幻电视剧,都去那里拍,反正常年不会融化。

不过要造在甲板下,600米飞行甲板我另有他用。

家园 支持浅层生物生长,靠的不仅仅是铁元素

世界几大渔场都有一个特点,基本都是洋流交汇之处。原因就是洋流交汇形成的漩涡将深层海水中的各种矿物质带了上来。通过抽水机将深层海水抽出,是最简单和廉价的一种解决方案。而且你这个设计中有反应堆,利用多余能源就足够完成这个抽水了。实在不愿意,那么建一个波浪抽水装置又不是啥工程难题。

家园 人类迄今造的最大海轮

前三名都是超级油轮,分别是458米长(2009年失事),414米长(1976年造了4艘,3艘用了10年就退役,最后一艘2003年失事),406米长(2002年失事)。

这些船这么危险的原因很简单,过于扁平,就像一个长长的,浅浅的铁皮饼干盒,遇到特大风浪会被拗断。

而英国设计的这个“冰航母”没有这个问题,它吃水很深,从比例上讲很厚实,整个船体是箱式结构,可以解决应力隐患。

点看全图

目前中国有不少“大型浮岛”的宏伟设计,从力学上讲,都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些人工岛(船)用钢材,水泥等等来造,这些建材都比较贵,为了节省费用,岛子一定会造得扁平,薄薄的一片生鱼片。

点看全图

如果是坐底的(有大量桥墩插入海床),那么安全是安全了,但安放的地点必须离岸近(坐在浅近大陆架上),不可能进入深海:

点看全图

如果是浮动式,那么受海浪波长威胁,很不安全(类似于上述的超级油轮)。

如果用钢材和水泥,造到“冰航母”这个排水量(近200万吨),虎背熊腰,倒是牢固了,但那相当于10艘nimitz航母的总排水量,即便大量用水泥替代钢材,财政上也吃不消(这是防海水腐蚀的特种水泥)。所以我认为,“冰航母”是这些方案里,最靠谱的一个。

中国去搞“冰航母”,不利之处有几个:

一,中国需要撒布基地(预置舰,雷达站,人工岛)的海域,基本都在暖水,冰体船易化。

二,这么大一个人工浮岛,没有动力/不能自主控制的话就是一个大祸害。冰航母吨位高达200万吨,如果要让它开得动/刹得住,哪怕只是3节的速度,那也需要惊人的动力。这涉及到技术困难和高昂费用。

三,中国地处温带,连选一处本国海岸线造这个冰航母船坞的条件,都未必具备。

但“冰航母”的优点也同样鲜明:

一,中国不应该走英美的老路。英美在全球谋求大量海外陆地基地,这样做政治/军事/经济负担太重。中国可以考虑在关键海域布几个“超大人工岛”,占的是公海,又随时能来能走,一个顶几个用。

二,制冰块的成本低。而且冰块比水轻,就算冰航母被打断成十五六截,也不会沉。

三,甲板跑道长达600米,可以分成300米斜角降落跑道(带电磁阻拦索),和440米起飞滑跑跑道(带滑跃迎角),现有的歼-15和大预警机(滑跃型)可以满油满弹起飞,完全发挥了战斗潜力。歼-15的采购数量,除了满足头2艘航母(辽宁号,山东号)以外,还可以多装备2-3倍数量,大大摊低飞机造价,也有利于后勤。

四,现代的反舰战法,除了上核弹,其他都啃不动这200万吨的海上要塞,任你什么饱和攻击都没用。

五,由于船体巨大,船的稳性极好,数万吨的集装箱轮可以直接“靠帮”,用浮岛上的龙门吊把补给物资吊上浮岛,就跟集装箱码头的作业一模一样。同样的,倒过来,也可以把集装箱吊放到货轮上运走。这就是我们在《双胞胎宝船》里说的“海上编组中心”,就跟郑州的火车编组站一样,几条集装箱货轮可以来这里接头,“交换”货物。

六,船上生活/工作条件好,船员的士气比较高。

七,在太平洋北部,阿留申群岛以北海域,海水温度低,这样的“冰浮岛”可以长期生存。南极海域当然更好使。

所以我的看法,与其搞那些明显有安全隐患的“大型浮岛”,不如科学决策,避免弯路,先尝试”冰浮岛“。像下面这个双体设计,就不错:

点看全图

通宝推:mezhan,
家园 关于大型浮岛恐怕有误会

浮岛和船不一样,不是整体的箱型。专业术语忘记了,主要提供浮力的是大量的小型箱体,这些箱体在水面以下,浮箱和上层建筑之间是用“高脚楼”一样的支撑连接,就是为了面对波浪的时候,水面的升沉在这些“高脚楼”的脚架上形成的浮力变化尽量小。要面对5米的浪,那么这些“脚架”最起码得有5米

美国部署的海基x波段雷达上面是6个柱子,当年日本的浮岛上面更多更分散

当然了这种设计的问题就是没有什么机动性,几乎不移动。当年日本琢磨部署浮岛作为空军基地,基本是锚定状态

和波浪升沉影响小对应的,是载荷对于吃水的影响就大了。波浪上下变化一米,浮力变化在一个小柱子上也就几百公斤(看粗细了),整体上比如中间三分之一段(假设浮岛很大),浮力变化大概几百吨。而在常规船上就可能是几千吨。但是反过来在平静水面,普通大船装载万吨货物吃水增加1米,而浮岛上可能几千吨就吃水增加1米了。而吃水增加后,水面上支柱的净高和面对的海浪还有关,又形成了新的制约。不过还好浮岛就是怎么大怎么来的设计目的,这个总量带来的冗余还是有的

大浪把大型油轮“拗断”,典型的正是波长和船长度“耦合”的情况,半分钟前是中部浮力大于首尾,半分钟后就成了中部浮力小于首尾,反复的疲劳。

恰恰双体船,正是两个体之间的应力相当大的,和“分散”了的浮岛完全相反。

另外冰即使是增加了锯末什么的,抗拉伸不会改变吧……

咱部署几个浮动的准军事基地,在日本海、“饿货刺客”、 阿留申溜达,大概俄罗斯、美国、日本都不会开心。好像也能弄个渔业加工基地,毕竟美加日在那里捞鱼很开心。另外就是作为中国版本的萨德,恶心恶心美国

英国人脑洞冰航母,着眼的是冰岛到苏联的北大西洋航运,那可是护航舰队的主炮能被冻住的条件。

家园 本老大的幽默

“南极的西北”……

南大西洋拉

家园 茗谈153-2

我们以前说过“蘑菇寨”,就是向海洋要土地,要居住空间,要物产。

本嘉明:茗谈(91):蘑菇寨

这个思路,可以用在海水常年温度较低的海域,毕竟用半潜船上的“冰砖厂”制冰,比在陆地上造好混凝土预制件再运过去,要节省多了。

点看全图

假如二战中英国设计的“冰航母”在北海海域可行的话,那么海水温度类似的海域还有很多,南冰洋是完全适用的。

中国正在与俄国共同开发排水量2万吨级的“海上核电船”,所以“新哈尔滨”的动力问题,是目前就可以解决的。

点看全图

“新哈尔滨”轮不必有180万吨,50万吨左右就足够了。

“新哈尔滨”轮建成后,半潜船上的“冰砖厂”继续工作,生产出较小尺寸的冰砖,开建“冰浮岛(机器岛)”,围绕“新哈尔滨”轮,建设一系列水上定居点,设有大学(天文学,南极生态学等专业),水上飞机研究/生产机构,疗养院。

第一种:

点看全图

第二种:

点看全图

上图:把这个设计的底端,改成一个大冰坨子底座,就可以了:

点看全图

第三种(冰制防波堤的“定风塘”):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第四种:水下别野

点看全图

居民需要的淡水,只要拖一个小冰山过来,用核电站多余的热能融化开,再用软管分头输往周围的冰浮岛即可。

由于有“磷虾养殖产业”支撑,这个“人类定居圈”可以自负盈亏,长期持续存在。而“磷虾养殖产业”能够存在的前提,是中国本土旺盛的消费能力。

所以,只有中国的消费需求,工程制造能力,人口基数,财政实力,这几个关键前提,可以支撑这一世纪工程,千年大计。

从来没有1000名人类在南极周边长期生活过,从现在起步吧。中国不是要开发南极洲(这个是有条约限制住的),而只是有序环保地开发南冰洋,为将来人类达成新的共识,共同开发南极洲做技术准备。如果迁过去10,000人,其实也就是一个商品房小区的人口,在大量使用冰砖的前提下,基建工程总量是可控的。

点看全图

未来的南极城

通宝推:mezhan,ton,
家园 挪威这个海鱼养殖不错

央视新闻6月3日消息,世界首座全自动深海半潜式“智能渔场”已完成制造,即将交付挪威用户。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深海养殖设备,150万尾挪威三文鱼即将在这个“农场”进行养殖,然后出口到中国市场。

对于吃货们来说,更好的消息可能是,这样的“智能渔场”正在批量制造,今后,挪威三文鱼可能在中国市场“管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央视新闻报道截图

另据《湖北日报》此前报道,这个“智能渔场”由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进行工程设计和制造,其主体是一个12边形的柠檬黄“巨笼”,直径110米,有20层楼高,重达7693吨,采用全钢质结构,遍布200多个各类传感器,容量约25万立方米,相当于两百个标准游泳池,其身披绿色网衣,网衣面积3.5万平方米,相当于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整套设备包括智能养殖系统、自动化保障系统、高端运营管理系统,并可提供7位工作人员的居住生活空间,抗风能力12级,使用年限25年。

这座“深海渔场”配备了全球最先进的三文鱼智能养殖系统、自动化保障系统和高端深海运营管理系统;融入了生物学、工学、电学、计算机、智能化等技术,安装各类传感器2万余个,水下水上监控设备100余个,生物光源100余个,将复杂的养殖过程控制变得简单、准确。

该装备单套造价约4.2亿人民币,据预测,仅挪威市场容量就超过100套,未来市场潜力巨大。武船集团董事韩兵称,这座“深海渔场”集挪威先进养殖技术、现代化环保养殖理念和世界顶端海工设计于一身,填补了国际空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挪威欲占领中国三文鱼市场,“唯一障碍是没有那么多鱼”

观察者网此前报道,中挪关系重回正轨后,包括三文鱼在内的挪威海产品正试图扩大中国市场份额。

挪威海产局与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5月24日共同发布“2025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我国将逐年提高挪威海产进口,2025年进口总额将提高至100亿元人民币,三文鱼进口将达到15.6万吨,北极鳕鱼将达到4万吨,比目鱼、鲭鱼、海参斑、雪蟹、帝王蟹等海产品消费也将提高,并确保海参、蓝贻贝、海参斑、北极甜虾等消费市场稳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4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挪威首相索尔贝格(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

挪威海产局中国大陆和香港区总监毕思明(Sigmund Bj?rgo)当时表示,2016年,挪威对华海产品出口额为20亿元,百亿目标是去年一年对华海产品出口总额的5倍。[IMGA][/IMGA]

毕思明说,挪威出产全球55%的养殖三文鱼,“2025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进一步巩固挪威在中国三文鱼市场的地位。到明年5月之前,挪威将在12个月的时间,在中国占领65%的三文鱼市场份额,尽管目前这一数字仅仅是3%。

挪威贸工渔业部渔业大臣佩尔·桑贝格(Per Sandberg)5月23日与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共同签署了一份框架协议,开启了挪威恢复向中国出口三文鱼的最新一步。

签订协议后,挪威广播公司援引与中国合作理事会部门经理西格蒙德·彼奥罗果的话称,“仅存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鱼出口”。

中国的深海智能养殖设备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国际著名的挪威渔业公司——索玛尔(SALMAR)集团目前就急需上文提到的全自动半潜式养殖装备,以便于在开放海域100米至300米水深区域进行三文鱼养殖。一只“巨笼”可养殖三文鱼150万条,其覆盖的水体,相当于400个普通近海网箱所覆盖的水体。

根据协议,目前,挪威索玛尔集团已将150万尾三文鱼苗在网箱里养殖了1年多,就等着这个“深海渔场”今年7月前运回挪威,将鱼苗投放其中,养殖1年多后成熟,每条三文鱼可达5至6公斤,150万条三文鱼可贡献产值约1亿美元。如果该“深海渔场”不能如期交付,错过了养殖季,挪威方面将面临巨大损失。为此,挪威船东在合同中强调“深海渔场”发运时间必须是7月前,每延迟一天会罚款3.5万美元,如今,已经完工的“智能渔场”有望提前交付挪方,保证赶上今年的养殖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建造中的“深海渔场”(图:微信号“船舶海工圈”)

此外,国际船舶网今年4月报道,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也正在为挪威批量建造另一型“海洋牧场”,Hex Box养殖网箱。此类平台直径90米,总高度35.5米,空船重量5400吨,养殖鱼量200万条,适用水深100米-200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集来福士总裁王建中表示,“当这个网箱在挪威深海海域投放后,可能来自挪威的三文鱼可以管够了。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发展适合中国海域的网箱,可能会养河豚、黑鱼、黄鱼、石斑鱼,给大家提供绝对靠谱的、远离污染的海产品。”

通宝推:ErgoSum,
家园 看来国内也有人看上南极的磷虾了

点看全图

家园 图太小,没法读啊

给链接吧

家园 黄埔文冲首制南极磷虾船下水

http://www.sohu.com/a/315307109_214055

家园 本大,中国将建300个海上移动牧场,还不用你这个冰城

https://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01114&extra=page%3D1

2017年,中国在挪威建设了“超级渔场”,那时候我就在超大说中国也应该在中国沿海特别是南海大量建设超级渔场,除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还可以坐滩在南海的暗沙、沙洲上,形成人工岛礁,看来国家要进行到这一步了,除了渔业生产,还可以进行科研、海洋调查、早期预警、反潜、救护、补给等一系列功能。

《中国在挪威建“超级渔场”,装量7700吨抗12级台风 》

http://www.sohu.com/a/145941891_637431

2017-06-04 14:50

《中国将建300个海上移动牧场,单个牧场年产三文鱼逾6千吨》

http://wap.eastday.com/node2/node3/n5/u1ai2135835_t92.html

2019-12-03 11:10:24 澎湃新闻

未来,中国将打造“海上移动牧场”,为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鱼种和海产品。

  12月3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从2019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获悉,据测算,中国可供养殖的深远海养殖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预期建设约300个年产2万吨高品质海产品的“海上移动牧场”,其中养殖工船牧场约100个(黄海、东海、南海分别为25、35、40个),大型深水网箱牧场约200个(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分别为5、45、70、80个),平均单个牧场有效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可年产三文鱼6000吨以上。

  此外,中国自主研制的“深蓝1号”网箱(5万立方米水体)2018年开始试验,今年7月经过改装后已正式投入运营。

019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在上海举行。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目前,位于上海的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正牵头策划“海上移动牧场”工程方案,并已牵头国家相关部委就深远海养殖装备科研课题立项进行论证,并针对深远海养殖加工船开展相关科研攻关。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童波透露,由该院设计的国内首条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深蓝号”今年年底即将交付。

  据童波介绍,所谓“海上移动牧场”,指的是包括亲鱼培养、产卵及受精、温度培育、幼鱼喂养、成鱼养殖、收获加工及运输、陆上加工与销售在内的深远海养殖产业链,由一座管控中心、两种核心装备、一组配套船队(捕捞渔船、养殖工船、活鱼运输船、饲料运输船、冷藏运输船、补给船、疫病处理船、废料收集船等)组成,单个牧场所需海域面积3-10平方公里,每5个牧场构成一个大型移动牧场群(可共享配套船舶),群内各牧场之间距离10-15公里。

  在“海上移动牧场”,技术含量最高的是深远海养殖加工船。这种船针对高品质、高附加值鱼种,集养殖、补给、加工、储存和转运功能于一体,首次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方式,开展海上工厂化养殖。

  深远海养殖加工船依托循环水处理、深水变水层取水和综合智能管控系统,能有效隔绝外来病原,保障养殖系统,提高养殖密度;同时具备自航能力,可快速躲避台风等恶劣海况,兼顾航行过程中维生系统不间断工作能力;还可在船上开展养殖鱼类加工和冷藏存储,提高产品品质。

  以今年年底即将交付的“深蓝号”为例,该船总长120.28米,型宽21.60米,设计吃水7米,可在无限航区航行。童波透露,按照用途,该船交付后将作业于南极水域,具备传统尾拖网和连续泵吸拖网两种作业方式,船上配置冻虾、虾肉和虾粉加工线。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