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149:赤雁 -- 本嘉明

共:💬194 🌺859 🌵21新 💬8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日本韩国也可以啊

气球是从阿留申群岛到的阿拉斯加,所以韩国/朝鲜和日本都是可以的。从实际路径看也确实经过了韩国和日本,反而和俄罗斯关系不大。

点看全图

歼8哪那么牛,首飞10来年后震动,连超音速都费劲,顾涌芬要亲自坐歼教6上去伴飞亲自观察才找出问题。。。但也是刚过2马赫就基本不能做任何机动了。。。歼8II 又有多好?对比前苏联类似的苏15,一样的发动机,差不多重量,歼8II 机翼面积更大,还有腹鳍,这两项都高速阻力更大啊。歼8II 最大速度多半不会比苏15(2马赫)更好了。双25就更吹了。

哪个飞机没震动?再说有震动能解决不影响使用就可以了啊。F-22缺氧问题现在也没完全解决啊,未必就比歼8震动影响小。飞机上贴毛线看气流也不是歼8的专利,瑞典萨博也这么干过。过了2马赫有哪个飞机还能做机动的?SR-71全程都要仔细规划,飞行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容错空间不也用的好好的。而且歼8A在1.1马赫下能以5G过载拉起做筋斗,已经相当不错了,歼8A差的是低空低速机动性,但到了歼8II也已经大大改善。至于速度,歼8A就飞出过2.3马赫的最高速度(苏15的最大速度也是2.3马赫),歼8G是因为换装了原计划的WP-14(最新型)才达到的2.5马赫(少部分歼8F也装过WP-14),所以歼8II可能飞出2.7马赫的最高速度。

不过,歼8系列还有一个本领,其他飞机可能就学不来了。同样是在试飞员日记中记载,“歼八I复杂特技,自高度5000米、马赫数1.1,以5G拉起做筋斗,跨音速时保持杆位不动”。这里说的是歼8I的超音速机动能力,一般的超音速战斗机,在飞超音速的时候基本上相当于一枚载人火箭,几乎没有机动能力,而歼8I能在1.1马赫条件下,以5G拉起做筋斗,虽然也不够灵活,但是和F15两万英尺1.4马赫过载不超过4G差不多,很是惊人。

试飞英雄黄炳新回忆,自己驾驶歼8A型战机飞到过25500米。

试飞英雄鹿鸣东回忆:自己驾驶歼8A轻松飞到2.3倍音速,自己驾驶歼8A在21900米高空巡航飞行。

试飞英雄李中华回忆:歼10A在10000米高空最大飞行速度是1.2马赫。

试飞英雄葛文墉回忆,歼8A型战机加速,爬升,持续盘旋性能优于歼7战机,但是水平减速能力,横滚能力比歼7差一点。

试飞英雄葛文墉回忆,幻影2000战机在5000米以下高度飞行性能比歼8A型战机优秀,但是如果高度超过8000米以上高空操控性能不如歼8A战机。

.

6枚AIM-120(单重330磅)加+2枚AIM9(150磅)总重才1吨挂零啊,而且内挂对F22发行性能影响微乎其微啊。歼8II 带外挂武器/吊舱去比高度,速度?

F-22空载最高能稳定飞飞20000米,加了2枚AIM9,也就是150磅就降到了18000米,那按这个推算再加330磅应该是14000米以下啊,我按15000米算已经是高估了。歼8II本来就是高空高速机啊,用的是涡喷发动机,本来就适用于高空高速,低空低速反而飞不好,和F-22比高度和速度甚至压一头有啥奇怪的?

.

F22自带制氧设备就是为了60000 英尺以上飞行啊。而且供氧问题多少年前的事了(扛荷服上一个阀门问题,改了并加了氧气瓶备份)

塞氧气瓶恰恰说明F-22供氧系统问题一直没解决啊,所以最后才不得不用简单粗暴的氧气瓶应急。

F-22上除了机载供氧系统之外,还有一套应急供氧系统。遗憾的是,这套应急供氧系统也不好使。F-22飞行员将之斥为“臭名昭著”、“难以使用”。坠毁“猛禽”的飞行员杰弗里哈尼上尉当时企图启动应急供氧系统,但是由于这个小小的开关位于飞行员身后,难以接触。当时哈尼上尉产生了严重缺氧,空间认知感混乱,F-22最终在翻滚240度之后,以53度俯角冲向地面。

家园 又不是必须一直3马赫

类比 SR71维持3马赫的发动机喷焰形成的等离子体几百公里外就雷达可见了,机身表面摩擦到了约 300 度的温度也是红外大灯泡。。。

正常时可以在热障下比如2.5马赫超巡飞行啊,节省燃料加大航程,但这也比五代机超巡快了很多,更不用说F-35这个基本不能超巡的废物了。等到了要突防或者逃跑的时候可以相机加速到3马赫甚至以上,尤其是逃跑的时候,已经被发现了还在乎什么隐形啊。

加莱特进气道才成本比DSI低吧,全直线,平板的的制造成本比复杂曲面的DSI 低吧。。。

DSI进气道是设计复杂,因为有复杂的曲面。但制造和使用的时候简单,因为没有活动部件。但缺点也是因为没有活动部件不能很好地适应高速,所以大多数采用DSI的飞机最高速度都在2.0马赫以下。但歼20除外,最高能达到2.5马赫,目前还不清楚是不是改进了设计加入了活动部件(沈飞倒是有个可调DSI的专利)。

中国在DSI上的研究有很长历史,可能比美国都长,可以说是非常成熟了,连教练机都用上了。所以我才猜测成飞的JH-36采用加莱特进气道的最大可能就是为了飞3马赫甚至以上,如果还是2马赫甚至2.5马赫直接用歼20或其他机型上成熟的DSI就行了。

在中美蜜月期,中国军事工业的家底几乎对美国和盘托出,可以说是底裤都看光了。美军不仅参观了青岛海军基地、大连核潜艇部队、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还访问了南京的电子工业部14所等科研单位。彼时,中国在绵阳的空气动力实验研究中心的风洞群中已经在进行超7的DSI进气道的研究,但受制于计算机算力和加工工艺无法进一步推进,只能借合作F404发动机之际,将DSI进气道的风洞试验数据共享给美国,以期共同合作开发。美国格鲁曼公司也提出了“超7”肋下进气和大边条翼的建议。

但中国为中美航空合作付出了5.5亿美元和5年的时间后,合作嘎然而止,中国却没有得到任何东西,战斗机依然落后,以至于到2000年以后歼8F才达到空军要求的战斗力。而此时,美军都开始装备F-22这种对中国来说近乎科幻的战机。

对于DSI进气道,在中美航空合作中断的第二年,美国洛克希德于1990年开始研发,在1996年12月改装了DSI进气道的F16进行了9天12次密集试飞,覆盖了F16的整个飞行包线,在水平和机动飞行中剧烈加速以确定进气道和发动机之间的相容性,并达到了最大速度2马赫。结果在所有的迎角和侧滑角条件下,都非常接近生产型F16,2次飞行中发动机重新启动和164次加力点火均没有发生故障,其中52次加力点火是在高难度机动中进行的,新的进气道还显示其亚音速性能,特别是剩余功率方面优于生产型F16的进气道,证明取消附面层隔道对整个系统是有益的。考虑到当时并没有针对DSI进气道对F16的机身进行改造,整个试飞计划的目的只是验证这种全新进气道技术的生命力,这个结果非常令人惊叹。

数年之后,同样使用DSI进气道的洛克希德的X-35和波音的X-32原型机同台竞技,最终X-35赢得联合打击战斗机项目的竞标,成为美军及其盟军的主力隐形战机F35。

成飞则早于1998年就开始进行DSI的工程实用化,2005年换装“A杯罩”DSI进气道的“发财一号”FC-1突然曝光,2006年4月28日,枭龙第四号原型机在成飞的跑道上轻盈起飞,仅不到一年后的2007年3月12日,世界上首款使用DSI进气道的战机就正式服役。马不停蹄,歼20于2007年作为重点型号工程立项进入研制阶段,而换装DSI的歼10B在2008年就首飞成功。

迄今为止,美国仅有F35一款战机采用DSI进气道,且无法进行超音速巡航和机动。中国则有歼20、歼35、枭龙和FH-97A无人僚机的两侧进气,歼10B/C的腹部进气,攻击11和轰20的背负式进气三种DSI构型,就连“海山鹰”教练-9G这种教练机、FTC-2000G这种外贸型低成本歼击机都用上了DSI进气道,已经完全成为见者有份的设计,其技术底蕴让美国都自叹不如。而姗姗来迟的苏75是俄罗斯第一型应用DSI技术的战机,印度试图采用DSI进气道的AMCA五代机,历经20多年终于刚刚进入原型机制造阶段。英国下一代暴风战机,法国、德国和西班牙共同研制的第六代战斗机FCAS,都将计划采用DSI。对比之下,韩国所谓隐形战机KF-21、土耳其的“可汗”等五代机项目应该尴尬不已,都是模仿F22的加莱特进气方式,对于歼20的DSI进气道只能望其项背。

家园 2万是空载

打气球的时候带了两发响尾蛇,都不到18000了。

歼6的升限也不到18000,但可以加速跃升到这个高度打气球和飞机。这一套貌似在中国空军一直有传承,2019年歼10C就用这套战法也打过气球。

家园 加莱特也是不可调啊

能速度范围那么大?

马赫2.5已经是开始加力运行更有效率了。。。以这个速度超巡已经不能算省油了。

更何况马赫3,飞机材料就完全不同了,为了这个很少用的功能不用轻合金和复合材料就不值得了。。。

家园 日韩还不通知美国啊

大型高空气球也不便宜。。。中国这个大概率是故障导致没法放气降落下来。日韩丢个气球还不通知美国?况且美国在日韩也是空军大头。

300磅载弹就降2000米?拜托啊,随便装油变化点就超过这重量了,编数据也没这么样的吧。。。

F15,F22差不多都是超音速下有6个G的机动能力。。。

先在的U2就是涡扇,看那照片,显然比气球飞的更高。F15也是马赫2.5,F22发动机涵道比比F15的还更小,米格31也是涡扇。。。能超巡的已知几种飞机(SR71和XB-70,协和除外)都是涡扇动力。涡喷高空高速好也不是涡喷13那种落后了两代的发动机能比的吧。

F22加氧气瓶是那个扛荷服阀门问题还没发现时加的啊。开关在背后?!飞行员不可能把手伸到背后吧,那氧气瓶得连入氧气系统啊,前面加个开关难吗?

家园 苏-57就是可调加莱特

而从它披露的专利来看,其最大速度就是3马赫。

马赫2.5已经是开始加力运行更有效率了。。。以这个速度超巡已经不能算省油了。

因为J-36的具体情况还不清楚,这个时候的工况只能靠猜测。可能这时候两台主发动机不开加力,靠第三台就可以达到2马赫以上进行超巡。而且第三台也可能不用开加力(第三台到底是什么发动机还不清楚),这样就可能比五代机开超巡还省油。

更何况马赫3,飞机材料就完全不同了,为了这个很少用的功能不用轻合金和复合材料就不值得了。。。

材料应该没什么大问题。目前中国已经有高超音速飞行器,可以和这些机体共享材料。已经服役的无侦-8最高速度就可能在4-6马赫之间,说明材料已经不是大问题。而且J-36庞大的机翼使其对自身重量并不太敏感,如果只考虑隐形弹舱载重的话这个大机翼有点浪费(除非还能加很多很多油,但考虑到其并不是战略武器所以这个理由不太可能)。

通宝推:本嘉明,
家园 空中驱逐舰这个比喻贴切

啥时候来一款空中航母?

家园 "鸾鸟"啊

“南天门计划”

"鸾鸟"空天载机平台

"鸾鸟"空天载机平台是一型从2041年开始研发的大型战略空天载机平台,是南天门计划构想中人类未来深空战略打击集群的核心装备。该机内置由能量武器与制导武器构成的多层次武器系统,拥有非常强大的自身火力,还可搭载88架"玄女"空天战机进一步扩大其作战范围。其动力系统为一套“大型力场驱动阵列”以及38台大型变循环引擎,并在机身前端搭载了4组“力场扩展装置”,为其搭载的"玄女"战机提供战场环境支撑。

"玄女"空天战机

"玄女"空天战机是由南天门计划综合研发中心牵头开发的一款空天战机,装备一套由力场驱动装置与变循环引擎相结合的动力装置,可搭载脉冲粒子加速炮吊舱以及多种制导武器。在南天门计划的战术构想中,"玄女"战机将主要依托"鸾鸟"大型战略空天载机平台,承担各类制空、突防、末端打击任务。

通宝推:玉米菜,
家园 中国也没通知美国啊

大型高空气球也不便宜。。。中国这个大概率是故障导致没法放气降落下来。日韩丢个气球还不通知美国?况且美国在日韩也是空军大头。

民间组织放个气球如果管得那么中国早该通知美国(以及其它国家)了。甭说中日韩这样的外国了,美国人自己的气球不照样被打下来了?而且就是在阿拉斯加。

300磅载弹就降2000米?拜托啊,随便装油变化点就超过这重量了,编数据也没这么样的吧。。。

我们讨论的是“最高”啊,当然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才能比啊。难道F-22满油也能上两万?

F15,F22差不多都是超音速下有6个G的机动能力。。。

这不是应该的吗?三代以后就是这么设计的啊,做到也没啥奇怪的啊。但歼8II是战斗机,本身就不以(高)机动性为目标,所以机动性有一点就赚一点,超过就是惊喜。

先在的U2就是涡扇,看那照片,显然比气球飞的更高。F15也是马赫2.5,F22发动机涵道比比F15的还更小,米格31也是涡扇。。。能超巡的已知几种飞机(SR71和XB-70,协和除外)都是涡扇动力。涡喷高空高速好也不是涡喷13那种落后了两代的发动机能比的吧。

你举的例子恰恰说明涡扇不适合高空高速啊:U-2飞得高但速度慢,F-15和F22飞的快但不能超过2万米,米格31倒是高空高速了,但发动机是特制的,只有它自己用,而且现在已经停产了。和米格31比较类似的SR71和XB-70用的都是涡喷,尤其是SR71的J58,是现在美国变循环发动机的前身。

.

F22加氧气瓶是那个扛荷服阀门问题还没发现时加的啊。开关在背后?!飞行员不可能把手伸到背后吧,那氧气瓶得连入氧气系统啊,前面加个开关难吗?

这个你问我我也不知道,毕竟也拿不到图纸不是。而且我表达的意思是氧气瓶就是供氧系统问题解决不了才打的补丁,如果供氧系统问题解决了不就用不着了吗?

家园 中国又不是美国马仔,通知毛啊

那大气球,中国用啥民间组织搞得起啊。。。又没有那种醉心冒险的富豪。。。(气球不着陆环游世界和单人喷气机不着陆环游世界都是一个美国富翁干的)

U2的发动机加力都没有,加上那起动飞什么高速啊。。。

米格31是用带上加力的D30啊。(伊尔76的发动机)涵道比在战斗机里算大了。。。纯粹是为了推力大。也是米格144的动力。。。体积太大,才没用在其他战斗机上。

类似这么改的还有瑞典的JA37,民用的JT8D 加上自己造的加力部分,在市场上有大推力的军用发动机前用上。

不满油也是好几吨啊,被300磅拽下2000米?太扯了

F22是第一个用分子筛从高空稀薄大气获取氧气的,氧气瓶也算备份了。玩跳伞的还有备用伞,也不是说主伞必定失效吧。

家园 su 57 又不怎么考虑隐形

J36 怎么也是主打隐形的,在上面搞可调,搞错重点。

有能承受3倍音速的材料不能,但做战斗飞机代价太大啊,成本,重量。军费也不富裕。

家园 国师啊,“希望你好之为之”英语该怎么翻译呢?
家园 所以你认定那是军用的了?

那大气球,中国用啥民间组织搞得起啊。。。又没有那种醉心冒险的富豪。。。(气球不着陆环游世界和单人喷气机不着陆环游世界都是一个美国富翁干的)

中国政府说“这个高空气球是中国相关单位的科研气象气球”,你怎么知道那不是民间机构发的?据网上资料,气球本身造假也就3000多。贵的是下面的设备,但因为具体搭载了什么不知道,所以具体价格未知,如果只考虑太阳能电池板,几万就打住了。甭说单位,就是个人都玩的起。如果真是贵重设备,甭说美国,沿途国家都得通知以免被打下来。

而且据BBC的报道,最早注意到这个气球的也是加拿大人。

据BBC报道,气球最先被加拿大居民发现,美国人知道后派飞机追踪它,一路跟着它进入美国西部蒙大拿州上空。换句话说,当飞球自西向东穿越阿拉斯加和美国“敏感的军事区域”时(蒙大拿州马尔姆斯特罗姆空军基地部署了“民兵 III”洲际弹道导弹),没有人知道它经过那里。而西方新闻媒体大量转发的图片显示,这个飞球下边似乎吊挂着探测设备和太阳能帆板。

所以美国人说早就注意到了很可能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

.

U2的发动机加力都没有,加上那起动飞什么高速啊。。。

米格31是用带上加力的D30啊。(伊尔76的发动机)涵道比在战斗机里算大了。。。纯粹是为了推力大。也是米格144的动力。。。体积太大,才没用在其他战斗机上。

类似这么改的还有瑞典的JA37,民用的JT8D 加上自己造的加力部分,在市场上有大推力的军用发动机前用上。

你这些想表达什么呢?现实就是除了米格31其他高空高速战斗机用的都是涡喷或者涡喷的变体啊,你列举的这些都没办法说明其他高空高速战斗机也应该用涡扇而没用。

不满油也是好几吨啊,被300磅拽下2000米?太扯了

这个你问我没用啊,现实就是F-22被两枚响尾蛇拽下来2000米啊,难道你想说的是F-22最大升限没有20000米其实是18000?还是说打气球的时候故意多带点油飞低点?这也没必要啊,好几架加油机伺候着呢没必要多带油啊。

F22是第一个用分子筛从高空稀薄大气获取氧气的,氧气瓶也算备份了。玩跳伞的还有备用伞,也不是说主伞必定失效吧。

本来三四代飞机大部分就是用氧气瓶的,F-22加供氧系统就是为了不用氧气瓶。而且这个供氧系统还有个备用应急系统,但现在的结果是这俩都不可靠还是加了个氧气瓶,折腾了个寂寞。而且还连累了F-35。

F-22停飞后,美国空军专门成立了一个高军阶军人组成的调查组,虽然该调查组都认为是机载制氧系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但苦于没有直接证据指证与坠机事件有关。最后,美军只能要求制氧机供应商雷神公司尽快解决这个隐患,但雷神公司给美军两个选择,一是战机不飞太高制氧系统就不会出问题;二是重新配上氧气瓶。

本来技术方面牛哄哄F-22/F-35绕了一个大圈又打回了原形,重新配上氧气钢瓶后不但增加了战机的载重,还给后勤增添了麻烦。美军使用的机载制氧技术叫做分子筛,这种技术最早是德国在上世纪60年代用来净化空气的,后来美军的B-1战略轰炸机出现,需要长航时高空飞行,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末美军把这个技术运用到军事上。分子筛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运用一种多微孔极性材料过滤空气中的氮分子,不断从外界吸入空气经过分子筛后,进入机舱的就剩下氧分子,分子筛在压力发生变化时又能把过滤的氮分子释放回大气。因此,只需要几个分子筛轮流工作就能为战机提供源源不断的氧气了。

传统的机载制氧技术,无非是采用液氧系统,或者使用化学制氧技术,这些技术既不安全,制出的氧气也都是很有限的。而分子筛制氧技术无疑是最简单最方便的,可惜雷神公司研发并运用到五代机上的分子筛制氧技术现在看来是存在着缺陷的,这是困扰着美国军方最头疼的问题之一,虽然现在暂时重新扛上了氧气瓶,但问题总是要解决的,否则将无法完全发挥出F-22/F-35应有的优势与战略作用。因此,武器装备领域有另外一种看法,认为并非越高端、越精细就代表性能越好,因为精密机械发生故障的机率也是几乎同比上升的。在雷神还没能解决这些问题之前,看来美军也只能继续这么扛着了。

家园 【讨论】中文都不及格的主儿 -- 有补充

怎么还不回去复读小学四年级?玩轻奢版宽一的梗,这是阴恻恻PUA谁呢,你觉得巨好笑?

你们这款,除了“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人民”这种败家的事儿玩得特别6,还会什么?会色厉内荏、会指卢为鱼?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2)
家园 【整理】教教你,王版“好自为之”的翻译是这样的 -- 补充帖

Oye, pásame algo, déjame engañar a mi jefe y te ayudaré a engañar a tu jefe también, así que estamos muy, muy felices, ellos están muy, muy gruñones.

家园 【讨论】我下面对于“好自为之”的翻译帖 -- 补充帖

鱼比奥是看得懂的。

红朝外交,自有成法,有权往《外交用语词典》里加入新词汇的,只有毛、周、以后历届第一公民。礼部尚书,只能用词典里已经有的词汇,挑选组合,凑成新的发言。

今版“耗子尾汁”四字,万一不是出自第一公民钦定,而是礼部擅自加入,政治上是严重的僭越------当然这个概率不大,最多30%而已。

我比较佩服的是,西西河把这个外文帖也贴出来了,毕竟铁手都未必清楚我妄议的内容是什么,踩没踩红线。

家园 加莱特对隐形不利并不是因为可调

加莱特在正面隐形的占比可达60%以上,F-22的加莱特不可调,但仍然占正面RCS的近90%。

J36 怎么也是主打隐形的,在上面搞可调,搞错重点。

所以话又说回来的,J36放弃DSI采用加莱特(不管是不是可调的)都必然需要其他优点来补偿,目前来看除了速度没有更好的解释。

有能承受3倍音速的材料不能,但做战斗飞机代价太大啊,成本,重量。军费也不富裕。

那可不一定。材料上我不太了解,但国内这方面应该有很大进展。比如钛,中国钛材产量占世界70%,国内纯钛杯子也就几十块,我这几年的眼镜架也基本是钛的,也就100多。另外中国还发明了高强高韧低密度钢。军用上有不用或少用隐身涂料的隐身蒙皮。

回顾隐身技术的发展史,隐身涂料曾被视为科技巅峰,它让战机能够隐身于雷达之下,成为不可见的“空中幽灵”。

但这种技术并非完美无瑕。以美国F-35为例,其涂层厚度达到2厘米,每平方米重约2.5公斤,仅涂层就为战机增加了近500公斤的重量。

这种厚重的涂层在实际使用中问题频现:一是极端环境下容易老化脱落;二是维护成本高,每次飞行任务后需重新涂抹涂料以保持隐身效果。

这些问题让隐身涂料的技术优越性逐渐显得力不从心。

中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全新的隐身蒙皮概念。

隐身蒙皮的最大突破,在于它彻底改变了传统隐身的实现方式:不再依赖表面涂料吸收雷达波,而是通过超材料的特殊微结构,直接改变战机蒙皮的物理特性,使其天然具备吸波功能。

这种微结构在2毫米的厚度范围内,能够包含上万个微单元,精确调控电磁波的吸收和反射,达到100%的吸波率,从而实现“全向隐身”。

隐身蒙皮的优势显而易见。

首先,它大幅降低了战机重量。以F-35为参照,隐身涂层占到总重量的数百公斤,而隐身蒙皮的厚度仅为0.2毫米,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轻量化设计不仅提高了战机的机动性,还为携带更多武器和电子设备腾出了空间。

同时,它的耐高温性能也远超传统涂层。在超音速巡航时,战机表面温度会迅速升高,传统隐身涂料容易脱落,隐身效果随之下降。

而隐身蒙皮本质上是一种特殊金属材料,能够稳定承受高温,无需频繁维护,更适应战机在高原、沙漠等恶劣环境中的部署。

早在歼-20战斗机的测试阶段,中国便已经验证了隐身蒙皮的潜力。

歼-20的一部分早期生产型采用了超材料蒙皮,结果在与美国F-35模拟对抗中表现惊艳。

曾有美军飞行员透露,即便在肉眼可见歼-20的情况下,其雷达仍无法有效捕捉目标。这样的隐身性能,让中国战机在空战中的生存概率显著提升,而这一切的关键,正是得益于隐身蒙皮。

如果说歼-20的成功只是隐身蒙皮的初步应用,那么在六代机上,这项技术已经被彻底重塑与升级。中国六代机所采用的蒙皮技术不仅具备全频段隐身能力,还加入了智能自适应特性。

根据战场环境的不同,蒙皮可以动态调整微结构的排列方式,从而针对不同雷达波段优化隐身效果。

这种灵活性,让战机无论面对米波雷达还是更高频段雷达,均能始终保持最佳隐身状态。

更值得注意的是,隐身蒙皮的多功能特性。

在隐身的基础上,它还具备极强的防护能力。中北大学曾研制出一种“雷达隐身防弹一体化新材料”,这种材料结合了隐身性能与防弹性能,为战机提供了更高的生存保障。

此外,沈飞开发的“复合材料隐身夹层”,进一步提升了蒙皮的机械强度和环境适应性。

这些技术的集成,使得隐身蒙皮不仅仅是一层“隐身衣”,更是战机整体性能提升的关键所在。

当然,这项技术的出现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强烈反响。

通宝推:和平共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