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当我在扎针的时候我是在做什么 -- 弦音醉舸
10%只是开始推演的起点,我要是从5%开始推演,兄台还不炸了?要是从20%,30%,40%开始推算,是不是就OK了?
我说的是评判中医作用的一个视角,你可以评价这个视角如何有理无理,揪住5%、10%的推算起点大做文章,没什么意义。
还有这一句
我不是太理解,能否先定义一下什么是“严格的统计分析”?
星星星河友说挺中医的份两种,其中一种
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我觉得也符合大多数普通人的认知,一般人在得病的时候,一般都是先找西医,只有在确认中医疗效更好的时候,才会去找中医。
极端的中医粉和中医黑其实很少,我大学同学就有两个,一个中医粉,粉到了玄学的程度,真到了不讲科学的地步,另一位是中医黑,也是方舟子粉,不过有一回他也尴尬地说,吃了一回中药,被丈母娘逼的。其他同学,基本上持平之论,没那么极端。在我看来,极端中医粉太无视科学,而极端中医黑对科学的理解太狭隘。
至于你说到青蒿素,
新药的研制本来就成本巨大,有统计表明,1990年至2013年期间开发一个新药的平均成本在26亿美元左右,虽然青蒿素的研发是在70年代的国内,不能简单相提并论,但也说明研发新药是极其昂贵的。另一方面,国内在西药研发的投资远大于中药,这么多年来,又出过什么像样的新药?更不要说跟青蒿素比肩了,这些投入产出比,又如何跟青蒿素比?再宽一点,国家在科学领域的投入又是开发新药的多少倍,这么多年有一个诺贝尔吗?青蒿素就是现代科学、现代医学与中医的完美结合,是用现代科学发展中医的完美典范。
“就是姜内部的主要成分姜辣素能够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能够把免疫成分带到上呼吸道,其次是增加上呼吸道的温度。”可不可以换成微辣的辣椒汤?或是干脆就是温度高一点的热水,应该也能起到相同作用。这不正说明姜汤并不是治感冒的直接因素吗?大家不就在讨论中医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吗?而且这个所谓的原理也是耶鲁发现的。说中医就是糊里糊涂的治病,治好也是糊里糊涂的,有错吗?而且这种原理治感冒,其实就是调动人体的自身免疫力。早有人说人体的自愈力就是中医的生存空间,看来是比较客观的说法。而排除了人体的自愈力,比如重度感冒或是病毒性感冒,中医这一套姜汤就完全失效了。
你可以到网上补一下相关知识
研究是分几个阶段的:首先确认真的有效果;然后是找到产生这种效果的具体成分;一般具体原理是最后才知道的。当然现在医药学这么发达,根据原理筛选药物的做法也是普遍的
我反对的是这种想法:因为喝姜汤有用所以中医药有用,就可以故步自封,不研究不长进了
中医理论和西方的四体液理论都是类似的过时的理论,应该被废弃
中药尤其是中成药应该接受现代医学的检验,别总在说明书里来一句“不详”了事
一句话:废医验药
人类对不同事物的认识程度大不相同,而对于姜,应该说还是超过平均水平的。姜的成分已经经过不少分析,如陈王所说,主要有效成分是姜辣素。姜辣素其实是一系列化合物,种类不少,有一些成分的作用么,大概就和辣椒素差不多,这个大家应该都有体会
姜辣素这类东西,比较特别,相对于工业化的有机物生产,还是从姜里提取经济许多。提纯也比较麻烦,有些成分的姜辣素可以提取到较低纯度,用作原料药或者食品添加剂。至于进一步提高生产或者提纯工艺,似乎没那个必要,只是姜而已,喝个姜汤也就算个食疗,整成苦瓜素番茄素啥的也就是忽悠。真要那么跟食物过不去,天天吃soylent得了,还吃什么饭
真要费劲去研究,不是不可以,不过更需要详细分析的东西多了,一般搞研究的也不会选择去跟姜较劲
现在我们总觉得中医很多,中医就应该有责任有能力去做相应的基础研究。不过从业者和研究者其实有区别的,医生的主业是治病,用既定的流程看病开药,不是搞研究突破。医疗从业者中有一定比例算中医,但是医学研究人员中研究中医的只占非常小的比例,投入的科研资源也是非常少的。而国内当前对药物的研究相对更少,西医研究出了一些成果,但是主要在临床手术这类。我们说国内对中药的研究没什么突破,然而在西药的研究上,其实也没太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成果。这和国内生化医药行业的科研现状有关,增量有所改善,然而存量非常不足
82够不够长寿,跟逻辑没关系,根据逻辑,你那chain rule能得到的论断只能是“要达到加拿大的人均寿命水平不需要中医”,对吧?
中医的疗效一直都有实验支持,要废中医的那帮人,总说实验要双盲,好,这几年出的中成药,都要经过双盲检验。然后又说中国人做的不可信,外国人检验的才算,好,其实国外的研究一直都有,正儿八经的学术刊物总行吧,例子我也给了几个。然后你又说不是“主流”……是不是主流,和有效性有关系吗?
几乎所有的药进入体内都要转化才能发挥作用,你能说这是间接发挥作用?
比起姜汤这种强化免疫同时抑制病毒的药来说,一般的感冒药根本不能治疗感冒,就是缓解一下症状而已。何况在姜汤能否治疗感冒这个判断上,直接间接不影响最后的结论。
微辣的辣椒有没有用我不知道,但姜能够出汗是显而易见的,而微辣的辣椒好像不容易出汗。
对于热水这样的物理治疗,当然对感冒有效,不过不如化学性的致热, 持续性较长,必须不停地喝水。所以姜汤的作用才弥足珍贵。
至于你说的,感冒原理是耶鲁发现的,这个仅仅是进一步的挖掘。 中国人用“偶感风寒”来描述感冒,其实距离真相已经一步之遥。中国人不让产妇接触到风,就是知道空气是传染疾病的重要媒介。
在方法论上,中国人在2千年多年前就用黑箱子方法找到了有效治疗感冒的方法。虽然不确定问题的根源,但根据起病的状况,推断来源。根据多种药物的表现,找到像金银花, 生姜等治疗感冒的药物。
耶鲁比2000多年的中医逼近了感冒的本质,但本身还不是最后的谜底,我们还可以追问,为什么病毒在低温下复制反而慢呢? 以此无限递进。不能因为后人的进步就否认先人的愚昧。
面向未来,人类永远会面对知道的越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更加多。黑箱子方法在我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时候依旧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否则很多领域搞黑盒的人就要失业了。发现原理之前,柳树皮也是应该用的,对吧?
中医要研究长进,这我同意
中药的检验,一直在做,国内外都有,有条件就会去双盲。而你认为过时的中医理论,让从业者有可能记住什么样的症状应该用药,应该用哪几味药,应该如何配合,否则那些复方很难再现。单一药品单一有效成分只是种理想情况。要是废了医,你去验什么?
你也已经看见了,硬说未经验证,我就没办法了。
中国的西医基本上都会承认中医有用,和他们比那些反中医的又算什么玩意儿呢?我想还是相信医生聪明一点。即使自以为是,如果关心的是怎么治好病,也还算可取,总有能分辨好坏的一天,只知道攻击中医又算怎么回事呢?只能越错越远而已。
加拿大人均寿命再高,也不能证明中医对提高人均寿命没帮助啊。除非人们认为加拿大人均寿命已经足够高了,没必要再提高了,那么不仅中医不是必要的,连西医的进一步发展也不是必要的。
再和一个例子,据世卫组织的2013版《世界卫生统计》,世界各国家地区人均寿命排行,日本第一,83.4岁,香港第二,82.8岁,都高于加拿大的排名13,81岁,日本香港都是有中医药的,香港的中医行医也是合法的。其实,严谨地说,没有进一步的研究,还不能断言中医药对提高人均寿命就起了什么作用,但起码目前还不是反证吧。
想当年,镛记的烧鹅多么好吃,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后来他们兄弟分家,每况愈下,再也吃不到了,墨尔本这里某家餐馆有烧鹅,味道差得太远。。。唉。。。。
说起来,教主待我不薄,当初我言语其实颇为轻佻,他两次屏蔽我,又两次解除,在西西河里,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了。
说点正经的。
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我认为最精彩的就是第一章,他的经济学理论固然精彩,但在中国要推广,未必容易。但是,如果这第一章关于科学方法论以及逻辑入门如果能够推广开来,对开启民智大有裨益,影响应当比他的经济学理论更加深远。
说起来,兄台正经科班出身,这方面的功力,远比我这样的玩家深厚。若是有空的话,稍微整理一下自己的帖子,去掉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就是关于如何活学活用科学方法论的很好的教材了!
一来河里近来缺原创,二来若是能够推广一下科学方法论,也是好事一件啊!
你被关,我是昨晚才看到。然后我就同意了。我没注意到,是因为你之前的回帖都不需要我同意啊,所以缺省认为不需要我的同意呢。不过毕竟算因为我没批准被关了,表示一下歉意吧。我还以为我都到手的通宝推飞了呢,所以说你没品。那没遁,那咱们的赌约继续生效,你随便问,想问谁问谁。我也改一下帖子。不过最好加个期限,比如一周为限,够你把所有人问一遍了吧。一周之内没人给出否定答复,你就宝推我指定的帖子。一周之内有人给出否定答复,我就宝推你指定的帖子。如何?
你又弄出两个论断“人均长寿命”和“人均寿命更长”,还混着用。你是认为这两个论断是等价的,还是说又要用chain Rule?“人均寿命更长”我已经论证过了。“中医不是人均长寿命的必要条件”,如果认为82岁就是“长寿命”了,这个论断还是成立的。恭喜你,终于有一个论断不是浆糊了。不过跟后面的“不需要中医”放在一起还是浆糊。你的论断“中医不是人均长寿命(82岁)的必要条件,所以现代社会不需要中医”。那我造个句,“2018年的西医学进展不是人均长寿命(82岁)的必要条件,所以现代社会不需要2018年的西医学进展”。
关于你自己剃自己的问题。你的论断既不是公理,也不是基本假设,根本没法应用奥卡姆剃刀。如果你非要用,那么你的论断也只一种“不能或未能证实的可能”,自然也在被剃之列。所以我才说你是自己剃自己。
你也说了,只是在感冒初期或是症状较轻时有用,离真正解决问题还有十万八千里。这么漫长的时间里,中医始终保持黑箱方法,离真相始终遥远。还说什么“一步之遥”。对比一下中医给出的“偶感风寒”和耶鲁的“就是姜内部的主要成分姜辣素能够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能够把免疫成分带到上呼吸道,其次是增加上呼吸道的温度。”这也能叫一步之遥?而人家胡兄说了,西方如何对待柳树皮的。中医的姜汤始终还是那个姜汤。如果中医始终都是中医粉在支持,永远都没办法跨过那个一步之遥。
到现在为止,能抗病毒的就那几种药,如今你上下嘴唇一碰就发明了一种,一定从里面赚翻了吧?
有这精彩发明,怎么早没见您老给科普一下呀,具体啥名儿能说不,让我等也开开眼
拜托,有一例即可反证啊. 请参考河友liaodaog在本楼论述中医和长寿的关系类似于三明治的生菜叶比喻,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