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三国有感随笔 -- 解甲

共:💬252 🌺3049 🌵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姜维
家园 刘禅

说好不挖坑,但为了结构看起来明了一些,还是分了几段,这是最后一段了。最后会写到刘禅,倒不是我标新立异,我觉得批评诸葛亮不善于培养接班人,最该批评的就是刘禅的不成才。

刘备对诸葛亮的嘱托,都明明白白说出了“君可自取”,可见诸葛亮接掌的是蜀汉的君权(以阴谋论解读刘备其实别有居心的这里且不讨论),自然也包括蜀汉嗣君的培养甚至选择。而刘禅的才能,传统是把他当成无能之君的典型来看待,而近来又出现了很多翻案文章,认为刘禅是仁君贤君。

不妨开宗明义,我是赞同传统观点的,刘禅其人固然不愚笨,然而他作为一国之君,则昏庸得令人无可容忍。刘禅昏庸的地方,就是他对国家的不在乎,不负责,他表现的完全不像个皇帝,而很像是个吃瓜群众。我疑心吃瓜群众们欢迎为他翻案,就有这方面原因。

当然,从某个角度讲,刘禅确实有点仁君贤君的样子,他对臣下的信任是历代君臣里罕见的。诸葛亮行君事天下不疑自然有诸葛亮个人的因素,但刘禅的态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说诸葛亮尚有刘备遗命的因素,刘禅对蒋琬费祎的器重也算是一时殊遇:“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乃至姜维曾经攻击黄皓(这点我觉得是姜维政治能力不足的例证之一),黄皓很可能 是刘禅释放自我唯一的通道,但刘禅并未包庇,而让黄皓去和姜维和解(虽然刘禅的处理也体现了其政治能力堪忧)。后来诸葛瞻董厥谋废姜维,刘禅也没有就坡下驴,拿掉姜维。

但刘禅在亡国时的表现,充分证明了他其实就是懒,不想负起治国之责,从而把大权一推六二五,而不是主观上充分信任辅臣。我其实并不苛责刘禅不战而降断送汉室,以小搏大本来就是逆天之事,非逆天之人不能行,做皇帝不是刘禅自己选择的,从现代人眼光看刘禅投降,可以说是刘禅终于等到了选择的机会。但姜维上表复国,刘禅面对自由选择时,是怎么做的呢?史无明载,但很明显没有阻止。

结果姜维失败身死,蜀中大乱,既然选择投降,又何必再做皇帝梦?庸懦文人如王国维,尚知义不再辱,刘禅却到了洛阳做安乐公,安乐到死。当初读史至此,我和三国演义里司马昭的感慨是一样的:此人全无心肝(史实这句话是杨坚评论陈叔宝的)。刘禅能说出此间乐,不思蜀,我相信绝非是他自保的急智,而就是他的心声,他毕生的追求恐怕就只是安乐,晋朝给他的封号,确实很贴切。

惯例的对应,我觉得刘禅对应的是人民,拿皇帝来对应人民,有种奇妙的讽刺感,但我感觉又很贴切。在蜀汉,刘禅无疑最大,如果他有什么想法,诸葛亮也不能不尊重,然而刘禅却一味随波逐流。史书中仅见的他的意愿,就是想多纳些嫔妃充实后宫(老实说,这对皇帝来说,实在不算什么过分的要求),还屡屡被董允所阻止。而刘禅最终也并没有将董允如何,只不过董允死后,说了一些埋怨的话。从人之常情的角度来看,刘禅委实不能算个坏人,甚至很有些乃父刘备宽宏大量的遗风。

陈寿评论说:“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但刘禅最终也只是一匹素丝。他没能成长为真正的仁君贤君,刘备和诸葛亮,乃至历任辅弼,应该负一些责任。

而人民的成长,则要难得多,人民并不天然的正确,甚至很多时候是自私短视的,是无知软弱的,是要拉住英雄的后腿的。但长远来看,人民是最值得尊重,值得信任,值得依靠的,因为无论怎样的英雄,都是来自于人民。如果从天才的角度看,人民确实有负于天才;但从人民的角度看,天才完成了天才的历史使命,人民从天才处汲取了经验,得到了成长。正是这样的过程不断发生,构成了历史螺旋上升的轨迹。

是天才英雄毛泽东,还是人民英雄毛泽东?尽管都视主席为英雄,但这二者的矛盾,长远看,恐怕会造成很大的分歧。

通宝推:farrish,李寒秋,strain2,hwd99,老老狐狸,李根,道可道,盲人摸象,西安笨老虎,土拨鼠yuanap,
家园 仁兄啊,我说我等凡人没法轻易评论天才。

不就是因为对理想和现实的判断,其实是个很需要天才的事吗?我一直在说的,是说对理想要给予尊重,因为这是人类发展的动力。至于这理想切不切合现实,我们的见解彼此聊聊可以,太当真未免有些自大。当然,有些理想过于荒诞以至于妄想,那我们一般人还是看得出来的。

文革后左中右是无法平衡的,因为左加中的力量也不敌右。对左派来说最好的结果是通过团结一部分中右力量达成一个偏左的路线,但左乃至中都缺乏有这个操作力量的人。

至于江青,乃至张玉凤这样主席的近侍都能参与甚至影响政局,与其说是主席的败笔,不如说主席不得不为。主席晚年身体一落千丈,一度失明,根本无法负荷较长时间的工作。这种条件下,主席哪还能通过工作考察别人?只有身边人,主席还能通过日常生活,得以了解把握。他们的才能确实有限,但路线可靠却是没问题的。

主席晚年这个情况,有批评曰老人政治,我曾经,并且现在还部分地认为有理,这确实主客观都有一些问题。但是我认为这是无可奈何的,如同开始我说到的,这是天才的孤独,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事呢?

通宝推:老老狐狸,西安笨老虎,盲人摸象,
家园 我大体明白老兄的意思了

我读书不多(实事求是的说),所以很多地方只能脑补,拿不出来什么证据,也容易以己度人以今度古。像老兄这样把书读的如此通透也是不容易,佩服。上面论述绝大部分我都同意。所以这里以无责任脑补为主。

河里批邓一大罪名就是私心重。不过我觉得他们这个层次实际上已经超出欲望的范畴了。如果只是追求欲望的满足,他们早年随便投降投靠一下也能封妻荫子,根本走不到最后。支撑他们在这个层次还在奋斗不息的,我想一个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一个就是后退就死无葬身之地的恐惧。而在面临这样极端的选择的时候,人的应对和选择也必然是极端的。所以我觉得读历史还是应该以分析、学习和理解为主。带着感情看问题没有意义。这一点兄台的理性可以说是表率。

兄台在上文中说“主席晚年的一些举措,甚至扩大点说,包括文革在内,都有很明显的缺点”。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自己的看法。比如这几年经济形势不好,很多行业都是寒冬,那你该怎么规划自己呢?当然是提高自己,待机会来了尽力抓住。提高自己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多学技能,另一方面是完善三观。而且后者可能更重要。很多人本来发展挺好的,突然抑郁了或者想看看世界之类走了不少弯路,就是因为三观没想透。

文革当时的形势不也是一样吗?当时的外部环境对发展经济来说就是寒冬,文革做的事情也和我这个待业青年对自己的规划是一样的。在窘迫之中,我的应对也犯过很多错误。我有时候也自责可能可以做的更好一些。但是在当时,由于物质和精神力量的不足,我实际上没有更多的选择。文革也是一样。事后看来可能有改进空间,在当时则未必。而且,如果不是那十年让老百姓明白了一些事情,中国在大事件中说不定就直接抑郁得歇菜了。

组织安排上,我以为主席原来对身后的布局是文靠江,武靠林。可是林摔死了,就注定了毛的组织计划被全盘打乱了。尽管如此,毛一发现外部有机会马上就跟美国人建交,文革也很快结束。这里边既有人谋也有运气,不能不感叹中国运气超级好,很多事情都是踩着点。

主席给新中国列了很多目标。如果所有目标都在他任内实现,那他就真的是神了。那么如果这些目标不可能全都实现,重要性的先后顺序应该怎么排?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六亿神州尽舜尧”。因为他相信人民、相信年轻人,这个目标才是最根本的,也要比赶英超美之类的对他更有意义。

而在恶补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缺课的过程中,我相信每个人都学到了很多(绝非讽刺)。起码知道革命先烈在为什么而奋斗,而新的制度、新的文明要诞生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每个人的自我解放才可以。虽然离尽舜尧还有距离,但是看网上发言水准的进步,说是在路上应该是没什么问题。如果中国人的思考能力这样发展下去,我相信毛的所有目标都是可以实现的。而现在的困难事后看看都不过是个小插曲而已。

对毛这种层次的人来说,理想即现实即信仰。某个人预见到了自己在未来二十年的发展机会并为之努力,这是理想呢还是现实呢?而对毛来说,预见到了世界在未来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走势,并试图让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世界能够发展的更好,这是理想、现实还是信仰?任何一波趋势都有回撤、震荡,最后走成什么样是各方面合力的结果。但至少目前为止,虽然路径有些偏离,但我们仍然在他预判的趋势中前进。

通宝推:天白,journal,
家园 如果中国不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毛主席成功的可能性会比较高

在当时,反帝救亡和反封建民主这两大目标上,救亡消耗了太多资源。

家园 隆中对中关键的一句是: 一旦天下有变

引用:其实蜀汉政权北伐才是真的不作不死。

弱小是可以机强的,关键在与时机。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说的重要的一句话是,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

这里关键的一句是: 一旦天下有变。诸葛亮的意思是守住地盘,等待时机。这从后来的中原动荡来看还是有可能的。如恒温刘裕的北伐来看,都是有可能的。机会来了,抢地盘,两头可以击杀。

只是刘备与东击失败以后,蜀汉实力大损,曹魏司马氏地位似乎稳固,诸葛亮姜维有点等不及了。

隆中对有人认为是战术,其实真的是战略。

刘禅
家园 反贼,尔比我天朝做亡国之蜀,比人民做安乐公刘禅,是何居心

这句话一定有人在心里想了,不如我做玩笑话说出来,大家欢乐一下不更好?

诸葛亮比作主席,诸葛亮生前在吴魏就已经有令誉,灭蜀的钟会邓艾也对诸葛亮很佩服的

而对主席的评价到现在正经历着正反合的过程,不像诸葛亮一边倒的称赞

家园 何必故作惊诧,当下的人民不就已经是“安乐公”了吗?
家园 解甲兄读史读通了

受益匪浅,客观的看到史料,从人的角度去解读事理,我是很认同的。

再冒一句河内之大不韪的话:这样的方法论史文恭河友也是殊途同归的,我也很喜欢他读史的文章。

家园 读过一首打油诗。

三个老男生,都想坐天下。

聘请三师爷,专门搞策划。

打了很多仗,天天不回家。

可怜小娘子,担惊又受怕。

最后都没了,天下归司马。

留下一本书,后人闲磨牙。

刘禅
家园 这个把群众当阿斗的比喻不太恰当

诸葛亮明显没有发动刘禅的力量,而毛泽东却让人民运动了起来。

家园 史文恭 is a girl

a bit fat.

家园 过分

,你见过史妹妹,也不应该这样说啊。“a bit fat”

过分
家园 很敬仰史美眉

但是真没见过。 就记得当年她回帖里说自己是"肚塞尔多夫大学毕业的", 笑喷了我。

家园 不好意思,可能我表述不到位

我的意思是(猜测):

1、主席可能是以叶群入局交换101对小张的支持,但这个愿望没实现;

2、主席并不希望江青入局,但江青本人是希望入局甚至 更上层楼;

3、江青最终入局,是作为指标人物确认文革路线、力量平衡的结果。

当然,这三点,都是我的猜测、分析。

家园 “关二爷”考

回顾了一下这个帖子下的几篇文字,多少都有点讲道理的味道,与主帖的初衷不甚吻合。这里写一篇只是微言,没有大义,纯为了好玩的帖子。

关二爷就是关羽,这是众所周知的,因为他死而为神,拜者众多,所以信徒乃至非信徒,称呼他时多讳而不名。然而关羽行二,则显然出自小说家言“桃园三结义”,于史书无载。

按三国演义,刘备卒年六十三,关羽卒年五十八,张飞卒年五十五,三人卒年均明确,反推其生年,知刘备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关羽生于延熹六年(公元163年),张飞生于延熹十年(公元167年)。

翻阅三国志,刘备享年有明确记载,三国演义在这一点上是完全符合史书的。而张飞传记载:“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这或者就是后世创作的灵感,同时也为我们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即关羽确实长于张飞,于是他是否在刘关张三人中年齿居中,就只剩下他和刘备的排序问题了。这个问题史书中没有直接记载,刘晔传中虽然提到他说“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但这显然是基于身份地位的说法,并不能当做年龄的参考。

对名人穿凿附会大概是大众共同的兴趣爱好,古人也未能免俗,清朝在关羽故乡解州“发掘”出了详细记载有关羽祖、父、妻、子的残碑。这个碑文的作者显然未受流传甚广的三国演义影响,不仅明确把关平列为关羽之子,而且记载关羽的生年,是延熹三年(公元160年),比刘备还大了一岁。这个残碑的真实性,当时史家赵翼便有怀疑,但未明确否定,只能表示“姑存之以备一说”。现在网上便有以此为据的文章,中文维基百科页面将关羽的生年标为160~162,不知是否也是受此影响。

但是,史书中其实留下了关羽年龄的线索。裴松之注引蜀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羽初出军围樊,梦猪啮其足,语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关羽对关平说的话,多解读为“我今年老了,回不去了”,但是如按此解读,原文中的“然”字转得就太生硬了。

这里的“衰”字,恐怕是有特定含义的,按史汉两书注解均引汉仪注:“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為庶民,就田里”。代入之,可见关羽其实说的是:我今年已经到了可以解甲归田的年纪了,但我还不能回去。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关羽是年(也正是他的卒年)五十六岁,此年是建安二十四年,合公元219年。现代史料记关羽卒于公元220年,盖关羽被擒杀是在旧历当年十二月,按公元历法已是次年,而关羽出兵时仍是公元219年。倒推得知关羽生于延熙七年(公元164年),比刘备小三岁,从而刘关张三人的年龄排序,也的确就是刘关张的顺序。

当然,这并不能证明关羽行二,因为结义之说,终究于史无征。

通宝推:lilly,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