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个乡村教师眼中的国内教育 -- guzi717
头一次在论坛上发帖子,不喜轻拍。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活在内蒙某四线小城市,目前所在单位是一所乡村小学,离主城区15公里。教龄10+年,教过复式班,抱过班(我们这儿的说法,就是教一个班的所有课程兼班主任),单科教过英语,生物(初中),目前教数学。题目起得有点儿大,其实我主要说说小学方面的,其它的稍带提提。嗯,背景就说这些吧。
写了几段:1,写得挺消极,想改不知怎么改,另外是点回复接着写吗,写完都得等认可吗?哪位能帮帮忙,不胜感激。谢谢大家的花推,尤其感谢陈大的宝推!我一修改,是不是全得重新来过?实在抱歉!2,本来想分模块来写,写完学生,写教师,再写学校…写了发现,这些完全是交织在一起无法分割的。所以准备改为按话题写了。水平有限,可能会很乱。还有,我观察的角度和井底蛙是一样的,欢迎人在井外的同志多补充,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抱过班多少人?人太多就顾不过来了吧?
我现在教二年级数学,也就是说这茬学生我已经教了将近一年半了。这茬前面我从半道(四年级)接了茬学生,送到毕业。说一件大家都知道的事——现在的孩子全都比过去机灵得多。首先是因为现在的孩子能接触到的事物比过去多太多了,其次是家长的素质一代比一代有跨越式的进步。所以有的家长说:现在的孩子一个比一个聪明。其实不是孩子变聪明了,而是他们见识多了,显得聪明了。但是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孩子在学习上的专注度在下降。我们学校最优秀的数学老师戴老师,在一次教研会上说她上课有一半的孩子在走神。到我这儿,估计有三分之二了。现在的孩子整天想的就是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我们学校有的老师临放学就到班里给表现好的孩子发糖。不但我们学校,我家宝宝的老师放学时不是发糖,就是发个笑脸儿,发个树叶,发个小圆片什么的…真是与时俱进的好办法!
孩子有了这玩意上课不走神太难了。。。
我家马上也要读小学了,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保持她的专注度,尽量少的被影响。孩子小的时候还好,大了很难高压控制。
一味高压特别容易出问题,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孩子都是精力过剩的,关键是想法让他把这多余的精力用到恰当的地方。过去的孩子上树掏鸟,下河摸鱼…用来“野”了;现在的孩子看手机,玩电脑…用来“宅”了。我教上茬学生时还在学校附近住。周末时在街上很难看到一个学生,农忙时在地里更是一个帮大人干活的也没有(这个我觉得既是小孩不干,也是大人不想让孩子干活)。
当时刚毕业,工作热情高。现在再实行抱班的话,简直不敢想象。
我感觉进入新世纪以后,尤其是05,06年以后,小学的教学质量上了一个台阶,首先一个推动力是合乡并校,师资得到了整合;其次是教育局几乎年年招聘教师,系统内增添了很多生力军;再次,课改再也不提“这是第几轮了”。我判断:课改在沿海省份,一线城市已经实质上完成,而且高层结束了探索阶段,从那时起,开始逐级向底层推广课改精神。目前,某市城区课堂面貌早已焕然一新。说个问题:乡村小学水平想再提高恐怕得等民办教师(已转正)全部退出前勤和领导岗位,完成新老交替了。
我的同事苏老师的女儿这学期转到了我们班。这孩子语文很好,数学还欠点儿火候。我想她既然爱看书,是不是可以通过给她看一些数学方面的好玩的书来提高她的数学兴趣和水平呢?于是,我就跑去了当当网好个淘。千挑万选,选了两本书,一本《小牛顿数学百科》,书店给的截图不是很大,没法看太仔细,不过一看是当当网数学类销量第一的书,就买了;一本《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我看了,感觉不错。后一本小苏说现在看内容太深了,前一本实际一翻大失所望,绝对是不入流的人编写的,真真辜负了书名。罗利巴索说这么多,我就是想引出一个结论:国家免费教材是学习数学最好的教材,其余的教材都差了十万八千里。大家发现没有:网上有批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却很少有批数学教材的(至少我目前没看到过)。我觉得数学教材真的像一部久经调试的机器,已接近完美了。目前的这一版——新人教版——和课标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教材好,长期使用,每一课时的教法在全国各地的各种教研活动中被反复研磨无数遍。在研磨中,教法逐渐固定下来然后加以推广(互联网是个利器)。这点有点儿像京剧,剧本是完美的,演员的表演是高度程式化的,焉能不好?
关键是老师要把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味。这在中国几乎都是个人的事情。所有出色的老师,在调动学生的情绪上,都有独到的功夫。要不能扯,要不观点独到,反正老师自己是处于一种活跃的能驾驭学生情绪和兴趣的主动状态。要看片看电影动画片能自然变成人才了,那学校还有什么用?那还不到处是人才了?
问题多年的枯燥的教学,很多老师自己都麻木了,那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给作业本上盖上,要不就班上搞个榜,盖在那上面。骗可怜的花朵们,他们还挺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