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浴血腾飞的龙 --一个抗战的框架性描述 (之一) -- 史文恭
因为俺在乡下露天干活...腿上身上被咬的疙瘩不少...
当俺看见街上一些人的腿上不少红疙瘩...就想到这些人生活条件是较差的...
现在知道...俺错了...
鉴于这个小系列是一个框架性的科普文章,关于孙文的一些故事,我们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如果提纲挈领地说一句,那就是,一个政治人物如果在短时期内遭受失败是由于外部原因的话,那么,终其一生都如此,则另当别论了。
好,回来,说说蒋委员长的“抗战”。
首先,我们要知道,抗战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蔓延了十四年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里,蒋介石和他的政权在抗战中的立场,作用都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从1931年到1937年之前,蒋介石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巩固他对国内的统治,日本的局部入侵还不成为他的主要目标。而相对应的,日本的任务在消化它刚刚吞下的庞大的东北地区(如果我们查一下日本对东北的移民人数就知道,鬼子对东北的征服是一个多么大的项目),----一般的宣传里,好像日本一直都准备一口将中国吞下,实际并非如此,日本人的征服梦想是一个很有耐心的长期计划,他们并没有那么的狂热和愚蠢。
而在1931-1936年之际,蒋介石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他快速通过收买敌方军队的作法在东哥领导的红军面前完全失效了。---当然,蒋介石深知他的这些心怀信仰的前同事们蕴藏的真正政治潜力,并且深富前瞻性地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大战略。对此,现在的观察者必须承认,这个战略对于蒋介石和他的政权而言,是极为正确的。
而且,通过博古、李德等的帮助,蒋介石极为有效地在经过四次大的惨败后不屈不挠地贯彻了这个战略,最终取得了让红军三大方面军离开中国的腹心之地,被驱赶到辽远而贫瘠的边疆地区的成就。到了1936年的冬天,蒋介石在他统一中国的跋涉之路里几乎到达了终点,但随着西安事变的爆发,他在实质上永远地失去了这个目标。
如果从长远的角度看,西安事变的爆发来自于三个因素
1. 日本不断蚕食导致的民族统一对外的需求不断上升到达阈值。
2. 蒋介石靠收买和吞并地方军阀的快速进程带来的‘消化不良’终于爆发。
3. 即使经过了疲惫的长征,陕北的红军依然是一支不可侮的力量。
当然,年轻的少帅一贯的冲动是所有偶然性因素里最大的一个。
无论如何,在从西安脱险之后,蒋介石不是用讨伐,而是用联合暂时性的获得了他和自己未来的掘墓人的和平。-----估计在被拘押后,居然没有被TG枪毙的意外惊喜,让蒋介石在此刻相信了对方已经同意在民族危难之际实现国共联合的意志。---从此,蒋和他的政权终于把抗战作为一个主要的努力目标。
然后,从1937年的华北抗战,到1938年的武汉会战,蒋介石和他的部队虽然屡战屡败,丧师失地,甚至连首都南京都沦陷了,但在这个过程里,坚定抗战决心后的国民革命军从总体上是努力战斗的,而且,在好几次大的会战里,蒋介石至少做到了一点,他没有被日军大规模地围歼其中坚力量。因此,当他失去了中国富庶的东部沿海地带,退缩到了中部、西部的山区时,一方面日军为了他们的占领区不得不分兵把守,一方面由于失去了一大块国土,国民革命军的防区大大减少和兵力密度却随之增加。这两方面形势的消长终于在武汉会战后获得了一个动态的平衡,借助中国中西部逐渐隆起的地势和兵力优势,蒋介石的部队和日军进入了所谓的战略相持阶段。而之后,抗战的影响因素里,军事因素逐渐降低,国际政局因素、国内国共关系因素逐步上升,因之,蒋介石的抗战进入了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由于获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蒋介石的政权得以喘息并开始显现原来在民族危机下所掩盖的其真实面目,----他从来就没有机会好好从上至下整治、改革一下他的“公务员队伍”,他的政权基础,那么现在,蒋系政权真正的面目开始令人难堪地暴露了。
1931年的九一八后,十九路军1932就在上海和日军打过了。长城抗战是1933年,华北国军放弃华北防线,东北日军南下道路打通,防共自治政府都出来了。1934 满洲国成立。每次都是地方军阀和日军作战失利,或者僵局,中央军就来个抗日必败,国军克制,争取国际调停。 1936年的西安事变有没有成功,日本的南下战略都是不会改变的。1937年的七七事变,更会导致华北五省自治区正式出现。这下国军剿共要经过日占区去剿了,想不拿日军作主要作战目标都不行了。
日本侵华是既定的国策,也远远早于德国发动二战。有选择权的是德日美英,中国哪有选边的权利?是日本选择了和德国在一起,可以打破一战以后的英美法的统治体系,是德国在中日中选择了日本作为盟友。你来说说,中国有什么机会和能力选择?
“判断德国在欧洲的扩张行为,在英法美的立场上,德国当然是侵略者,但在中国的立场上,德国反而是摆脱英美法殖民统治的助力。” 这是你的一个奇葩论点。
你到底知道不知道什么叫殖民?英美法怎么殖民德国了?明明是德日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危机,选择了对外扩张的军事道路,到你的口里,反而变成了摆脱殖民统治,这个你是高级黑吧。
我先大概列几篇,在他家园主贴里应该很容易找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209543
太平洋战争前日美关系简介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066894
日本“帝国主义”资料下的中国革命和国民党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308326
太平洋战争前日本经济状况简介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889878
说说卢沟桥后日本的“不扩大”方针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70282
华盛顿会议前后
先进的生产关系战胜落后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如果是一战是列强为了争夺殖民地所进行的帝国主义内部狗咬狗的争夺,那么二战就是已经进入新型生产关系的美苏战胜还处于旧时代的日德,随着二战中美苏的胜利,过往已有的殖民体系也在美苏的推动下彻底崩溃。
当然资本主义制度不管如何发展,社会化生产程度如何提高,私有制内核不变的话,生产关系越是进步,其剥削程度也越高,不过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更适合人类生存,更适合人类发展的制度战胜一套落后的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
这样随意猜测别人的逻辑,很有点想当然。
TG对孙定位就是先行者,这个评价看起来高而已,其实太祖有另外一段话“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都把孙中山和洪秀全放一起了,意思就是这些先行者代表先行但是证明错误的一路。
1938年到1941年,国民政府在重庆费尽心机获得了一个较为巩固的战线,这段时间,对于蒋委员长而言,发生了很多大事,比如1939年-1940年间汪精卫的投敌,又如八路军在华北膨胀性的发展,但此时,对于蒋而言,这些对于当时的抗战的整体形势而言,并没有质的变化,汪伪政权的作用无非是日军在占领区的一个比较有力的代言人,汪本人在做了张邦昌后,其政治地位已经一落千丈,无法对整个中国的政坛起比较重要的作用。共军在华北和华中的发展和巩固,确实让他心急,但鞭长莫及。但无论如何,当时间进入1941年时,他的幸运神终于发出光芒。这一年,德国入侵了苏联,这使得欧洲乃至世界的命运都集中在这两个巨人惨烈的肉搏之上,当然,必须要提一下的是,苏联又一次和轴心国的日本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很难想象北极熊也能跳这样矫健的舞步,但你瞧,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就是这样‘灵活’地进行战斗的。
而到了年底,已经踏上不归路的日本终于迎头撞上了美国,从它的国土,资源,历史和文化都注定了,日本只能是一个二流的强国,就像德国人永远要在世界历史上扮演悲情角色一样,日本在地缘政治的兵棋推演里,最好的结果,就像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那就是一个聪明而死心塌地的随从。---但那个时候,狂妄的日本人被德国在欧洲炫目的胜利鼓舞,也被他们在中国看似风光的胜利激励,为了保证它可以独吞中国,它只能向太平洋地区的其它强权挑战,包括美国、英国,还有法国,荷兰等等。
但现代战争不可能是当年织田信长靠着桶狭间之战的突袭这样一次战斗就能获得战争胜利的,现代战争是两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全方位长期对抗,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中国辽阔的幅员,日本在当时还无法完整地征服中国,那么,它又如何面对生产力和武备远胜于它的美国呢?所以,除非德国在欧洲征服了苏联,扭转了整个世界的均势,否则,以日本的实力在太平洋对抗美国,失败将只是时间的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蒋介石在听到珍珠港事变后的狂喜。就像看到一份关于日本早期癌症确诊书一样。
而在这个时候,富有洞察力的蒋委员长和他的善于揣摩上意的部下一样,明白了对于中国抗战而言,主要的矛盾已经从反击日寇,转化到如何保证战后国内政权之上了。---当然,坦率地说,蒋委员长的洞察力甚至在珍珠港事变发生的前一年就足以让他采取臭名昭著的皖南事变了。
所以,行文至此,我们首先要为蒋中正脱帽致敬,因为他在当时的中国,确实有一流的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他对共党无限潜力的判断和他对日本必败的信念都是无比正确的,如果通观同时代的政治人物,要是以从北洋军阀以下到国民党政府的衮衮诸公里,蒋介石的能力水平,的确是鹤立鸡群的。和他相比,汪精卫不过是个白面秀才,冯玉祥只是粗大村夫,阎锡山好似账房先生,张学良至多热血青年,就连李宗仁这样超级配角,和蒋比起来,也显得像一个农村企业家。-----然而,最终,在中国现代史上,他还是沦为浪花淘尽后的最大的一个男配角,因为他的政权还是一个脱胎于旧中国传统的政权,而这个传统已经不适应于当时世界的潮流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了。
但此一言,足当宝推
在所有的对手里面,这是蒋最大的弱点。蒋最大的危机就来源于此。
其实老毛 已经提醒他这个问题了,然而他看不懂。
片面抗战四个字,他始终没看懂。
当二战结束之时,战败国固然是完蛋了,战胜国也是遍地废墟,民不聊生,而唯一大发战争财的美国,士兵游行要求回家,政府则用历史上最快的速度把士兵运回国。在这个历史背景中进行的解放战争,虽然受到了美苏两国的影响,但基本上是一场关起门来打的真正意义上的内战。特别是在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分成国共两大阵营的情况下,美苏的干预所起的作用终究有限,无法左右国家基本统一的结局。如果内战不是在1946年,而是在几年以后全面爆发,从二战的伤痛中缓过劲来开始冷战争夺的美苏很可能加大干预的力度,从而改变战争的进程以至结局。如果内战根本就不发生,更大的可能性,不是中国从此开始民主政治,而是各个政治势力合纵连横,并且为了获得国外援助而争相卖国。
他玩的还是传统权谋术。
作为资本的代言人控制军队,作为军队的领袖和资本谈条件,拿到好处后在自己的团队内分配, 越忠诚的分的越多。这样最后自己的周围全是忠诚的军队力量。
如果用这样的角度来看蒋中正创业团队,蒋的所作所为可以打100分。这样的技巧在历史上也可以算一号人物了,运气好的话也可以像宋太祖那样建一个偏安政权,甚至开创一个文明时代。
然而,蒋缺少历史和哲学视野。那时的中国,恰如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败局。中华民族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体育思想各领域,全面落后于列强,循规蹈矩已经不能应付这样的局面了。距离宋朝开国约1000年,多出这1000年的智慧,历史必然推出新的高度的历史人物。
毛蒋之差,差距千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这是晚唐五代时期一句名言,出自于后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之口。安重荣因石敬瑭割让燕云,以之为万世耻,起兵反晋,兵败被杀。
这句话算是对晚唐五代时期军将们的普遍看法。
后来宋朝对武将百般猜忌,担心的也正是这一句话。
然而这句话恰恰建立在对天子一职的错误解读上。
这是一种建立在错误的国家观之上的观点,完全违背了春秋以来确立的以天子为职官的政治理念,将天子一职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变成了野心家们为所欲为的奖励。
这个观点倒也和那种认为“国家就是暴力机关”的错误观念吻合了。
多大块而已,
如果张学良不头脑发热,继续剿共,除了给中央红军送菜不会有什么结果,国军主力如果不再重围久困,稳扎稳打,围剿红军难免会再吃苦头……把东北军调出来,让中央军围好口袋准备再开打,日军会给蒋介石那么多时间吗?当几十近百万国军主力在陕西准备大打出手时(或者是打得热火朝天时),日本人再搞个九一八,拿走华北五省,蒋介石除了在日记里发狠,还是只能继续忍下去~~~因为他没有“准备好”和日本开战,打起来日本派两个师团往剿共国军的后路一抄,中央军就全完了。而一旦让日本无血得到华北五省,蒋介石即便再人品爆发,完全剿灭TG,再扫平西南军阀,也一样不是日军对手。无它,相对来说日本底子厚效率高,准备时间越长差距也就越大
其实日本惑乱敌国牟利一直是有传统的,不用说苏俄,光是对中国,清朝时纵容乱党,北洋时渗透扶持袁世凯独裁,北伐时支持奉张……以前有次看到有文章写先总理经东北赴苏时“智斗”盘查的日本“特高科”特务,心里不禁狐疑,那个特务是在装傻还是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