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女儿的发言稿 -- 三笑
抄我能抄的所有作业。判断标准是题目是不是有挑战性,普通题目就不去浪费时间了,不然怎么有时间思考呢。高三那年我们班很多人都这样。题目不在做得多,在于能把各种关系理顺想透。不过当时已经在读书这件事情上面技艺很娴熟了,初一的小丫头切勿模仿。
还有一样我觉得重要的,是在任何时候都保证充足的睡眠,还有一定的体育锻炼。
这种方法简单的照搬,绝对是找死。
但其中的细微之处,又很难用语言描述,只能自己小心体会——所谓“道不可道”吧。
道可道,非常道。你写说明文肯定是一把好手,这就已经很接近了。
动荡年代,不是说生活,也包括经济,生产力的动荡年代,创新性的人才更重要,因为维持性的基本等同于慢性自杀。
而平稳期的时代,上升渠道不通顺,各行各业按部就班,那么维持性的就比较重要。
比如中国三十,二十年前,就是动荡年代,许多后来进入胡润榜的都是那是下海的屌丝们。而美国知道十年前,还被所有人认为是死水一潭,社会安稳平静,冒险家们纷纷表示不能忍耐而选择回国开创之路。
短短几年后,美国已经进入不改变毋宁死的时代,各行各业纷纷表示与旧时代决裂。而中国则开始进入二代,三代,屌丝阶层固化的平稳时代。
掌握时代的脉搏与辩证的看待问题同样重要。
目前看美国,中国教育都开始从两个极端向中间靠拢。两个极端各有长处,但是各自的短处也都非常明显,简单的说就是,美国重视EQ,中国重视IQ,都偏科了。
这是我爸给我养成的习惯:1234顺序下来的同时,还要遍历分支……
我有类似的总结,但没有你这么系统。
我现在认知对学生更好的通过兴趣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总结。
在高层次的人的引导下,和同层次的人交流研究,才是增强理解的最佳方法。直接和高层次的人研究,交锋几次就发现只有入没有出,最终往往成为填鸭。
我的数学就始终没有过那条坎儿,会做题而已。你觉得数学也可以那么解决么,还是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我的观察是数学好的同学们,思维好像不跟我在一个层面上,对任何问题的思考,他们都更抽象,更系统。我一直很好奇这种能力是不是天生的。
另外遍历分支是什么?
美国最好的私立高中的课堂都安排成小班教学,以12个学生为一班的居多,有不少还是圆桌课堂。
我现在总结我当初的方法,主要有两个关键:
1、重复简单的、基础的题目,将理论变成本能。
2、研究困难的、综合的题目,构建自己的逻辑。
一般情况下,多做题,坚持独立思考,就能同时完成以上两点。倒不一定非要不断重复简单基础的题目。
如果觉得数学不够好,基本上就是这两点没有做到。其中第一点更加容易被人忽视。因为若没有构建成功自己的逻辑,那很多难题都做不出,这是很明显的弱点;而没有将理论变为本能,只不过做题稍微慢一些,许多难题也能够做出,但由于把大量时间浪费在相对简单的常见的路线上,在那些复杂的路线上就有些精力不足了。
将理论变为本能,就是每当看到几个已知条件,脑子里不是在思考这几个已知条件能搭配哪个理论,而是立刻反映出这几个已知通过怎样的搭配,能得出什么结论。相当于以下这三段【已知-理论-推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做起题来才能便捷快速,相当于用预制件盖房子,而不是在旁边和水泥拌沙子。你觉得他们思维更抽象,是不是因为他们很快掠过了很多步骤,没有考虑任何理论,直接击打到几个关键的节点上呢?
刚接触某种理论时做题思路是这样的:
a:已知
b:结论
T:理论
a1+a2---T1--->b1+a3---T2--->b2+a4---T3--->b3+a5---T4---->b4
将理论变为本能后思路变为:
a1+a2-->b1+a3-->b2+a4-->b3+a5-->b4
这时候已经不再思考理论的问题了,就是管他什么定理推论,a1+a2一定能得到b1。
随着题目越做越多,理论越来越纯熟,中间段不断省略,做题思路是这样的:
a1+a2+a3+a4+a5----(???)---->b1 b2 b3 b4
这里(???)的意思是:管他需要多少定理推论,反正肯定能得到后面的结论!
这样才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能更多关注于最关键、最复杂的节点。
PS:遍历分支的意思是,若在1234条中有任何变化,也要一一指出,不漏掉一处。 这话源于计算机的一个术语:遍历树形图。就是要按部就班的将树形图中的每个节点都访问一遍,不遗漏,不重复。
我的数学成绩还可以,但是思维方式上面不对,最后进了大学就提不起来了。我一直觉得是因为思维抽象的程度不够。数学需要的思维似乎是跟其他的学科完全不一样的。
打个比方呢,我觉得物理的解题过程跟你描述得一样,是一个一维的过程,我看见题目,也就差不多知道过程了。无非就是几个过程的平衡或者守恒。化学还更简单,记忆部分更多,能变化的部分更少。
但是数学,特别是比较难的题目,好像是一个2D的迷宫,每条路都很熟,放在一起就是哪里有点不对。因为对路比较熟,而且我一般能记住以前做过的那些题目,所以分数上面是没有什么问题。最多我用一个比较麻烦的办法,绕了几圈之后给做出来。但是真正数学好的人,他们好像是在空中鸟瞰全局,完全不绕就直接上去了。近距离观察过那种人,数学卷子第一部分的选择题根本不用草稿纸,只是估计或用排除法就可以达到跟我一样的准确率或者更高。不知道这跟路盲有没有联系,我的确是一个严重的路盲,在家里附近都会迷路的。每次在题目里面绕的感觉跟迷路了在街上绕很有点类似。
我也是觉得物理比较简单而数学则是要多难有多难。
到了大学,高等数学我就理解得很费劲了,虽然也能拿高分,但多少已经有些记忆解题方法的感觉了,并且特别容易忘记——高中数学我过了十多年还能很快捡起来,高等数学我考完就忘的差不多了。也许也是逻辑思维能力跟不上?
别的学科,都可以找个地方把知识放下来,找找关联,然后结成一张网,这个地图形成之后干什么都游刃有余还不容易忘记,但是我无法同样处理数学。这也许是因为其他的学科都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中的锚定点,所以很容易整合到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中去,而数学不一样。
这应该是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吧,好想弄个数学家来研究研究。估计这种研究已经有了,我去找找看去。
谢谢你,我一直无法断定,我的数学知识迟迟无法形成体系,是因为我太懒了练习不够,还是因为数学自己的学科特点。你让我想明白了很多。现在n=2了。
感觉大学数学教学基本没和实际应用结合,所以考完就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