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女儿的发言稿 -- 三笑
你说的固然是对的。但是从一般规律来看,必须有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接受老生常谈--否定老生常谈--发现老生常谈也有一定道理。
你认为一名13岁的学习中上的女生,更有可能处于第一个阶段还是第三个阶段?
问题是现在都是这种辅导班,这帮老师只盯着钱,太黑,好老师可遇而不可求
其实还不如买本书自己看,如果不知道看啥书的话,最简单的,就像楼上的雨燕说的那样,直接看高年级教材
如果可以身体力行的话也就不错了吧。三笑兄说的明白,孩子是觉得自己就是这么做的,所以才坚持要这么说。
而且,做这种演讲要考虑到受众的。吃不饱需要出去找食的,任何时候都是少数。初一能有多难的功课?很多孩子念不好书,我觉得都是不够专注,或者是压力太大,或者是对学习就不感兴趣,跟教材和教学内容无关。
你有没有什么成绩不好的朋友?我当时有一个女友,自从升了初中之后成绩就不太好。为了帮她,我给她总结了一张纸的疑问词的用法,总结了各种特点,可她就是记不住,考试了还是不会。那么大的字,只写了一张纸啊。那件事对我刺激太大了,以至于我现在还清楚记得那张纸什么样儿,我用的纯蓝的钢笔水儿。。。
在这种情况下,一步步来,让他们集中精力把基本的东西解决了,不要给太大的压力,应该是收效最快,最经济的办法。想当年我上台介绍经验,非常高大上地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不知道最后有多少人被我坑了,我还宁可自己当时说的是这么实用的东西呢。
我一直都觉得语文老师出的题目都是扯淡。
我一直在这里说的,不是强迫谁去搞什么课外学习,而是认清所谓的“上课好好听讲最重要”“预习学习复习打好基础”之类的谬论。先认清了,就成为了第二阶段,等到真正学明白了,再重新认识课本,才能认识到课本作为一个提纲的地位。我当然认识很多停留在第一阶段的人,这种人的成绩往往只能考400多分,能通过会考而已。我认识的绝大部分学习好的人,包括我自己当初,都是第二阶段。只有极少数人真的达到了第三阶段。第一阶段的人,尽听第三阶段的经验,那不是找死么
你给朋友总结一张语法规则,你认为把这个熟记了就是打好基础了么?我觉得恰恰相反。没有大量的阅读形成语感作基础,一个人不可能理解语法的本质,理解了也是机械的背诵,机械背诵了对高考也没有帮助。我也爱用纯蓝钢笔水,因为我特讨厌蓝黑墨水的颜色
从有教无类的思想出发,任何人学习不好,只要智力没有太大问题,可以说都是教学方法问题。包括教材好不好,老师行不行,体制能不能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等等。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永远没有尽头的。所以不能盲目接受“教材最好最重要了”的信念,早日进入第二阶段,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有直接的好处
我说的是初中一年级的英语,还是月考,就完全是按知识点考的那种巨傻的卷子,恨不能让你背课文。第一次认识到厌学情绪的可怕。。。真是太可怕了。蓝黑钢笔水需要把字写得特别整齐,否则就巨丑,太不适合我。
我也同意不做课外题,绝对没有办法成为第一、二梯队的学生。课本上的题目太简单了,完全没有活动开的感觉,老师加餐要照顾全班的水平,也不可能太超过。
区别是我觉得最好的学生是不会听别人意见的,他们大概早就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了。所以目标受众应该是更差的学生,最需要听的那帮学生多半连书本都没看懂。至于三笑家闺女,等她进入初二,或者高中,只要她保持着思考的习惯,保持对自己的要求,她自己就会感觉到这个必要性的。
1谁主张谁举证,有没有听说过?小孩有没有体验,相信大家都看在眼里。
2 错误不是论证出来的,是证明出来的。当然证明很难。
就是她仅仅是简单接受了“老生常谈”,然后做下去,然后发现很轻松。
有些时候,应用一个理论不一定需要“否定之否定”这个过程,他们只需要简单接受,直接应用,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采用了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未必需要理解的。
比如我高中,物理一直名列前茅,如果当时有人问我方法,我肯定会说:多做题呗。这就是一句老生常谈。但“多做题”的人很多,成绩优秀的人很少,为什么?因为多数人在做题中没有抓住一些细微的关键点(我指的是方法的关键点,不是题目的关键点——比如我上面提到的“做题时尽量不看答案,绝对不看详解”什么的),而我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抓住了。这些细微的关键部分,由于我不是有意识的去追求,所以根本不知道这些细微部分的重要性,自然也说不出来,更谈不上理解。唯一让我感觉有帮助的,就是“多做题”,这恰恰是一句“老生常谈”。
我觉得对小孩子,没有必要要求太高。她的说法,也许就是她的真实感受,只不过她未必能讲很深刻罢了。
想俺上小学各种政治运动都要发言,各种发言稿:
批林批孔
批水浒
反击右倾翻案风
批判四人帮
深入揭批四人帮
……
哪篇稿子不得靠大人给写,然后照着念哪!
这让排在班级中间的情何以堪
你们那辈人是真正扎实、刻苦的一辈人。
据我母亲说,我父亲读书的时候,叫好几声都听不见。
什么时候我女儿能达到那个状态,我就放心了。
女儿看了几遍,很信服。当然要做到还要有个过程。
我这也只是自己的经验,希望能对您的孩子有点帮助。
不过别人的经验毕竟是别人的经验,即使是采用相同方法学习的两个优等生,在细微之处也多半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是不同的。既然您的孩子学习比较轻松,那就说明她至少已经形成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别人的方法,选择自己用的最舒心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即可。^_^
对了,在上面我没有说明在遇到自己怎么也想不出的难题应该如何处理,在这里提一下以供参考。本人理科生,以下方法只是做理科题目的经验。^_^
一道题,持续思考超过半小时无法解决,应该算难题了。我的态度是:
1、时间允许的话,适当增加思考的时间,我碰到难题,想个三四个小时也很正常,不过现在的学生作业太多,可能很难做到了。
2、时间不允许的话,改用零散的时间,换一种姿势,纯用大脑思考,比如公交车上的时候、下课出教室闲逛的时候、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这未必是好办法,不过也挺有趣的,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我睡着睡着,突然在梦里解出了一道题。)。但千万要注意别为此影响了课间休息甚至睡眠。
3、有时间限制的,可以问别人,最好是科目成绩近似的同学,大家一起讨论,有利于对题目的思考。
4、实在不行的,找老师问或者看书后面的详解吧。我之所以把老师排在最后,是因为,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会下意识地找出最完美的解题方法,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讲出来。但由于方法太完美了,几乎完全封死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反而不如几个成绩近似的学生,你找到一个方法,我还能找到一个更巧妙的方法,大家比着来,更有积极性。当然,如果老师采用的是因材施教的启发式教学则完全不同。
通过问别人弄明白的题,不要就此了事,而要继续思考,尽量把这个解题路线纳入自己的逻辑,或者按照自己的逻辑重新探索另外的路线,尽量做到把一道题变成自己的。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句:对于已经形成自己学习方法的学生来讲,别人的方法永远是用来参考的,觉得用着舒心就用,觉得不舒心就放弃,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能是自己发现的,也往往只是适合自己。比如我还有些特殊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一道题若我会了就不注意听老师的讲解等等。我觉得这些习惯未必对我不利,但肯定是不适合大多数人的。^_^
这个爸爸当得太用心了,给你一朵小红花。
很多感觉都是无法言传的,难得楼上说得那么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