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三国时期(一) -- 学习要定心
实在是糟心得很
他逃跑到外地那么长时间也没见他带兵杀回来,他的新政得益者在哪里?后世出逃的周王不在少数,但像他这样再未翻盘的极少。不一定削藩集权就一定是为了民众,设卫巫盯梢导致道路以目仅仅是针对贵族的?拿周厉王来和诸葛比更是亵渎了后者,纪念武侯的祠庙到处都有,纪念周厉王的有么?
问题是为什么司马昭认为钟会和邓艾都会反,这两个人身上有什么共同点让司马昭不信任他们。大家想过没有?难道就是怕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或者两个都想当刘备?
将来全世界搞街头运动,都会搬出主席。
他失败了,于是周室彻底沦落,宣王中兴,只是个宣传产品而已。
老兄说的很对,他之后的周王很多可以翻盘,但是对于王权的意义何在?不过是换个傀儡而已。
正因为如此,周厉王才绝对不能回来。他的失败,标志着周王室再也没有可能掌握主动权。接下去要扮演角色的,便是各地的诸侯了。
童书业老先生也说明白了,晋厉公被杀,便是晋室彻底沦落的标志,他的失败,标志着晋公室彻底丧失了晋国舞台中央的机会。
至于纪念云云,那个哪里靠谱。只要看看主导纪念设施建设的主儿是谁即可。
多说一句,武侯去世,他的政治上的继承者拒绝给他建庙祭祀,于是蜀地民众只好在大路上给武侯烧纸祭祀。联想到本朝主席的待遇,半斤八两罢。
如果只托孤诸葛,李严自然而然就没有非分之想,听诸葛的话,老老实实领兵去就是,大家相得益彰,算是理想的状况。
两个集团的内斗,不耗损国力,怕也稀奇。
当然,如果诸葛就是一私心特重的货,那神仙也没救
问题是他的改革受益者就没有发声么?周厉王呆那么长时间都没有人力支援杀回去恢复王权,正从反面表明他的支持面有多么狭窄。任何改革要避免政亡人息都必须扶植一批既得利益集团,周厉王这次显然是没有的,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老先生同样没有给周厉王说好话。
而王权是服务整个体系的,统一的秩序,体系内的每个个体都会受益。
然而,当时发声的记录,就是《诗经》,诗经里面记载的都是贵族们和公知们的言论,老兄难道当今日一般有互联网,普通屁民都有机会了解时事和国情,并且每日轻松上网发帖闲聊么?
这个王权所创造的公共服务,所普遍惠及的,乃是整个西周体系。我们反过来看,就明白失去王权控制之后,发生了什么。
当王权衰落后,华夏体系整体受到蛮族的全面入侵。《公元1500年前的世界》将其称之为全球性的上古蛮族(游牧民族)入侵。王权在当日,是唯一能够整合农耕社会力量,对抗这一入侵的角色。
周厉王试图中央集权的努力失败后,西周很快就亡在申侯和犬戎(西戎的一支)联合进攻之手——有观点认为,这个勾结犬戎入侵的申国,并非周室分封于南阳盆地的诸夏之申国,而是另外一支蛮族,与犬戎同属一类。
然后,中原诸侯在蛮族的疯狂入侵下,损失惨重。而逼迫周王室东迁的西戎部落,此后跟周王室的留守之臣秦打了五百年,秦开国之主秦仲就死在战场上。
我曾经在河里写到过,为了消灭这来自西方的威胁,秦上下全体动员,除去几百年不间断的直接攻伐之外,使出了反间计、金钱收买、挖墙脚、由秦国太后(秦宣太后)亲自出马色诱戎王的美人计等等无数招数,最后才解决之。
北方的狄人一样可怕,卫国遭受入侵,卫懿公被蛮族击破,身死国灭,最后他被狄人吃掉,只剩了一副肝脏。卫臣弘演出使求救归来,看到这幅惨象,对天大哭,然后剖腹自杀,把卫懿公的肝脏纳入自己腹中。经此一役,卫国男女总共还剩730人,宋桓公率军赶到,击退狄人,从共、藤之民抽取五千人,才让卫国复国。后来狄人屡次侵卫,齐桓公率领诸国联军击败狄人,才算解除这一威胁。
元年春……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従简书。”齐人救邢。
(狄人侵略邢国。管仲建议齐侯说:戎狄象豺狼,是(贪婪)而不会满足的;诸夏各国是同胞之邦,不可轻易放弃。如果贪图一时安乐,那就是饮鸩止渴,想都不可以那么想!《诗经》中说“怎么不想回去呢,但是有血书盟誓在,必须遵守!”这次的血书盟誓,就是非我族类,须得同仇敌忾!请君上发兵救邢,以成同仇敌忾之大义!于是齐国出兵救邢。)
左传.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公与石祁子玦,与宁庄子矢,使守,曰:“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与夫人绣衣,曰:“听于二子。”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以逐卫人。二人曰:“我,大史也,实掌其祭。不先,国不可得也。”乃先之。至则告守曰:“不可待也。”夜与国人出。狄入卫,遂従之,又败诸河。
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文公为卫之多患也,先适齐。及败,宋桓公逆诸河,宵济。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这就是王权衰落后的结果。老兄以为那些因此而受害的倒霉蛋们会反思周厉王改革失败导致其悲剧么?
好在天佑中华,王道衰微,尚有霸道。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代周王室担负起了整顿秩序的重任。救邢、存卫、存燕、攻楚,齐国率领中原各国,先后击破了来自北方狄人和南方荆蛮的威胁,代替王权保卫了华夏农耕文明。童书业老先生高度评价了管仲和齐桓公的霸业——这一点,也是我对老美的霸业并不完全否定的原因,因为两者所起的作用是一致的,而老美霸业衰退的结果,必然是巨多非传统威胁直逼中华,比如极端的穆斯林原教旨主义者已经杀上门来了。
孔子也跟童书业老先生持相同观点,他的评价是“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
钟会一旦造反,连自己军队都指挥不了,又怎么能够放心姜维的军队和蜀中的一帮文官武将?从哪个方向都有中枪的可能。
考虑到钟会也是司马昭几年前平定诸葛诞叛乱的主将之一,征蜀又委以重任。
造反唯一的筹码就是魏国的十八万精兵在自己手中。
毕竟绝大部分土地由获封的诸侯所有
"好是稼穑,力民代食,稼穑惟宝,代食维好”这句好多种解释,没有一种解释令人信服.百度百科解释为责怪周厉王只知道抓农业,肯定是错的;责怪周厉王侵占私田还有点靠谱.
周厉王"专利"-山林池泽所产生的财富,部分收归国有-这个解释字面是对的,但不全面.山林池泽不经过开发,不能产生大量财富,打猎砍柴有几分油水?但如果是井田之外私自开发的耕地, 就会值很多钱了--熟悉开荒的同学都知道,荒地成本是开发成本的一个零头.
私自开发山林池泽,其中相当部分变成了私田,是不合法的.周厉王未参与开发,却要强制收归国有,行为大概相当于强制拆迁集资建的小产权房,却又是不合理的.
于是乎屌丝们怒了--史称国人暴动.我从来不信他们因不让打猎砍柴暴动的,那样他们肯定不是公知.公知是不打猎砍柴的.
对比同时期的埃及埃赫那吞改革,好歹还扶植了一批军事贵族。动人奶酪抢人蛋糕还指望对方不会反扑才是傻子了,何况对方还是有领地有私兵的。
怎么没有国力凋零阿?
霍光把上官桀搞掉,昭帝朝比武帝朝国力是好转还是凋零?
斗倒顾命大臣,历朝历代发生无数次,又不独独诸葛亮,难道每一次都国力凋零了
刘秀不杀功臣,主观上也许有他高尚的一面,但客观因素却是,他的统治基础就是这些世家大族,怎么会去烹他们呢?就像一个人发神经,非想把家里的柱子都拆掉,那么自己的房子也就折腾垮了。
东汉是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世家大族尊皇家做老大,有事比如和匈奴打仗的时候为皇家出力,朝廷则默许世家大族鱼肉百姓,搞土地兼并。不过虽然是合作,但还是有争执的,皇帝往往还是势弱的那方,经常受出身士族的母亲和舅舅制约,为此不得不把宦官拉进来助战,士族也不甘示弱,纷纷抱团对抗,最后搞出个“党锢之祸”。
相比刘秀,老祖宗刘邦的班底,包括刘三自己在内,除了张良等少数破落户外,基本上都是纯屌丝出身,君臣都知根知底,而且都没什么家庭背景,如果想加强自己的家天下,就只能把别人家先烹了再说。刘邦家住的泥巴房子,没有刘秀家的大柱子,把杂草拔干净了住起来才更舒服,才能避免蚊虫。
《三国志》里有这么个情节,辛毗代表袁谭去向曹操求和,却不知这个使者早就心向阿瞒,于是两人有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太祖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
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
对政治人物,可信与不可信,道德或不道德,这些都不重要,最关键要看是否有利。
只要权利义务相匹配,就是好体制。中国的皇权体制最后发展为皇权大于一切,但是皇帝或帝国体制也承担一切义务,就是皇权良性发展的标志。
现在美国的问题其实就出在资本的权利义务无法匹配上,资本家赚钱最多,却不承担更多的社会经济义务,中产阶级赚钱少,却承担最多的社会经济义务,赤贫人群没有钱,无法承担社会经济义务,却拥有选举权等政治权力,让政治人物每次都不敢忽略他们。
我认为,民主的道路其实只有两种,要么,人人都穷人人都承担最少的社会经济义务,就像49年后30年,要么,赚钱多或权力大的人承担更多的社会经济义务,赚钱少或权力小的人承担比较少的社会经济义务,赤贫阶层没有任何权力也不承担任何义务,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民主社会不适合富人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