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支持邓小平 -- 夏至欧锦

共:💬92 🌺966 🌵4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完全是二个概念

原来当然有队办企业和社办企业.但是在收入分配上,完全是和农村分开的.也就是说进了社办队办企业,就没工分了.

而包产到户后,不管你在什么地方打工,你的地还是你的.实际上就是富余出的劳动力更多.

更重要的是,包产前个人是不允许经商的,没个体户的说法.而包产后,很多人就开始做个体户了.以我原来的小队为例,包产后,我们队靠近砖瓦厂,所以队里有好几户买了小手扶拖拉机,给造房的人运输砖瓦.所以我们队实际上当初是很有钱的.而在没分地前,他们只能每天听队长出去吩咐挣工分.

而后来的乡镇企业除了少数几个如华西村之类的,基本都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里的决策者根本管不住会经营的能人.不会经营的乡镇企业必倒.会经营的则一门心思把企业的利益往自己家输送.

所以想靠农民来实现工业化,这根本就是个梦想.

另外有很多人推崇小化肥小水泥.很巧我父亲当初就是化肥厂的,生产氨水,后来这个厂又转产水泥,最后倒闭.其实把化肥和水泥.原料.能源出大价钱运到生产厂,远远不如直接运产品.化肥水泥之类的还是在原料产地生产更符合市场规律.所以小化肥全国实际上都倒了,真正属于劳民伤财.

家园 警力强征?哈哈!什么时代的事情?

那时候,一般公社连派出所都没有。

别把九十年代的事情栽到七十年代末。

家园 不允许经商,那么走村串户做小买卖的人哪里来的?

田头卖凉粉棒冰的呢?队员可以申请去搞副业。

至于进了社办企业没工分,大概算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人了吧,就地农转非了。但是队办企业,应该还是算工分的。

家园 不算的

社办队办企业还是农业户口.卖凉粉棒冰的也是没工分的.所有不听队长吩咐出工的都没工分.但有口粮,要出钱买.

包产前的社办企业工资是参照国营企业的,一般低一到二个档次.投资是公社大队投的,盈亏归公社和大队.以当初农村的积累和投资水平.你想想能吸纳多少劳动力?而这些招工名额也是抢破头的.

家园 我说的很清楚警力强征是我经历的,我有说什么年代吗?
家园 人说的是70年代末,你故意不说年代,不就是想浑水摸鱼吗?

希望大家以为警力强征出现在公社时期。

家园 文笔差也要学着表达自己

你说的很好,作为一个普通大众,要自己把言论自由的权利用起来。我总想找个地方练练手,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为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原来打算在人人网上写,但我的很多观点肯定是会被封的,所以没有写。河里环境虽好,但觉得自己见识浅,没敢动笔。现在受你鼓舞,总算有勇气了。

河里有人写长贴,可以系统的学习东西,远比到处浏览有效率。你推荐这本书很好,闲暇之余我会看看的。看完书以后写写自己的看法,也是一个消化的过程,既能加深对书的理解,又能记得更牢。

从小到大,作文一直都是令我头疼的问题。上了大学以后基本上就不写东西了,表达能力变的更糟糕。我说文笔不好,意思是说很多东西我表达不清楚,每次回过头去看自己写过的东西,发现意思偏离了自己的本意,尤其是对一些深刻的问题。有时一个简单的道理,也要写上几段话,重复罗嗦。当别人用一句话就将我千言万语要才能说的东西表达出来,我就十分佩服。比如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既深刻又简练,而我写上几千字也没有这个效果。

家园 你读帖不仔细,理解错了。

他发帖不换行,人为制造了交流障碍。

家园 66年9月毛指示“抓革命,促生产”就是要发展经济

外链出处

  “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后,大多数工矿交通企业,甚至农村的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干扰,有的企业的生产陷于完全停顿状态。1966年9月7日,《人民日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发表了题为《抓革命,促生产》的社论。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十条规定(草案)》,《规定》指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为了促进人的思想革命化,带动生产的发展。”要求“坚持八小时工作制,遵守劳动纪律,完成生产定额”;“保证产品的质量,力求高质量”,并提出了由群众选举产生的领导班子负生产责任。但是,《规定》在现实生产活动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虽然如此,“抓革命,促生产”却从此成了“文革”中的一个主要口号,后来还发展成“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以及“狠抓革命,猛促生产”等口号。(人民网)

文革后,精英们却去造谣暗示,毛只会搞阶级斗争,不会搞经济。只因国人少读书。 要说搞经济,毛的水平远高于现在的精英,例如,整个80年代,就是一个不断物价飞涨的年代。

精英们将钱看成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了,上台起始,就不断印钱,1979年至1980年精英们每年增发货币130亿元,到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物价飞涨,使商品价上涨率达到波峰的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第二次物价上涨发生在84-85年,精英们增印货币,导致物价上涨。1987年又发生第三次物价飞涨,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增加925亿元,增幅为174%。第二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达到18.5%,持续到89年还高达17.8%。90年代初,西方对我们进行更大范围的经济封锁。精英们还是采用增加货币的办法,使国内货币供应量每年增幅均达35%以上,直接导致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引发“通货膨胀”。1993年,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物价飞涨高峰在1994年,当年的物价上涨率达到21.7%,上半年食品价格增加33%。精英们猛印钞票的结果是产生一个又一个的物价飞涨,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遭到老百姓鄙视和反抗。价格稳定是发展经济的最重要因素,美联储主席布克南在其著作介绍各国中央银行目标的时候,都将稳定物价放在第一位。物价出问题,也是政权崩溃的主要直接因素之一。例如,蒋介石政权,德国魏玛政权。

附:从1974年外汇储备为0看毛泽东搞经济水平 外链出处

家园 您老家的情况和全国情况并不矛盾

只不过是一个全国统计情况和个体例子不同的问题。任何经济研究都不是讲故事。你说你们村如何如何,那如果我们村跟你们不一样,听谁的呢?真正问题的实质只有在统计层面上才能看出,在此不讨论个例。

接下来具体说。

1、气候问题

在原文中我并没有说80年代总体比70年代气候好,我说的是82~84年的气候比78年要好。而且是就全国情况而言,在不同的地区当然会有特例。

Kuel曾经统计了全国“气候指数”,1978到1984年间的情况如下:

1978: 54

1979: 12

1980: 47

1981: 27

1982: 8

1983: 10

1984: 3

数值越大则气候越糟糕。

78年的具体情况:

1978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出现历史上少见的特大干旱,全国受旱面积60253万亩,其中减产3成以上的成灾面积26954万亩。严重旱区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大部和冀南、豫北以及晋、陕、宁、鲁等省区的大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4成,受旱面积之大,时间之长,程度之重为1949年以来所未有。

之所以单说1978年,不是我选择的,而是因为绝大多数对包产到户的宣传,甚至一些学术研究,都选择1978年作为改革前的参照,包括林毅夫的研究,然后再说改革之后的82~84年,比78年粮食增产多少,然后得出结论包产到户多么的伟光正。这种做法显然夸大了增长率。

2、良种

良种的贡献看来你也不打算否认。但是林毅夫的47%并没有考虑进去。5-10%的贡献率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算的,但我估计也差不多。这一点我还要进一步研究。

3、化肥

你认为是农民先通过承包富起来才有钱买化肥,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真实情况是否如此其实很好回答,看一看化肥施用量的历史就知道了(单位是kg每亩):

1974:11

1975:12

1976:13

1977:14

1978:19

1979:24

1980:27

1981:28

1982:31

1983:34

1984:35

显然,化肥使用量从70年代中期就开始上升,而增加最快的是78年和79年,分别比上年增加36%和26%。但是截至79年绝大多数地区的家庭承包还没有开始,当年已经分地的农户只有4%。而假设这4%的农户在79年收入增加后增购化肥,其施用也要到80年。很显然80年前的化肥增长与土地承包没有一毛钱关系。而包产到户后化肥施用的增加反而慢了下来。这就更说明化肥的使用和家庭承包没有直接关系。

至于化肥施用量快速增加的真正的原因,并不是之前农民买不起化肥,而是有钱也买不到。我国在70年代中期之前根本没有足够的化肥生产能力。大型的化肥生产线70年代初才开始建设,到78年恰好建成投产。这才是70年代末化肥产量和施用量的大幅提高的根本原因。

4、水利

你说的“不切实际的水利工程”我一点也不想否认,而且在全国来说肯定也不是孤例。但是again,评价全国水利设施的水平并不能看某些例子,而必须从总体的统计数据下手。所以我在原文中并没有使用诸如建成多少多少水利设施这样的数字,而是使用了能反应水利工程的效果的灌溉面积作为衡量。

另外一点我没有提,那就是水利工程不仅仅用来灌溉,更重要的是防止水旱灾害。因此成灾面积的变化也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水利工程的效用。整个70到80年代的成灾面积百分比如下:

1970:2.77%

1971:6.16%

1972: 14.17%

1973: 6.29%

1974: 5.40%

1975: 8.46%

1976: 9.47%

1977: 12.56%

1978: 18.08%

1979: 12.68%

1980: 19.04%

1981: 16.30%

1982: 14.21%

1983: 14.21%

1984: 13.52%

1985: 20.86%

1986: 21.33%

1987: 18.33%

1988: 21.74%

1989: 21.79

整个70年代的平均值仅有9.6%,80年代前期的平均值到了15%,而80年代后期的平均值居然到了21%!。如你所说,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的气候差不多,那么为什么成灾面积反而增加了这么多呢?这其实反映出80年代开始水利设施的退化,甚至可以说是触目惊心。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5、价格

这个您自己恐怕都没想清楚。前面您还说农民有了钱才能买化肥,后面又说“粮食价格再高有屁用”;前面说农民有余粮可卖,后面又说农民自己还要饿肚子。。。这个我就不多说了,您还是再考虑一下吧。

通宝推:ghui,terron,阴霾信仰,天天向上A,老老狐狸,回旋镖,联储主席,西安笨老虎,马哥,
家园 我虽然没什么文化,觉得已经表达清楚,我说的粮食价格是针对

'第五、粮食价格。79年国家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20%,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25%,同时超购农产品加价50%。"意思是78年农民自家都要饿肚子,国家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对增产没什么作用。

农民有余粮可卖,当然是指分田以后。

我只想问贬低分地的人,有没有做过农民,有没有饿过肚子。我在河里说过78年以前,农民过得最好的日子是49年到55年。

家园 我觉得已经表达清楚
家园 听父辈们的意思是

当时本村应该还有仓库,仓库里有粮食,但是每家是分配给,好像还和家多少人出工,本月得了多少工分有关。但就我母亲的说法,每年分配的油是绝对不够的,每次炒菜就是在锅底上抹一点油。

家园 我家炒菜用约3两一块肥肉在锅底擦擦,一块肥肉擦个把月

那时我家炒菜用约3两一块肥肉在锅底擦擦,一块肥肉擦个把月,我弟饿急常偷吃。我村仓库是有的,存有所谓的战备粮,被村干私分部分,返回生产队部分。

家园 boi de

d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