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印度次大陆的帝国博弈——愤怒青年王玄策的彪悍年华 -- 毘沙门

共:💬146 🌺243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同感
家园 《6、这个女婿有点儿抠》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第一次向唐朝求婚未果,恼羞成怒的藏王纠集了西藏各部联军,人数达二十万之多——按照这个比例,吐蕃征兵很可能达到了十五抽一甚至十抽一,如果考虑到适合作战的男丁的数量,抽丁比例还要高许多。当然了,吐蕃人口中牧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这些骑士都是天生的士兵,一个部落就是一支移动的军团。

松赞干布随即率这支大军进攻唐朝西南边境重镇松州也就是今四川松潘,松州都督韩威出兵迎战,但唐军却出人意料地吃了败仗,这场失败诱发了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原来归降唐朝的当地党项人首领如阔州、诺州刺史等都投降吐蕃,他们的叛变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唐帝国西南边境的稳定,史载“边人大扰”。

意识到形势严峻的唐太宗做出了强烈反应,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左武卫将军牛进达等督步骑五万抗击吐蕃。除边关一部分常驻军以外,唐军基本都是兵农结合的府兵,士兵们平时从事生产,由折冲府统一管理户籍和军事训练,战争时再由皇帝任命指挥官称某某道行军总管(如出征时不只一个行军总管,则通常设一总指挥,称为行军大总管),凭皇帝圣旨再配合虎符、鱼符或令牌等调兵凭证,临时调集某部府兵出征。

唐军先锋牛进达利用敌人的麻痹大意果断实施夜袭,歼敌千余人,但吐蕃主力并没有受损。两军在松州对峙了一段时间,后勤不继的松赞干布首先提出和谈,而唐太宗也决定见好就收。双方于是实现了和平,唐太宗也了解了这个青藏高原新兴政权的强大实力,因此当第二年松赞干布再次派人求婚时,皇帝就相当痛快地答应了这门婚事,由此产生了后来文成公主的千古传奇。

至于唐军之所以没有乘胜进攻,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侯君集率领的这支军队本来是准备用来征伐西域的,但由于西南边疆的突发事件,不得不紧急抽调到松州填坑,而这支生力军的力量必须尽可能地保存,这就不能和吐蕃过分纠缠——贞观时期的唐军尽管强悍无比,但数量实在是太少了,让志在四方的太宗皇帝时常捉襟见肘,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

王玄策现在肯定不知道,等到了十二年之后的唐高宗咸亨元年即公元670年,大唐与吐蕃已经彻底交恶,在双方的首次大决战即大非川之战中,史载吐蕃一次竟然就出动了四十万军队,其军事力量之庞大更加让人震惊。

但现在,面对松赞干布派给自己的区区一千多名吐蕃兵,这无疑让曾满怀希望的王玄策感到哭笑不得,反倒是小小的泥婆罗这次竟然提供了七千名骑兵,使王长史觉得其颇显诚意。

对于这件事,田中大神在他的那部小说中,如此分析王玄策的思想活动:

“吐蕃的兵力有几十万,而真正派来支援我们的却只有这一千多人……虽然他们确实都是精锐部队,但数量也未免太少了吧。倒是尼婆罗这个小国一口气的出动了七千名骑兵,真是难为他们了。”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也就是王玄策第二次出兵的前一年,尼婆罗曾派出使臣携带礼物来中国访问,其中也包括了菠菜等的种子,从而丰富了中国的蔬菜品种。总之,两国的关系上没有发生或任何负面的事情。七千名骑兵对尼婆罗这样的小国来说,基本上算是倾全国之力了,除了吐蕃的压力外,应该也有对大唐示好的因素在内才对。

“一千名士兵的投资,就是阵亡了对于吐蕃那样的大国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如果打胜了就是捞到了,如果打败了也没什么太大损失,反正是那个王玄策指挥不利,我们的义务是尽到了’,松赞干布应该是这么考虑的才对。因此单纯就诚意而言,还是尼婆罗来得更感人吧,说不定也是他们希望依靠大唐摆脱吐蕃的压力……说回来,这个世界上原本也没有只会一心别国着想的国家存在。”

这番考虑相当有道理,而且完全可能就是事实。尽管戒日王已经驾崩,但恐怕松赞干布当时仍十分忌惮对方,因此才想派少量士兵先去投石问路,顺便应付一下老丈人的使者吧。根据玄奘的记载,戒日帝国的武装力量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还拥有坦克般的古代终极武器——大象,象军总数竟达六万,在此前的一系列交锋中,吐蕃想必没有讨到多少便宜。

按照田中的说法,还有更令人恶心的事呢!因为就连这一千两百名士兵,也是吐蕃在泥婆罗本来就有的驻军,也就是说松赞干布其实连一兵一卒也没有从本土派出!当然,正式史书是不支持这种观点的,各种史料中松赞干布对王玄策都比较客气,派往印度远征的士兵也都出自吐蕃,他们尽管人数有限,但确实全是精兵。

另外,根据史书中边边角角的记载,这次进攻印度的联军除了吐蕃和泥婆罗外,其实还有一个神秘的国家即章求拔国,《新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史书都记录了章求拔国王派兵参战之事。

研究者认为这个国家位于现在的锡金,其居民是与吐蕃人相似的氐羌人——《通典》有“章求拔,或云章揭拔,本西羌种也……近代移出山,西接东天竺”。在两年前的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该国国王就已经派遣使者向大唐朝贡,由于民族相近,它与吐蕃的关系应该也比较好。

与附近其他小国相比,章求拔国的疆域和兵力都还可以,“其地延袤八九百里,胜兵二千馀人。”另外,该国人似乎相当喜欢暴力,史载他们“好为寇掠,商旅患之”,此次参战除了有讨好大唐和吐蕃的因素外,也不排除抢夺钱财的考虑。

通宝推:京华烟云AMIP,AleaJactaEst,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玄奘这一路去,不知道怎么和人交流

是讲中文呢,还是说藏语,印度话?按说他要舌辩群僧的话,恐怕是要说印度话了,而印度那个地方,语言还贼多。要那些僧人都会讲中文,这个难度比较大。突然很好奇,那些佛经的发音,是印度哪个地方的语言么,还是就是纯粹的发音?

想想当年的唐玄奘,还真是不简单。多半是到了当地,生活几年学会了当地语言,然后对照当年达摩东渡所留下的印中翻译本,两相结合拿出个完本。

多说一句,唐三藏的游记,对唐朝对周边的了解显然也是有巨大帮助的。

家园 也许是梵语?
家园 唐僧智商多高啊,年纪轻轻就是院士级的了,学外语肯定不吃力

而且他也就是出国时困难多点,出国后到哪都能搞到赞助,留学期间不仅不用打工,请家教补习外语都没问题

家园 古印度当然是梵语作为通用语了

本来佛经就是用梵文(最古典最复杂相当于拉丁语或者中国的文言)、巴利文(通俗化一些,相当于中国的白话)写成的,要翻译佛经显然要会梵文巴利文,事实上玄奘当然会梵文了,其后他翻译的佛经也是从梵文翻到中文的,而中文佛经有很多地方受到梵文的影响,也有很多梵文的借词。

比较有意思的是,到了近代,梵文逐渐在印度被人遗忘,很多时候甚至要到中国来找某些梵文文献来帮忙,季羡林先生就是主要研究这个的。

通宝推:铁手,
家园 从语言交流来看,玄奘西行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大唐到高昌,这段路通行汉语,交流没有障碍。

第二阶段从高昌到西突厥牙帐碎叶也就是吉尔吉斯的托多马克,这段路流行的语言相当复杂,大的起码有突厥和粟特两种,汉语已没有市场,但由于高昌王给结义兄弟玄奘配了专门翻译,因此也不需要玄奘做什么。

第三阶段是碎叶到印度北部,这里通行突厥语、粟特语、吐火罗语、巴利语等多种语言,但由于义兄高昌王的打点,西突厥可汗专门派兵护送玄奘通过这段路,肯定配有翻译,因此玄奘也不需要做太多沟通。

进入印度后就全靠玄奘自己了,其实说梵语是古印度通行语并不太确切,那里的方言相当复杂,老百姓说什么话的都有,确切地说,梵语是上层人士的通行语。

梵语之所以在上层通行,并非因为有多简洁易学,恰恰相反,梵语的形式和语法都相当复杂,而是因为它是古印度标准的宗教语言,如同天主教中的拉丁语那样,婆罗门教(及其后身印度教)和佛教都是使用梵文和梵语,因此它在古印度尤其是僧侣和领主阶层可谓通行无阻,玄奘在印度解触的基本都是这两类人,因此也不需要学习过多方言。

至于他怎样掌握梵语,这个是有记载的,并非他天赋禀异无师自通,而是在西行前专门向一个到中原传教的印度僧人学习过。

通宝推:铁手,京华烟云AMIP,
家园 多谢多谢

老兄不是一个简单的搬运工啊,这个也要多谢京城烟云AMP了,多半是他推荐的你来这里。

说来真是感谢各位,最近多了不少古代西域、中亚方面的好帖,如同我在置顶帖中所希望的,开阔视野,心地也宽舒很多。

家园 客气

他专攻藏史,我对西域相对更熟悉一点儿。

另外,他的那个吐蕃史我又搬运了一篇,还在待审核中,烦请放行

家园 说不定是

玄奘假装不会梵语,只说汉语。帮众印度僧爱面子,不敢说不懂。于是玄奘稍懂对方语言能知大意,而对方完全听不懂玄奘在说什么,听不懂的当然是高深莫测,blabla滔滔不绝自然是有理有据,于是玄奘大胜。

家园 唐僧本人的梵文是很棒的,估计在中原作准备的时候

就开始学了。后期,梵译中、中译梵都自如。(他曾经把《道德经》、《大乘起信论》从中文译成梵文,后人因此怀疑《大乘起信论》是中原佛教人士的著作)

唐僧之前的译经,多半都是选译、摘译,他因为有两边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选了很多大部头全译(《大般若经》600卷、《瑜伽师地论》200卷),饶是如此,至死还有大量取回的印度经典没有译完

《大唐西域记》这部充满帝国主义色彩的著作(现在还有没有人敢把介绍中亚和印度的书籍冠上中国的名字?),就是为了获得支持而献给唐政府的

通宝推:铁手,
家园 非常精彩,每篇送花

这样的文章,可以写个中篇

家园 另一位唐僧,义净的经历说明对于取经的僧人,梵语是必修的

由于穆斯林的征服已经开始,西域取经路开始越来越危险,义净来回走的都是海路,他在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学习了半年声明(音韵学),到达东印度,又遇到一位早先来的唐朝僧人大乘灯,学习了一年梵语,才前往那烂陀寺学习

家园 花~~

我当年一个历史群力起的名字就叫王玄策,呵呵。

家园 在这篇里见到了森林鹿的大名

哈哈,果然有不少名人在此留名。只是不知纤纤素手还在此地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