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印度次大陆的帝国博弈——愤怒青年王玄策的彪悍年华 -- 毘沙门

共:💬146 🌺243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印度次大陆的帝国博弈——愤怒青年王玄策的彪悍年华

标题党:七世纪印度次大陆的帝国搏弈——愤怒青年王玄策的彪悍年华,兼述松赞干布和他的尼泊尔老婆、唐三藏的皮条生涯、两大发烧友的风云际会及其他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一支出访印度的中国外交使团在即将抵达目的地曲女城时,突然遭到当地武装团伙袭击,使团损失惨重,其中可能有不少人受伤甚至被杀。

至于具体的人员损失情况,各种史料说法不一,比如《旧唐书.西域.天竺国传》中是“悉被擒”,也就是说尽管都被抓了但可能并没死人,而《新唐书.吐蕃传》中写的则严重许多——“皆殁”,“殁”在古代指的是“死亡”,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诞生于三国时期的《广雅》中解释道:“殁,终也”。注意,有的唐书现代版本中用的不是“殁”而是其通假字“没”,但二者的意思并非完全一样。

这座“曲女城”在与大唐玄奘法师——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唐僧——有关的文章中经常出现,它又被音译为荼镈音博和罗城,地点大致在恒河下游现在印度北方邦的卡瑙季。此城名字的来历相当有趣,它竟然来源于一个恼羞成怒的怪蜀黍推倒萝莉的绯闻——对此,玄奘在其口述的那部收集了当时中亚印度几乎所有八卦的《大唐西域记》中,绘声绘色地写道:

“往时都城称拘苏摩补罗,王名梵授,生有千子百女。时有一仙人,称大树仙人,居恒河侧。见王女来河滨游玩,遂起染着心,乃诣华宫,欲乞得一女。然王女等不愿嫁此一貌如枯木之仙人。时,王恐累及其国,乃送一稚女。唯仙人见稚女不妍而怀怒,乃以恶咒使其余之九十九女一时伛偻曲腰,因此而有‘曲女城’之名。”

按照《新唐书》的记载,武装打劫者随后抢光了唐朝使团的财物,“遂剽诸国贡物”,也就是说他们的目的很可能是劫财(最多也就再劫个色),大概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政治诉求。杀人偿命本来天经地义,因此随之而来的报复也并不奇怪,但令这些愚蠢的强盗们想不到的是,这场打劫的后果却是他们根本无法承受的,他们付出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也给他们的国家引来了滔天大祸。

大唐使团的首领在这次抢劫中侥幸逃脱,他的名字叫做王玄策,其官衔为相当古怪的右卫率府长史。所谓“右卫率”是“太子右卫率”的简称,这是一个从秦朝就有的古老官职,属于太子职官系统,主要职能是“掌兵仗仪卫”,也就是负责保护太子的安全。

按,唐朝右卫率府的主官为率,官阶正四品上,其次为副率,官阶从四品上,右卫率长史则相当于右卫率府的参谋长,官阶为正七品上。唐朝官制大体分九品,其中一至三品又分正、从两级,而四至九品则分正上、正下、从上、从下四级,而右卫率府长史的级别“正七品上”,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县处级干部。

也就是说,这位很快就要威风八面并引起后世无数愤怒青年顶礼膜拜的王长史,其实在唐朝就是个芝麻官。当然了,英雄莫问出身,流氓莫问岁数,何况外交官即使级别再低也代表着自己的国家,打他们的屁股都等于打大唐的脸,可现在连人命都闹出来了,身为使团领导的王玄策会做出什么反应?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大唐离印度天高地远,也许打劫者就是冲着这个才胆大包天,反正你也奈何不得我,不抢白不抢。但他们想错了——那时的大唐如同现在的美帝,其觉悟相当低,动不动就大打出手,自然不能体会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睦邻友好外交政策之妙处,而彪悍的王长史显然也并不打算尊重印度人民的抢劫权利,遇劫之后的他恼羞成怒,其第一反应就是报仇。

报仇要有报仇的手段。现在的美帝一旦遇事便大叫:“我们的航空母舰在哪里?”而那时的大唐如果遇到同样的情况,就恐怕会问:“我们的骑兵在哪里?”但不幸的是,王长史翻开地图会沮丧地发现,大唐皇帝的骑兵远在葱岭以东,离印度当真有十万八千里,也就是说根本无法指望得上,但令他惊喜的是,皇帝陛下女婿的骑兵离这里却不算太远,而这位女婿的另一位老丈人家——泥婆罗更是近在咫尺。

这位女婿便是文成公主的丈夫松赞干布,青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赞普(吐蕃王的称号)。自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之后,唐蕃双方交往频繁——根据史书《册府元龟》的记载,自次年的贞观十六年(642年)起,松赞干布派遣的朝贡使者连岁皆至,而且贡礼丰厚“甲于诸藩”,女婿的这种恭顺态度,肯定让任何挑剔的老丈人都会相当满意。既然双方关系如此融洽,王长史找皇帝女婿帮忙的想法显然比较靠谱。

那么,大唐使者为什么要去遥远的印度呢?要知道,当年从唐朝去北印度,海路尚不完善,而如果走陆路的话,要么沿着当年玄奘的那条路线,即向西到中亚然后折向南方进入印度次大陆,要么经吐蕃也就现在的西藏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过去,总之无论那条都相当艰辛。

这就要从头说起了。

(与一位朋友合作,本是他应一家国学杂志约稿所写,原文大概三四千字,但不巧杂志改版因故取消,俺便要来又扩充了几倍,发此骗些花以补搬贴损失。

俺承认,俺是标题党,可俺写的是正史......)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凤城,西安笨老虎,南风,RR若林,咪铛,采诗,Mtknr20,红军迷,zen,京华烟云AMIP,一介书生,蝶舞春园,玉垒关2,老老狐狸,爱吃吐司,Passer,鳕鱼邪恶,xtqntd,抱朴仙人,神仙驴,punishment,上古神兵,铁手,方恨少,梦回唐朝,非吾有,AleaJactaEst,文化体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1、松赞干布的尼泊尔老婆》

《1、松赞干布的尼泊尔老婆》

人们都知道藏王松赞干布的妻子中最出名的有两位,一位自然是来自大唐的文成公主,而另一位则是来自尼泊尔(古称泥婆罗)的尺尊公主。据《新编尼泊尔史》([尼] 阿里亚尔与顿格亚尔著)记载,当时的泥婆罗国王阿姆苏.瓦尔玛有一个名叫布里库提的女儿,后来的藏族学者认为,她就是藏文史籍中所载的赤尊公主。

在尼泊尔史书中,阿姆苏.瓦尔马国王以一个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统治者而流传后世,甚至可以说阿姆苏瓦尔马的统治时期是古代尼泊尔的黄金时代。此人并非王族,而是出身于泥婆罗的塔库里部族,他登上权力颠峰的过程十分类似我们上古时代的那位舜帝——通过一翻仔细考察,当时泥婆罗的国王希瓦.德瓦一世对于这位青年为人高尚、英勇的品质和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深有好感,便把女儿嫁给了他,并让他当宰相。

于是,国王渐渐只保持了一个统治者的名义,一切权力都集中在阿姆苏.瓦尔马手里,因而在一段时间内,泥婆罗国内存在着一种双重的行政管理体制,即名义上的共主国王和实际上的掌权者宰相。

大约在公元606年希瓦.德瓦一世死后,阿姆苏.瓦尔马就成了泥婆罗王国至高无上的唯一权威,他采用了尼泊尔“马哈拉贾迪拉吉”(意为‘众王之王’)这个王者的称号。接着,刻有他的名字的钱币也铸造出来了。

尼泊尔史家对阿姆苏.瓦尔马毫不吝惜赞美之词,他们写道,阿姆苏.瓦尔马赋有国王应有的一切品质,是一个有才能的施政者和当之无愧的统治者。他免除了人民的各种赋税,关心人民的经济状况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改善人民的处境,他替他的全体人民偿清了欠债,使他们从债务中解脱出来。另外这位国王对官吏也不刻薄,在为文职人员准备恩傣方面也作了适当的安排。

据说,为使人民可以免去奔走于分散在各地的官厅之间的麻烦,阿姆苏.瓦尔马特地修建了凯拉斯库特宫。这是一座气势恢弘的七层大厦,这位显赫的国王就住在那里治理国事。王宫的屋顶是铜做的,阳台、走廊、殿柱、天花板等都是用宝石来装饰的。议事厅里装饰着各种美丽的雕象。王宫的最上层有一个能容纳一万人的大厅。阁楼的四角有带金箍的鱼形包铜龙头,这些龙头喷水时,看起来好象是很多美丽的闪闪发光的喷泉。

本文的主人公王玄策就曾到过瓦尔马统治下的尼泊尔,他非常欣赏那里华丽的建筑物,其中特别是凯拉斯库特宫更是受到他的无限赞美,据王说,在美术和造型艺术的精练形式方面,当时的尼泊尔甚至超过了中国。

关于瓦尔马的英雄业绩和性格,从在尼泊尔发现的碑文和文物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概貌。比如,他的前任希瓦.德瓦一世国王亲自在一个石刻碑文上称颂阿姆苏.瓦尔马,说他是一个享有盖世声誉的人,英勇善战,无敌不克。同时根据很多别的碑文,尼泊尔史学家向我们宣称:历史告诉人们,阿姆苏.瓦尔马是一个以其荣誉的光辉驱散黑暗、以其武力克敌制胜的伟大人物,同时他又是一个德道高尚的人。

阿姆苏.瓦尔马时期的尼泊尔,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并不乐观,在他的南方,是北印度的戒日王,而在他的北方,则是吐蕃的松赞干布,两个强大的国王都正在极力扩张他们的领土。尼泊尔史学家认为,阿姆苏.瓦尔马以其精明的政治才略保全了尼泊尔的主权,他把他的女儿布里库蒂嫁给了西藏的松赞干布,从而与吐蕃结成联盟,这件事在西藏的史籍上是有记述的——这无疑是指尺尊公主的故事,他们认为布里库蒂就是藏传佛教所大力宣扬的那位尺尊公主。

尼泊尔史书赞叹道,那时的泥婆罗,与印度、中国和西藏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清楚地显示了阿姆苏.瓦尔马的政治贤明和远见,从他当权的时候起,他就在尼泊尔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位贤明的国王大约死于公元621年,他死以后,泥婆罗王国很快陷入混乱,最终导致了吐蕃的军事干预,使得泥婆罗彻底沦落为吐蕃的附属国。大约在公元637年也就是阿姆苏.瓦尔马去世十六年后,玄奘法师来到了古印度,在他留下的《大唐西域记》以及其弟子编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述了泥婆罗先王阿姆苏.瓦尔马(玄奘称之‘鸯输伐摩’,译名为‘光胄王’)的伟大名声和当年泥婆罗王国的幸福繁荣。

按照玄奘的记载,尼泊尔四周雪山环绕,周长共为四千华里,国都长约二十华里。此处盛产水果、谷物、铜和耗牛,商业交易使用的是铜币。其他宗教与佛教同时盛行,大约有二千个僧侣住在这里。

关于已故的阿姆苏.瓦尔马,玄奘写道,国王非常贤明有德,喜爱佛教,是一个有很大成就和极大荣誉的人,他的声名远扬四海。尼泊尔史学家认为,所有这些事实,都是经玄奘法师仔细观察并记述下的,从而为后人保留下了关于一位古代贤王的如烟往事:

“鸯输伐摩,唐言光胄,硕学聪睿,自制《声明论》,重学敬德,遐迩著闻……”

赤尊公主的父亲瓦尔马死后,王位由老国王德瓦一世的长子德瓦二世继承,但他后来被弟弟篡夺了王位。德瓦二世之子纳伦德拉德瓦逃至吐蕃请求援助,公元641年,也就是文成公主进入吐蕃的那一年,吐蕃军队护送纳伦德拉德瓦王子进人泥婆罗,并杀死了王子篡位的叔父,纳伦德拉德瓦遂在吐蕃军团的扶持下顺利登基。

泥婆罗开始臣服于吐蕃王朝,成为吐蕃的藩属,据信到了后来,吐蕃赞普甚至还经常住在泥婆罗办公。而考古学也为双方关系的确认提供了一些佐证,据尼泊尔保存的一块古代石碑记载:“由于要向吐蕃纳税的原因,所以每年由五名官员负责率领携带着贡物的苦力,到吐蕃进贡。”

随着泥婆罗国的归附,喜马拉雅山这个天然界限形同虚设,北印度的门户已经向吐蕃敞开。然而,从那以后一直到公元647年,整整六年时间,吐蕃在南亚方向却没有任何大的动作,似乎泥婆罗附庸的局面已令其满足,而对富庶的北印度得陇望蜀,看上去并不在吐蕃的计划之内,这显然不符合松赞干布雷厉风行的一贯作风,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他在等待,等待山对面的那个人早点儿离世。

通宝推:铁手,京华烟云AMIP,玉垒关2,蓝蚊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2、皮条客与发烧友》

《2、皮条客与发烧友》

因为当时的北印度,正处在一位与松赞干布同样强大的君王的统治之下,使得松赞干布无机可趁。在玄奘法师留下的不朽名著《大唐西域记》中,这位国王被称为“尸罗阿迭多”,汉译名为“戒日”王,佛教史家甚至认为,他是继首倡佛教的阿育王之后古印度最伟大的君主。

戒日王属古印度笈多王族的旁系后裔,因此也有人将他所建立的戒日王朝视为从前曾统一北印度的笈多王朝的延续。通过三十余年的征伐,戒日王扫灭六合,用武力将各邦国收归治下,建立了一个以曲女城为国都,疆域包括包括恒河流域、旁遮普和拉其普特的大部分地区、直到西印度卡提阿瓦尔半岛一带、面积超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统一了除古吉拉特和西旁遮普之外的北印度,戒日王朝也成为继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后又一个基本统一北印度的政权。

除了是自己疆域内说一不二的共主,戒日王对其周边地区也拥有强大影响力,前面提到过泥婆罗王子纳伦德拉德瓦那个篡位自立的叔父,一些尼泊尔历史学家认为支持他的幕后黑手就是戒日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泥婆罗的王位之争其实就是松赞干布和戒日王之间的附庸代理人之争。

玄奘法师对这位国王的评价相当高。关于戒日王治下的印度,玄奘赞颂道“垂三十年,兵戈不起,政教和平,务修节俭,营福树善,忘寝与食。”而戒日王对这位来自中国的高僧似乎也相当感兴趣,为了迎请他,戒日王甚至不惜威胁要与东印度的鸠摩罗王死磕,双方剑拔弩张——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迎请玄奘很可能只是戒日王对觊觎已久的印度东部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而已。

但不管怎么说,在鸠摩罗王表示屈服并送来中国法师后,戒日王心满意足地收兵了。公元642年,戒日王在首都曲女城为玄奘举行了盛大的法会,邀请印度诸王和各派僧侣参加,就在这次大会上,玄奘舌辩群僧,据说在场的佛僧及外道五千多人无一人能予诘难,中国法师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有十八名印度小邦的国王在会后拜其为师。一年后的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玄奘正式辞别戒日王东归。

不久,太宗皇帝统治下的唐朝与被其称为“中天竺”的北印度戒日王朝正式建立了外交联系,据说在双方开始接触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由印度回国的玄奘法师,而其源头竟然与一首音乐有关。

根据玄奘弟子们根据师父生平事迹所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戒日王曾问玄奘,我听说您的国家有首曲子,叫什么《秦王破阵乐》,不知道这个秦王是啥人,他有什么能耐,竟然能搞这么拉风的个人崇拜?玄奘忙以其辩尽印度无敌手的吐莲之口,把曾经的秦王也就是现在的太宗皇帝的丰功伟绩,大大地bla-bla一番。

据说戒日王当时就给震了,马上一抒胸臆,表达了对大唐皇帝的无比仰慕之情:“如此之人,乃天所以遣为物主也!”他随即决定遣使,去大唐围观自己的这位偶像,并表示:“我将东面朝之!”。按照玄奘的这个说法,这位印度的霸主似乎表示出皈依大唐的强烈意愿——每读至此,笔者总不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遥想大唐皇室当年亦读至此时,昭陵六骏的臀部恐怕已经隐隐见红了……

这首《秦王破阵乐》现在早已失传,据说它最早是一首歌颂唐军在秦王率领下攻城拔阵的军歌,类似于《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之类。李世民登基后,亲自主持绘制了《破阵乐舞图》,又让文臣填写歌词,重新排演成《秦王破阵乐舞》,遂把激扬慷慨的军旅战歌,改编成声势浩大的宫廷乐舞,可称唐朝的《东方红》。

而戒日王对音乐戏剧的喜爱也并非玄奘的虚构,史载这位君主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文艺青年,不仅积极出钱出人赞助文化活动,在宫廷中供养了一批著名文青,就连他本人也从事创作,归他名下的著作除了诗歌外,还有三部有名的戏剧,她们分别是《妙容传》、《璎珞传》和《龙喜记》,其中的一部我们后面还要重点提到。

当然,后来也有人说这些其实并非戒日王原创,而是他借职务之便将自己的那些文青的作品冠上自己的名字转贴,而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文青们也不好多说什么。但无论如何,即使戒日王文艺细胞有限,此人起码确实是个货真价实的音乐戏曲发烧友。

就这样,通过玄奘法师所拉的音乐皮条,著名票友戒日王与伟大领袖唐太宗之间,通过一首拉风的乐曲产生了充分共鸣。此后,在遥远的唐王朝与戒日王朝间,来来往往的外交使节便如过江之鲫一样络绎不绝,我们的主人公王玄策就是其中之一,光他就曾三次出使印度,也有人认为次数可能更多。

关键词(Tags): #印度史(说了就走)通宝推:铁手,玉垒关2,京华烟云AMIP,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3、最牛外交官的青葱岁月》

《3、最牛外交官的青葱岁月》

做为一名重要的历史人物,王玄策的生卒年却全都不详,其生平事迹也相当模糊。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真是拜田中大神的那部著名的《天竺热风录》所赐,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他突然红了起来,而且越来越红得发紫,借用天涯名熊断鞭沙梨的话说,完全可以称得上“外交的良心,效法的源泉,愤青的导师,国人的偶像”。而在另一位天涯名人森林鹿的作品中,少年王玄策则被设定为吐蕃王妃文成公主的婚前好友,两人之间似乎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特殊感情。

其实,从零星的史料——这些史料大多并非官方正史而是佛教典籍,甚至可能包括《全唐文》这种特殊载体——记载来看,年轻的王玄策似乎一直默默无闻,等他在历史上第一次出场,已经到了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那一年,由于音乐皮条客玄奘法师的努力,印度戒日帝国派遣的使者访问了大唐,终于见到了戒日王朝思慕想的表演艺术家、当年破阵舞中的秦王也就是现在的太宗皇帝,宾主当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身为礼仪之邦的大唐自然要安排回访,李世民于是组建了唐朝第一个出访印度的外交使团。正使也就使团的团长由李义表担任,其正式职务为从六品上的卫尉寺丞,由于他有着“朝散大夫”的散官头衔,因此享受的待遇也就上升到从五品。到这还没有完,李义表还有一个头衔“上护军”,这可是正三品啊!要知道三品官在唐朝已经是部级干部,甚至许多宰相也不过是三品。看来,唐朝皇帝对这次出访相当重视啊,而戒日王能接待这样一个高规格的外交使团,心中想必也相当满意吧。

但这其实只不过是唐朝皇帝糊弄老外的手段,所谓“上护军”属于勋官系统,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既不管事也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皇帝派他出访,不过是表示一种友好的姿态。不信您再看,使团副使也就是副团长的级别就相当寒酸,他便是我们的王玄策先生,其官衔是大唐帝国融州黄水县的县令——哦,对了,县令前面还要再加上“前任”两个字。

融州在现在广西柳州,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好地儿,按照唐朝官制,各地县令的等级差别很大,比如河南府诸县县令、太原府诸县县令为正六品上,其他上等县的县令为从六品上,上中等县的县令为正七品上,中等县的县令为从七品上,而下等县的县令只有从七品下,像融州那种偏远的地方,估计王玄策的级别也就是从七品上下,更何况他还只是前任县令。

考虑到王玄策最后一次出使印度是在唐高宗麟德年间(公元664年-公元665年),前后跨度超过二十年,再考虑到当时人的寿命及在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长途跋涉所需要的身体条件,我们有理由认为王玄策初次出使时的年龄应不超过三十岁,也就是说他正当青年,这样的年纪能做到县处级,也算得上年轻有为的干部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贞观时期的唐朝外交官应该是经皇帝女婿松赞干布统治下的吐蕃也就是现在的西藏前往戒日帝国的——根据玄奘以后的唐朝人统计,从陆路去印度求法的唐朝二十三名和尚中,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是取道吐蕃过去的,唐蕃和亲之后,一条沟通中印之间的新道路已经畅通。

而当代考古也证明了这一点,1990年5月人们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发现了一块名为《大唐天竺使出铭》的摩崖石刻,尽管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残缺,但仍可辨认出内有“左骁卫长史王玄策”字样,从而有力地证明了王玄策出使印度经过吐蕃的事实,尽管石刻所记录的出使并非这一次,而是十余年后王玄策所率领的另一个使团。

唐朝使团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由长安出发,几个月后经过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掌握的青藏高原,到达尺尊公主父王瓦尔马统治下的泥婆罗,并观赏了那座著名的凯拉斯库特宫及其顶上的大喷泉,这些气势恢弘装饰华美的艺术品给唐朝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玄策本人也对此赞叹不已。经过二十多个月的长途跋涉,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唐朝使团抵达佛教圣地王舍城也就是现在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地区,并在那里刻石纪念。大概一年多后,李义表、王玄策等人返回长安并奏报天子,唐王朝使者对戒日王朝的第一次访问取得圆满成功。

在这期间,尽管已使泥婆罗成为附庸,但觊觎北印度的吐蕃王松赞干布却只能继续等待,边看着老丈人与自己身边的戒日王眉来眼去,边不断献上各种礼物并陪上殷勤的笑脸让老丈人满意。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既然戒日王统治下的印度像玄奘所形容的“兵戈不起,政教和平”,那又怎么竟然发生了大唐使团在首都遭劫的恶性事件?被劫以后王玄策为什么不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反而执意报复呢?莫非戒日王不想为客人主持公道吗?

通宝推:铁手,京华烟云AMIP,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4、玄奘法师的记忆碎片》

《4、玄奘法师的记忆碎片》

李义表、王玄策等人回国后不久,意犹未尽的李世民就招手组建出访印度的第二个使团,与上次相比,该团明显低调了许多,有着“上护军”头衔的李义表不再担任团长,而原来的副团长王玄策则被扶正,成为新使团的最高领导,其官阶也提升为右卫率府长史,但级别仍然只有可怜的“正七品上”。

从历史资料推测,这次出使之所以如此低调,很可能与唐太宗想在正常的外交往来中夹带自己的私货有关,因而不愿过于张扬——保存下来的唐朝典籍说明,如果出使突厥、吐蕃这些重量级的大国,为表重视,唐朝通常派出的都是比较高级别的官员,比如上次出访印度的使团团长李义表便加有正三品的勋官衔。

皇帝要夹带的私货自然与众不同。尽管身为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伟大皇帝并身兼草原各民族的“天可汗”,但李世民也有自己害怕的东西,那么他究竟怕什么呢?怕天(降灾)?怕地(不产)?怕人(造反)?这些回答当然都有道理,但也都有其片面性。最后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他怕死,像普通人一样怕死。而皇帝需要的私货就与他的这桩心事有关,据说此物竟能让其摆脱死亡的困扰,至于它具体是什么,在这里先卖个关子,请继续往下看。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以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的外交使团正式从长安出发,再次出访印度,他们的路线与上次差不多,也是经由吐蕃到泥婆罗,然后进入印度次大陆。第二年也就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四月,就在这第二个大唐使团即将抵达终点、戒日帝国首都曲女城的时候,突然遇到了本文开头提到的武装打劫。

对此,田中大神在他那部的著名历史小说中,如同亲眼所见般栩栩如生地写道:

辛都斯坦平原的暖风从他的身边掠过,王玄策忽然感到了一阵寒意,如同有成百的蚂蚁在肌肤上爬行一般。仿佛是为骑者的不安所感染,王玄策的坐骑烦躁的打着响鼻。

在与盗贼团交手后的第二天,王玄策一行再度发现天际出现了滚滚的烟尘,数量则远超过前日遭遇的盗贼团。

“不会又遇到山贼了吧?这么多的敌人,我们恐怕没什么胜算。”

“不过看样子应该不会是山贼,而更像是天竺的正规军队呢。”

虽然还暂时无法确定身份,但已经可以肯定对方是军队而非盗贼,数量上大约有两千多人步兵骑兵大约各有一半,虽然其中没有看到天竺引以为傲的象兵部队,但从士兵的那闪着寒光的制式装备上看,这仍然是一直拥有强大战力的正规部队。

“请问,你们就是来自远方摩诃震旦的使者吗?”

发话的者是安坐于白马上的一名身材魁梧中年男子,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服装上装饰着孔雀羽毛与宝石,拥有引人注目的浓密胡须,一副堂堂的武人之貌,看来便是这队士兵的长官了。

“我便是大唐使者王玄策,你们可是前来迎接的吗?”

“我叫枷逻南,是奉命来护卫你们通过边境地带的,最近这里很不太平,你们还没发生什么事情,真是太好了。”

在向王玄策身后的马车队扫了一眼后,天竺的军官恭敬行了礼,“那么接下来,请让我们护送诸位前往曲女城吧。”

“什么啊,知道这样还来的这么晚……”,虽然在心中发着牢骚,但王玄策还是没提出任何的异议,“那么就拜托你们了。”

枷逻南挥了下手,天竺兵们有序的穿插到王玄策使团中,将骑兵队与马车队分离了开来,也就是在下一个瞬间,异变发生了。随著血烟,一名使团的骑兵哀鸣着从马上跌落下来,紧着着第2个第3个使团成员的咽喉也喷出了鲜血。

“你在干什么?!难道不知道我们是来自摩诃震旦的外交使者吗?”

“就是因为你们是来自摩诃震旦的外交使者,所以才要除掉你们。大家都听着,不用留活口,全都杀掉。”

“可恶的家伙,你是要抢劫使团所携带的财物吗?天竺王是绝对不会放过你的!”

“财物什么的虽然也很不错,但我可不敢就为了这个而打劫使团呢。” 狞笑着,枷逻南拔出了弯刀,“我其实正是在执行天竺王的命令啊。”

“什么?!”王玄策的表情就如同一幅名为“惊愕”的图画,“天竺王史罗逸多难道下令要处死我们吗?这绝对不可能!”

“我只是说是奉天竺王的命令,可没说是奉史罗逸多的命令。史罗逸多早就死了,现在的天竺王乃是阿罗那顺大人,就是他下令要处死你们的!”

……

——以上引自田中芳树的《天竺热风录》

显然,田中大神在此祭出了文学作品中百试不爽的“阴谋论”法宝,然而在史书中这真的发生过吗?

戒日王被后世史学者誉为“古代印度最后的统一者”,他所建立的王朝曾与大唐一样如日中天,几乎征服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北部,其武力也令人心惊胆战,达到了“象军六万,马军十万”那样的盛况。但与亚历山大帝国、蒙古帝国以及其他完全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一样,戒日帝国的基础并不牢固,其兴衰完全取决于统治者的强大与否,一旦戒日王发生不测,帝国将立即陷入混乱。

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录了一个可怕的梦,当时受戒日王盛情款待的玄奘正犹豫是不是要立即归国,这天夜里他突然梦见一个金人对自己说:“汝可早归,此处十年后,戒日王当崩,印度荒乱,恶人相害,切记斯言!”

玄奘顺着金人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眼前一片惨景,“火焚烧村邑,都为灰烬”。原来,这个金人就是佛教中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化身。噩梦惊醒后,玄奘最终下定了辞别戒日王回国的决心。

几年以后,玄奘当年的梦不幸变成了现实,戒日王于公元647年也就是大唐派第二个外交使团出访印度的那一年驾崩,他生前建立的庞大帝国随即四分五裂,印度次大陆再次陷于黑暗。对此,《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写道:“戒日果崩,印度饥荒,并如所告。”该书随后又补充道:“国家使人王玄策备见其事。”

然而旅途跋涉中的王玄策却并不知道,此时戒日帝国的末日已经来临,而猝不及防的大唐使团成员和他们的团长王长史也都将遭受意想不到的磨难。

通宝推:玉垒关2,京华烟云AMIP,AleaJactaEst,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增援一个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家园 哈哈,这就是说有钱了是吧

多谢多谢

家园 我觉得日本人写历史小说的劲头很有意思

看过一本介绍日本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介绍,其对题材的利用度可谓掘地三尺,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小说都对之汗颜。也许当今网络穿越小说盛行的环境下,对题材的利用度可以差差相比。

家园 有意思,下篇呢?

在“掌上书苑”那儿找到田中的电子书了,好好读一读。

家园 标题真够抓人眼球的。

先送花,再慢慢读。

家园 还有一篇待发,后面还没写完

田中那本书有港台版和大陆版,后者似乎被阉割过,内容比前者少了许多。

家园 田中,井上清,司马辽太郎,还有陈舜臣

写的都不错,起码能看出人家是用心来着,不像大陆的小说,说像历史不如说像穿越,不管哪个朝代,都满口奴才主子的

家园 《5、二逼青年的神奇思路》

公元648年,两个衣衫褴褛狼狈不堪的唐朝官员突然来到吐蕃西南部与泥婆罗的边境,随后他们让人向吐蕃赞普献上一封书信,信中带来了令松赞干布兴奋不已的消息:北印度的统治者戒日王已经驾崩,国内大乱战火四起,各地诸侯互相征伐,其中一个叫阿罗那顺的大臣占据了首都曲女城并自立为王,并抢劫了唐朝派往印度的外交使团。

这两名唐朝官员就是唐帝国派去访问印度戒日帝国使团的团长、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和他的副手蒋师仁,他们所率领的唐朝使团在即将到达曲女城时被阿罗那顺属下的叛军所劫,秀才遇到兵,损失惨重的王长史自然没地方讲理去。

关于唐朝使团遭受这场劫难的具体过程,中国史书《旧唐书》写得相当简单,仅仅说王玄策等“使西域,为中天竺所钞”,只说他们被抢劫了,而《新唐书》中记载的稍微详细一些:“尸罗逸多死,国人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玄策。时从骑才数十,战不胜,皆殁,遂剽诸国贡物。”也就是说使团不但丢了东西,而且还死了人。

至于那个叫阿罗那顺的阿三为什么头脑发热,竟然想“发兵拒玄策”,后世的田中大神如此腹黑这个二逼青年的神奇思路:

“摩诃震旦是支持戒日王的,如果该使节团发现戒日王的合法继承人为我所驱逐,就有可能采取干涉行动。那么其他诸侯就有可能以此为契机联合起来……所以,不如把这个使团解决掉,反正吐蕃的山路经常发生雪崩,摩诃震旦帝国大概也不会去追究此事……就算真的追究起来,隔着吐蕃的雪山,他们应该也没什么可采取的方案吧。对,就是这样,不留活口,都杀掉!仅仅是使团所携带的财物也是很可观的了。”

所谓“摩诃震旦”,是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其实,尽管上次去印度的李义表、王玄策等人算是唐朝派往那里的一个外交使团,但却并非是两个帝国第一次建立官方关系。早在贞观十五年也就是公元 641 年,通过玄奘法师的牵线搭桥,戒日王派使者带信给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命云骑尉梁怀璥“持节慰抚”。当梁怀璥到达印度的时候,戒日王惊讶地问左右:“自古以来有过摩诃震旦使者到我们国家的吗?” 对此,《新唐书.西域传》解释说:“戎言中国为摩诃震旦。”田中大神读书细致,赞一个先。

在某个译本的《天竺热风录》中,王玄策等人在遭劫后又被阿罗那顺手下的印度伪军抓了起来并投入大牢,后来王玄策和他的副手蒋师仁设法越狱,在逃跑过程中他们得到了一个名叫兰杰秀莉的贵妇人的帮助,而她正是印度已故君主戒日王的妹妹。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戒日王还真有个妹妹,她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当年与游学印度的玄奘法师交情不错,但此人帮助唐朝使者一事从未见诸史书,因此大概是田中的杜撰。

不过另一方面,《资治通鉴》中有“胡兵攻玄策,玄策帅从者三十人与战,力不敌,悉为所擒,阿罗那顺尽掠诸国贡物。玄策脱身宵遗”之语,因此田中大神所写的越狱之事还是有可能的。

那时候的“摩诃震旦”人受了委屈,首先想到的肯定不会是那神奇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些深受帝国主义思想毒害的古人们的反应,一直是相当暴力的“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于是,怒气冲天的王玄策团长逃出生天后,马上去附近找自己皇帝的女婿求援复仇——《新唐书.西域传》中如此记载:“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而另一部史书《通典》的记录也相差不多:“玄策遁抵于吐蕃之西南,以书征邻国之兵。”

对这位带来天大利好消息的王长史,大唐的好女婿松赞干布大王喜出望外求之不得,自然允其所请,立即下令吐蕃与泥婆罗火速组成联军进攻中天竺,宣称要擒拿肇事者阿罗那顺带到长安让老岳父处置。

不过嘛,唐朝的好女婿此次出兵的数量,大概让王玄策相当震惊——吐蕃军竟达一千两百名之多!

或者说“之少”……要知道,吐蕃是当时亚洲一等一的军事强国,其尽管限于青藏高原的生态条件,它的总体人口与唐朝根本无法相比(吐蕃人口的具体数量争议很大,但一般认为肯定在三百万人以上),但这些半农半牧的人口所能提供的士兵,如果按抽丁比例来看,却远非以府兵为主的唐朝可比。

通宝推:观海云远,京华烟云AMIP,玉垒关2,AleaJactaEst,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中国的专业作家太少

要是作家收入能上升一些,达到一本畅销书就能养活一个作家的层次,各种题材的小说也会多出现一些。

家园 写的很不错,别坑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