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印度次大陆的帝国博弈——愤怒青年王玄策的彪悍年华 -- 毘沙门
啥情况?
这里的主题贴少,似乎沉得还不远
最近查了些东西,发现与梵语相对的语言其实是巴利语,也就是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俗称小乘佛教)所用的宗教语言。
巴利语是由释迦牟尼在世时中印度摩揭陀国一带使用的方言变化而来,它属于与古印度正统的雅语——梵语相对的民众方言布拉格利语的一种。上座部佛教认为巴利语是佛陀当年讲经说法时所使用的摩揭陀口语,故又其称为摩揭陀语。
上座部佛教属于佛教中的“保守派”,甚至就连用来记录佛经的语言都不敢随意改动。巴利语在古印度只是一种口头语言,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当使用巴利语传诵的佛经传入斯里兰卡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当地长老们用僧伽罗字母来拼写巴利语,并刻写在棕榈树叶上,一直保存到今天,这就是所谓的“贝叶经”。
当巴利语圣典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地时,这种传统保持不变,也相应地出现了以缅文、泰文、高棉文、寮文等字母音译的巴利语佛经。所以,与世界各地穆斯林都用阿拉伯语吟诵古兰经相似,现在上座部佛教弟子在读诵佛经时,都采用巴利语。
假如现在尚存一种巴利文字母的话,这些不同文字版本的经典都可以还原为巴利文原典。然而,从印度传到中亚细亚、中国汉地和西藏等地的那些北传佛教经典就不一样,它们都被译成了当地的语言文字,也造成了许多歧义。
巴利语与梵语同属于印欧语系的古印地语,但梵语属于雅语,巴利语属于俗语;梵语是贵族语,巴利语是民众语;梵语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标准语,巴利语则是佛教普通信徒们的用语。
据南传佛教信徒说,在早期《律藏》中,释迦牟尼曾禁止僧众们用梵语来统一佛教语言,但后期的佛徒们明显违背了佛陀的这一教导。
后人考证,将摩揭陀称为“巴利语”应该是在公元五世纪的佛音时代,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所流传的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母语或本族语,这种只用来学习和记诵佛教圣典而平时很少用来沟通交流的外来语,于是被人们称为“巴利语”,意思是“圣典语”。
为吐蕃赞普将手伸到印度次大陆创造了良机,从而破坏了唐帝国西部边疆稳定格局,为唐吐在西域和河西以南百年反复拉锯之争埋下了伏笔。
这点来说,他的功绩反而不那么突出了。
跟梵文字或藏文字有相似之处吗?
http://baike.baidu.com/view/413553.htm
属于大师的最爱——拼音文。
因为戒日王朝崩溃后不久,一个新的王朝在北印度崛起,那就是波罗王朝,堵住了吐蕃向印度次大陆深入的途径,两个政权展开了反复拉锯,吐蕃的势力在最强盛时也没有越过恒河。
波罗王朝的延续时间比吐蕃还要长,一直到十二世纪才灭亡,它对后来西藏文明的影响相当大,我们知道的一些著名人物,比如莲花生大师等人,都与波罗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阴谋论认为正是波罗王朝用佛教软化了吐蕃的君主和武士,从而实现了战场上无法做到的成功。
属于声音文字不稀奇。像中国这么另类,就不用声音文字,才叫第一大怪事。
说的很全面了。
历史版真冷清
田园将芜胡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