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天府之国(一)--四川的由来 -- 孤子
从大学开始就经常去四川,皆因有最喜欢的舅舅在四川生活。以前不大吃得辣,后来舅舅带我吃过一次公馆菜,好象说是当时正流行吃的,真是美味啊。不辣,但狠狠好吃。
后来川菜吃的多了,不管麻的辣的,我都觉得好吃了。
说回锅肉是第一菜的原因可能主要还是因为做和吃的都很广泛。这回锅肉,早先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把肉煮熟,放在供桌上,祖先们闻闻香气就算是吃过了。但那么金贵的肉可不能浪费啊,所以祭祀完了就从供桌上撤下来,重新回锅做一到菜给凡人们吃,所以叫回锅肉。由此可见,这道菜的来历决定了它在四川各地广泛流行。
接下来想写写这巴山蜀水。不过这四川值得一书的山水实在太多,一时间不知何处下笔了。
在四川餐饮界要混下去真是不容易啊!
上次回川,好象是在流行鸭掌火锅。以前四川有个地主叫刘文采,解放后被打倒了,罪状之一就是吃鸭子只吃鸭掌。没想到如今老百姓们也能享受地主的生活了!
值得写的的确太多了..
冰川,草原,贡嘎山,九寨,长江三峡,天沟.....特别是如果你突然从秀丽江南直接入川,那种感受...啧啧啧...等你的好文.
说它独特,是因为即便你吃了、做了十年二十年的鱼香菜,自认为对鱼香味已了若指掌,可终有一天,你终于吃到了对你来说那“唯一”的鱼香味,于是惊为天香:这才是真正的鱼香味!留下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是不是有点象恋爱的过程?有趣的是,正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同的人对什么是正宗的“鱼香味”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偏好辣一些,有些人又偏好甜或酸一些。这并不奇怪,在调味上要保持葱、姜、蒜、泡椒、糖、醋等之间微妙的平衡,不是一件易事,更何况何者为“平衡”?呵呵,见仁见智了。
太傅关于“路边小馆”以及楼上各位关于“川菜第一菜”的讨论,小的打算准备一包子,希望能合您胃口。
另外给孤子挑点小毛病:
“将辣椒与其他调味品配合,可制成红油味、麻辣味、酸辣味、糊辣味、陈皮味、鱼香味、怪味、家常味、荔枝味、酱香味等”
这段,荔枝味是不含辣味的。虽然,我们平时经常接触的“宫保鸡丁”常做成荔枝味+糊辣味,但荔枝味才是“宫保”菜的基本味型,跟糊辣味一码归一码。
另外,陈皮味、酱香味一定要有辣椒吗?
要吃辣的,结果弄得。。。。不说了,影响食欲
不过川菜好吃是好吃,我可不吃麻的,受不了,我只吃辣的。
川菜百味,在大江南北各大菜系中,川菜素来以味取胜。因此,若要评比代表菜,实难取舍。比如说吧,鱼香、麻辣、椒盐、宫保等等是川菜的基本味,很难说回锅肉、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和水煮牛肉它们之间谁比谁更具代表性,它们都是川菜中之翘楚。
川菜易得。记得10多20年前,大江南北,远至海外,言中餐必称粤菜,即便成都亦遍地粤式早茶、生猛海鲜,世人无不称“食在广州”。其时却有一广东人逆其流而发其慨,称“食在成都”。其人吃遍南北,川菜之味自不必说,更惊讶于川人寻常人家烹调水平之高。的确如此。到了四川,不论城里乡间,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的拿手菜,人人都有一手绝活儿,比起餐馆里的大师傅来也不遑多让。这正是川菜生生不息之发轫。
这就是川菜:家常、亲切。让人吃过之后,顿生跃跃欲试之情,不会有高高在上之感。其实川菜就发源于田陌之间,真真切切的农家菜,朴实无华。水煮牛肉,早年间长江船工打牙祭所创;凉拌废片,用的是上不了筵席的下脚料。今日在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四处开店的X鱼头火锅,当年也是新津众多进城的鱼庄之一......。今日成都的名吃,也无不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农家风格。连山的回锅肉,新津的黄辣丁,双流的兔头,白家的肥肠粉......城市亦即乡间。
要评点川菜,我首先要提到的,既非凉菜,亦非热菜,更不是小吃,而是泡菜。泡菜堪称川菜一绝,天时地利,缺一不可,否则南桔北枳,徒生遗憾。之所以先提它,是因为泡菜不仅可以当菜下饭,还是川菜调味不可或缺的调料。与之相提并论的还有酸菜、榨菜、大头菜、干盐菜、??菜、冬菜等等,工艺、用料各不相同。泡菜清香可口,开胃消食均可。筵席上麻麻辣辣的菜过五味之后,来上一碟泡菜,一碗菜稀饭,别有一番滋味。成都的菜X香以老坛子泡菜为特色叫卖,在一班把泡菜作为附送小菜的成都饭馆中也算颇具代表性了。
欲待跟贴,口水已出,遂罢。
川菜我只会吃,不会做。
没有那会吃的,怎有那会做的。想当年,没有洪七公的刁嘴,俏黄蓉的巧手艺又何处施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