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天府之国(一)--四川的由来 -- 孤子

共:💬44 🌺2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天府之国(一)--四川的由来

    不知道河里有多少是四川人。就我自己而言,别人若问我是什么地方的人,我往往只能说自己是四川人,难以明确说是哪个城市的,盖因小时候因父母工作的关系,呆过四川好些个城市,每个呆的时间都不长,长大后,便仗剑出川,四海为家,越行越远了。如今漂泊已久,风景看惯,四川的山山水水却是越发的想念了。于是提笔写写思乡的文章,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各位若是有朝一日去四川旅游,若能有点帮助,不胜欣慰。

    四川,有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说四川本指四川境内的四条大河: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我原来也以为如此,后来才发现不是这样。四川其实是指古时行政区划的一个合称。这个要从唐朝说起,根源是在这个“川”字的来历上面。唐太宗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废除了秦汉以降的州、郡制,将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益州(大致是今天成都平原)改为剑南道,而将原来的梁州(大致是今天陕西的汉中盆地)改为山南道。唐玄宗开元23年 (公元735年),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川"字就开始在四川地区区划名称中出现。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州县大加减并,宋军灭掉后蜀政权后设置西川路,开宝6年 (公元973年),又分设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 (公元981年),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宋真宗咸平4年 (公元1001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即益州路 (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 (后改潼川路)、利州路 (州治广元)、夔州路 (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元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全并成四川行中书省,"四川省"名自此问世。

    在元朝之前,汉中盆地历来是属于四川,和关中盆地(陕西)以秦岭为界。但在元朝灭南宋后重新划分行政区域时,却将汉中盆地划归陕西。这是由于秦岭山脉曾经是宋金和宋元对峙时四川的屏障,对此元朝统治者记忆犹新,使汉中盆地北属陕西就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这道屏障。元朝的统治中心在北方,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它自北而南的控制。以后的明清政权都建都北京,维持这样的区划对它们的统治也有利,所以一直未作改变。但是明清的时候,四川疆域己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民国时期,四川形成军阀割据局面,行政建制极不统一。1935年,蒋介石势力进入四川后,把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1939年,又将西康督察区和四川的17、18督察区合并为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销西康省,将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后确定下来。1997年3月,重庆市升格为中央直辖市,并将涪陵、万县二市和黔江地区划归重庆。

    以上的历史都是有史可查的,但四川的另外一个名称“巴蜀”则有很多神话传说的成分,当然传说未见得就不是真的,尤其是最近这些年的考古发现越来越证明这些传说是有根据的。巴蜀其实是指两个国家:巴国和蜀国。这两个国家,过去一般认为是在商周时期 (即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建立的。但现在根据广汉三星推出土的文物推断,早在4000年前,蜀人就已经在川西平原建立起了奴隶制国家。《华阳国志》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帝喾,对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以前认为,这一记载多根据传说,不一定可信。三星堆文物的出土,人们才相信,蜀国的历史至少应向前推1000年。

    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噫吁戏,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这段话简单的叙述了蜀国的历史。"蜀"的名称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蜀的祖先据说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们沿岷江流域南迁进入四川盆地,被称为"氏族",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蚕丛和鱼凫便是传说中最早称王的两位蜀王。他们之后是伯灌,再后来就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国的西周时期。这位杜宇可是大大有名,“杜鹃啼血”便和他有关。李商隐有一句诗,叫做“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生不用说,这个望帝就是杜宇。相传望帝教民务农,但是后来蜀地发生水患,望帝不能治,于是让位给自己的臣子开明(即后来的丛帝),而他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啼到血出才停止。丛帝为民治水,威望甚高,从此开始开明王朝,一共传了十二世。现在在离成都20公里的郊县郫县城南还有这二帝的祀祠,叫望丛祠。传说开明十二世很好色,秦惠王知道后,就说送他五个美女、五钷屙金之牛。蜀王派五丁力士打通蜀道迎接五女,走到梓潼,碰见一头大蛇正钻入洞。一个力士紧紧抓住蛇尾,其他的人相助,轰的一声,山崩了,把五个力士和五个美女全都压在了山下。山分成五岭,山顶有平台,蜀王登台悼念,命名五妇冢;平台后人叫思妻台。老百姓都怀念五个力士,叫它五丁冢。也有说五丁把牛接了回来,安置于现成都金牛坝,成都金牛区现在还有个金牛的雕塑。无论怎样,这关中到蜀地的路是通了,于是秦王后来就派兵沿着五丁开的这条路灭了蜀国。李白于是写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这个自然是传说,实际是公元前316年,秦国趁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之机,派大将司马错率军南下,一举灭掉了蜀国和巴国。在这之后,三国时,刘备占据四川称帝,史称"蜀汉";五代时,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占据四川称帝,史称 "前蜀"和"后蜀"。至于说蜀这个字本身的来历,史书记载中有两种说法:一说蜀就是蚕,是因古蜀王蚕丛教民栽桑养蚕,使四川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蜀是一种形态象蚕、但能螫人的毒虫,因此 "蜀"很可能是商朝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

    关于巴国,巴族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叫“把方”,大约生活在今陕西省汉水流域,以后逐渐向东南方向迁移,进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东部 (大部分在今重庆市境)。关于"巴"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有说是因川东两条河流的形状而得名;有说是川东盛产的一种植物"巴茅"而得名;还有以虫、蛇之属来解释的。另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东人称石为巴,因此得名,而四川现在还把盐叫做盐巴。巴国建国的时间不详,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与楚国发生战争,因此都城不断迁徒,合川、丰都、阆中、重庆都作过都城,以重庆的时间最长。关于巴国的传说,以神女流传最广。神女最早记载在《山海经》中,宋玉《高唐赋》、《神女赋》,李白《感兴八首》都写到她。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集》中有神女传说之大成:神女瑶姬是西王母的小女儿,她率领十二个姐妹到人间游玩,帮助大禹治理洪水。把三册天书授大禹要他照书行事。她又带领姐妹与制造水害的十二条恶龙奋战,恶龙被斩首掉到地下,便成了十二座山峰,她也留在了巫山化作神女峰了。照巴人看来,神女是完美的女神,掺杂不得情爱一类故事的。宋玉的《高唐赋》说她与楚王幽会,是一种亵渎。神女如今还屹立在巫山十二峰的神女峰上,就是山顶那个颇似人形的石柱,若是路过三峡,一定要仔细瞧瞧。还有一个传说是关于巴蔓子的。《华阳国志》有记载,迄今川东一带仍广为流传,重庆七星岗莲花池的“将军坟”,忠县“土主庙”都是纪念他的。据说当年巴国遭蜀国的入侵,将军蔓子请楚国出兵援助,答应平定以后,将三城(其中包括忠县)割让给楚。事平,楚国使臣来要城,蔓子说,城不能给,带我的头去。“割头保土”就是“土主庙”的来历。每年农历三月四日,据说是蔓子割头的那一天,忠县百姓都要抬着蔓子夫妇的塑像游行,举办庙会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四川还有一个别称,天府之国。不过这个天府之国最早可不是指四川,而是陕西关中地区。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其职责是 "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藏器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而藏之"。可见,"天府"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史,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地方。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战国策?秦策》中记述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可见以上说的" 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关中平原是富庶之地。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 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所著《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早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之国"于是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

    元宝推荐:懒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注意】??????铨

      ??砧本?淼乃拇ㄈ硕急??⑺懒?

      ?F在的四川人都是湖南等地方?淼氖钦娴??幔

      • 家园 张献忠在四川杀人,但决不是元凶

        记得河里有过帖子撇清此事。

        造成四川“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不是

        张献忠,而是满清。

        呵呵,我们家就是湖广填四川填进去的

      • 家园 有这种传说:张志忠入川,杀了很多四川人

        然后从两湖两广移民填四川。。

    • 家园 这样说来,失去重庆和汉中后,这里不应该叫四川了
    • 家园 长知识 鲜花
    • 家园 长见识。兄台好记性!
    • 家园 又见五丁力士的传说,好文长见识

      杜鹃啼血也是看过的,呵呵,居然是蜀国的故事。

    • 家园 【原创】天府之国(二)-- 川菜

      说起川菜,其实很多人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就是认为川菜是以辣味为主。其实川菜真正的特色味道是麻味,是用花椒。辣椒传入中国不过近几百年的事情,而花椒却是四川古已有之的东西,而且是川菜最古老的味道。

      《华阳国志?蜀志》称:蜀人“尚滋味,好辛香”。古人所谓的辛味是指姜、葱、花椒一类刺激性气味。在中国古代,辛辣的调料十分多,重要的有花椒、姜、茱萸、扶留藤、桂、胡椒、芥辣、辣椒等,在明代末年辣椒传入中国前,花椒、姜、茱萸使用最多,是中国民间三大辛辣调料。花椒在中国古代的辛辣调料中地位非常重要,历史上又称川椒、汉椒、巴椒、秦椒、蜀椒等,在中国种植和使用都曾十分普遍。早在《诗经》中便多处提到花椒。特别值得说的是中国古代普遍有煮茶加姜、椒、桂的传统。历史上常用的“五味”,其中花椒在其中居第二位。而过去所谓“三香”为花椒、姜、茱萸,其中花椒又为首。过去使用的“五香”,也是由大小茴香、丁香、桂皮、花椒组成。而历史上,四川是花椒最重要的产地,食用也最为普遍。有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平均有四分之一的食品中都要加花椒,与今天中国菜谱中花椒入谱比例相比,这个比例十分大了。从北魏开始到明代,使用花椒的比例是在逐渐增大,最高的唐代达五分之二,明代也达三分之一。但从清代开始,花椒在食谱中的比例大大降低,降至五分之一。这可能与番椒(辣椒)的传入、侵夺辛辣调料有关。同时,清代胡椒的大量使用,可能也侵夺了花椒在饮食中的份额。于是,清代以前在全国流行十分广的花椒麻味被逐渐挤到四川一角,使川菜形成麻辣兼备的格局,中原地区惟有山东等地还有一定食麻的传统。

      川菜虽然历史悠久,然而真正大发展的时期却是在清末,而促成这一大发展的正是辣椒的出现。辣椒虽然在这之前就早已进入中国,但到了清末,四川才广泛种植辣椒。辣椒为川菜带来了一种新的味道,和以前川菜的调料配合,从而变化出丰富多样的味道出来。川菜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四川本身得天独厚得调件。四川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任原料多而且广。既有山区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鱼虾蟹鳖;既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又有四季不断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笋菌;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的酿造调味品和种植调味品,如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德阳酱油、郫县豆瓣、茂汶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区的辣椒等,都为各式川菜的烹任及其变化无穷的调味,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四川所产的与烹任、筵宴有关的许多酒和茶,其品种质量之优异,也是闻名中外的,如宜宾的五粮液、沪州的老窖特曲、绵竹的剑南春、成都的全兴大曲、古蔺的郎酒等,它们对川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历史上多次战乱,导致四川地区有大量的外省人不断进入,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烹饪方法,使得各种菜系在这里交流,川菜得以融合各家之所长,不断改革创新。但无论如何,辣椒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辣椒融入川菜后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辣椒论,川菜中有辣椒粉、辣椒油、辣椒酱、渣辣椒、干辣椒、糊辣椒、泡辣椒、糍粑辣椒等。将辣椒与其他调味品配合,可制成红油味、麻辣味、酸辣味、糊辣味、陈皮味、鱼香味、怪味、家常味、荔枝味、酱香味等,吃辣之精细,堪称世界一流。但是四川吃辣椒讲求收敛和中庸,将其炸香或放糖,收敛辣味而有余味,正如专家所称的做到了辣而不燥,辣得有层次,辣得适口,辣得舒服,辣得有韵味。这些年来川菜几乎每天都要推出一道新菜,市场大浪淘沙,能留下来的都是精品。即便这样,目前川菜的菜品也已经达到了5000余种。想想在四川,每天吃5道菜,可以不重样得吃上3年,而我现在天天吃的几乎都一样,不免又是一番长叹。

      吃川菜,就好像在品味四川人的性格。各道川菜往往烙印上了产生地和发明人无形的印记。比如说回锅肉,这个川菜第一菜,就有非常鲜明的平民色彩。肉要用带皮五花肉,所以猪皮可以不被浪费。出川以后,在各地吃了不少不带皮的回锅肉,每每让我深恶痛绝。肉要先用水煮到八分熟,肉汤可以继续用来做个汤菜。而炒肉的配菜也可以多种多样,自由选择。所以这道菜是非常适合一般穷苦人家,一年吃不上几回肉,吃的时候必然一点都不能浪费,连肉汤都要一滴不剩的喝完。当然现在餐馆的回锅肉做得很精致了,用料也考究了。记得在广汉吃过一次连山回锅,巴掌大的肉片,晶莹透亮,做得那叫一个好吃,让我印象深刻。事实上,很多川菜都有这样的平民色彩。比如说重庆火锅。最早出现大约是在民国时期的重庆。当时的码头工人劳累一天,没有太大心情做饭,身上又没有多少钱下馆子,于是买点牛杂,搞一锅汤,整点辣椒,就这么涮着吃。这个和夫妻肺片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传在30年代,成都少城附近,有一男子名郭朝华以卖牛肉为生。每天卖完都要剩很多比如牛肺之类的牛杂。郭朝华觉得扔了可惜,于是就把它们切成薄片凉拌,居然卖得挺好。现在这两个菜也都当当改进了。火锅得底料早已经不是那么简单,肺片也早就不是牛肺了。

      总的来说,川菜大致主要有成都和重庆两个源头。两地的菜也深刻反映了两地人的性格差异。重庆是大山大河,码头文化,所以重庆人豪爽,耿直,敢于创新;成都则是平原,农耕文化,所以婉约细致,长于精细。同样是回锅肉,在重庆和在成都吃的感觉就很不一样。成都的回锅肉是比较软绵一点,糖、醋、辣椒、面酱什么的放得比较中庸,整体感觉比较适口。重庆的回锅肉就比较爆脆一点,而调料就狠得多了,整体感觉就是比较痛快。重庆的特点使得很多川菜新菜最初都起源于重庆,因为重庆人敢于尝试,不墨守成规。像风靡全国的辣子鸡、水煮鱼、啤酒鸭等等最初都是来之重庆。成都的特点使得成都人善于将一道菜精致化,理论化,使其能够规范化。所以往往是重庆发明了一道菜,成都很快引入,立刻在各大餐馆里面形成规范化的一道菜,随之推向全国。其实这样说也许太过简化,成都重庆的恐怕都不服气,呵呵,看了可要手下留情,板砖不要扔得太多。当然川菜不单是来源于成都重庆。事实上,四川各地都有自己得特色菜,即便一个小县城,哪怕一个小铺子,都有自己得招牌菜。有很多小铺子往往一天只做几个小时的生意,限量发售,卖完为止。所以常见到一个摊子前面排了长长的队伍,那摊主肯定是有绝活了。

      说了这么多川菜,川菜区别与其他菜系的特点是什么呢?一言以敝之,在有味,在于辅料的味。四大菜系,川鲁粤苏,其他菜系的味道主要是靠主料的味道,尤以粤菜为代表。粤菜讲究原滋原味,所以主料的味道就非常重要。广东人什么都吃,估计也跟现在圈养的鸡鸭味道已经不够鲜美有关。川菜则主要靠辅料来调味。川菜依靠辅料,可以调出多种味道出来。川菜有所谓“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杂”之说,三香乃葱、姜、蒜,三椒乃辣椒、胡椒、花椒,三料乃醋、郫县豆瓣酱、醪糟。炒菜需有葱姜蒜,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三椒却是真理之上的翻新,是味的进一步扩充,四川人尤其把这三椒的花样弄得别出心裁,产生了七滋八味。七滋是指:酸、甜、苦、辣、麻、辣、香、咸。八味是指:鱼香、麻辣、酸辣、干烧、辣子、红油、怪味、椒麻。九杂是指用料之杂。川菜所具备的复合型味道更是多不胜数,归纳起来有50种左右:

      一、 酸味型:酸辣、酸甜、姜醋、茄汁。

      二、 甜味型:甜香、荔枝、甜咸。

      三、 咸味型:咸香、咸酸、咸辣、酱香、腐乳、怪味。

      四、 辣味型:胡辣、香辣、芥末、鱼香、蒜泥、家常。

      五、 香味型:葱香、酒香、糟香、蒜香、椒香、五香、十香、麻酱、花香、清香、果香、奶香、烟香、糊香、腊香、孜然、陈皮、咖喱、姜汁、芝麻、冷香、臭香。

      六、 鲜味型:咸鲜、蚝油、蟹黄、鲜香。

      七、 麻味型:咸麻、麻辣。

      八、 苦味型:咸苦、苦香。

      九、 淡味型:淡香、本味。

      所以川菜的长处就在于变化,在于融合百家之长,推陈出新。比如川菜由于地理限制,以前是少有海鲜入菜的,如今海鲜川菜早已经不新鲜了,而且很多风靡全国,甚至在海外都能见到。再比如传统的泡菜都是泡蔬菜,川菜不拘一格,丛泡椒凤爪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如今连很多海鲜都可以泡了。四川人的嘴巴也被餐饮界培养得刁钻起来,若是一家店不能不断创新,就只能被市场淘汰,逼得四川餐饮界必须不断创新。

      川菜这一命题实在太大,写到这里仍然意犹未尽,但是肚子也给写饿,打住,吃饭先。

      元宝推荐:铁手,齐若散,
      • 家园 喜欢川菜

        老婆是江南的,我是东北的,共同点很少,但对川菜的偏好却是相同的。

        苏扬菜太过细腻,又偏甜,吃起来不过瘾,不合我胃口;东北乱炖过瘾是过瘾,但又太过粗糙,不合老婆胃口。海鲜太过生猛我们的肚子和舌头都不太适应,还就是吃起川菜来有滋有味。

        水煮牛肉,豆瓣鱼,酸菜鱼,辣子鸡,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干煸肉丝,夫妻肺片。。。太多了。每个周末去一次川菜馆,几乎成了惯例了。

        要我说,川菜的最大特点就是“俗”!

      • 家园 看完后都要哭了的说
      • 家园 【原创】曾有朋友问,哪一味菜最有实力作为川菜的代表菜?我说

        川菜百味,在大江南北各大菜系中,川菜素来以味取胜。因此,若要评比代表菜,实难取舍。比如说吧,鱼香、麻辣、椒盐、宫保等等是川菜的基本味,很难说回锅肉、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和水煮牛肉它们之间谁比谁更具代表性,它们都是川菜中之翘楚。

        川菜易得。记得10多20年前,大江南北,远至海外,言中餐必称粤菜,即便成都亦遍地粤式早茶、生猛海鲜,世人无不称“食在广州”。其时却有一广东人逆其流而发其慨,称“食在成都”。其人吃遍南北,川菜之味自不必说,更惊讶于川人寻常人家烹调水平之高。的确如此。到了四川,不论城里乡间,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的拿手菜,人人都有一手绝活儿,比起餐馆里的大师傅来也不遑多让。这正是川菜生生不息之发轫。

        这就是川菜:家常、亲切。让人吃过之后,顿生跃跃欲试之情,不会有高高在上之感。其实川菜就发源于田陌之间,真真切切的农家菜,朴实无华。水煮牛肉,早年间长江船工打牙祭所创;凉拌废片,用的是上不了筵席的下脚料。今日在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四处开店的X鱼头火锅,当年也是新津众多进城的鱼庄之一......。今日成都的名吃,也无不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农家风格。连山的回锅肉,新津的黄辣丁,双流的兔头,白家的肥肠粉......城市亦即乡间。

        要评点川菜,我首先要提到的,既非凉菜,亦非热菜,更不是小吃,而是泡菜。泡菜堪称川菜一绝,天时地利,缺一不可,否则南桔北枳,徒生遗憾。之所以先提它,是因为泡菜不仅可以当菜下饭,还是川菜调味不可或缺的调料。与之相提并论的还有酸菜、榨菜、大头菜、干盐菜、??菜、冬菜等等,工艺、用料各不相同。泡菜清香可口,开胃消食均可。筵席上麻麻辣辣的菜过五味之后,来上一碟泡菜,一碗菜稀饭,别有一番滋味。成都的菜X香以老坛子泡菜为特色叫卖,在一班把泡菜作为附送小菜的成都饭馆中也算颇具代表性了。

        • 家园 宫保XX是川菜?
          • 家园 正宗川菜!
            • 家园 原来只知道“宫保”跟皇帝,少保有关,不知跟四川也

              连的上。google 了“宫保”的“故事”:

              川菜系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著名的菜品有宫保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翅等。

              ????

              ????峨嵋酒家是北京川菜老字号,创建于1950年,主理厨政的武钰盛大师毕生精于川菜,来北京之前,辗转上海、香港、澳 门,专侍名人政要,声誉显著。在峨嵋酒家主厨40余年,创立了自成一家的“峨嵋派川菜”,使峨嵋酒家成为独具特色的川菜名店。

              ????峨嵋酒家的菜肴以精细见长,在川菜的做法上按照成都流派, 讲究色、香、味型,在味上以多、广、厚、醇为特色,讲究 刀工、造型,五味调和以北京人为主,其菜肴十分受北京人欢迎。梨园京剧大师梅兰芳独爱峨嵋川菜。1960年5月,在峨嵋酒家品尝川菜后特写诗赞誉:“峨嵋灵秀落杯盏,醉饱人人意未阑,应识时清培育厂,良疱能事也千般”,特画梅花图相赠。峨嵋酒家的特色菜有宫保鸡丁、干烧豆瓣大虾、水煮肉、干煸牛肉丝、开水白菜、地煲烧甲鱼、川式烤鸭、峨嵋老坛子等。

              ????说起宫保鸡丁,据说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咸丰年间,贵州平远有一叫丁保桢的人,中进士后,历任湖南、山东的知府、巡抚,四川总督等官职。丁保桢当知府时功绩卓著,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死后又被封“太子太保”。当时人们都尊他为“丁宫保”。丁宫保平时喜食炒鸡丁,每每回平远家乡,众乡亲便以炒鸡丁迎候。于是,人们便把平远炒鸡冠名“宫保鸡丁”了。宫保鸡丁是典故菜,所以宫爆鸡丁切不可通假。

              ????峨嵋酒家擅制宫保鸡丁最讲究的是用料、调味和火候。所选之料必是既嫩又滑爽仔公鸡的腿儿肉;刀法讲究剞花刀的蓑字条;主料上浆码味时讲究“吃得透”、“浆上劲”;滑炒时先调“滋汁”,待锅红、温油时爆炒;火候以“刚断生,正好熟”为佳;淋汁芡讲究小颠翻,爆汁均匀;成菜入盘“只见红油不见汁”。经过如此规范的用料,调料,火候和烹调规程,炒出来鸡丁才松散爽脆,质嫩不绵,成菜的口味才正,才能五味“层出”:先甜酸,后咸鲜,略出干椒辣香而后是椒麻口的“小荔枝口”。

              ????随着饮食时尚的变化, 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在北京西城北礼士 路60号新开华天峨嵋酒家,引进新派川菜,主营新派川菜,各式川味火锅和各种川味小吃。 华天峨嵋酒家营业面积近2000平米,装修豪华、环境舒适。 雅座包间充裕,在经营上,凡入时川菜都在经营内。华天峨嵋主厨的厨师长, 川菜经历丰富,技艺高超,出品菜肴正宗原味。

              《峨嵋酒家》

              地址:西城区赵登禹路309号

              电话:66157835

              联系电话:88374437

              地址:西城区北礼士路58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