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人人都是“教育家” -- xu514

共:💬26 🌺14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人人都是“教育家”

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同时教育又是绝大多数人都要面对的挑战,为人父母后,逼不得已会让你走上教育之路。

上网看看,说教育的文章不少,看着看着就花了眼,各种教法,各种学说,各种培训。。。被文章一顿渲染,好像都成了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有说学前教育很重要,错过了孩子的某个特殊成长时期,学习某项技艺的能力就大打折扣。有说教育要尊重孩子自然成长过程,德国就有法律规定不许学前培训。

有说孩子要快乐放养,有说孩子不打不成器。

面对这么多的选项,甚至有些还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大多数人不免会陷入迷茫,该怎么教育孩子呢?等等,让我们冷静一下,仔细想想,我们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我把这个教育目标大概分三层。

第一层,心智健全的正常人。达到社会的平均标准是每个父母的最低期望。

第二层,出类拔萃的能人。那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呢?

第三层,旷世奇才。无需注释的最终梦想。

这三层是递进的,正常人是基础,旷世奇才是运气。比如孩子真成了奥数冠军,却不是个正常人,这让人多半会有杯具之感。

明白了这三层关系,自然也明白各种学前培训的目的并不是第一层教育的目标,人家直接奔第二层去了。如果有父母把重点放在这上,而忽略基本层次,自然会出现偏差。

我不想讨论怎么去建空中楼阁,我也不反对有人愿意尝试第二层,第三层。我只想强调第一层目标是教育的重点,是人生的基础。

作为“心智健全正常人”其教育关键是将来能“独立”正常生活。独立在这里包含了这样三个含义: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判断);独立行动。这个独立中隐含了一个“主动”的观念。孩子自己主动学,主动思考,主动行动。如果教育达到这个指标,基本上第一层的目标就实现了。

问题来了,用什么方法去实现这个目标呢?

问题一出,直觉反应是上网搜一下,我说:不必!

教育不是一两个人面对的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问题,而是和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问题,是一个从小到大伴着每个人成长的问题。不用临时抱佛脚,临时找来的东西,未必能用上。

当下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成长,受教育的过程仔细回味提炼。每个人成长路不同,总有成功处,不足处。这是第一手的宝贵经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金白银。比临时从书上看来的要强千百倍。

这就是教育第一条原则:薪火相传。

这是不用说的原则,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既然是不用说的原则,有人不免要问,你在这废话什么呢?我说这个是有苦衷的,当下一会崇尚欧式,一会流行美式,单单不齿“中式”,这就违反了“薪火相传”原则,舍近而求远,事倍而功半。

人们总是自然或是不自然的把自己的成功法则传给下一代,当这个法则是实际经历,重复起来的时候自然成功的把握更大,当这个法则是从别人那里借鉴过来的,这就不一定能够成功了。有些大人把自己全否定了,却希望孩子能象某伟大人物一样,这就有些玄了。

玄在那里呢?答案是:不能给孩子一个现实的榜样,而把努力的目标放在遥远的天上。达到目标的途径自然一样遥远。

这就是教育的第二原则:以身示教。

老子一边搓麻将,一边对孩子说,“好好学习啊!”这话什么意思?学习什么呢?如果孩子理解能力没有问题,应该和我理解的一样,就是好好学习怎么搓麻将。当然赌神可能真就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咱不知道,不敢乱说。

通宝推:玉垒关2,莲塘花溪,木尔,辉汉如雨,GWA,铁手,不远攸高,
家园 【原创】共同成长

上文说到,以身示教。

教育分为言传,身教。传的是知识,教的是怎么用知识。知识是死的,学再多不会用,终究成了摆设。知识可以从书本上学来,怎么用知识可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说到这里,我已近看见有人皱起了眉头,知识可以学,用知识自然也可以学,怎么说学不到呢?

我举几个例子。

用毛笔写字,多么浅显的知识,可是几个人能用毛笔写出一篇工整的文章呢?当中少了知识吗?不少,少的是练习。

同样是笔,在画家手里,能画出美丽的图像,在普通人手里只能写写字。当中少了知识吗?不少,少的想象力。

同样是笔,在作家手里,能写出不朽的篇章,在普通人手里只能写写字。当中少了知识吗?不少,少的是创造力。

这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是知识所不能给与的,如同卖油翁的“唯手熟尔”。单靠看书学习是无法企及的,这种学,不是看,需要实践,需要行动。既然是行动,自然要“身教”,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这样一个过程,我这意思不难理解吧。

既然要“教”,问题又来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东西不断出来,总是教老一套是不行了,需要教新的。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原则,共同成长。

教育不是单方面的,教育他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自己,有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在里面。结果就是共同成长。

这过程是学习,是反思,也是传授。

家园 【原创】因材施教

共同成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个想往左长,一个往右,自然要长叉劈开去。

这个过程中少不了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做些调整。这就是因材施教--第四原则的产生基础。

说起因材施教,好多人都懂。真懂吗?我看还是有问题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既非慧眼过人的伯乐,又没有听懂高山流水的耳朵,就算是把一个和氏璧放在你面前,你真的能识货吗?

看到了,因材施教这种话普通人是听得,说不得。不过这不要紧,不妨碍我们理解根据孩子自己兴趣爱好来培养的意思。

正象我们前面提到的死知识一样,因材施教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个死知识,能听懂,也理解,就是没法做。想要把这个死知识变活了,也是有可能的,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当自己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时候,一反思,眼界自然不是普通人的水平,这个时候,你懂得什么叫“材”。

这个提升自我的过程,同样是一个以身示教的过程。这个提升过程中的反思,就是共同成长的实现。

看到这里,有人不免要批我了,你这不是“儒家”修身的思想吗?

我只好苦笑,谁叫咱接受的是“薪火相传”的教育呢?这个教育思想象烙印一样打在了咱身上,天真的想摆脱是不可能的,不如让他化腐朽为神奇,让它成为督促我们前行的一个警钟,这不好吗?

同时,西方教育中的快乐放养方式,没有对教育者本人有太多要求,这也不见得好。好像是说:我就这样了,您看着办吧!

家园 【原创】因材施教2

因材施教的内涵颇广,也是现代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研究一下。我在这里简单说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是按照孩子的兴趣爱好来。

说来简单,做来可是不容易。家长怎么知道孩子会有什么兴趣?这就要不断的去试,今天试这个,明天学那个。一来二去,什么也没有学成,反倒是成就了一个半途而废的习惯。许多家长未免对“因材施教”打上了问号。对此,我也没有办法,要怪只能怪“死知识”害人。

一个很有道理的理论是抽象的,是空的,它告诉你一个方向,却没有具体实现的途径。有人是朝着这个方向在走,可却发现脚下的路却越走越偏。

兴趣爱好,不是表面上的技能,而是骨子里的求知,专注,执着和实现目标的渴望。有了这个骨子里的东西,大多数爱好都能成为开启人生的钥匙。缺少这骨子里的东西,任何爱好,都会变味。

兴趣爱好是表象形式,教出来的是通一理,融百理的“独立”内核。

因材施教的第二个方面是,对症下药。

第一个方面说的是开发,这回是说“加固”。社会是一个比优势的场所,人生的幸福则是一个竞“劣”的过程。

大家都听说过“木桶理论”,人就像是木桶,人的各个方面象木桶的围板一样有长有短。社会这个大广场上全挤满了木桶,先入眼的必定是鹤立鸡群有着一两块奇高木板的桶。这就是竞长。然而人的幸福就像是木桶中的水,水的多少由最短的那块决定。

我们在培养孩子特长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孩子缺失的部分,补起来。缺什么,就补什么,对症下药。

不是缺少十八般武艺中的哪几种,而是基础又基础的德,智,体。我特别想强调这个品行德育,却少了这个教育出来的次品,劣品,危险品,例子不在少数。

第三个方面是,就地取材,进行实例教育,现场教育的意思。

上面的“材”指的是人,这里的材,泛指可被利用的资源。利用资源而教的意思。

好的工匠,因地制宜。好的诗人,触景生情。想成为一个好的家长,就要学会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情景教育,利用一切能被利用的资源,创造教的要素。这又是“以身示教”活用知识的一个变例。

家园 随时随地不容易,只能全力以赴
家园 【原创】因材施教3

谢谢河友桥上的回复:随时随地不容易,只能全力以赴。

我想大多数朋友可能都有同样的想法,随时随地的教育,教的同时自己还要学,要成为专家,教个孩子自己累个半死,想想好像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没有其他好的办法。

这种想法说对,也不对。还是有必要把这个到底“容不容易的”问题搞清楚。

咱转回头去,回顾一下前文章提到的教育目标第一层:独立。独立就是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最后就是要脱离家长的影响。既然目标是教育者完全不参与,那么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干预度是慢慢递减的。

既然放手不管是目标,那么在教育初期就要不能养成让孩子依赖家长的习惯,在教育过程中考量的重点是让孩子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故事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好比园丁种树,树自己能生长,正常情况下园丁什么也不用做,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偶尔施施肥,除除虫,修剪一下不合适的枝叶。过多的修剪有害而无益。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孩子不应该累。

大家可能看过电影《盗梦空间》,故事中行动小组历经磨难把思想的种子种在对方的潜意识里,等待思想的种子发芽生长,对方会把这个想法理所当然的认为是自己追寻的目标,会按着这个思路行动。电影中是科幻故事,现实中这个过程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把梦想的种子,潜移默化的种在孩子心理深处,等着它自己发芽成长。

从这个层面上说,教育是累人的,也是轻松的。累在打开孩子心扉,植入梦想的过程。而思想发芽生长的过程则是自发的,不需要过多参与的,是轻松的。

从教育的内容上来说,传道,授业,解惑。教育的过程中要传授大量的基础知识,要有不少必要的实际技能训练。这个过程的确是不容易,好在现代教育制度给家长提供了不少解决方案。家长就是选择较为极端的放羊式教育,孩子也还是能够达到正常成长的目标。

不得不提的是,这种放羊式教育,给孩子独立面对问题,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保证有些旷世奇才不会被过度修剪。以至于有些教育者认为,孩子教育就应该是自然成长的结果。这就是“精英教育”的模板。

在以上讨论教育的累与不累中,提到“梦想植入”的概念,这就是教育的第五原则:循循善诱。(我们下一章的主题)

通宝推:铁手,
家园 有道理,言传身教最有效

比如在美国很多人注重好学区,不惜高价买破房。在我看来,重要的其实还不在于学校的好坏,而更在于众多类似想法的家庭集中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所产生的无时无地不存在的影响力。如果说言传身教是一种影响力,这种氛围就是言传身教的扩大化,通过和自己有类似意愿的别人的存在来加强和扩大这种影响。

家园 赞同。

说道理的时候,这些原则是一条条单独列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各种原则是掺杂在一起的。

在好学区买房子,第一表现了父母对教育的重视,这就体现了父母自身认知的提高对教育的影响。

第二,学区房子贵,父母想买自然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其背后是父母对于美好生活的奋斗。这种精神潜移默化传给孩子就是薪火相传。

第三,学区中其他孩子,大多也收到相同的教育影响。孩子长大过程,可以看做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第四,好学区买房,类似于“孟母三迁”思想精髓,是因材施教中的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优势。

家园 【原创】循循善诱

在展开这个话题前,先要回答几个问题。

有人说:你说薪火相传,因材施教要把自己锻炼成专家,要有好的资源,这不是在鼓吹“教育的阶级论”吗?

教育是个现实的问题,带有很强的阶级属性,这个问题是谁都不能回避的现实。教育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父母的客观条件,对于教育的确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把教育归结为阶级属性是不正确的。

详细来说父母的认知水平对于孩子的教育结果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个事实。不一定父母要成为真的专家,或是什么杰出人物,只要父母对于教育有相当的认知,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采用正确的对策,也能达到效果,对于基本教育目标是没有什么差别,不同之处是,实现更高层的教育目标的可能性要降低一些。

父母博学,思想深邃,对于教孩子可能参与度大一些。父母只是普通人,参与度可能小一些。这个问题要辩证的来看,简单来说,教育效果和教育投入不一定成正比,有一个外因和内因的关系,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普遍的规律,而不是特例。特例当然也是有不少的。

第二个问题是:“共同成长”和“教学相长”什么关系?

教学相长,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进步,老师还是老师,学生还是学生;现在时代进步,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家长如果把自己定位在老师的位置上,有时候会相当尴尬。这种教条式定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互为师生,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

比如,学校里教英文,没几年,孩子的单词量就超过父母了。父母该如果面对这样的问题呢?一味回避么。

把这个思想推广到整个教育过程,都可以看做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是同学关系,而非传统的老师学生关系。类似于“做孩子的朋友”。

家园 【原创】循循善诱2

循循善诱也是一个教育中的重要思想,不仅是思想,同时又是教育的基本手段,涉及到实际操作的问题。

同我们前面讨论的几个原则一样,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把这一条条单独列出来,是方便讨论,现实生活中,各种原则掺杂在一起,不用教条的把他们分开,只要抓住其中的思想精髓,实现形式大可不用拘泥。每条之间也没有什么明确的分界。

就拿这个循循善诱,或说是启发教育来说吧!好多父母都是知道的。于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1+1等于几啊?等于二是不是?

1+2等于几啊?等于三是不是?

。。。。。

这是启发还是填压?真还不好说。

作为指导思想来说,教育要启发。作为手段来说,启发和填压只是达到目的的不同手段。不能拘泥。比如九九乘法表,启发能让孩子明白原理。填压能让孩子用的熟练,死记硬背把乘法表背出来,有什么不好嘛?

我说这个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明白,实现原则的手段是可以变化的,达到目标的途径也可以是多种多样。这种围绕主题的变化,就是循循善诱的精髓。绕着弯,拐着角把孩子教育的目的达到了,可以扮演虎妈狼爸,可以装作羊妈牛爸,随便你选,能够掺杂着来更显水平。

说了这么多,循循善诱还是个“死知识”。怎么实现呢?根据上面的分析,其实现过程是不定型的,需要家长自己去填充。这并不妨碍我们讨论一些共通之处。

第一条:无间隙沟通。

这是必须的,想要循循善诱,前提是你的诱导,启发要有传递的渠道,如果孩子都不怎么沟通,想要超远距离完成作业,难度之大不可想象。

这个距离可以是物理上的小时车程,也可以是时间上的代沟,还可以是心灵上的隔阂。相信大家能明白,不用我废话。

第二条:观察揣摩。

和孩子打成一片,做孩子的朋友。。。等等,不要忘记自己是来执行任务的,而任务不是和孩子抢玩具。沟通也好,玩也好这个过程就是情报收集的过程。孩子的成长每一天是连续的,而几年的变化,会让人目瞪口呆。孩子的种种变化很早以前就埋下了种子,不要把越来越明显的线索忽略。错过一个个诱导,启发的机会。

上文说了,过度修剪不是好事。不断观察却是非常有必要的,观察后不一定要采取行动。好比园丁例子中,树长了虫,要赶紧除,树长了新芽,就要看看这个芽长在了什么位置,方向怎么样,千万别把好芽也给剪去,当然也不能让坏芽长粗壮,这当中要的就是用心的观察。

第三条:水到渠成与画龙点睛。

前面提到了《盗梦空间》把思想的种子埋在心灵深处,让他生长发芽。这就是水到渠成的过程。其中有一个细节别搞错,种子只在合适的季节发芽。你埋的不合时宜,种子是会烂掉的。

有些实践者早早把挣钱,出名,娶媳妇等种子埋下去,长出烂芽来,自然不是别人的错。

其中奥妙,就是你那画龙点睛的一笔要点对地方。开导与启发,要合时宜,要点对地方。不然重复的开导,不停的启发,就变成了“聒噪”。

第四条:反作用力与向心力。

当物体运动的时候,会具有“惯性”,你想让它突然停下来,就要用很大的力,如果只用很小的力,就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如果用一个向心力,物体不用停下来,力不用大,也能180度掉头。

孩子教育有着同样的道理,循循善诱就是那个牵着孩子运动的向心力。

通宝推:铁手,
家园 细品了这些见解,感到很有启发

细品了这些见解,感到很有启发。

联想到在职场上,生活上。。。。等等,凡是涉及到“教育”这两个字的地方,也包括学习(向别人求教和自我“教育”)时,都能够从中受益匪浅。

家园 呵呵,被你看出来了!

我这篇文章写的是“教育”,其实说的又不是教育。

下面我会继续说明。

注:不论写的多含蓄,总有人能把我想说的话,就这样给挖出来,这种互动,很大程度上成我继续写的主要驱动力。同时我也享受这个过程。

家园 强帖留名

强帖留名

家园 所谓的放养式教育,多半是一种误解

要不是给自己找借口偷懒,要不是没有资源没有能力去作,借此来自我安慰。不然美国哪里那么多的私校,哪会有好学区房子剧贵的现象。

兴趣很重要,找到兴趣所在并顺势发挥也很重要。我的理解,放养应该是早期用来找到兴趣所在,而不是一直放养。

家园 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分歧很大。

放养式指的是西式教育中,以快乐,趣味为主,比较松散的教育方式。管和教育的元素仍然存在,只是相对传统中式而言的宽松。

说实在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想明白,这当中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一方面是很多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从小颠沛流离,有些甚至没有父母的关爱。完全是在社会实践中成长,他们从小独立面对生活的挑战,却立志高远,成就不凡。

另一个方面,很多教育出优秀孩子的父母,别人问他怎么教育的,他们自己也是很茫然,其中有些父母,水平不高,条件不好。这茫然明显不是假装。

第三个方面,有一些杰出人物,出生在有众多孩子的大家庭,成年后,其他孩子表现平平,而某一个特别出色。我相信平均值才是父母教育的真实体现。

这里面就牵扯出来一个概念:同一个老师教学生,为什么有的成绩好,有的成绩差。

答案是:悟性不同,资质有别。

对于,资质的讨论涉及到高层次教育目标,我们暂时不展开。

我认为,悟道,是教育的一个要点。放养式还是棍棒式都是形式,如果孩子能悟道,形式是没有差别的,(孩子不能悟,再打也没有用,投入再多也白费),基于这个道理,社会选择放养式,而不提倡棍棒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放养式不是误解,而是无奈,因为众多水平不怎么样的家长,他们也是要教育孩子的,提倡私校教育,这个社会矛盾太大了。

而对于那些社会底层没有足够能力,资源,选择宽松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能够少受水平不济的负面影响,把教育的责任交给社会,学校。

当然,我们这是讨论基本层次的教育,对于铁手来说,目标不会是基本层次的。^_^!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