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读井大《农村建设》篇有感-----兼发牢骚 -- ★kg90
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便是两个社会---用户口区分开:农业户口,城市户口(非农户口)。前三十年,把农民牢牢地绑在土地上。低价收购农产品----低生活水平-----低医疗水平-----低教育水平,养儿防老,是当时农民的真实写照。以此为代价,前三十年,工人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生活、医疗、教育、养老,都远超农民。前三十年发展,靠的是吸农民的血。
改开之后,不再把农民绑在土地上,甚至是鼓励农民外出打工。这带来一系列问题:
第一,农村的劳动力大量外流之后,导致农村的萧条。
第二,父母外出打工,把子女留在家乡,导致了大量的留守儿童。青少年犯罪的急剧上升就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第三,农村教育事业萧条。缺少家庭教育,教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使得农村难处人才(大学录取城市与农村学生越来越不成比例)------当然这正中某些人下怀,世世代代永为民工嘛,不愁没有廉价劳动力。
第四,农民工是下等公民。他们工作的地方----血汗工厂。他们在城市不能得到承认,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医保,没有教育,没有养老.......有的是工伤,讨薪,强拆......后三十年发展,靠吸工农的血。
到目前为止,这种方式已经无以为继。出路在哪里---我的思考。介绍下我的家乡皖南地区农村,也许不够典型,仅供大家参考。
我们这个地区非常重视教育,有传统。因此,大学的升学率一直不错。一般来说,念了高中都有至少专科学历。这是第一种情况,即有不少家庭,通过教育,孩子们都考上了大学,摆脱了农村身份。也就是说,老一代去世之后,这些农村家庭就会消失。这些家庭是榜样,带动大家都很关注下一代的教育。一般来说,孩子念初中时,家里就有一个家长在家专职带孩子念书,就是陪读。这样的家庭越来越多,当然跟我们这个地区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也有关系。
第二种情况,即第二代的教育不怎么成功,没能读高中或者大学。这种情况也比较多,很多孩子读职业高中,没毕业就不读了。他们往往子承父业,在外面打工,或卖小吃,或搞装潢,卖手机,做裁缝等等。相对于第一代打工者,这一代打工者接受了较高的教育,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是优势;但是他们对于农业生产,完全陌生,不像他们的父辈,不打工还可以种田。也就是说,其实第二代打工者,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他们已经不大可能回到农村。(即使回到农村也会成为不稳定因素。)
就本人感受,计划生育政策正在显示它的强大威力。八零后恐怕成为计划生育实施之后的最后一个生育高峰。对比一下第五次普查和第六次普查就知道。0--14岁人口在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从22.89% 下降到16.60%,减少了7000万人。试想下2020年,0-14岁人口会是多少?随着中国人口素质的提升,观念的改变,抚养孩子压力的倍增,人口减少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十年人口增加5000万,想想下一个十年,人口是增加,还是减少?所以,某些脑残人士呼吁农村孩子不要上大学等等,企图保持廉价劳动力是不可能的。
政府应该能认识到,经济环境比较好,一切都不是问题。一旦经济遇到巨大困难,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萧条,饥荒......那会发生什么呢?还会像改开前那样,勒紧裤腰带?所以,政府要做的是,首先是养老,其次医疗,教育,住房。接纳第二代农民工,廉租房是个很好的选择。让他们成为城市居民,而不是这个国家的下等公民。这十年来,城镇人口上升了13个百分点,说明这是个趋势。关键是解决好城市化过程中利益分配问题。要是把农民工当猪杀,杀了一道又一道,那阿拉伯国家的那些花迟早要开在中国。
讲来讲去,又回到农村土地分配上去了。上面谈到我国快速城市化,就是说农村面临着人才、劳动力、资金等等问题。农村的凋零已经是事实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人说私有化。这是利益集团吃完了农民工和工人,又来打农村土地的主意。私有化,那开花就不远了---利益集团会把粮食价格炒到跟房价倍数差不多。农民工房子家乡有,可以不买,粮食吃不吃啊?到时候没钱又没地,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只好揭竿而起了。
私有化不行,总得有条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我的思路是,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集体还是归集体,全民还是归全民,宅基地归个人,不允许买卖(宅基地可以讨论)。可以以承包权入股,成立种植公司。政府可以在农业机械,种子,化肥等方面给予补贴。可以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吸引人才、资金和劳动力从事农业种植。给予适当的引导,相信愿意种粮食的人还是大把存在。
纯属纸上谈兵,贻笑于大方之家。
ps:发错了版面,重新发到观点时事版面。
PS:欢迎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兄台有何高见,我们可以交流,这样冷言冷语的,我还真有点儿不习惯呢。
户籍制度是好是坏,要放到历史大环境中来评价。城镇户口,房子有得住,吃商品粮,曾几何时,那是各种羡慕啊。给农民点地种,给口饭吃,给点地盖房子,有地方住还是恩惠了?“农业人口”的国民福利为什么到现在也比不上城市户口?
小队,大队,公社,这些组织早就没有了;你说的这些组织是三十年前就开始解体的组织,还把它捡回来?体制一定得创新,就像当初的家庭联产承包一样,得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才行。
把这句放在第一段,没有任何正面效果.
现在的出路我觉得还是尽快逐步把进城农民转为城市户口,所谓逐步可以用积分等方式,每年有一定数量计划,如果愿意脱离农村的,在住房等方面给一次性补贴。
什么时候百分之三十以下了,全盘都活了,各种补贴都容易搞,否则很难实现。再等十几二十年吧,现在城市人口百分之五十几,每年增加百分之一点多,到时候就翻身了。
我现在正在和自己的西西河依赖症作斗争,力争做到每周只写一个主帖 .如果这一周之内没有什么更重要的话题,下周就谈谈这个.
你说我冷言冷语也不冤枉我,我是有点冷言冷语。就我以前见过的否定户籍制度的人,几乎不是精英就是被人家忽悠得被人卖了还帮人点钱的(比如说迁徙自由换承包地你觉得咋样?),所以现在我有点过敏,不好意思。
其实对你个人吧,我认为你提出的构想是关于“农业农村何处去”的,这个没什么挺好的,只是觉得你要是在利益分析上再下点功夫以后再爱憎分明或许会好点。。
分田单干是农业生产在生产组织形式上的绝对退步(任何一个学懂那篇华罗庚的中学课文的人都应该明白)——你们没法搞分工协作了;那同时还注定了农民将来根本无法去掌握、影响农产品市场(你们拿不到定价权)——比如说蒜薹、大头菜、土豆事件等等
最具操作性的手段。另外很多人忽略了“农转非”
我深知农民的艰辛。小时候我的长辈们就教育我,好好读书,吃商品粮,就不用像他们那样汗水摔八瓣儿。90年代,我也看着身边的农村家庭因病而垮,他们不是好吃懒做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垮掉,一点儿保障也没有!!所以,现在政府在农村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我不仅不感激他们,还要批评他们!我的想法很粗糙。这个问题涉及到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轻易是解决不了的。
分田单干在某段时间内是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随着农村人口越来越多的外出,肯定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即使是不分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协作也是低水平协作。这种协作根本无法掌握、影响农产品市场。总而言之,体制创新是一条必须走的道路。
分田单干在某段时间内是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
若是真正的流出,农村人口少点不利于农业发展(【人均】一人种一亩和一人种5亩,你觉得收益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