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星张翼轸(题目未定) -- 履虎尾

共:💬62 🌺10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星张翼轸(题目未定)

<教弟子做贼>这篇帖子所写的内容,是三年前发生的真事.帖子敲好,"老小二贼”曾再次相对而大笑也.此帖发在网上后,总是一些人不理解,每每问起诸如”星座图放回原处否?””何不复印之?”之类的问题.甚至有人指责道:"既然知道偷不好,为何还要偷!"

改革开放以来,世风浇薄,也影响了学校. 我居住在粤西一座小城,离省城仅百余里,面对的,正是扑面而来的"南风".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我做教书匠半世,不敢说是"弟子三千",可是八百学生,总还是有余的.与学生之间,免不了有所交流.但是,南风吹拂下的学生进得门来,基本不问学业,总是谈一些生活杂事,鸡毛蒜皮一类的琐事.偶尔问起与学习有关的了,则不外是套问”重点在哪里?考试考什么”等等.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旦真的有这么一个学生, 竟然向我问起有关学业上的问题来,我简直是高兴得受宠若惊也.金大侠在<天龙八部>中,描写了南海鳄神岳老三初逢段誉时的心潮澎湃,大概就是我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吧.明师固然难逢,而聪明的弟子则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者也.

我当时,恨不得立即就把王力先生的这张星座图交到"二流虎尾"手中.然而,我自己的<古代汉语>已经被一个同事"借"走了;市里的书店呢,根本没的卖.学校的图书馆里倒是有那么十几部,可是, “三十年前尘土面”啊,可怜它们一直被置之架上,束之高阁, 冷冷清清,无人问津也,再过几年,就要去回收站了.

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庄子曰: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天文律历知识,是一门玄而又玄的学问,专业性极强,真要想学通它,得先明白什么叫”穷经皓首”.这门知识又很难无师自通,关键之处必须有人指点. 而且,此知识应用性极其狭窄,除了吹牛嚼舌头,从斑竹处骗取分数之外,别无它用,实实在在的屠龙之术也,难而无用也.

但话又说回来, 除非是一门心思,专攻天文律历的理论,否则,也没有必要完全精通它.中材之人不求深刻理解,只是多少了解一点常识性的知识,倒也不是太难.我自己几十年做教书匠,门门通,门门松.对此知识,仅仅是稍及皮毛,略窥门径,原不敢轻易发此话题,无奈邝言诸兄一再"打将",将俺逼上梁山.怎么办?就慢慢地说说自己学习的过程,学习心得吧.俺打字慢,又要上班,争取一周发一帖吧.

关键词(Tags): #天文律历(铁手)元宝推荐:铁手,张七公子,雪个,

本帖一共被 1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大力支持一下。现在您的弟子不单是在你的课堂上了

网络上也有不计其数,斑竹那里“骗”的一分,网友那里“骗”的一花,弟子也就多了一个两个了。

家园 喜欢天文方面的东西,等着看先生的大作
家园 翘首以待履先生的好文。
家园 【原创】一,十月为岁首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领导九百戍卒在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8年十月,陈胜兵败下城父,被叛徒杀害,起义失败。由此可见,陈胜起义所经历的时间是( )。

(A,半年;B,一年;C,一年半;D,两年。)

这是几年前,一次期末考试时,俺给二流虎尾出的一道选择题。多数二流虎尾选择了C,认为陈胜起义坚持了一年半的时间。

课后,二流虎尾纷纷来问我,曰:"我们也知道,既然先生这样出题,题目的内容又这样明显,陈胜起义就肯定不会是一年半的时间。可是,不是一年半,又应该是多少呢?实在是没有背下来,就只好这样来回答了。"

一个会做的学生笑着开口了,曰:"呵呵,你们忘了,秦以十月为岁首啊。所以在秦代,每年的九月是年尾,到了十月则已经是下一年的年头了。过了九月,就是下一年------公元前208年了。从七月到十二月,不是正好半年吗?"

秦以十月为岁首,这是初学历史的人必须首先死死记住的知识。在计算时间问题时,必须把这一条牢牢地记住。在<秦始皇本纪>中,还有比这更典型的例子。你看,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开始出外巡游;当年七月,秦始皇死在沙丘。既然是死在七月份,怎么还能十月份再去出游呢?如果不知道"秦以十月为岁首"这个常识的话,就会出差错了。(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关于秦以十月为岁首的情况,在《秦始皇本纪》和《秦楚之际月表》中说得很清楚。据《秦始皇本纪》所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 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p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俺做学生时,对"十月为岁首"这一常识就是首先进行死背的。背会了之后,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

秦朝得水德,以十月为岁首,西汉建立后,汉承秦制,继续以十月为岁首。直到汉武帝时,重新制定了历法,废除了汉初以来一直沿用秦朝的《颛顼历》,改用新编制的《太初历》,这才恢复了以正月(建寅之月)为岁首。而问题就在于,秦在"以十月为岁首"的时候,是把做岁首的这个十月(建亥之月)继续称为十月呢,还是把十月改为了正月?换句话说,秦朝的元旦的正式日期到底是"十月初一"呢?还是"正月初一"?再换句话说:"为岁首的这个月,对汉武帝来讲,当然是十月。可是,在秦朝的时候呢,秦朝到底怎样称呼它的?"

我当时的想法是,秦朝以建亥之月(十月)为岁首,但名称应该改过来,应该把已经定为岁首的建亥之月称为"正月"(呵呵,端月也)。因为有前代的例子可以遵循,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三代的建正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夏商周三代的岁首,却去无一例外,都被称为正月,而不是夏以正月为岁首,商以腊月(十二月)为岁首,周以冬月(十一月)为岁首。例如,《春秋》经的首篇就是"(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而不是"王十一月"。

因此,我当时大胆地假设:所谓"秦以十月(建亥之月)为岁首",应该是西汉武帝时,太初历制定后,当时的历学家以太初历为依据,按新的纪月法,把以前的历史时间重新推算出来的。秦朝与西汉前期,作为岁首的建亥之月应该被称为"端月"或者"正月",而不应该是"十月"也。

假设已经有了,也够大胆的了,可是证据呢,小心求证在哪里?呵呵,却根本没有也。

为了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我查阅了〈史记〉的"十二本纪",《秦楚之际月表》,没有,没有证据;我又通读了秦汉之际的"子书"--《吕氏春秋》、《淮南子》、《新书》、《新语》,还是没有,还是没有任何证据。

实在是想不清楚了,只好去请教老师,我先后请教了几位老师。老师们的意见是,此问题专业性太强,属于冷门学科。证据需要你自己到典籍中去寻找。你可以读读《史记》的"八书",或许可以从中发现线索。

我捧起《史记》,翻到太史公的《历书》,却发现根本读不懂也。再去请教老师时,老师说:"《历书》当然难读,专业性太强了,太冷了,不过,你可以结合着《汉书*历律志》,一起来读。"

读啊读,还是不懂,再去请教。老师说:"太史公的《历书》是难懂,你可以找一些有关天文历法方面的今人著作,先掌握一些常识性的知识,然后再读《史记》,可能就会容易一些了。"

就这样断断续续,读读停停,直到今日,还是没有找到原始材料,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书是白读了吗,不,东隅虽逝,桑榆非晚也。忽一日,俺若有所悟。虽然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但是,我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这就是我明白了,太史公"八书"的内容不是孤立的,乃是一而贯之的,必须结合在一起来理解.太史公写书的一个目的,是"究天人之际",而这八书,就是太史公"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反映。此"八书"密不可分,单读其中任何一篇,都是很难将"书"读懂的。必须把"八书"结合在一起,同时,又必须把《史记》、《汉书》结合在一起,互相对照着来读,才能逐渐一点一点地明确"书"中所说的内容。

**写到这里,我用GOOG搜了一下网上的文章.关于"十月为岁首"问题,已经有人注意到并开始讨论了。在网上,发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十月为岁首,就是"十月为岁首",秦朝并没有把十月(建亥之月)改称为"正月";另一种观点认为,秦朝和西汉前期的岁首虽然是建亥之月,但是,不可能叫"十月",就叫"正月"。支持这两种观点的文章都有一些。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给出证据,我们想要的东西,他们没有给出,没有免费的午餐啊。

元宝推荐:雪个,

本帖一共被 1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多谢铁兄雪兄陶兄鼓励!

唯唯否否。

只是,只是不敢当啊!

家园 小子斗胆敢问先生,秦朝历法用的是阴历还是阳历

秦以十月为岁首,但不知是用何历法计算。

秦朝时,耶稣应尚未出世,所以不应有公元前的说法。此十月恐怕非彼十月。

所以先生所出之题,答案应该是一年半。

秦以十月为岁首,不会是周历十月吧。

小子妄言,敬请拍砖。

家园 太史公的八本书结合起来读,读出来的一定很有意思,洗耳恭听。
家园 【原创】正月里来正月正?D?D与履虎尾老师商椎

履虎尾老师在题为《秦以十月为岁首》的贴子里提出了个“大胆的假设”。他说

我当时大胆地假设:所谓"秦以十月(建亥之月)为岁首",应该是西汉武帝时,太初历制定后,当时的历学家以太初历为依据,按新的纪月法,把以前的历史时间重新推算出来的。秦朝与西汉前期,作为岁首的建亥之月应该被称为"端月"或者"正月",而不应该是"十月"也。

对于这个“大胆的假设”, 履虎尾老师在查阅了〈史记〉的"十二本纪",《楚汉之际月表》,又通读了秦汉之际的"子书"--《吕氏春秋》、《淮南子》、《新书》、《新语》后,不无遗憾地说,

这样断断续续,读读停停,直到今日,还是没有找到原始材料,没有找到直接证据。
不特此也,关于这个中国版的十月革命问题,履虎尾老师在文末列举了网上的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十月为岁首,就是"十月为岁首",秦朝并没有把十月(建亥之月)改称为"正月";另一种观点认为,秦朝和西汉前期的岁首虽然是建亥之月,但是,不可能叫"十月",就叫"正月"。
(显然,履虎尾老师的“大胆的假设”属于第二种。)

然而,虽然支持这两种观点的网文都有一些,但是却都没有给出使履虎尾老师满意的证据。网文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引得履虎尾老师不由地一声叹息:

我们想要的东西,他们没有给出,没有免费的午餐啊。

对履虎尾老师的用心之苦与用功之勤,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知言,在这里,我先致以深深的敬意。

致敬之后,本着爱老师更爱真理的态度,我很抱歉地要对履虎尾老师说,

您的“大胆的假设”,我是不能同意的。

一个最直接的证据是湖北省荆州关沮周家台30号秦墓出土的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历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释文

四三二端十十十

月月月月二一月

壬壬癸癸月月乙

申寅酉卯甲甲亥

小大小大戌辰小

    小大

九八七六五

月月月月月

己庚庚辛辛

亥午子未丑

大小大小大

根据这个历谱,可以知道,至少在二世元年的前209年,岁首是“十月”,岁末是“九月”。而岁首的“十月”却并非“正月”(即“端月”也。所以写作“端月”而不写“正月”,一说是为避始皇帝的讳)。?D?D就好像现在的历法,一年之首固然是一月,可是对学校来说,一学年之首,却是九月!

窃以为《颛顼历》与的夏正的区别就是前者“十月为首”,后者“正月为首”。

《颛顼历》的“十月为首”正如学校里的一学年之始为九月一样,并不必要一定要改成正月或一月的!

匆匆作复,我深知此文不足以作果腹之午餐,权作画梅,志在博履虎尾老师及他大家一酸,聊以解渴也。

附录:

《关沮秦汉墓简牍》www.guoxue.com

《关沮秦汉墓简牍》,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编,2001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

书中收录位于今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的清河村周家台30号秦墓和岳桥村萧家草场26号汉墓所出简牍:竹简416枚,木牍1方。

周家台30号秦墓,为原沙市市博物馆(今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前身)于1993年6月间发掘,是一座典型的秦代末期的墓,具体年代相当明确,在秦二世元年(前209)或稍晚些时间,墓主人是一名南郡府署的低级官吏。墓中出竹简381枚,木牍1枚,根据简的形制和内容可分成3组。编者将3组分别定名为《历谱》、《日书》、《病方及其它》。

第1组《历谱》简,包含秦始皇34年、36年、37年和秦二世元年等4份年谱,记载了49个月的朔日干支,其中有3年是连续的。这是难得的重要发现,填补了秦末汉初间历谱的空阙,为解开长期以来困扰学者的秦和汉初行用何种历法的疑团提供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选自《新世纪辉煌的开端――2001年新版简牍图书述评(上)李解民》

外链出处

通宝推:老老狐狸,履虎尾,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越庖代俎】探讨一下,库尔斯克号请进。

您说,秦以十月为岁首,不会是周历十月吧!

我觉得您说的对。是不是。

家园 多谢先生赐教,敢问秦历十月大约是阳历几月

多谢先生解惑,再请问秦历十月大约是阳历几月?

秦以十月为岁首是否为对周历的妥协

小子妄言,敬请拍砖

家园 多谢张兄好帖!

此问题困扰我二十余年,现在总算解决了。

再次多谢张兄!

家园 多谢陶兄支持!
家园 履老师的陷阱。。。

如果秦二世元年七月是公元前209年7月,那么二世二年十二月应该是公元前209年12月,怎么可能是公元前208年的12月呢??

家园 【原创】二,难通的《乐书》

履虎尾初读《史记》,在读"十二本纪","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的时候,虽说也是似懂非懂,可总算还能明白其大概的意思,因此,读得都还算比较顺利。尽管《五帝本纪》以及夏、殷、周几个"本纪"的史料都来源于《尚书》等古籍,有些读不大通的地方,但是,本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精神,总算还能勉强读下去。唯有《史记》的"八书",却无论如何也读不通。

例如,"八书"中的《乐书》是这样论述的:

"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征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

俺苦苦思索着,"音正"与"行正"怎么会有这么密切的关系?音乐怎么竟然能够“动荡血脉”,“通流精神”,“和正心”呢?又见《乐书》接着论说道:

"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征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

读"书"至此,简直是莫名其妙,一筹莫展了。音乐就是音乐,不过几个高低不同的音符"宫、商、角、征、羽"罢了,怎么就被赋予了这么大的"特殊意义"?怎么就同人的道德(仁、义、礼、智、信),地位(高下贵贱),身体(脾、肺、肝、心、肾),品行(温舒、方正、恻隐、乐善、整齐)等等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了?当时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太史公在胡拉硬扯!

既然是读不懂,俺只得将书放下,以后再说。

不久,俺捧起了《汉书》,在读《汉书》的"志"的时候,再一次遇到了类似问题,而且,班孟坚的《律历志》把这些内容说得就更加玄奥了:

"《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

"商之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角,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也。征,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地。夫声者,中于宫,触于角,祉于征,章于商,宇于羽,故四声为宫纪也。协之五行,则角为木,五常为仁,五事为貌。商为金,为义,为言;征为火,为礼,为视;羽为水,为智,为听;宫为土,为信,为思。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则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唱和有象,故言君臣位事之体也。"

读书读到此处,俺的头都读晕了。《汉书》的《律历志》对"五音"的神圣化程度,比《史记》更为严重,竟然把音乐的五个音阶"宫、商、角、征、羽",与"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事""貌、言、视、听、思",以及"君、臣、民、事、物"等通通联系到了一起.。而且,什么叫做"中于宫,触于角,祉于征,章于商,宇于羽"呢?

如果说,《乐书》和《律历志》还是在胡乱联系,生硬类比的话,那么,古代传说中与此有关的一些故事则是毫无道理的编造神话了。

一个传说是师?绻那佟?

春秋时期的晋平公,向音乐家师旷请教音乐知识,问曰:"世界上有最悲伤的音乐吗?能否奏给寡人听一听?"

师旷曰:"有,不过,您的德义还比较薄,不可以听之。"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原闻之。"

师旷不得已,就弹奏了一段轻松的音乐。琴声一起,有玄鹤二八落到了廊门前;再奏之,玄鹤昂首高歌,展开翅膀,跳起舞来。

平公大喜,站起身来向师旷敬酒。晋平公回座后,继续问曰:"还有比这一段更悲伤的音乐吗?"

师旷曰:"有那么一段,是古时候黄帝用来大合鬼神的。可是您的德义尚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

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原遂闻之。"

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於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见《史记*乐书》)

还有一个"邹衍吹律"的传说,说的比这一段更玄乎:

邹衍,战国时期人,著名的阴阳五行家。有一个传说讲,燕国有一处山谷,由于地处北方,天气寒冷,因此历来不能生长粮食--粟。邹衍为了改变这种寒冷的地气,吹起了"律"。由于"律"为刚阳雄健的乐音,吹律可以驱除寒阴之气,使土地变得温暖,所以,在邹衍吹律之后,温暖来到了这里,于是,此处变得可以生长五谷了。这处山谷由于可以生产粮食――粟了,因此得名为"黍谷";又因为温暖来源于邹衍吹律,所以又名为"律谷"。(《列子?汤问》篇中记载曰:"邹子之吹律。"张湛注曰:"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于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另可参见《昭明文选*宋孝武宣贵妃诔》注引《刘向别录》)

邹衍还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在燕国为官的时候,邹衍对国君燕惠王尽职尽忠。可是,燕惠王的左右嫉妒邹衍,纷纷向惠王讲邹衍的坏话。燕惠王相信了这些谗言,把邹衍逮捕下狱。邹衍感到无比的冤屈,抬起头来,仰天大哭。邹衍的哭声感动了上天,于是,五月盛夏,居然下起了寒霜。(《淮南子》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

对以上内容,俺最初的评价是:统统是封建迷信也,毫无根据也,胡说八道也。后来,才慢慢地明白过来,太史公这样写,必有其原因,太史公是用这些内容,表达自己的思想,即"究天人之际"也。

遇到问题从别人身上找理由,读书不懂怪作者水平低,乃后学者必须戒除的弊病。俺年轻的时候,自以为学了辩证法,便自封为"科学无神论者",就瞧不起古人,自以为是,原来是自己"窗下欠夫功"也。

元宝推荐:雪个,

本帖一共被 10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