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星张翼轸(题目未定) -- 履虎尾

共:💬62 🌺10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星张翼轸(题目未定)

    <教弟子做贼>这篇帖子所写的内容,是三年前发生的真事.帖子敲好,"老小二贼”曾再次相对而大笑也.此帖发在网上后,总是一些人不理解,每每问起诸如”星座图放回原处否?””何不复印之?”之类的问题.甚至有人指责道:"既然知道偷不好,为何还要偷!"

    改革开放以来,世风浇薄,也影响了学校. 我居住在粤西一座小城,离省城仅百余里,面对的,正是扑面而来的"南风".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我做教书匠半世,不敢说是"弟子三千",可是八百学生,总还是有余的.与学生之间,免不了有所交流.但是,南风吹拂下的学生进得门来,基本不问学业,总是谈一些生活杂事,鸡毛蒜皮一类的琐事.偶尔问起与学习有关的了,则不外是套问”重点在哪里?考试考什么”等等.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旦真的有这么一个学生, 竟然向我问起有关学业上的问题来,我简直是高兴得受宠若惊也.金大侠在<天龙八部>中,描写了南海鳄神岳老三初逢段誉时的心潮澎湃,大概就是我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吧.明师固然难逢,而聪明的弟子则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者也.

    我当时,恨不得立即就把王力先生的这张星座图交到"二流虎尾"手中.然而,我自己的<古代汉语>已经被一个同事"借"走了;市里的书店呢,根本没的卖.学校的图书馆里倒是有那么十几部,可是, “三十年前尘土面”啊,可怜它们一直被置之架上,束之高阁, 冷冷清清,无人问津也,再过几年,就要去回收站了.

    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庄子曰: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天文律历知识,是一门玄而又玄的学问,专业性极强,真要想学通它,得先明白什么叫”穷经皓首”.这门知识又很难无师自通,关键之处必须有人指点. 而且,此知识应用性极其狭窄,除了吹牛嚼舌头,从斑竹处骗取分数之外,别无它用,实实在在的屠龙之术也,难而无用也.

    但话又说回来, 除非是一门心思,专攻天文律历的理论,否则,也没有必要完全精通它.中材之人不求深刻理解,只是多少了解一点常识性的知识,倒也不是太难.我自己几十年做教书匠,门门通,门门松.对此知识,仅仅是稍及皮毛,略窥门径,原不敢轻易发此话题,无奈邝言诸兄一再"打将",将俺逼上梁山.怎么办?就慢慢地说说自己学习的过程,学习心得吧.俺打字慢,又要上班,争取一周发一帖吧.

    关键词(Tags): #天文律历(铁手)元宝推荐:铁手,张七公子,雪个,

    本帖一共被 1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履虎老师之尾,送花送到手软了

      提示:

      24小时内给同一个人送花的上限为6!

    • 家园 到底是老师

      开头读着就这么有学问,送花

    • 家园 题意与王勃滕王阁序中的

      星分翼轸有何异同?

      求解

    • 家园 荐得晚了,不过还是得宝了
    • 家园 【原创】三,律度量衡历

      又不知过了几春几秋,俺又捧起了《后汉书》。司马彪在《后汉书*律历志》的开头部分这样写道:

      "古之人论数也,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然则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则算数之事生矣。《记》称大桡作甲子,隶首作数。二者既立,以比日表,以管万事。夫一、十、百、千、万,所同用也;律、度、量、衡、历,其别用也。故体有长短,检以度;物有多少,受以量;量有轻重,平以权衡;声有清浊,协以律吕;三光运行,纪以历数:然后幽隐之情,精微之变,可得而综也。"

      读罢这一段文字,终于自以为有一点儿"发蒙"了。

      这一段内容的开头,司马彪引用了《左传》中的一句话,"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在《左传*僖公十五年》中的这句话,本来是讲论"卜筮"的。"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后汉书*律历志》将这句话引用过来,其含义与原来的含意已经有所区别,我们大至上可以将前半段理解为:

      古人在论数的时候说道:"凡事物,出生之后才有象;有了象,方才滋长、增多;滋长增多后,方才有了数。"因此,天地成形,人与物都确定了,算数也就产生了。《博物记》等书籍中称:大桡和隶首二人,一个发明了甲子六十干支,一个发明了算与数。有了甲子与算数,就可以树起日晷,并可以用来计算万事万物了。

      这段话前半段的意思理解后,后半段的意思就清楚了:

      "个、十、百、千、万,这些数字,是混通使用的;而律、度、量、衡、历,这些不同的单位,是分别使用的。所以,检测物体的长短,要使用'度'这一单位;检测物体的多少,要使用'量'这一单位;物体的重量,则要用单位'衡'来检测;声音的清浊高低,则要用单位'律吕'来检测;至于日月星辰'三光'的运行,就要用'历数'来检测了。这样一来,幽暗荫密之情,精细微小的变化,就全都能够弄清理顺了。"

      俺读到此处,呵呵,于是乎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慨也。我终于似懂非懂地理解了,太史公为什么在《乐书》中,把"宫、商、角、征、羽"这五音,同其它看似不相干的林林总总联系在一起。原来,在太史公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互相关联的,紧密结合的。不存在脱离联系,自成一格的独立体。所以,《史记》中的"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等八书所叙述的内容,乃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统一体也。

      中国古代儒家学者们所研究和关怀的对象,不是那些一个一个孤立存在着的单元,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紧密结合着的结构、关系和秩序。在儒家学者的眼中,世界是一个整齐、平稳、有序的整体结构,个体单元,必须存在于整体结构之中。单元存在的意义所在,乃是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脱离联系而孤立于整体之外的单元永远是不存在的。有时候,儒学家们也会偶尔去关注一些特殊的个体,也会关注单元的个性,然而他们更关心的却是,这些看似独立的单元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以及这一个体同其它个体之间的关系。关怀个体单元的最终目的,却是关怀这单元个体所存在于其中的整体世界。

      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者们出于对"天下大同"、"大一统"等政治理想的追求,对己、对人、对家、对国、对社会、对天下,进行了由己及人,由家到国,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推测、判断;对身边的动植物、土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等万事万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他们试图通过这些细密的观察,找出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规律,领悟出天地之间的规矩;他们习惯于把自然与社会联系到一起来理解。他们希望,通过对宇宙总体的理解与把握,找到解决人类社会所有问题的一把万能钥匙。他们把自己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当作了最正确、最合理的真理。

      以后,在读《周易》时,读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时,不由得发出会心的一笑也。

      元宝推荐:雪个,

      本帖一共被 10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