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旧作骗分:晋颂 -- 孙勇进

共:💬50 🌺3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旧作骗分:晋颂

下面是一篇叙述山西地域文化的东东,文不文,史不史,想想还是发这吧。骗点积分也好:)

晋颂

  是的,就是这里。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莽莽青山,滔滔黄河,这里有长关雄壮、古城巍峨,这里有旷野无边、朔风漫天,这里有过金戈铁马,也曾有诗礼悠扬,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岁月的沧桑,文明的辉煌,一代代华夏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一个个先圣的的身影在这片黄土大地上走过,一个个雄姿英发、叱咤风云的将军,一个个文采风流、惊才绝艳的士子,一个个雄视四海、气度恢弘的帝王,都曾在这里惊天地、泣鬼神地活跃演出,如流星破空,光芒四射,照亮了中华大地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

  在它的北部,是雄伟苍茫的阴山,是一望无际的蒙古高原,一代又一代的王朝,一代又一代的勇武的马上民族从这里上马,卷起大漠雄风,胡笳动地,长弓劲马,铁蹄如潮,奔涌南下;

  在它的西部,宽阔的晋陕大峡谷中,黄河洪波喷箭、奔腾咆哮。千万年前,黄河从青海高原雪峰入云、巍峨高峻的巴颜喀拉山流出,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跳下银川陡坡,在蒙古高原上千里驰骋,到托克托猛然摆头,向南直冲而下,长河如剑,将八百里秦川与东部高原一劈为二,穿过晋陕大峡谷,奔流若电,澎湃如雷,至风陵渡,再度巨龙摆首,急湍涡转,怒浪飞旋,向东滚滚奔流,与中条山一道将一片黄土大地揽入臂弯。就是这片在浩荡东流的黄河臂弯里沉睡的黄土大地,终将因黄河惊涛骇浪的伟力而苏醒,在久远的岁月里,孕育出灿烂的上古文明,将会有黄帝部族、炎帝部族上演历史的壮剧,在这里融合成伟大的炎黄部族,这里还将走出巍巍尧帝、大哉舜帝,走出功垂千秋的大禹,走出商民族的祖先,周民族的祖先,走出一个又一个栉风沐雨的古圣先贤;

  而这片土地的东部,是千百年来干戈纷争、烽火不息、群峦耸列、关山险固的太行山脉,它如从天而降,纵亘南北,截断黄土高原,过了它,便是海拔陡然下落了1000米的辽阔无际的华北大平原。

  是的,就是这里,这片表里山河、四山阻隔的地方,这片黄河北纵南横、环绕半壁的地方,这片东太行、西吕梁、中有千里汾河把几个小平原串成一串明珠的地方,这片静卧在四关保卫之中的15余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大地,它有一个今天听起来平凡的名字--山西。

  山西,的确,今天听起来平凡而又平凡,今天有喧嚣的闽广、富庶的江南、崛起的胶东以及重振往昔荣光的上海、泱泱大都的北京,它们是时代的骄子,占尽风光,而山西,却如一块泥土,一棵枯树,一个寂寞的烟村,在中国黄土大地上静默着。

  然而这绝不是应被忽视的一块热土,它曾有过云蒸霞蔚、无比灿烂辉煌的岁月,也必将有睥睨四海不平凡的明天。

元宝推荐:雪个,
家园 续一

  穿过历史的烟云,看一看这里上演过怎样喧嚣壮伟的史剧,催生出何等深厚古老的文明。

  一代代王朝的兴衰,如花开花落,而在波涌浪卷的滔滔历史长河中,山西这块地域,便是王朝兴替的催化剂、晴雨表。

  一六四四年,潮水般的满州八旗劲旅涌入山海关,大败李自成,而后西击大顺,南渡长江,尽灭南明诸政权,一统宇内。数十年后,著名学者顾祖禹追思前朝旧梦回首山河易色思绪万千,撰述《读史方舆纪要》,详论天下山川形势险要,古今用兵成败方略,当他的目光投向舆地图上山西这块关山阻隔的地域时,久久无语,而后发出了如下感叹:

  “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

  此诚千古不易之论。追索史事,一代代王朝,秦朝,汉朝,晋朝,唐朝,五代,宋朝,明朝,或昙花一现,或国祚绵长,或偏安一隅,或光耀万邦,或积贫积弱,或赫赫扬扬,它们的繁盛或衰亡,都与山西有着莫大的关联。

  公元前260年,咸阳古道,几骑快马绝尘而去。数月后,悄然驰抵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的白起指挥秦军大败赵军,射杀赵军统帅赵括,坑杀赵降卒四十万,头颅山积,血流成河,终结了这场战国时代最为惨烈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秦军于“古冀之襟地,两淮之咽喉”的长平一战获胜,此后“得上党而望中原”,四十年后千古一帝秦始皇终于横扫六合混一海内;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在漫天的风雪中登上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望着四围铺天盖地、人喊马嘶的四十万匈奴大军,惊魂不定。这位拔起于亭长、逐鹿中原、屡遭惨败方于两年前垓下一役逼使力拔山岳气盖天河的西楚霸王乌江自刎的大汉帝国的缔造者,做梦也想不到,他踌躇满志率三十二万大军御驾亲征的结果,竟是眼前的这一场灭顶之灾。梦魇般的七天七夜后,总算靠着计谋百出的陈平,他又一次逃脱成为刀下之鬼的厄运。此后的汉帝国,自高祖起,文帝、景帝,皆大力经营晋阳(今太原),筑建雁门关,守护帝国北部,直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方转守为攻,长驱大漠,追亡逐北,开创了汉帝国如日中天、光芒万丈的全盛局面;

  公元291年,就在奸雄世家司马家族翦灭三国一统天下的第十一个年头,八王之乱起。一时各路鬼蜮云集、丑类群起,似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掀不尽的血雨腥风,演不完的疯狂杀戮。一年,一年,又一年,兵火不熄,路道断绝,千里无烟,生民涂炭。十三年后,殄灭这个丑恶王朝的历史使命落在了山西豪杰的肩头,公元304年,左国城(今山西离石东北)外,剽悍的匈奴豪杰刘渊立马于风沙粗厉的北部中国风里,在数万匈奴健儿震天动地的“大单于”“大单于”的喊声中,扬鞭东指,起兵反晋。建国号为汉自称汉王的刘渊亲冒矢石,率部与晋军激战,一路势如破竹,连败晋军于大陵、泫氏、屯留、长子、中都(以上均位于今山西)。公元308年,刘渊攻占平阳(今临汾),迁都蒲子(今山西隰县),十月,称帝。次年,刘渊军攻克太行山口壶关,洛阳北部门户大开,西晋王朝覆灭命运就此一锤定下;

  生于山西、兴于山西、盛于山西、帝于山西的刘渊在称帝的第三个年头崩于山西,而山西这块沸沸扬扬的热土却并没有沉寂下来。城头变幻大王旗,五胡十六国的烽火继续在这块土地上蔓延燃烧,汉国,前赵,后赵,代国,西燕,……,匈奴,羯族,鲜卑,……,潮起潮落。将近一百年的烽烟飘过,时至公元398年,雄起于塞北的鲜卑拓跋部在连年攻并贺兰、柔然、高车各部、数败后燕军后,浩浩荡荡的军马在戎马倥偬征战十余年的鲜卑首领拓拔??统领下开进平城(今山西大同),是年十二月拓拔??称帝,开北魏一朝,北部中国将从这里开始走向统一,中华民族从这里开始完成又一次大融合,历史又将从山西这里翻开新的一页;

  公元614年,隋大业十年,驻军涿郡的隋炀帝的忧郁的眉头稍稍舒展了,大将来护儿从登、莱渡海到卑沙城击败高丽军,高丽遣使求和,总算雪了两年前百万大军兵败辽东的奇耻大辱。然而此时的大隋帝国已是风雨飘摇,奄奄待毙,帝国境内烽烟四起,新的一轮逐鹿中原开始。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凭借“晋阳之地,士马精强;宫监之中,府库盈积”和有利的战略地位,起兵反隋,兵锋西向长安。汾河岸边,刀戟雪亮、衣甲鲜明的队伍浩荡西进,马上的李渊心绪如潮,望着高高飘扬的“李”字帅纛久久不语,这时的李渊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支在山西土地上蜿蜒疾行的队伍,即将在东方大地飘扬出一个亘古辉煌光耀千秋的伟大王朝。

  气象万千的唐朝从它的龙潜于渊时期起,就与山西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无论是山西这块热土,还是这块热土生养出的山西人,都与大唐帝国的勃兴、繁盛、衰落、灭亡息息相关。

  大唐王朝在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治下开始一飞冲天、威镇绝域。而历史却在这位后来名垂史册的唐太宗位登九五之前和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公元626年,时称秦王的李世民在狙击兄长建成、元吉踏着血泊夺位的玄武门之变中,一度坠马,被赶来的元吉紧紧扼住了喉头,命在顷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猛将尉迟恭急驰而来,向拔腿便逃的元吉飞去一箭。据说历史是在某种必然的长河里滚滚奔流,但有时历史的偶然掀起的滔天巨浪也常会使后人瞠目结舌、惊心动魄,在公元626年那一年,如果尉迟恭这位民风劲悍的山西朔县生养出的鲜卑族的将军晚到那么稍稍一会,大唐王朝以后的岁月会被改写成什么样子呢?这却是无法假设的了。总之,那一年,尉迟恭这个山西人与历史上气象峥嵘的大唐王朝的命运神秘地联在一起,他总算及时赶到了,即将被扼死的秦王李世民、未来的唐太宗、未来的贞观之治、未来的大唐王朝的伟大开端、未来的一段灿烂辉煌的历史,一下子,全都复活了。后来,这位能在千军万马中单骑纵横、躲避敌军乱矛攒刺且能夺矛还刺的神武骁将,画像被千千万万寻常百姓贴上了大门,这位山西人化为中国民间的门神,守护着中国人驱邪伏魔希冀安宁的梦想。

  因开大唐百年盛世而名垂青史的唐太宗实在有太多的理由要感谢山西:是山西大儒王通于隋末培养了一大批兴邦谋国的智能之士,如绛州通守陈叔达、阳城尉房玄龄、巨鹿道士魏征、马邑郡丞李靖、太原士人温大雅、京兆人杜如晦等,他们都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元勋或佐世良才;是晋北朔风里磨砺出的尉迟恭,为他翦灭隋末乱世群雄血战无数立下汗马功劳,并助他玄武门夺位;是汾河水滋养出的奇将薛仁贵,在远征辽东平定高丽之役中,白袍银铠纵横驰骋浴血拼杀,后率兵在天山一带与突厥大战,连发三箭,射死突厥三将,突厥军顿时不战自乱,全部下马投降,时人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此外,于戎马生涯中登上帝位的唐太宗对太原这块龙兴之地更是难以忘怀,将这里看作“王业所基,国之根本”,耗费帝国巨资精心营建。于是一座由跨汾河两岸三座城组成的巨大而坚固的城池屹立于黄土大地,拱卫起大唐帝国的北部。

  一百二十余年后,孤悬一线的大唐帝国的衰而不亡雄辩地证明了唐太宗这一决策的高瞻远瞩。

  公元755年,在动地的渔阳鼙鼓声中潮水般涌来的安史叛军惊破了华清宫中玄宗皇帝的绮梦,令人追怀千年的灿烂的盛唐岁月宣告终结。叛军从范阳(今河北蓟县)长驱南下,先后攻克洛阳、长安两京,次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又次年,老于用兵的叛军大将史思明等分别从博陵、上党、大同、范阳调兵十万,会攻太原,谋划攻拔战略要地太原之后,抢占河东,继而“长驱取朔方(宁夏)、河(甘肃)、陇(青海)”,彻底击败唐军。然而铜墙铁壁的太原城却无情地粉碎了叛军的梦想,不足万人的唐军在守将李光弼的督率下据城固守,利用地道杀捕攻城的史军,制作抛石机发射巨石轰击史军,史军死伤无数,待史思明主力因安禄山被杀而撤走后,李光弼亲率敢死队出击,全歼围困之敌七万余人,然后由此全线反攻,如猛虎下山,收复北方大片失地。 

  公元757年,山西在大唐王朝的历史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就在太原城外激战方酣的同时,在大唐帝国北部的另一座城池睢阳,一位山西将领将因其可歌可泣、异常卓绝的表现而被后人永远铭记。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杨贵妃的同乡、在后世民间传说里被说成是张飞转世的张巡,率数千人马坚守睢阳城(今河南商丘),一次次击退如潮涌至的叛军的进攻。在数十倍于己的叛军的围困下,张巡死守孤城十个月,前后进行 400余战,杀死敌将 300人,士兵12万人。战斗极为惨烈,张巡督战时“大呼辄齿裂血面,嚼齿皆碎”,城池“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力尽城破,张巡及部将三十六人慷慨赴死。张巡的睢阳血战,有力地阻止了叛军的铁蹄南下,大唐帝国因而保全了江淮及江汉一带,为战争的最后胜利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来源。

  太原,张巡,这山西的一城,山西的一将,在叛军席卷北方大地的滔天浊流中,如中流砥柱,岿然不动,托住了飘摇欲坠的大唐帝国,延续了它百余年性命。

  公元764年,安史之乱平定的第二个年头,唐玄宗的孙子代宗李豫唏嘘不已。奏报上来的全帝国口数是1692万,而十年前的天宝十三载可是5288万,那时是何等兴旺啊!才过了十年,人死得剩了不到三分之一!一个烂摊子,惨淡经营吧,不过,好在还有山西。

  灿烂的盛唐废墟一片后,藩镇割据,拥兵自雄,王命不能到河北、山东一带。但大唐王朝的皇帝们时刻不忘“太原乃王业所基,国之根本”的祖训,始终派朝廷重臣镇守太原,牢牢控制住山西这块帝国的根基之地,与关中互为呼应,就这样在风雨飘摇中又维持了百余年。直到公元881年,太原城被沙陀人李克用占据,晋南又渐被朱全忠攻占,大唐帝国再也无法逃脱覆灭的命运。

  伟大的唐朝终于消失在历史的烟云里,在它走过的灿烂岁月里,还有两个母仪天下的女性的身影常被后人的目光凝注,她们是武则天和杨贵妃。

  洛阳伊水河畔的龙门石窟里,至今还端坐着雄伟壮丽、秀骨清相而又气度雍容的卢舍那大佛,它尊贵而严峻,威武而英睿,庄严而慈和,雄浑典雅而又圆满秀丽,在在体现着大唐王朝勃发时代的自强与激昂,昌盛与大度,而这尊大佛,其实是武则天的拓影;

  同样是洛阳伊水河畔,与龙门石窟隔河相望,有一位名垂千载的诗人长眠在这里。诗人是唐代与李白、杜甫并驾齐驱的白居易,出生于太原望族白氏家族的白居易。白居易的《长恨歌》以浓丽的华彩描绘了一位大唐帝国女性倾国倾城的美艳与风神:“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忽闻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位女性,便是唐时及后世无数诗篇中传唱不尽的杨玉环--杨贵妃。

  武则天,杨贵妃,她们倾动帝国的仪态万方或翩然起舞的曼妙身姿,无不辉耀着大唐盛世辉煌文化的雍容与妩媚,此外,她们又在帝国的历史行程里,一个奠定了开元盛世的根基,一个间接导致了开元盛世的终结。这两个为后人争讼不休的女性,她们,都生于--山西。

  唐朝,永远追怀不尽的唐朝,让人千次梦回的伟大的唐朝,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光荣与梦想的唐朝,已经远去了的唐朝,后人不应忘记,是山西这块热土,推动了它的繁盛与喧嚣。

  五代。

  天下大乱。

  公元944年,契丹大举南侵,与后晋军血战,中原残破,白骨蔽野。

  太原,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拥兵自重,目光灼灼地注视着中原。

  “河东(即今晋南一带)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土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刘知远部将郭威说道。

  数年后,刘知远、郭威先后开后汉、后周两朝。

  五代兴替,多从山西起兵,得山西者胜。

  北宋。

  公元979年,历经春秋、战国、汉唐一千四百余年的壮丽的古城雄关太原,烈焰腾空,浓烟滚滚,化为一片焦土,一片废墟。

  立马城外宋军中的宋太宗赵光义,目光阴郁地注视着焚烧太原城的熊熊大火,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忘不了,就是凭据这座太原城,小小的北汉,仅有三万兵力的小小的北汉,竟然抗拒天命,力抗大宋天朝十九年不降;他忘不了,他那靠一条杆棒打下四百军州、几乎无敌于天下、开大宋天朝的兄长赵匡胤,却在这里顿兵坚城统雄兵而屡攻不入,徒唤奈何;他忘不了,他亲冒矢石统数十万宋军,没日没夜、暴风骤雨般地疯狂猛攻,宠石如密集的流星砸向守城护堞,几万弓弩手昼夜不息地用密不透风的箭雨覆盖城头,换来的却是三万北汉守军的殊死抵抗,数不尽的血染征衣的宋兵宋将一批又一批栽倒在城下,梦魇般的十天过去了,北汉主总算降了,进城的宋军却又遭到雨点般屋瓦的袭击,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太原城啊!赵光义更忘不了,当他开进太原城,于马上望着这座龙腾虎跃的城池时,心底陡然升起的寒意,这座“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的太原城,这座自古号称“河东之根本”的太原城,崛起过多少真命天子!汉文帝龙潜太原入主汉宫,李渊父子起兵太原定都长安,高欢父子盘踞晋阳开创北齐,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都曾分封到这里为晋王,还有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从这里起家创后唐、后晋、后汉,还有刘崇和,在这里割据开创了该死的北汉,更使大宋天朝吃够了苦头流够了鲜血,都说这里是龙城,龙城?好一个龙城!那就烧掉!!!

  在映天的火光中,赵光义拨转马头离去,望着天空,心道:从此,朕可以高枕无忧了。

  高枕无忧?此时的赵光义听不到历史老人在半空中发出的冷笑,大宋王朝的坟墓已由你自己掘下!

  赵光义一时忘了,燕云十六州早在几十年前就被那该杀千刀的石敬瑭献给了契丹,中原早已裸露在虎视眈眈的大辽面前。倘或依然有城高池深的太原城,尚可抵挡北来马上民族的铁骑,然而他一把大火自毁了长城,自掘了坟墓。

  1126年,在宋太宗崩后的第一百二十九个年头,规模狭小的新太原城在力抗金军九个月后终于城破(这是金军大举南侵遭到的唯一有力的抵抗)。次年,浩浩荡荡的女真铁骑押解北宋徽、钦二帝、后妃宗室、大批官吏、内侍、宫女、工匠、倡优及礼器法物、书籍地图、府库蓄积等,北上黄龙府,北宋亡。

  明朝。

  游方和尚出身的朱元璋的队伍终于战胜了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的后裔,尽复唐时衣冠。然而复得了唐时衣冠复不了盛唐气象,成吉思汗骁悍的子孙们依然耀威于蒙古大漠,时时扬尘于山西北部,梦想夺取山西,马踏中原。大明帝国为此在北方边境地带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设置了九个重镇,号称“九边”,大同和太原就是九边中的首要军事重镇。

  公元1402年,大明帝国肇建的第三十五个年头,六朝古都南京城内一片熊熊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朱棣登基。永乐皇帝朱棣将明都迁到了自己的老巢--北京,从此山西对京城的屏障作用随之转移到大同一线。

  大同,公元前二百年,刘邦曾于这里的白登山被四十万匈奴大军包围,惊心丧胆。此处是北方游牧健儿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它东连上谷(今河北易县),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扼阴山,如果占据了它,早晨从这里发兵,当晚即可到达北京南面“第一雄关”--紫荆关,使京都以西成为战场。故大明帝国以此为中心设“大同边”,驻军总兵力84000人,占帝国兵力总数的十二分之一。

  然而大明帝国的悲剧还是在这里发生了。

  公元1449年,强大的蒙古瓦剌部兵分四路进犯中原,其中一路率先进逼大同。明英宗朱祁镇率领大军出居庸关迎战瓦刺军,在大同受挫后仓皇退却,于土木堡(河北怀来西)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大明帝国由盛转衰。

  清朝。

  靠八旗劲旅入主中原的满清列皇列帝始终不忘经营山西,正因如此,康熙大帝、乾隆皇帝才得以扫平蒙古、准噶尔等地叛乱,开创康乾盛世。

  这就是山西,这块沟壑纵横的黄土大地,在风云变幻、烽烟四起的沧桑岁月里,托举起了一代代王朝。自然,朔北大风里也驰骛出一个个智勇兼备、神武绝伦的将军:带领汉军远征大漠、奋威千里、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卫青、霍去病,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佐李世民开创大唐盛世的尉迟恭,三箭定天山、年近七旬时不动一刀一枪吓退二十万突厥大军的薛仁贵,血洒疆场、忠烈满门、舍身报国的杨家将,戴着铜面具披发冲锋、神秘威武、大败西夏军的狄青,……当然,更有那千秋义勇万古勋名的武圣关羽,“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至今这位从山西大地走出的将军的庙宇依旧遍天下,无论天涯海角,有华人处必有关圣大帝的袅袅香火。

  这就是山西。

  惊涛怒潮的烟云岁月,忠勇义烈的武将精魂,山西,必将为历史所铭记。

元宝推荐:雪个,
续一
家园 续二

  公元前475年,千秋圣人孔子殁于鲁国。数年后,他的著名门人弟子子夏,来到晋南黄河边的西河(今山西河津市)设教传诗,讲说《诗经》,并传《易经》、《春秋》、《礼记》,诗礼文化由此发扬,此一幕,或可看作山西这块黄河故土文化昌明之先兆。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当这雄劲苍凉的北朝的歌声在心头响起,人们不应忘记,是山西,是山西北部朔州赤勒部族(匈奴的一支)的健儿的歌声,无意间展转进入了历史,向后人展示了那些马上的先民粗犷尚武的精魂。

  飞龙在天的唐朝,辉煌鼎盛的文化,群星灿烂的唐诗。

  如果说大唐盛世的赫赫武功,没有朔北雄风奇山峻岭吹塑出的山西豪杰的喑呜叱咤长刀怒马难以发扬蹈厉的话,同样,辉映千秋的唐诗,如果没有山西这片深厚广博的黄土养育出的一大批诗人的溢彩流光的诗篇,也必将有一大片星空黯然无光。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清新朴素、情致深沉,这首广为传诵的《渡汉江》,出自汾阳诗人宋之问的笔下。又据史籍记载,一次武则天游洛阳龙门,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览后称善,赏赐锦袍,片刻之后,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则天不禁微笑,传旨,夺东方虬锦袍转赐宋之问。于是,武则天的幽默和宋之问的才华,这出自山西的一帝一臣,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夺锦”的典故。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窗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气度高华,寄慨遥深,山西河津人王勃少年时便已才名远播。当二十六岁的王勃于滕王阁中走笔如飞,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语时,奇思壮采,震惊四座,且传之不朽。有此一语,滕王阁名垂千古,《滕王阁序》名垂千古,山西诗人王勃名垂千古。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位于今山西永济县的古蒲津渡口,曾有一座横跨黄河的壮观的浮桥,就在蒲津浮桥的桥端,又曾矗立着一座举世瞩目的鹳雀楼。这座始建于北周、高台重檐、可饱览河山之胜的鹳雀楼,前瞻中条,下瞰大河,登楼远望,黄河风光尽收眼底。大唐开元年间,“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的太原诗人王之涣登楼眺望,远山落日,黄河奔流,山河之壮丽顿使胸襟开畅,走笔挥毫,一首《登鹳雀楼》跃然纸上。提到王之涣,自然也会想起他那被广为传诵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于今,《全唐诗》仅存王之涣诗六首,但一曲《凉州词》、一首《登鹳雀楼》,已足以使这位山西诗人跻身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辽阔的大漠,苍茫的雪山,勇敢豪迈的男儿,视死如归的将士!盛唐的边塞诗人在放声歌唱。在河西、陇右、青海、玉门等地,经常有一匹快马飞奔出入于边塞,马上的太原诗人王昌龄,被称为“七绝长城”、“诗家天子”而极受后人推崇的王昌龄,以饱蘸激情之笔,写下了多少意境雄浑、高昂悲壮、令人心怀激荡、热血如沸的诗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意气坦荡,慷慨豁达,无边的月色,无边的沙场,保家卫国的将士在高歌痛饮,这样的情怀奔放流宕磊落的诗篇正出自豪迈潇洒、倜傥不羁的太原诗人王翰的笔下。又是《凉州词》,又是王姓,又是山西诗人,在万川竞流的唐代诗歌中,山西这块黄土地走出了这么多才气勃发、名动四海的王姓诗人,真是奇迹!

  然而,且慢,还有一位英华冠绝、举世无匹的诗人尚未出场!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舍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当远行的游子把酒话别,唱起《阳关三叠》,当豆蔻年华的少女采撷红豆,寄托如梦的相思,当人们读到上面这些诗句,寄情山川灵秀,神游天地高远,遥想大漠壮观时,一定会想到同一个才华绝世的诗人的名字--王维。王维,祖籍太原生于河东永济的王维,与李白、杜甫并称为诗仙、诗圣、诗佛的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领袖的王维,任何一个中国人提到伟大的唐诗时都必然会提到的王维。王维的诗清新秀雅,寄情深远,富有禅意,体现了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然而王维的杰出才华还不仅仅在于他字字珠玑的诗篇,他同时又是中国南宗山水画的开创者。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赞颂王维(字摩诘)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王维的诗如画,“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这样的诗句本身不就是一幅丽彩动人的山水画么?同样,王维的画也如诗,在本身具有极高的绘画造诣的苏轼诗中,推崇王维甚至超过了一代画圣吴道子。此外,王维又有极为不凡的音乐造诣,关于他神韵超妙的画作,关于他卓然出群的音乐才能,流传下了不少动人的传说。而王维,这位盛唐文化恢弘气象的体现者,正是山西这块黄土大地的儿子。

  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大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43岁的柳宗元在古木参天、杂草丛生、毒蛇猛兽比比皆是的柳州登高北望家乡时,心情一定非常愁苦。这里,历来为谪发罪人的所在,怎么也想不到,在33岁变法革新失败被贬谪到人烟稀少、荒僻冷落的永州(今湖南零陵)整整十年后,刚招回长安不到一个月,又被加贬到这更为荒凉的柳州。然而正是在永州、柳州这样当时的荒蛮之地,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大散文家写下了一篇篇不朽之作,投荒万死的柳宗元,在这瘴疠横行的蛮荒异域,偏以其洋洋大观的众多百世传诵之杰作,迸发出熠熠的光彩。柳宗元到永州后,南方很多读书士子要拜他为师,有人从远方投书求教,甚至还有人为此千里迢迢从繁华的长安赶到了荒僻的永州。后人发现,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后,衡湘以南中进士的,几乎没有没向他学习过的。而今,那些对柳宗元横加迫害的煊赫一时的高官显宦的身影,早已如尘沙被岁月的风吹得无影无踪,而山西河东柳宗元的身影依然如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浩浩泱泱的文学史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花面交相映,照花前后镜。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一曲《菩萨蛮》,辞采艳丽,情调幽怨,传写深闺丽人的哀怨柔情,极是细腻。晚唐时生于山西祁县的温庭筠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绝顶聪明,性格孤傲,仕途坎坷,困顿一生,最终流落而死,但这位山西才子的名字却吸引了无数后人的目光,他的词作开五代花间词一派,被奉为花间派的鼻祖,不仅如此,温庭筠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致力于填词的词人,发端于中唐的词正是到了温庭筠这位山西才子的手中,始由幽谷细泉而渐奔涌为江河,此后方更为汪洋壮阔,有了李后主,有了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有了苏东坡、柳永、秦观,有了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有了与唐诗双峰并峙、二水分流、浩浩大观的宋词。

  斗转星移,历史流转到了北宋一朝。这时的山西,虽没有如唐代一般涌现诸多才气纵横的诗人,但涑水河畔养育出的一位重要文化人,却同样在中国文化史上投下了巨大的身影。

  公元1086年,北宋元钓元年,汴京城内一片哭声。一驾灵车,一行送葬仪仗队伍,缓缓经过汴京城内的官道。成千上万的京师百姓追随吊唁,一时间,四方来会葬者达数万人。执掌朝政的太皇太后代刚刚登基年方10岁的哲宗皇帝下诏,皇室取消庆贺太庙奠祀大礼,以示哀悼。当朝宰相、68岁的山西老人司马光在被重新起用一年半后,竭尽心力,日夜操劳,终于与世长辞。很快,京师及各地家家户户便供起了司马光的画像。

  那时无论是位尊九五的帝王还是穿街过市的贩夫走卒,同声悲悼的是一位才干超群、公忠体国的贤明宰相的辞世。就是这位司马相公,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只要活着,大辽和西夏的使者入朝,就要问候他的饮食起居,两国国君更敕令边防将领,只要大宋以司马光为相,便万不可妄滋事端,挑起纠纷。而今正当天下多事之秋,司马相公却驾鹤而去,国事难料,怎不令人忧惶悲悼?那时还没有人能想到,数百年的沧桑岁月之后,当这繁盛的汴京城,当这幅员辽阔的大宋、大辽、西夏王朝都已烟消云散之后,灵柩里这位安详辞世的司马相公,还将被后人以无比崇敬的目光所凝视。正是这位生于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的涑水先生,披拣浩如烟海的史籍,历19个寒暑,在一个个不眠之夜后,主持修撰成了记载16朝1362年史事总计294卷的鸿篇史著《资治通鉴》,这部材料详实、体例精善、叙事生动、议论深刻的煌煌巨著,既以其优美而质朴的文字,浑厚而古雅的格调展现了司马光深厚的文字功底,使人领略散文名篇的晓畅通达,又寄托了司马光鉴前世兴衰创太平盛世以大济天下苍生的崇高的文化理想和宏远抱负,使后人感悟治国安邦的睿智韬略。司马光这位山西大地走出的史学巨匠,同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一道,在中国两千年群山连绵的史学著述里,耸立起了两座最巍峨的高峰。

  到游牧民族扬威跃马的金元时代,山西这里的文化仍然一派郁郁葱葱,金元之际海内第一流的诗人元好问诞生在这里,幅员万里的蒙元帝国第一流的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中的白朴、郑光祖,也是从这块热土走出,他们的杰作至今仍在文学史上放射着光彩。

  元末明初,太原清徐出现了一位海内奇士,从他的笔下诞生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伟大著作,激荡了数百年来无数中国人的心灵,在中国文学的星空里迸射出灿烂的光辉。这就是不朽的罗贯中,不朽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展现了一个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英雄辈出、豪杰云起的壮丽时代,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战争,尤其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类大规模的会战,场面宏伟,波澜壮阔,一个个英雄人物的音容笑貌,一幕幕风云变幻的战争场景,都被以饱蘸激情的如椽巨笔点染描画出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刻的智慧的启迪;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形象,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谋、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黄忠的老当益壮、赵云的一身是胆……都在中国民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三国演义》有宏伟而又严谨的结构,精炼流畅、浅俗而又不失雅驯的语言,富于夸张而又生动传神的叙事手段,表现出作者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深刻而又复杂,既有上层统治阶层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蕴着广大深沉的民间信仰;

  ……

  《三国演义》正如山西大地上的巍巍太行、滔滔黄河,永远成为中国文化史中的壮丽景观。

  山西,这块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传统的土地,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文学和史学,还有书画,还有戏曲,无不瑰丽璀璨,名家辈出,成就斐然。

  还有,就是这片大地上巍峨的峰峦、庄严的刹宇间时时辉映的神秘而蔚为大观的佛光道影。

  五台山。

  公元67年,东汉永平十年,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二高僧自天竺万里迢迢地来到东汉帝国的都城洛阳,觐见汉明帝,佛教正式进入中国。二高僧云游至五台山,见山势雄伟,正同释迦牟尼修行的天竺灵骛山相仿,便建议汉明帝兴建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年落成,于是中国有了最古的佛寺。

  到了北魏,孝文帝于五台山五个台项各建寺院一处,设斋度僧,自称佛弟子,五台山佛法大盛。

  隋唐时期,各宗各派的高僧风尘仆仆来到五台山,共建五台山文殊信仰。一时间,天南地北的佛家弟子、善男信女来此朝拜者不绝于路,徒步攀登于各峰之间,东台观日出,西台看月亮,中台数星星,北台观积雪,南台赏花草,饱览自然风光,同时膜拜五座台顶上的“五方文殊”--狮子文殊、聪明文殊、智慧文殊、无垢文殊、乳童文殊,一圆瞻睹五方佛颜的梦想。

  元、明、清三代,喇嘛教传入五台山,青教、黄教共存,五台山佛教达到鼎盛,位列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大同。云岗石窟。

  公元 460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大同武周山下一片叮叮当当凿山碎石之声,万名役夫在昙曜高僧的主持下开始了一项伟大工程。工程前后历时达六十余年,用工多达三十余万人,连遥远的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佛教徒也不远万里来到山下,参加这一伟大而艰辛的神圣工程。

  无数阵风沙中的叮叮当当凿山碎石声,无数颗烈日酷暑下的辛勤汗水,一座佛国乐土终于耸立在了众生辗转悲号的苦难大地。数不尽的力士、飞天、菩萨、罗汉、护法天王,或歌,或舞,或翔,飞扬飘逸;一排排伎乐,或弹、或吹、或击,排箫,琵琶,筚篥,箜篌,横笛,束腰鼓,仙乐缭绕;更有那一尊尊或高,或矮,或立,或坐,神态不同面目各异的佛,以超然、宁静的目光,淡漠、睿智的微笑,不可言说的智慧,俯瞰着人世间蝼蚁般众生的苦难,倾听着一声声绝望的呼号、悲伤的叹息、动情的诉说,无声地召唤万丈红尘里的众生舍弃人生诸苦,到此获得心灵的宁静与解脱。

  这开凿于北魏王朝的石窟,同时还折射出北魏这一开疆拓土、勇于文化融合的鲜卑王朝的开阔与强盛,昙曜五窟里的依北魏五帝形体面目而雕的五尊大佛,造型宏伟,气势浑厚,威严庄重,依稀可见独特的鲜卑文化的特征。

  如今,历尽一千五百年的岁月风尘,这里存留下的45个洞窟里51000尊大小佛像,依然带着佛家的悲悯与智慧,俯瞰着世间名利红尘里的衮衮众生。

  交县。玄中寺。

  在太原西南60多公里的交城县境内,在悬崖峭壁之下,重峦叠嶂之间,有一座兴建于北魏延兴二年( 472年)的古刹玄中寺,是佛教净土宗的祖庭。在玄中寺祖师堂内,供奉着由日本净土宗大本山知恩院、增上寺和真宗本派、大谷派分别绘制的昙鸾、道绰、善导三位净土宗祖师画像。其中被奉为净土宗开创者的昙鸾,就是从山西这块土地走出、又回到山西怀抱的一代高僧。

  深重的苦难会带来铤而走险的反抗,也可能催生出更为超逸美丽的虚幻梦想。佛的悲悯,佛的解脱,令人祈望,但菩提涅??对苦难的众生来说过于空泛遥远,于是净土思想应运而生。在后世各种“净土变”之类的壁画中,可见佛国净土极乐世界的美妙景象:琉璃为地,光华耀目,金楼玉宇,仙山琼阁,丝竹悠扬,笙箫齐奏,佛坐莲花中央,圣众环绕,彩云飘飘,飞天散花……何等的美妙,何等的欢乐,何等的幸福!而要奔向这一净土,只需诵念阿弥陀佛,诚心诵念一声,就可灭掉81劫生死之罪,得81微妙功德,少则一日,多则七天,就可成净土八地以上菩萨,这又是何等的简便!净土宗成为中国民间影响最大的佛宗,实在是有它的道理。而净土宗的发展,与山西这块土地和由此出家的高僧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公元334年出生于山西宁武名动东晋朝野的高僧慧远最早提出通过信佛往生西方净土的法门,约百年后经生于山西代县的昙鸾弘扬光大,再由道绰与善导完成,才最终形成了中国民间势力最大、影响最为广远的净土宗。

  除了开创净土一宗的慧远、昙鸾,山西这块土地还走出一位高僧,以惊人的毅力和舍身求法的大智大勇,完成了一项佛门的伟业。

  公元399年,东晋隆安三年,出生于山西襄垣的65岁的高僧法显从长安出发,踏上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西土取经的路途。法显一行过敦煌,出阳关,穿过一千五百里的白龙堆沙漠,又历时月余走过塔克拉玛大沙漠,而后翻越葱岭,风餐露宿,历近艰辛,抵达天竺诸国,求得佛法。十年后法显万里回归,终于在公元412年于山东青岛登陆,踏上了故国的土地。这一去,整整走了十三年,历三十余国,包括今日中国的西北和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南海、东南沿海等地。年逾古稀的法显在天竺以顽强的毅力勤学不辍掌握了梵文梵语,把大量口传佛典记录下来带回中土,归来后,又亲自奋笔几个春秋将它们译成汉文,从此,中国内地佛经结束了西域的中转,使中国佛教得以更系统地发展起来。就这样,这位高龄老人不但为后人留下了记录自己壮游异域舍身求法、堪称史学和地理学瑰宝的《佛国记》,而且更以惊人的佛门之大勇、间关万里之行沟通了东方的中印两大文明。

  五台山,云岗石窟,玄中寺,太原城外西山大佛……

  法显,慧远,昙鸾……

  佛法在中华大地的昌明,山西功不可没。

  道教。

  道教正是在山西翻开了它的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北魏时,寇谦之继承了张道陵衣钵,来到平城(今大同)献经,得到太武帝拓跋焘的器重,建立“新天师道”,标志着道教从原始宗教转化为正统宗教,从自发阶段进入人为阶段,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历史从山西这里走向了全面发展的新的阶段。而从山西起兵的李渊父子开创的唐朝更尊道教为国教,道教进入全盛。

  还有传说中的道教八仙,在各显神通过东海的八仙中,有两位,吕洞宾和张果老,原是生于山西的历史人物。

  还有道教第一名山恒山,传说中张果老修炼成仙的地方,以及真武大帝的北方行宫北武当山,海内唯一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和辉煌壮丽的吕洞宾宫观永乐宫,都在山西。

  这就是山西,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元宝推荐:雪个,
续二
家园 续三

  三百年前,在西向新疆、北往蒙古乃至西伯利亚的广袤的草原、大漠上,行走着一支又一支庞大的骆驼商队,每到一处,骆驼队中便会走出一些商人,擦一把脸上的风尘,用蒙古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俄语同当地少数民族或俄国人流利地交谈、计价核算。这些骆驼商队,这些商人,全都来自一个地域--山西;

  三百年前,在大清帝国的境内,从蒙古高原驼铃丁冬的商队,到吴淞口晨曦中出海的商船,从呼伦贝尔的醋坊,到贵州茅台的酒窖,从盐、粮、布、绸、铜、烟,到木材、皮张、毛毯、大黄、玉石、药材、钟表,都有一群操着软软的北方口音的商人在运筹经营,这些商人,绝大多数来自--山西;

  三百年前,在辽阔无边的欧亚大陆上,南自香港、加尔各答,北到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东起大坂、神户、长崎、仁川,西到塔尔巴哈台、伊犁、喀什噶尔、阿拉伯国家,都留下了来自同一地域的商人的足迹,这一地域,当然也是--山西;

  那是个康熙大帝、乾隆皇帝文治武功辉煌鼎盛的时代,在那二百年间,无论是向东走到樱花盛开的扶桑岛国,还是西到《天方夜谭》的异域阿拉伯,或是北到万里之遥的莫斯科,南到热带的新加坡,都可见到从一些票号里走出的高底镶鞋、羊皮袍子的伙计,这些汇通天下的票号和票号伙计全部来自一个地方--山西;

  “凡是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人。”

  当然,山西人不会象麻雀那样飞,但他们用自己的双脚,踏着坚实的黄土地,一步一步,走出了一个周流帝国全境、辐射海外四方的晋商奇迹。

  其实,山西这块土地本就有着悠久的商业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晋南就有商业交易活动,在晋文公称霸诸侯时,晋国强盛,榆次、安邑是当时有名的商业集镇。到了秦汉天下大一统,太原、平陆、平遥、汾阳等地均成为重要商品的集散地。在富强繁盛的大唐王朝,太原更因为朝廷的大力经营,繁荣一时,成为商业高度发达的北方名城。到了宋代,山西商人又与徽州商人一道,成为当时帝国境内商业贸易的中坚力量,北宋王朝所需要的战马大多数依靠北方的辽来供应,辽也急需要宋的手工业制造品,而山西恰好是两国折冲之地,无论是官方的交易还是非官方的民间贸易,都极为频繁。而到了元朝,活跃的山西商人更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看到眼里,并载入了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从太原到平阳(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获得巨额利润”。

  明代一朝,山西商人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当时帝国境内较大的商业城市有33个,山西就有太原、平阳、蒲州(永济)三处,这时,山西商人的资本积累已相当雄厚: “平阳、泽、潞富豪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同时,历史又为山西商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当时的大明帝国为了防卫北边,抗击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在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从东到西设立了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屯驻重兵。为了解决北边军镇的粮草供应,明王朝采取了召商输粮或纳粮到边关,根据其输、纳数量给予相当的盐引(食盐专卖执照)的办法,即开中盐法。

  开中盐法首先实行于山西。山西境内不仅有九边重镇中的大同、太原,还有作为支援边关前线的粮储基地或纵深防御城镇的平阳(今山西临汾)、蒲州(今山西永济)、解州(今山西运城)等地,也是输纳粮食的地点,山西商人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很快便发展起来。输纳完粮食的山西商人经销食盐,在专卖制度下,自然获取了丰厚利润,而食盐的支取要到指定的盐场,还要运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这又促进山西盐商进入更为广阔的地区,无形中了解了各地的土风物产,开阔了胸襟视野,增长了商业知识,为山西商人走出关山,经营四海创造了条件。

  到了清代,晋商终于耸动海内,独领风骚,达到极盛。帝国境内各地的民间贸易多为晋商垄断:

  宁夏,著名的大商号多是万荣、平遥、榆次、临猗一带的山西商人开办,宁夏“红黄蓝白黑”五宝之一的名药材枸杞,半数掌握在山西人开的“庆泰亨”手中;

  青海,晋商以西宁为根据地,频繁活动于各州县;

  北京,天子脚下京师万户的生计更是几乎全握在山西人手中,粮食米面行--多是祁县人经营,油盐酒店--多是襄陵人经营,纸张商店--多是临汾和襄陵人经营,布行--多为翼城人经营,鲜鱼口以西有布巷,全为翼城人……北京至今留有招牌的大商号“六必居”、“都一处”、 “乐仁堂”等都是浮山、临汾等地山西商人首创和经营;

  此外,还有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东,都有山西商人忙碌的身影。广州的濠畔街,多数房子是山西商人修建,潮帮商人由广州运往南洋的茶,其实也是先由山西商人在产地收购后运到广州,潮帮商人再从他们手里购进的。至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扬州的盐商、江西和福建和茶商以及由长江口出海与日本的贸易,也数山西人最为活跃。山西介休范家,几乎垄断了对日本的生铜进口和百货输出。

  金钱滚滚,那几百年间,天下的财富如百川归海,不断地流入山西这块土地上一些屋宇森然的门户,一些家族、商号也因而财大势雄、富可敌国。如大盛魁一家,雇员有六七千人,南队骆驼可达一万六千到二万峰,拥有的全部资产,据说可以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从库仑(蒙古乌兰巴托的旧称)铺到北京。

  此外,还有平遥李家,祁县乔家、渠家,榆次常家、聂家、太谷曹家,介休侯家、冀家,临汾亢家,万荣潘家,阳城杨家,……

  如今那几百年来在三江四海的船只上、熙来攘往的街市里忙碌过的晋商的身影,连同大漠商队的阵阵驼铃、海上商船的起航号角都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但那遍及九州的晋商遗址和以晋商商号命名的古旧街巷,仍然在向人们讲说着那一段辉煌岁月:甘肃的老西庙,新疆的古城塔,昆明金殿的铜鼎,江苏扬州的亢园,安徽毫州的花戏楼,还有张家口的日升昌巷,包头的复盛西巷,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宁武巷,外蒙古科布多的大盛魁街等等,它们都凝结了来自那远方的黄土高原上的山西商人的心血和汗水;还有那谚语,东北流传着“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内蒙流传着“先有复盛西,后有包头城”,西北流传着“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这些谚语,就是镌刻了那段吞吐海内的光荣岁月的无形的丰碑。

元宝推荐:雪个,
续三
家园 续四

  是的,就是这里。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莽莽青山,滔滔黄河,这里有长关雄壮、古城巍峨,这里有旷野无边、朔风漫天,这里有过金戈铁马,也曾有诗礼悠扬。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岁月的沧桑,文明的辉煌,一代代华夏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一个个先圣的的身影在这片黄土大地上走过,一个个雄姿英发、叱咤风云的将军,一个个文采风流、惊才绝艳的士子,一个个雄视四海、气度恢弘的帝王,都曾在这里惊天地、泣鬼神地活跃演出,如流星破空,光芒四射,照亮了中华大地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

  是的,这就是山西。这片深厚广博的黄土地,有过精卫填海的壮丽神话,有过尧天舜日的太平盛世,有过悲歌慷慨、壮怀激烈的峥嵘岁月,有过穆穆皇皇、洋洋大观的古老文化,出过名君、名将、名僧、名商,还出过风骨铮铮的名臣狄仁杰、于成龙,更有无数在抗日烽火和缔造一个崭新共和国的血战中前仆后继、舍生取义的烈烈英魂,还有在为新的共和国走向繁荣富强而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默默地在黄土大地耕作的农夫、在工厂和矿山流血流汗的工人、在祖国边陲保家卫国的将士,这就是山西,永远说不尽的山西,相信在这中华腾飞的时代,三晋儿女的共同拼搏奋斗必将托举起一个有着辉煌未来的山西!

续四
家园 关于《晋颂》的一点讨论及补充说明

  天蛇王(211.101.250.242)於2002/08/14(09:03:06)..

  点评--清凉茶社孙勇进《晋颂尾声》:全篇都写的很有气势,非常喜欢,尤其感觉山西真是人杰地灵,而且左右的我中华的国运。唯一遗憾的就是尾声最后一段总感觉不伦不类的,尤其是突然把现代的口号喊了几句,总感觉跟全篇不协调。说句刻薄的话,前几篇都是讴歌了才子,帝王,到了最后一段突然冒出工人阶级来,真是反差太大了。

  白水斋(211.159.93.45)於2002/08/14(09:58:12)..

  呵呵,你批评《晋颂》的结尾批评的很是,其实你也能看出来那不是我的风格和趣味,我也知道那有点那什么,可这是因为有不得已的原因。这东西,我告诉你吧,是给一家公司做的,朋友要在山西开发药,想了个文化考察的点子,于是我去了趟山西,回来又读了一个多月的资料,写出了这东东。东西写出来,原是打算到时企业印出来,和药一块发放。后来项目停了,就不了了之了。估计真要那样做了,咱这东东也无非是落得和各春药广告一起横尸在街头垃圾箱里的命运。因为有这样一层原因,所以文章结尾不得不来曲终奏"雅",其实我也知道如此非常可笑。

  白水斋(211.159.157.38)於2002/08/14(14:43:37)..

  天蛇王,我那《晋颂》其实也有毛病,什么山西 "左右我中华的国运",不可如此理解,历史哪那么简单,你读了那么多史,还不明白这个?这是因为要吹捧山西,所以才起劲地强调山西的作用,有谁出钱让咱写齐颂、秦颂之类,说不定也能写成这样(文人无行?呵呵J)还有材料的取舍,张巡的出生地其实有不同说法,这里出于撰文需要,取了山西说。武则天、白居易、柳宗元,其实也不是出生在山西,武则天生于利州(今四川广元),这里是取其父籍,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柳宗元生于长安,但既然他们自己都以太原人、河东人自居,一些写山西历史文化的书也是这么算的,咱这也就朦胧过去了。赶明儿个我要写蜀颂、豫颂、秦颂,那就再把这仨人写进去。呵呵:)(真无行,呸!)

家园 献花、大顶!!老西儿,还有那谁谁谁山西人都出来顶呀。
家园 怎么老毛病又犯了?写我老家去了也不打招呼
家园 【注意】了!

旧作骗分?

这题目,呵呵,实在得会被祝应台娇嗔,一位理科生好心地说。

曲项向天歌,

嬉水西西河。

后知春江暖,

一只呆头鹅。

家园 哈哈,骗感情分
家园 献诗

惜秦皇汉武

家园 呵呵,看样子偶跟老大就是有缘:)
家园 呵呵,这种作风要提倡,偶也给你献束花~~~~~~~`
家园 里石墨依稀?

深奥~~~~~~~~~~

家园 其心可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