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旧作骗分:晋颂 -- 孙勇进
公元前475年,千秋圣人孔子殁于鲁国。数年后,他的著名门人弟子子夏,来到晋南黄河边的西河(今山西河津市)设教传诗,讲说《诗经》,并传《易经》、《春秋》、《礼记》,诗礼文化由此发扬,此一幕,或可看作山西这块黄河故土文化昌明之先兆。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当这雄劲苍凉的北朝的歌声在心头响起,人们不应忘记,是山西,是山西北部朔州赤勒部族(匈奴的一支)的健儿的歌声,无意间展转进入了历史,向后人展示了那些马上的先民粗犷尚武的精魂。
飞龙在天的唐朝,辉煌鼎盛的文化,群星灿烂的唐诗。
如果说大唐盛世的赫赫武功,没有朔北雄风奇山峻岭吹塑出的山西豪杰的喑呜叱咤长刀怒马难以发扬蹈厉的话,同样,辉映千秋的唐诗,如果没有山西这片深厚广博的黄土养育出的一大批诗人的溢彩流光的诗篇,也必将有一大片星空黯然无光。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清新朴素、情致深沉,这首广为传诵的《渡汉江》,出自汾阳诗人宋之问的笔下。又据史籍记载,一次武则天游洛阳龙门,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览后称善,赏赐锦袍,片刻之后,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则天不禁微笑,传旨,夺东方虬锦袍转赐宋之问。于是,武则天的幽默和宋之问的才华,这出自山西的一帝一臣,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夺锦”的典故。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窗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气度高华,寄慨遥深,山西河津人王勃少年时便已才名远播。当二十六岁的王勃于滕王阁中走笔如飞,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语时,奇思壮采,震惊四座,且传之不朽。有此一语,滕王阁名垂千古,《滕王阁序》名垂千古,山西诗人王勃名垂千古。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位于今山西永济县的古蒲津渡口,曾有一座横跨黄河的壮观的浮桥,就在蒲津浮桥的桥端,又曾矗立着一座举世瞩目的鹳雀楼。这座始建于北周、高台重檐、可饱览河山之胜的鹳雀楼,前瞻中条,下瞰大河,登楼远望,黄河风光尽收眼底。大唐开元年间,“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的太原诗人王之涣登楼眺望,远山落日,黄河奔流,山河之壮丽顿使胸襟开畅,走笔挥毫,一首《登鹳雀楼》跃然纸上。提到王之涣,自然也会想起他那被广为传诵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于今,《全唐诗》仅存王之涣诗六首,但一曲《凉州词》、一首《登鹳雀楼》,已足以使这位山西诗人跻身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辽阔的大漠,苍茫的雪山,勇敢豪迈的男儿,视死如归的将士!盛唐的边塞诗人在放声歌唱。在河西、陇右、青海、玉门等地,经常有一匹快马飞奔出入于边塞,马上的太原诗人王昌龄,被称为“七绝长城”、“诗家天子”而极受后人推崇的王昌龄,以饱蘸激情之笔,写下了多少意境雄浑、高昂悲壮、令人心怀激荡、热血如沸的诗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意气坦荡,慷慨豁达,无边的月色,无边的沙场,保家卫国的将士在高歌痛饮,这样的情怀奔放流宕磊落的诗篇正出自豪迈潇洒、倜傥不羁的太原诗人王翰的笔下。又是《凉州词》,又是王姓,又是山西诗人,在万川竞流的唐代诗歌中,山西这块黄土地走出了这么多才气勃发、名动四海的王姓诗人,真是奇迹!
然而,且慢,还有一位英华冠绝、举世无匹的诗人尚未出场!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舍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当远行的游子把酒话别,唱起《阳关三叠》,当豆蔻年华的少女采撷红豆,寄托如梦的相思,当人们读到上面这些诗句,寄情山川灵秀,神游天地高远,遥想大漠壮观时,一定会想到同一个才华绝世的诗人的名字--王维。王维,祖籍太原生于河东永济的王维,与李白、杜甫并称为诗仙、诗圣、诗佛的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领袖的王维,任何一个中国人提到伟大的唐诗时都必然会提到的王维。王维的诗清新秀雅,寄情深远,富有禅意,体现了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然而王维的杰出才华还不仅仅在于他字字珠玑的诗篇,他同时又是中国南宗山水画的开创者。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赞颂王维(字摩诘)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王维的诗如画,“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这样的诗句本身不就是一幅丽彩动人的山水画么?同样,王维的画也如诗,在本身具有极高的绘画造诣的苏轼诗中,推崇王维甚至超过了一代画圣吴道子。此外,王维又有极为不凡的音乐造诣,关于他神韵超妙的画作,关于他卓然出群的音乐才能,流传下了不少动人的传说。而王维,这位盛唐文化恢弘气象的体现者,正是山西这块黄土大地的儿子。
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大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43岁的柳宗元在古木参天、杂草丛生、毒蛇猛兽比比皆是的柳州登高北望家乡时,心情一定非常愁苦。这里,历来为谪发罪人的所在,怎么也想不到,在33岁变法革新失败被贬谪到人烟稀少、荒僻冷落的永州(今湖南零陵)整整十年后,刚招回长安不到一个月,又被加贬到这更为荒凉的柳州。然而正是在永州、柳州这样当时的荒蛮之地,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大散文家写下了一篇篇不朽之作,投荒万死的柳宗元,在这瘴疠横行的蛮荒异域,偏以其洋洋大观的众多百世传诵之杰作,迸发出熠熠的光彩。柳宗元到永州后,南方很多读书士子要拜他为师,有人从远方投书求教,甚至还有人为此千里迢迢从繁华的长安赶到了荒僻的永州。后人发现,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后,衡湘以南中进士的,几乎没有没向他学习过的。而今,那些对柳宗元横加迫害的煊赫一时的高官显宦的身影,早已如尘沙被岁月的风吹得无影无踪,而山西河东柳宗元的身影依然如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浩浩泱泱的文学史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花面交相映,照花前后镜。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一曲《菩萨蛮》,辞采艳丽,情调幽怨,传写深闺丽人的哀怨柔情,极是细腻。晚唐时生于山西祁县的温庭筠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绝顶聪明,性格孤傲,仕途坎坷,困顿一生,最终流落而死,但这位山西才子的名字却吸引了无数后人的目光,他的词作开五代花间词一派,被奉为花间派的鼻祖,不仅如此,温庭筠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致力于填词的词人,发端于中唐的词正是到了温庭筠这位山西才子的手中,始由幽谷细泉而渐奔涌为江河,此后方更为汪洋壮阔,有了李后主,有了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有了苏东坡、柳永、秦观,有了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有了与唐诗双峰并峙、二水分流、浩浩大观的宋词。
斗转星移,历史流转到了北宋一朝。这时的山西,虽没有如唐代一般涌现诸多才气纵横的诗人,但涑水河畔养育出的一位重要文化人,却同样在中国文化史上投下了巨大的身影。
公元1086年,北宋元钓元年,汴京城内一片哭声。一驾灵车,一行送葬仪仗队伍,缓缓经过汴京城内的官道。成千上万的京师百姓追随吊唁,一时间,四方来会葬者达数万人。执掌朝政的太皇太后代刚刚登基年方10岁的哲宗皇帝下诏,皇室取消庆贺太庙奠祀大礼,以示哀悼。当朝宰相、68岁的山西老人司马光在被重新起用一年半后,竭尽心力,日夜操劳,终于与世长辞。很快,京师及各地家家户户便供起了司马光的画像。
那时无论是位尊九五的帝王还是穿街过市的贩夫走卒,同声悲悼的是一位才干超群、公忠体国的贤明宰相的辞世。就是这位司马相公,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只要活着,大辽和西夏的使者入朝,就要问候他的饮食起居,两国国君更敕令边防将领,只要大宋以司马光为相,便万不可妄滋事端,挑起纠纷。而今正当天下多事之秋,司马相公却驾鹤而去,国事难料,怎不令人忧惶悲悼?那时还没有人能想到,数百年的沧桑岁月之后,当这繁盛的汴京城,当这幅员辽阔的大宋、大辽、西夏王朝都已烟消云散之后,灵柩里这位安详辞世的司马相公,还将被后人以无比崇敬的目光所凝视。正是这位生于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的涑水先生,披拣浩如烟海的史籍,历19个寒暑,在一个个不眠之夜后,主持修撰成了记载16朝1362年史事总计294卷的鸿篇史著《资治通鉴》,这部材料详实、体例精善、叙事生动、议论深刻的煌煌巨著,既以其优美而质朴的文字,浑厚而古雅的格调展现了司马光深厚的文字功底,使人领略散文名篇的晓畅通达,又寄托了司马光鉴前世兴衰创太平盛世以大济天下苍生的崇高的文化理想和宏远抱负,使后人感悟治国安邦的睿智韬略。司马光这位山西大地走出的史学巨匠,同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一道,在中国两千年群山连绵的史学著述里,耸立起了两座最巍峨的高峰。
到游牧民族扬威跃马的金元时代,山西这里的文化仍然一派郁郁葱葱,金元之际海内第一流的诗人元好问诞生在这里,幅员万里的蒙元帝国第一流的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中的白朴、郑光祖,也是从这块热土走出,他们的杰作至今仍在文学史上放射着光彩。
元末明初,太原清徐出现了一位海内奇士,从他的笔下诞生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伟大著作,激荡了数百年来无数中国人的心灵,在中国文学的星空里迸射出灿烂的光辉。这就是不朽的罗贯中,不朽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展现了一个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英雄辈出、豪杰云起的壮丽时代,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战争,尤其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类大规模的会战,场面宏伟,波澜壮阔,一个个英雄人物的音容笑貌,一幕幕风云变幻的战争场景,都被以饱蘸激情的如椽巨笔点染描画出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刻的智慧的启迪;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形象,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谋、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黄忠的老当益壮、赵云的一身是胆……都在中国民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三国演义》有宏伟而又严谨的结构,精炼流畅、浅俗而又不失雅驯的语言,富于夸张而又生动传神的叙事手段,表现出作者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深刻而又复杂,既有上层统治阶层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蕴着广大深沉的民间信仰;
……
《三国演义》正如山西大地上的巍巍太行、滔滔黄河,永远成为中国文化史中的壮丽景观。
山西,这块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传统的土地,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文学和史学,还有书画,还有戏曲,无不瑰丽璀璨,名家辈出,成就斐然。
还有,就是这片大地上巍峨的峰峦、庄严的刹宇间时时辉映的神秘而蔚为大观的佛光道影。
五台山。
公元67年,东汉永平十年,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二高僧自天竺万里迢迢地来到东汉帝国的都城洛阳,觐见汉明帝,佛教正式进入中国。二高僧云游至五台山,见山势雄伟,正同释迦牟尼修行的天竺灵骛山相仿,便建议汉明帝兴建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年落成,于是中国有了最古的佛寺。
到了北魏,孝文帝于五台山五个台项各建寺院一处,设斋度僧,自称佛弟子,五台山佛法大盛。
隋唐时期,各宗各派的高僧风尘仆仆来到五台山,共建五台山文殊信仰。一时间,天南地北的佛家弟子、善男信女来此朝拜者不绝于路,徒步攀登于各峰之间,东台观日出,西台看月亮,中台数星星,北台观积雪,南台赏花草,饱览自然风光,同时膜拜五座台顶上的“五方文殊”--狮子文殊、聪明文殊、智慧文殊、无垢文殊、乳童文殊,一圆瞻睹五方佛颜的梦想。
元、明、清三代,喇嘛教传入五台山,青教、黄教共存,五台山佛教达到鼎盛,位列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大同。云岗石窟。
公元 460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大同武周山下一片叮叮当当凿山碎石之声,万名役夫在昙曜高僧的主持下开始了一项伟大工程。工程前后历时达六十余年,用工多达三十余万人,连遥远的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佛教徒也不远万里来到山下,参加这一伟大而艰辛的神圣工程。
无数阵风沙中的叮叮当当凿山碎石声,无数颗烈日酷暑下的辛勤汗水,一座佛国乐土终于耸立在了众生辗转悲号的苦难大地。数不尽的力士、飞天、菩萨、罗汉、护法天王,或歌,或舞,或翔,飞扬飘逸;一排排伎乐,或弹、或吹、或击,排箫,琵琶,筚篥,箜篌,横笛,束腰鼓,仙乐缭绕;更有那一尊尊或高,或矮,或立,或坐,神态不同面目各异的佛,以超然、宁静的目光,淡漠、睿智的微笑,不可言说的智慧,俯瞰着人世间蝼蚁般众生的苦难,倾听着一声声绝望的呼号、悲伤的叹息、动情的诉说,无声地召唤万丈红尘里的众生舍弃人生诸苦,到此获得心灵的宁静与解脱。
这开凿于北魏王朝的石窟,同时还折射出北魏这一开疆拓土、勇于文化融合的鲜卑王朝的开阔与强盛,昙曜五窟里的依北魏五帝形体面目而雕的五尊大佛,造型宏伟,气势浑厚,威严庄重,依稀可见独特的鲜卑文化的特征。
如今,历尽一千五百年的岁月风尘,这里存留下的45个洞窟里51000尊大小佛像,依然带着佛家的悲悯与智慧,俯瞰着世间名利红尘里的衮衮众生。
交县。玄中寺。
在太原西南60多公里的交城县境内,在悬崖峭壁之下,重峦叠嶂之间,有一座兴建于北魏延兴二年( 472年)的古刹玄中寺,是佛教净土宗的祖庭。在玄中寺祖师堂内,供奉着由日本净土宗大本山知恩院、增上寺和真宗本派、大谷派分别绘制的昙鸾、道绰、善导三位净土宗祖师画像。其中被奉为净土宗开创者的昙鸾,就是从山西这块土地走出、又回到山西怀抱的一代高僧。
深重的苦难会带来铤而走险的反抗,也可能催生出更为超逸美丽的虚幻梦想。佛的悲悯,佛的解脱,令人祈望,但菩提涅??对苦难的众生来说过于空泛遥远,于是净土思想应运而生。在后世各种“净土变”之类的壁画中,可见佛国净土极乐世界的美妙景象:琉璃为地,光华耀目,金楼玉宇,仙山琼阁,丝竹悠扬,笙箫齐奏,佛坐莲花中央,圣众环绕,彩云飘飘,飞天散花……何等的美妙,何等的欢乐,何等的幸福!而要奔向这一净土,只需诵念阿弥陀佛,诚心诵念一声,就可灭掉81劫生死之罪,得81微妙功德,少则一日,多则七天,就可成净土八地以上菩萨,这又是何等的简便!净土宗成为中国民间影响最大的佛宗,实在是有它的道理。而净土宗的发展,与山西这块土地和由此出家的高僧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公元334年出生于山西宁武名动东晋朝野的高僧慧远最早提出通过信佛往生西方净土的法门,约百年后经生于山西代县的昙鸾弘扬光大,再由道绰与善导完成,才最终形成了中国民间势力最大、影响最为广远的净土宗。
除了开创净土一宗的慧远、昙鸾,山西这块土地还走出一位高僧,以惊人的毅力和舍身求法的大智大勇,完成了一项佛门的伟业。
公元399年,东晋隆安三年,出生于山西襄垣的65岁的高僧法显从长安出发,踏上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西土取经的路途。法显一行过敦煌,出阳关,穿过一千五百里的白龙堆沙漠,又历时月余走过塔克拉玛大沙漠,而后翻越葱岭,风餐露宿,历近艰辛,抵达天竺诸国,求得佛法。十年后法显万里回归,终于在公元412年于山东青岛登陆,踏上了故国的土地。这一去,整整走了十三年,历三十余国,包括今日中国的西北和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南海、东南沿海等地。年逾古稀的法显在天竺以顽强的毅力勤学不辍掌握了梵文梵语,把大量口传佛典记录下来带回中土,归来后,又亲自奋笔几个春秋将它们译成汉文,从此,中国内地佛经结束了西域的中转,使中国佛教得以更系统地发展起来。就这样,这位高龄老人不但为后人留下了记录自己壮游异域舍身求法、堪称史学和地理学瑰宝的《佛国记》,而且更以惊人的佛门之大勇、间关万里之行沟通了东方的中印两大文明。
五台山,云岗石窟,玄中寺,太原城外西山大佛……
法显,慧远,昙鸾……
佛法在中华大地的昌明,山西功不可没。
道教。
道教正是在山西翻开了它的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北魏时,寇谦之继承了张道陵衣钵,来到平城(今大同)献经,得到太武帝拓跋焘的器重,建立“新天师道”,标志着道教从原始宗教转化为正统宗教,从自发阶段进入人为阶段,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历史从山西这里走向了全面发展的新的阶段。而从山西起兵的李渊父子开创的唐朝更尊道教为国教,道教进入全盛。
还有传说中的道教八仙,在各显神通过东海的八仙中,有两位,吕洞宾和张果老,原是生于山西的历史人物。
还有道教第一名山恒山,传说中张果老修炼成仙的地方,以及真武大帝的北方行宫北武当山,海内唯一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和辉煌壮丽的吕洞宾宫观永乐宫,都在山西。
这就是山西,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