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麻婆豆腐流程及质量标准 -- wqnsihs
想脱胎换骨,只能浴火重生。
包括思想认识、能力以及性格上的,大概就算是了吧。
自己把自己给圈好了,自然就不会被人圈,只会圈别人了。
在外企这类人不好混,你怎么能让你老板相信你能走出黑屋子呢,而且他能等到?外企很多老板还是喜欢ppt漂亮,能马上出成绩的事。
虽然我属于是接近无神的不可知论者。
但还是认为,人都有局限性,经历的局限、历史视角的局限。太穷尽的去探求突破这个局限,就像要极力去探求生死一样,要么陷入虚妄,要么误入歧途。觉得毛主席就有点耗在突破历史局限这事儿上了。
未知生,焉可言死。有所保留,有所敬畏,跑快跳高的前提,都得是能踩着地。
未知死,焉知生?
知生,何以畏死?
知死,何以贪生?
人注定是要被超越的,所以不被超越和继承,只使人敬畏的人好像做得还不够。
如果人类整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话,一个人的局限和苦难不应该太在意吧。
觉得您有点悲观,瞎说得罪,万望莫在意。
不会是求索者。而应该是看穿看透,但又知其短,刻意留下最后一层窗户纸不去捅的人。
否则只能说这个人在知识和阅历上比其他人强,但这个是际遇造就的。
悟性角度,我是相信还是有那么一部分人,在逻辑和哲学的思考水平上,是分不出彼此,也就是说有一群人努力努力都能达到的。
【聪明人使笨力气】
没法描述出来。
虽然知道犹如饮水,冷暖自知,但是也得有一个大方向,才能修到
自尊吗?如果不是,“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就算捅破了又会怎样,难道没有新的窗户纸等你找?而且这种探索并不是钻牛角尖。您这种“留下最后一层窗户纸”说法有出处吗?或者有类比吗?谢谢。
“如沐春风”是让人如沐春风一个小时呢?一天呢?一个星期呢?还是一年?一辈子?在时间上总有终点,让人不再“如沐春风”。在知识上没有完人,知识无止境,同样,道德也无止境,道德也无完人,“如沐春风”的人也要也注定被超越。如果自知有局限,那么这种局限别人或者后人难道就不能克服吗,说出来留给人克服也好啊,我相信尼采所言“人就是一个阶梯”。超越就一定是“执着”而带来灾难吗?恐怕不是这么简单吧。
探讨一下。不喜欢不完备的神秘化。
比较简单的表述就是,市场、世界、历史到底应该是闭合的,还是线性无穷的?
比如在河里前一段关于祖国和帝国的讨论,在我看来就是历史周期定律是否能被突破的问题。毛主席就属于相信历史周期率能被打破的那种人,这就属于线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觉得可以无限延展,不断进步。但人的能力再大,即便能超越一切性格好恶、喜怒哀乐,也要受到时代的局限。追求突破的代价就是会过深的走入不可知,陷入误区,进入迷惘。主席晚年应该就处于这种痛苦中。
另一种就是像黑格尔,所谓的阳光之下并无新事,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最大教训就是他们不会吸取任何教训。这就属于闭合循环的世界观。但这会导致思想上的虚无主义,既然所有一切都只是翻来覆去的循环重复,那么人所做的努力是否还有意义?
这方面终极的议题,就是我们是否能探究生死之外的事,或者说我们的认知力是否能突破生死。
同样的问题,在理科也普遍存在,比如在几何里,直线是否存在?说不定我们所以为的直线只是一个非常大的圆里的一段。又如无限的平面空间是否存在?地球就是个典型,实际上是有限的平面,但长期给人的错觉是个无限的平面。
我说的最后一层窗户纸,是指这些问题。
质的差别了。如果历史周期律要换一种形式书写呢,而且可能形式变化的影响要重于您说的周期律突破与否的意义。
至于黑格尔,对他的“天才的思辨”有点反感,我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就是给黑格尔打耳光(参看罗素的言论)。有时候,提问题的角度已经变了。
如果您指的窗户纸是收敛点的话,那必须精细的考量,并不能保证它就是可执行可检验的方向。
所以,我认为找到能做的方向,去做就是了,即使个人失败,科学共同体也会超越,会进步的。实在是一己之言,片面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