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书笔记】滞胀的年代(上) -- wqnsihs
家是有利的,毕竟国家现在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失业率和抢市场.不是很多人都是我这种自私自利的想法.当中国科技当老大时,就会弊大于利.那时要收很容易,找几个不长眼的砍了,就可以了.所以我说难是对我个人的.很想回去但无奈.
如果概括一下,科学研究包括研究应用的工学和追溯物质规律和道理的理学,工学研究可以带来大量的应用成果,可以出效益,出生产力,出成绩;而理学研究很可能一辈子都没什么成就。但是忽视理学研究的结果就是当今世界科学的问题,没有理论上的突破,许多工科领域已经举步维艰,就好像理学是看世界的眼睛,而工学是行走的双腿,过于强壮自己的双腿而忽视眼睛的作用,针对未知,只能原地转圈而失去方向。
在长期失去方向,茫然之后,人是会发疯和自我毁灭的。
所以研究理学的应该是对科学真正热爱和献身的人,就好像当年的陈景润一样,一辈子都在执着的研究一个很偏门的学术问题。有没有理想,这关系到一个做学问的态度。中国从古到今最缺的就是这种人,而这些人是推动科技和历史进步的,为什么一个苹果掉在牛顿脑袋上能砸出一个科学巨人?为什么当提出时根本没有人看懂,也没实验证实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论能带来科技的进步?
许多很有天赋,也有爱好的人,因为现实的原因最后选择了一个纯赚钱的行业,结果那些爱好和天赋只能让他成为一个“爱好者”或者“关注者”,因为专业基础的巨大鸿沟最后只能被彻底关在门外。
没有基础研究的进步,人类只能在未知的迷雾中迷失,最终自我毁灭。
别的不知道,但是制种业只要国家愿意投钱(这种产业只有央企才搞得起),要建立孟山都这样的公司没有技术上的任何难度,在孟山都、先锋、先正达工作的中国人不要太多。
下属企业也与农科院有合作项目。从目前的合作看,对企业的帮助也有限。中小型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研发项目的可行性,可盈利性。1~2年就要求有结果。不可能在看不到前景的基础研究上投资。
而农科院目前能够提供的成果,大部分做不到中试。所以我们与农科院的合作项目往往是半死不活。
企业基本上喜欢那种来了就挣钱的项目。
如果是这么好的项目。农科院自己就留着了。找点资金,找个生产的地方也不是太难。农业方面的销售,农科院自己也有渠道。实在不成就外包。
给了企业,除了一次性支付的费用外,企业是不会再继续投入的。
双方都以一种挖一勺子就走的心态来和做的时候。多半是以闹剧收场。
捞快钱的心态在整个社会弥漫。不独独科研机构使然
医药企业递交申请,基本上没有关系,没有钱。审批流程就走不了。下属企业汇报工作时与我们谈过这些难处。
针对光伏发电这一块,最近开始接触有些疑惑,请您指点
目前预测2010年中国电池组件生产10兆瓦,安装500兆瓦,考虑到欧洲补贴政策短期不会消失并且太阳电池价格下降导致的市场增大,估计未来几年还会保持一个快速的增长。所以国内在这方面目前热情很高。
疑惑在于:近期有企业声称自己物理法的硅料达到发电标准;或者说改良西门子法有了突破降低生产成本,要求融资,是否是忽悠的...?
毕竟一直以来对于国内能否生产出50美元以下的硅料始终是个问号
多谢
忽悠忙总这种讲究实效又懂行的肯定不行,但是忽悠一般人绰绰有余。说得难听点,一个行业里边可能90%的人都是庸才废材混饭吃的,花哨的外表在他们看来就是职业化的代名词,把这批人里边忽悠晕十分之一,老美也能吃的很好了。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马克思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
这个地方,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可能更恰当些。
大诗人就是大诗人
卢瑟福研究中子的时候,陈景润搞“1+1=2”的时候,有什么“产业化的前景和价值”?
对于研究所,说“没有产业价值”还算中肯,对于大学,以产业价值作为衡量的标准,跟追求原创性,就是缘木求鱼了。
为什么现在抄袭现象严重,学霸作风横行,就是因为官僚化的行政管理占据了科学研究的领导位置,控制了经费和资源的流向。
以基本的逻辑关系,如果一个非专业的行政官员都能够理解和预测,那么又怎么可能是高水平的,甚至原创的呢?
所以说,出问题,根子就在主席台。
"绝大多数都达不到中试水平" 的确根子就在主席台. 互联网最初不过是实验室之间的DATA传输而已,谁能想到有今天的规模呢,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呢。
应该引起人类的深思。
当然,相对论的红利还没有吃完,时间还有。
一个搞基础研究的,能搞出样机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能搞中试,搞大规模生产,那不是什么科技工作者,是万能的神。
忙总的管理系列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在搞研发这个问题上,实在不应该去指责别人搞好了样机,却不能搞好产业化。因为那本来就不该人家干,该你忙总自己干的,不能说自己干不好,或者不会干,却怪别人起头起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