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del -- 厚积薄发
没啥办法直接控制。那个指数估计是复合指数,是一揽子投资计划。
最近去没去马来西亚自驾游?
这句话其实就是所有结构性产品的核心所在.
我在美国开第一个期权交易户口的时候要填一大堆表格来证明我是一个明白期权风险的投资者。这些结构性产品其实就是在打擦边球。
Which part of my comments you don't agree?
For the investor, the loss is floored. All he/she has is upside. That's what I mean by 稳赚不赔。For the bank, it's a simple structured product which can and will be fully hedged with its IB's equity desk. It's P&L is fixed regardless which direction the index goes.
1. 荷兰银行卖了个CALL (write a call contract)
2. 卖给了一个不需要CALL的人
3. 产品本身没问题(也许利润率高了些, 但不离谱), 是市场推销方面的问题
4. 卖不恰当的金融产品给不需要的人, 国内好象很普遍.
5. 老百姓在金融方面很小白, 要监管.
6. 猜测: 大概当时在欧洲有很多资金要避险. 荷兰银行要对所卖避险产品对冲. 将CALL卖给"傻钱".
顺带我小善也有好报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与楼上的观点略有不同,我认为银行方面是向客户买了个期权。客户收取期权费并承担相关标的变动的风险,客户收取的利息就是变相的期权费。按照期权价格平价公式,期权费和承担的风险是对应的。通常这类变相的衍生产品的交易链是,银行在市场上向上家出售期权,再以同等条件出售给个人客户。然而,问题在于在产品设计的时候,银行向客户支付的期权费总是低于其支付给上家的期权费,银行赚取的其实是其中的差价。于是无论标的如何变动,银行总是保赚不赔的。
当然如果客户足够幸运的话,也是可以通过此产品获利的,不过这种情况早就在设计阶段就被认定为小概率事件。统计上有种说法是小概率事件必然发生,那只有祈祷它快点发生了。
这种产品实质就是对赌,普通人想参与的话,最好事先有愿赌服输的觉悟。
产品本身没问题,但
KYC装装样子,要害部分没有充分揭示,采用虚假陈述和隐瞒的方法促成生意,这是个大问题。
对比IPO,至少形式上招股书一开头就是单列的风险说明,而不是偷偷摸摸用蝇头小字混过去。愿赌服输至少也要让客户知道这是在赌不是?
不过这招学起来也很快,保险公司的电话销售也开始推荐“存款产品”了。
你也在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