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诺贝尔2010]爱德华兹:试管婴儿荆棘路 -- 游识猷

共:💬46 🌺45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为什么那么晚才给颁奖?

78年试管婴儿就出世了,为什么要隔这么多年才给颁奖?以前颁发的生物学奖项都比试管婴儿更有价值吗?

家园 主要是这个技术的深远意义

尽管试管婴儿对不育夫妇是福音,但显然地,正常生育的普通人是感觉不到它的好处的,这可是包括了多数社会成员。

试管婴儿技术开发和推广过程中有一类副产品:多余受精卵和早期胚胎。为了提高受孕成功率,往往要多做一些,从中挑几个好的种子。剩下的有时候扔掉,很多时候深冻存放以备意外。

但是有些人由此却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干细胞。干细胞技术昭示了人类下一次医学革命:再生医学的黎明即将到来。

所以我觉得主要还是表彰他对人类干细胞这个领域所做的原始推动力贡献,而试管婴儿次要一些。

家园 引用率与影响力

这点不敢苟同。

生物上论文有的能引几万次,但数学上引用超过一百的都很少。你能说数学家的影响力比生物学家小?

医学上还是做基础研究的文章引用率高,也好吹牛,按 CNS上文章,癌症应该十年前就没问题。前几天science上又有文章又在吹找到HIV和cancer的治疗新途径,实际呢,估计是个泡泡,不过这篇文章引用率一定会很高。

回到肖的文章,肖是个外科医生,以文章引用率来评价影响力有点不妥,你能让那些外科医生做个手术就发表文章?肖是有行内的来自不同国家医生写的公开信支持,至少在目前我还是相信肖的手术还是可行的。

家园 看引用率的确是要看领域的。不同领域的不能直接比较

有趣的是,肖偏偏是在一个引用率极高的领域。你大概听说过影响因子最高的就是医学期刊的吧?连《Nature》《Science》跟它们比都有相当差距。

IVF可以认为也是外科手术的一种。Edwards的主要合作者Steptoe就是外科医生。其实Steptoe贡献不比Edwards低,要不是去世得早,共享诺贝尔奖是肯定的。

随手查了一下,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Edwards 1978年的那篇《Lancet》至今被引用846次,平均每年二十几次。而他手上有一大堆的《Lancet》、《Nature》、《Science》。

据说肖离诺贝尔奖也很近。看看他的学术成绩,可能吗?

家园 引用率与影响力?

医学涉及的范围太广,医学上如果能搞基础研究的方向,尤其做药理的引用率高。你能把医学研究与生物基础研究分开?

人工受精跟做外科手术是两回事吧,引用率高是因为做体外人工受精的基础技术,而不是研究在体内着床的技术。就手术本身,你能象做基础研究把参数变来变去就能整篇文章的?你就是想,也没那么多病人答应,医学伦理也通不过。肖的文章如果要引用率上去,就是老美的临床证实了他的手术有效,然后有一帮搞神经生物学的同志扑上去搞机理研究。前几年也是得诺贝尔奖的那两澳大利亚医生,发现H. pylori致病,没有那一群搞细菌的同志们研究机制,他们文章引用率能上去?搞应用研究本来就是文章发的少,引用率也不高。说个题外话,去看看国内以老袁为首的搞育种的科学家,按现在的引用率的标准,个个都没有影响力。不搞分子生物学不上档次呀。

没听说那个外科医生是靠发文章出名的,或者靠引用率在学术圈扬名立万的。你难道没看过报道,现在有些国内博士毕业的医生,文章发的多,职称也提的快,上手术台就是不行。手术做的好,那才有人请你。肖曾被邀请在很多泌尿的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并且去不同国家做指导手术,这也是国际影响力吧。

我只是说单凭文章引用率来说影响力是不准确的,与肖是否跟诺贝尔奖无关。要是单凭引用率来判断,诺贝尔奖不用评,单靠引用率高低发奖了。

家园 有几个概念要讲清楚

1。引用率是拿诺贝尔奖的必要条件,不是充要条件。也就是说,引用率高不一定拿诺贝尔奖,引用率低是肯定拿不了诺贝尔奖。仅从这一点来说,肖和诺贝尔奖从来都是无缘的。

2。人工受精跟做外科手术不是两回事。人工受精的过程,第一步是对女性“预处理”,第二步取卵,第三步在体外让卵子和精子结合,第四步让受精卵着床。其中第一、二、四步都是明显的外科手术的范畴。

3。“引用率高是因为做体外人工受精的基础技术,而不是研究在体内着床的技术。”这句话是错误的。Edwards不是仅在体外人工受精的基础技术上做贡献,他是在人工受精的各个环节上都有贡献,其中包括研究在体内着床的技术。游mm的这篇文章里也提到过他在体内着床的技术上的一次挫败。

4。“没听说那个外科医生是靠发文章出名的,或者靠引用率在学术圈扬名立万的。”“手术做的好,那才有人请你。”这些话只是事实的一部分。就像(一)中的说法一样,手术做得好固然重要,是必要条件,但光是手术做得好是不够的。脑子也要好才行。只有手术做得好算是“匠”(此处无贬义),不是“大家”,而肖明显是以“大家”自许的。他发明的那个弧,效果有争议,机理不清楚,别人还不能或者不易重复,你说同行该怎么评议?如果想说是因为其他人“手术做的不够好”这类话是肯定不能服人的。

家园 这里可能能提供线索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10/101013173839.htm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Oral texture perception contributes to each person's food preferences. Scientists report that individuals' perception of starch texture is shaped by activity of an oral enzyme known as salivary amylase.

家园 谢谢,好像看不大懂

不过,还是感谢你的解惑!

家园 大概是说

具体文章我也没看,瞅了一眼大概是说研究者发现口腔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有个体差别,这个差别导致不同的人对食物(淀粉)的口感不一样,从而导致各人喜欢吃的东西也不一样。这个酶在人群中的拷贝数也变化很大(2-15),而且这个拷贝数和各人的“口感”(或胃口)也似乎有直接关系。

我想这个也可能就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橘子的口感不一样原因。对相同的食物,有的人觉得偏酸,而有的人觉得偏甜。我觉得这个是酸或者是甜的感觉没有什么预示,纯粹是个体差异而已。当然,如果具体到某个人,这个人的味觉出现了大幅的改变也许能“预示”点儿什么出来。(这段纯属个人理解)。

家园 嗯,挺专业的,送花感谢!
家园 楼也偏的够远的。

我的意思不能扯到肖的文章引用率低就说没什么国际影响力,你是做faculty的,难道不知道国际会议的大会邀请报告代表什么吗,至少说明肖在他这个专业还是有点学术地位的?不能因为你觉得他的手术不可行,就彻底否认肖的学术地位。至少目前那些泌尿科医生还是支持他的研究。

回到你说的人工受精的技术,你觉得是因为大家都研究着床技术来引用他的文章导致他文章引用率高吗,明显是因为人工胚胎技术,估计后面搞什么克隆牛,羊的文章都会引用他的文章。

我都说了,如果老美的临床证明肖的手术有效,自然有一帮人会扑上去做机理。就象我前面说的,胃病之前研究够多的,但没有人联想到H pylori会导致胃病,常规的推理都是胃酸的酸性下,细菌会死掉。但是当那两澳大利亚人发现致病原因,就有人实验证实H pylori确实可以在胃酸条件下存活,并且现在怎么存活机理研究的很清楚。说实话,生物科学发展这么多年,连简单的模式生物一些生理现象都还在研究中,何况是对人,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家园 英国的科研实力很强悍

生物医学方面,英国还是很有传统的。和试管婴儿的情况相似,克隆羊从技术角度上绝对是顶尖的,影响力也是轰动的。但是克隆技术在伦理上还存在许多争议,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来证明该技术对人类和世界福祉的推动和促进,估计短期内是不会拿诺贝尔奖的。

2010诺贝尔奖,英国的大学独占了生物医学,物理学,分享了经济学,充分体现出英国基础研究的雄厚实力。在科学领域,我觉得英美同属于第一世界,欧洲以及日本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其他国家都是第三世界。非洲同学(原英属殖民地)和我说,直到90年代初期,他们最认的是英国的大学,当时的政府奖学金是定向英国的,90年代中后期他们的政府奖学金才改到以美国为主。

个人以为,英国包括欧洲的科学研究很多时候更能体现出基础性有深远影响力的思考,而美国的科学领域仿佛是技术流为主,更强调高新技术这些“蛮力”,更烧钱。就象是欧美的电影,有文化和没文化区别还是很大的。

家园 无可奈何日落去--伟大英帝国是过去的辉煌

科研也就是走博物馆了.

家园 游少侠的文章总是那么给力。

潜水学到不少生医常识。游妹的文字好玩啊。

家园 这个科普做的好,顶个

没折磨过老鼠,果蝇,线虫,但被水稻深刻折磨过的小白飘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