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黄万里先生与三峡 -- meokey
没有主持修建任何一座水库,做的水利工程也排不上号 这是他的短板里边的短板加上后来在国外给江core发三封信, 怎么可能招人待见?
另,钱宁是水科院的吧? 谢鉴衡院士是张瑞瑾的学生
早期作泥沙的还有 沙玉清,其子沙际德子承父业
真正做过黄河泥沙水道试验的中国人,只有 李赋都
德累斯顿工大 TU Dresden的 H. Engels20世纪30年代给中国做过黄河河道动力学实验, 放狗就能查到
=======================红字部分的分割线========================
沉积岩成岩过程:
破碎作用——没有问题。根据你引用的“它的物质来源可以是任何岩石的风化物”,其中应该包括喷出岩。喷出岩也可以被风化,氧化,水解水合等等多种风化作用。
搬运作用——风化剥蚀作用的产物能沉积下来即可。被风化的喷出岩碎片应该不会拒绝被搬运
沉积作用——成岩物质沉积下来了,不会到处乱跑了。这点风化的喷出岩碎片也能够做到
成岩作用——经过压固脱水胶结(重结晶)作用成岩。这点似乎也没有问题
也就是说,喷出岩最终变成沉积岩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只是中间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风化破碎过程而已。
同样,喷出岩最终变成变质岩或火成岩也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喷出岩可以变成任何能够碎成卵石的岩石。
而黄老说“经地质历史上地形的升降与来回滚动”,我觉得就是这个变的过程。如果你不同意的话,能不能给我一个猜测黄老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不过说实话,我也不理解为什么黄老要说喷出岩。既然他考虑的是在大尺度的时间范围内的地形演变,而岩石循环可以在任何岩石之间进行,那么什么岩石最终变成卵石其实不是个很大的问题。
=======================蓝字部分的分割线=========================
对于蓝字
至于由于地形升降导致石头滚动是否均匀,因为实在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我也不知道。不过相对于水利局卵石的来源是“宜昌1000km以外”而言,肯定是均匀了很多,呵呵
===========================分割线=============================
===========================分割线=============================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请问,从地质地貌学角度拍砖的大家,都是什么论点?
专业人士谈不上,也不知道风从何来。只是这个错误太让人纠结,不平则鸣而已。
这个属于小学语文的错误,当然也懒得去纠正了。
他做的水利工程斗爷20世纪50年代前做的就超过了
黄万里教授家境优越,在同时期大拿中,学历在前5,但是他的眼界与眼光注定只能拿黄河三门峡水电站唠唠叨叨了。。。。
严格的说,我同意。不过考虑到措辞上的不严谨,只要长江中的卵石种类不是以喷出岩占绝大部分的话,我同意这个说法。
火成岩(侵入岩+喷出岩)卵石连提都没提!
我是否可以宣布你同意“黄万里关于长江流域卵石成因的假设是错误的”了?
=========================分割线==============================
沉积岩成岩过程:
破碎作用——没有问题。根据你引用的“它的物质来源可以是任何岩石的风化物”,其中应该包括喷出岩。喷出岩也可以被风化,氧化,水解水合等等多种风化作用。
搬运作用——风化剥蚀作用的产物能沉积下来即可。被风化的喷出岩碎片应该不会拒绝被搬运
沉积作用——成岩物质沉积下来了,不会到处乱跑了。这点风化的喷出岩碎片也能够做到
成岩作用——经过压固脱水胶结(重结晶)作用成岩。这点似乎也没有问题
也就是说,喷出岩最终变成沉积岩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只是中间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风化破碎过程而已。
同样,喷出岩最终变成变质岩或火成岩也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喷出岩可以变成任何能够碎成卵石的岩石。
而黄老说“经地质历史上地形的升降与来回滚动”,我觉得就是这个变的过程。如果你不同意的话,能不能给我一个猜测黄老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我强调的“直接”,意思是喷出岩卵石,不可能在卵石形状下内部岩性发生变化变成沉积岩卵石。
既然你也承认喷出岩变成沉积岩要以“碎片”的形式被搬运,而且沉积过程中“不会到处乱跑了”,而且要“压固脱水胶结(碎片被胶结在一起形成整块岩石)”,那单个的喷出岩卵石有可能在“来回滚动”中变成沉积岩卵石吗?
先回复这些。
问题的关键是“卵石在整个流域趋于均匀分布”这个假设!如果分布不均匀,他就不能用小流域的卵石量去估算整个流域的卵石量。这是问题的关键!
而要假设卵石均匀分布,就需要在卵石成因上做文章。如果卵石是河岸风化崩塌破碎形成,那就只能产生于下切河段的河道里,不可能整个流域均匀分布。
但如果假设卵石是岩浆顺断层裂缝喷出地表,由于断层裂缝的分布比河道要随机得多,从随机地点“喷出”后在地表“来回滚动”的“卵石”,自然就可以宣布“趋于均匀分布在整个流域”了。
所以,“均匀分布说”是其统计方法的根基,而“卵石喷出形成说”又是“均匀分布说”的根基。
“先驱者”不过是先行一步而已,未必所有先驱者都是行业翘楚。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但孙中山的业绩如何呢?
我没说黄万里“不懂地貌学”,我只是说他的“卵石成因说”是错误的,而且我有充足的证据。
莫非先驱者都是神仙,不可能犯错?
再说,水文地貌学只是整个地貌学的一个分支。他在水文方面也许钻的很深,但在地貌学的其它方面就未必了。长委水文局反驳黄万里这样的水文先驱者,看来这些人是真的不懂水文学了。
"岩石中的溶浆"和"岩石中的熔浆"之间的差别,黄万里教授应该不会认为"这个属于小学语文的错误"。
这句话真的引自黄万里教授原文?有些不敢相信黄万里教授会让这样的低级错误发表出来。
有没有拿得出手的项目晒一晒?
也许你可以直接指出:岷江都江堰,涪江平武江油间,宜昌黄柏河口, 大渡河龚嘴水库,这些黄用以计算的基准地区,其平均卵石分布于三峡库区流域有多大不同。
原理你讲的很透彻浅显,不过我看 meokey 的帖子中,关键计算是这个过程。而像我这样的一般读者,通过你的帖子模糊懂了一点原理,自然史善莫大焉,但难以直接套用在实例上。我想问下,是否以上数地,其卵石多是“史前卵石”,又或是其下切程度与三峡库区流域有极大不同?按照你的帖子,这两点应是黄的计算无法成立的主要原因。
铁手能否改进一下“引用”的功能,使其能多层引用?现在的单层引用太不方便了。
由于西西河不支持多层引用,我只好把黄文加粗以示区别:
它们可从流域各处喷出,经地质历史上地形的升降与来回滚动,趋向于较均匀地分布在流域里
我认为应该结合下面这段话来看,因为蓝字是总结的一部分
我国地形这些总的演变情形,先则东高西低,继而改为西高东低,又全面各地不均匀地抬升或沉落,不排除其中出现一些不规则的局部升降
也就是说,形成卵石的岩石,甚至卵石本身,由于地形的演变升降而“来回滚动”,最后“趋向于较均匀地分布在流域里”。地形升降可以使得石头由于重力作用而来回滚动,也可能是被改变流向的水流冲击来回滚动。因此
这些现象可以解释为什么全流域高地和河谷都铺满着大小卵石,了无规则
我觉得要弄清这个问题,你需要明确一些时间观念。地形升降变化的时间跨度是以亿万年计算的,而岩石风化的时间跨度多则几千年,少则几年。埃及狮身人面像,经过几千年的风化,现在已经面目全非。几百年的乐山大佛,经过流水和植物的侵袭,也早已不复当年模样。一块喷出岩,从喷出到风化为细小颗粒,根本不可能经历“因地形升降而来回滚动”的过程。既然你也同意卵石在运移过程中会磨损变小(因为黄万里也不否认),那么岩石碎片从风化塌落到被搬运至沉积地,也就只能是一个单程旅行。根本来不及等到下一次地形升降的变化,大多数岩石碎片就已经破碎、磨圆、变小、成沙,粉身碎骨了。一部分没有磨碎的卵石随着泥沙沉积下来,一般也会经历沉积和胶结过程形成新的沉积岩,而等不到下次地形升降时依然以卵石形态往回滚动。
由此可见,卵石“随地形升降而来回滚动”是不可能的。绝大多数卵石没有那么长的寿命,滚动只能是单程旅行,而不是往返旅行和周游世界。因为卵石没有“来回滚动”的机会,也就不能以此推断它们“趋于均匀分布”了。
========================分割线================================
非也。山坡崩塌一次,岩石碎片如果堆积在坡底,整体坡度就会变缓,如果坡底的堆积物不被水流冲走,山坡就不会再崩塌了。正是水流下切的作用导致山谷坡度加大,才会引起崩塌。
山体和河谷不是一旦形成就永远不变了,它们一直在演化的过程中。水流冲刷下切是山体崩塌力量的积蓄,而崩塌就是一次力量的释放。整个河谷地貌就是在这种反复的冲刷、下切、崩塌、下泄、堆积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继续演化的。
========================分割线===============================
这个理解有些不可思议。
这是他的原话:
多为细粒
,可以一泻千里,不沉河底。这就是水土流失,是下游洪积平原的原料。它们不参与造床,在筑坝后库内流缓处沉积。部分随流出库。难道我又误解了?
你这句话第一不符合黄万里关于卵石成因为“溶浆喷出+来回滚动”的解释,第二否定了黄万里说沉积岩风化后“不沉河底、不参与造床”的说法。
黄万里至少没有自相矛盾。他只承认卵石为喷出岩,因此说沉积岩只能变成细沙不沉河底。
但你到底不同意什么呢?是不同意卵石只能是喷出岩?还是不同意沉积岩直接风化变细沙不沉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