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萧条到繁荣,再到萧条 -- 西瓜子

共:💬2898 🌺24009 🌵2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4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会连确认都没做就直接用吧?
家园 本来想把数字也用上的

找了好久没有找到网上资料,所以仅仅把国家名字写上去了。

事实上,瑞典、丹麦等国也都致力于国家的工业化,然而以前没有多少人注意,我也一样。

掌握的资料少,所以我只在文末提一下,而不敢展开讨论。

家园 西班牙的主要资产还是美洲吧

荷属东印度好像主要对手一直是英国,而且势力一直很大,直到荷兰被拿破仑消灭。荷兰和西班牙毕竟有领土之争,所以历代的领袖首要任务就是打压西班牙。

家园 请教瓜子兄,殖民地贱卖原料,用什么来购买昂贵的工业品
家园 更多的原料

我没有多少资料可以佐证,但是可以做推论。

列强是不会任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起来的。这点,从英国对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限制可以得知。

另外,在美国独立后,英国人还力图控制美国经济发展的方向:竭力变美国为英国经济体系中的附庸。

尤其是在南北战争中,依附英国经济、为英国工业提供原料(如棉花)的南方邦联,得到英国巨额军火和其他各种援助的事实,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没有工业的殖民地,同时被迫接受英国对其疯狂的倾销。作为唯一的支付保证,就是提供更加大量的原料,以对应英国人输入的大量工业品。

我的推论是,殖民地原料总是有限的,永远跟不上英国人工业增长的速度,所以,迅速增长的英国工业品,需要更多的原料作为支付手段,来充当其利润或者回报(Profit,或者Return)。

在现有殖民地潜力挖尽之后,英国人就被迫去抢占更多殖民地,并且以其原料,作为扩大再生产的支付保证。

家园 从天涯追过来的,天涯更新太慢啦

RT,感谢楼主介绍这么好的一个论坛。

家园 两极分化是答案

如果殖民地的财富成平均分布的话,那么谁都买不起相对昂贵的工业品,但是,如果财富两极分化的话,那么总有一些富裕的人可以买得起。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既有流离失所的难民图,也有纸醉金迷的大上海,就是明证。

所以,好的掠夺对象都是向中国或者印度这样的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在这个地方制造两极分化,同时也制造出产品的市场。只是大多数人就苦了!

家园 嗯,老兄说的有理

所以,土鳖现在缩起脑袋来,在耐心地等机会呢。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看好新疆类的股票——至少在吉尔吉斯有异变之前。

家园 不同意

大上海那帮富人,消费不了国外的工业品,他们人数少,用不了那么多。

老兄详查。

家园 瓜子兄,你觉得一个厂商会在商品得不到支付的情况下,

会要那么多原料吗?

马克思在《英中条约》说:

“1843年、1844年和1845年,当(中国)北方各通商口岸刚刚开放的时候,我们国内的人兴奋若狂。设菲尔德一家有名的商行向中国运去了大批餐刀和餐叉,并表示它准备给全中国供应此类餐具…… 这些商品的卖价几乎抵不上运费。一家著名的伦敦商行向中国运去了大批钢琴,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刀叉和钢琴的遭遇,毛织品和棉织品也遇到了,不过形式没有那么显著…… 曼彻斯特在各通商口岸开放的时候盲目地做了一番巨大的努力,这种努力归于失败。从此以后,它就冷漠消沉,听天由命了。”

家园 这个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彻底摧毁中国的小农自给自足的经济之后,才能逐渐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再说,弄些钢琴来,文化差距太大了,这也太离谱了吧,谁会买啊,呵呵。

所以,教科书上讲,中国是一步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而且被控制的程度是逐渐加深。

对于被列强完全控制的殖民地,情况对他们来说,就不会这么“糟糕”了。

家园 土地承载力给个大概人数的限制

制度本身也会对人数产生影响。要看哪个因素为主!

土地承载力实际上就是农业生产力,它应该能够决定大数,制度决定小数。比如土地承载力能够达到1个亿,那么制度可以影响一两千万的变化。

家园 讨论-继续和瓜子

我觉得掠夺和剥削的方式从古至今经历的变迁是:

1. 我的是我的,你的也全是我的。例如奴隶制,例如日本式的传统侵略,谋求对对方的完全控制权,生杀予夺全看主人的需要甚至心情。

2. 我的是我的,你的主要财产和所有剩余劳动成果是我的,谋求压倒性控制权。比上面是一个进步,例如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以及殖民主义,殖民地被控制和剥削,但殖民者通常并不会故意搞死殖民地,殖民地对他们是奶牛,只要产量高,不是不可以多留下一些东西。这一套干的最成功的是英国,细水长流而不是敲骨吸髓,给殖民地留下的多一点也有益于其忠诚。另外培养其上层阶级/民族,使一小部分当地人和自己成为利益共同体,以蛮夷制蛮夷。

3. 我的是我的,你的劳动成果主要部分也是我的,谋求控股权。类似老板和雇员,也就是当今美国统治下的秩序。这种关系相对前两个更加平等,雇员也可以有自己的意志,但是实际上饭碗是老板发的,自由意志是很有限的。在这个体系下主要劳动成果由于分工的关系也是属于老板的,雇员干的好可以加工资,但是雇员工资上升远不如老板利润上升,或者挣得多了就被老板以市场的“公平”方式洗劫一次。

中国的秩序会是什么呢?从历史的角度看,分配秩序中居于统治地位的一方在面临其他竞争者/其他竞争者要挑战现有统治者,需要争取打酱油的弱势者们,必须让出更多利益,演变/新建立一种更平等的秩序,否则王位不保/挑战失败,因为对弱势者们来说分配秩序不变他们中的大多数就没必要跟着折腾。所以中国对美国发出的真正挑战必须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秩序的一定程度的改变,让弱势国家看到希望,否则就老实呆在美国体系里给人家打工。考虑到中国的实力不可能成为全球帝国,可行的方向大致应该是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在小圈子内实行更平等的政治经济秩序,做一个落手落脚和其它人一起奋斗的实干型老板,员工持股(共同从圈子的发展中受益,当然自己肯定是最大份额)。这个国际秩序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像后工业时代的创业科技公司?我觉得作为分配秩序,大的和小秩序都是时代的产物,奴隶社会不会有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分配秩序,更平等的分配秩序也必须建立在后工业时代,不然就是刻舟求剑。

瓜子刚写到英国体系的成就,我就跟着总结一下英国的成功。我认为一个成功的全球时代国家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1. 成功的正循环,即可持续性地增强国力。这个国力不仅是钱的问题,如同荷兰虽然有钱,但是全支援其它国家的成长了,就算它从这种成长中收获了金钱却扼杀了自己成长的空间,同时自己的经济并没有同比例的增长。

2. 独立的地位。现实的日本是反例,有玻璃天花板,可富不可强,做的再好也是为他人做嫁衣

3. 优化的策略。一战的德国是反例,不得不两线作战生生把自己耗死。

英国的成功因素,除了进入吸收殖民地养料的正循环之外,还有就是完善的金融系统(金融就是借钱,就是杠杆,这对体量不大的国家尤其重要),正确的策略(以海制陆,扬长避短/以夷制夷,吸收当地买办/远距离平衡,四两拨千斤)。注意到英国的顶点维多利亚时代恰好就是所有殖民地瓜分完的时代,可见作为一个扩张性体系,没有了扩张余地就必然衰落。

荷兰在独立后也进入了工业贸易的正循环,但是它的缺陷在于地缘政治太差,挨着法国,丛林法则的时代一个强国旁边有一个富有的小国,发生什么还用说么?荷兰海军再强,法国是个内陆型经济体,后来英国在英法争霸时封锁法国海岸却无法短时间让法国屈服,之前的荷兰也做不到,如果安全受威胁,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实业资本怎么青睐荷兰?而金融资本方便好多,所以荷兰会成为金融商业之都工业却无法与之媲美。

法国的问题是稳定的封建既得利益集团阻碍资本主义(葡萄讨论过英式地租法式地租,详细深入);王权太强,则资本是政治权力的奴仆,也不可能成为资本的头号选择(怪不得说法国是欧洲的中国人,我认为再来一次中国也不可能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王权太强就容易赖债,所以缺乏英国一样有力的金融体系在战时数倍放大国力;没有最优化的策略,老是四处招惹不懂得统一战线,每次都要同好几个敌人在好几条战线打。

德国如果继续俾斯麦的策略本来可以更强,但是急躁的策略和德意志孔雀的病态葬送了好牌。

写得太长了会喧宾夺主,打住

通宝推: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同意,老兄讲得非常明白了

对荷兰、英国的分析,俺完全同意。

对剥削方式的变迁,俺认为非常到位,而且老兄说的中国的选择,也是中国目前自觉不自觉在做的事情。

对于一个成功体系的构建,我只注意到了第一点(正反馈循环),却没有想过后面的两点。

我下面的内容,基本打算按照这个思路来写,呵呵。

家园 一个新问题

呵呵,小弟也没有具体的数据,只是一种感觉。

兄台大才,我读后受益匪浅。我另有一个问题,你觉得美元是不是极大的超额发行了呢?如果是,为什么不担心有通货膨胀呢?美国又没有什么策略去限制这种潜在的通货膨胀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