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萧条到繁荣,再到萧条 -- 西瓜子

共:💬2898 🌺24009 🌵2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十三(七)、英国模式——为什么是英国?(更新至9.18)

英国的崛起,是伴随着英国工商业、尤其是工业的崛起的。

而英国工业崛起的背景,则是西班牙霸权的副产品——美洲白银黄金对英国工业的支持作用。

瓜子此前已经反复说明,美洲的金银,经西班牙人一倒手(尽管这个过程的实现,可能七拐八拐才能完成),就变成了购买英国工业品的硬通货,流入英国,变成了推动英国工业进步和国家产业升级的动力。

而英国工业持续不断进步和升级所必需的源源不断的、持续增长的“有效购买力”,即是由不断增长的美洲金银流入提供的。以金银为外在表现的持续百年的信用扩张,为英国工业的崛起提供了原动力。

如果我们抛却一切中间步骤,排除其他国家的因素在内,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

西班牙掠夺美洲金银——>以金银为支付手段,购买英国商品——>英国商品卖出,获得金银——>英国工商业者获得利润(以金银为表现形式)——>扩大再生产——>生产更多商品——>西班牙人继续以金银购买英国商品——>……

如是,我们即可看到,只要西班牙人继续从美洲获得金银,则(以英国为代表的)商品生产国的正反馈循环就不会停止,上述流程图会一轮一轮不停地循环下去。

在整个循环过程中,英国工商业水平、国家产业结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者技能等等方面,都会不断得到改善,从而使得英国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加强。

事实上,我们只要稍加思索就能明白,在这个循环中,英国人付出的是劳动和劳动成果,换来的却是国家崛起的美好前景——而且,这个前景真的实现了,西班牙最终倒在了大英帝国的脚下。

而这个完美的循环,最终将必然导致盎格鲁撒克逊人历史性崛起的伟大荣光。

然而,有那么一小撮不识相的英国小愤青就是不知死活——他们竟然不知道感恩!简直是反了天了!

固然,在英国取代其他一切国家成为霸主的百年以后,在上层分子发了大财并且稳定保有财富的同时,英国百姓仍然普遍贫穷,战时还要上前线当炮灰(比如一战的百万炮灰,以及此前此后无数次争霸战的无数炮灰)——这一切都是事实。

然而,这帮小愤青就不能从民族大义考虑一下,舍小家,顾大家,舍弃个人的享受,顾全整个国家的大局么?

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这样的:即使他自己吃糠咽菜,即使他自己不能为妻儿老小弄一个遮风挡雨的小窝,即使他缺乏一切保障,即使他被贵族们耻笑为象屁一样的贱民,即使他在拜金至上的社会现实面前毫无做人的尊严,但是,一旦想到英格兰民族伟大崛起的光荣,他就应该忘却一切不如意,而为了崛起而奋斗、而献身、而甘于当炮灰。

写下《雾都孤儿》之流的大毒草、恶毒攻击大英帝国伟大之工业革命的愤怒青年狄更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幸亏狄某人生得稍晚,如果生在英国靠了遍布全国的血汗工厂而奋力挣取西班牙黄金白银的时代,这厮必然不知道写出什么东西来攻击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女王和王国政府了。

所以狄某人这类的英国愤怒青年就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这帮人唯一的兴趣,就是对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抱有阴暗的不满情绪。用袁大总统的话来说,就是“除捣乱外无本领”。

相反,简·奥斯汀小姐以细腻的笔触,热情歌颂了乡村灰姑娘伊丽莎白和五万镑身价的达西先生纯洁无暇爱情,从而衬托出了王国崛起的和谐本质——象简·奥斯汀小姐这样的爱国青年,才是王国政府的精英和柱石。所以,正如俺们所能看到的,正派的文学青年和王国宣传部门,就是要多多写写花前月下,多多歌颂王子青睐灰姑娘一类的爱情故事,多多赞颂靠了勤劳就能致富的神话传说,多多弘扬正气,要多多歌颂伟大的时代,歌颂王国政府和女王伟大的决策,要多多想想伟大的英格兰崛起之后的荣光,要隐恶扬善,不要心理阴暗,到处找王国政府的茬。

然而,事情的继续发展,证明岛夷之国,就是鼠目寸光。

英国当局光盯着西班牙人的财宝,却不顾自己产业升级尚且有待努力的现实。他们羽翼未丰,却忍不住跳出来,挑翻了西班牙人的霸权。——这点,显然缺乏政治智慧:很明显,最理智的做法自然是老老实实、作出可爱无害小白兔样,躲在西班牙人身后,用廉价消费品换取其源源不断的金银,然后开动《泰晤士报》、《镜报》,开口“和平”、闭口“崛起”,那该有多么受人尊敬,多么让各国爱好和平人士放心!所以说,傻帽英国人,就是没文化、没修养,真是让国际友人伤心。

事实也惩罚了英国人:英国人为打垮西班牙霸权出了全力,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打垮了“无敌舰队”。然而,继之而起掌控全球经济贸易体系霸业的,却不是英国人,而是荷兰人。

所以出现这个悲剧性的结果,原因无他,荷兰人资本更加雄厚、军事力量更强。虽然英国人也组织了东印度公司,但是当日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资本达到英国同行的数倍【1】;而海军方面,克伦威尔掌权之前,荷兰海军实力超过英国海军加上法国海军的总和。所以,西班牙人的遗产几乎尽数落入荷兰人之手,决非偶然。

英国人的外号“约翰牛”却不是白叫的,眼看为他人做了嫁衣裳,“约翰牛”的牛脾气上来了:既然商业方面竞争不利,英国人索性耍赖,在大办海军的基础上,使出最后的杀手锏——战争。

我们翻过历史,就可以看到1652年后的半个世纪中,英国人针对荷兰霸主地位的战争从未间断,在三次“英荷战争”之后,荷兰殖民帝国的荣光逐渐褪下,慢慢让位给大英帝国。

英国人连续解决掉西班牙和荷兰这两个霸主后,刚刚舒了一口气,忽然发现形势不对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循环被打破了。

原来,瓜子在前文提到的英国经济正循环的起点和推动力——西班牙霸权掌握下的金银——随着西班牙霸权的崩塌,变得不确定起来。

这个“不确定”,表现为英国人不必一定要从西班牙人手中以商品换取金银,而可以自己去“弄”来金银。

而且,西班牙和荷兰的霸权崩塌后,英国海军和英国商人可以绕过他人的阻挠,直接将触手伸向世界各地;同时,其所获取的财富,其主体也并非仅仅限于金银了。

基于这些新变化,英国人迅速升级其经济循环的模式,这个模式也是瓜子在此前曾经提到过的,这里详细将流程图表示如下:

殖民地提供原料(M1)——>宗主国资本(C0)组织生产——>产品返销殖民地——>获得利润或者回报(R1),宗主国资本增殖,变为C1(C1=C0+R1)

至此,第一轮循环完成,然后马不停蹄,驴不歇脚,第二轮循环开始:

——>增殖后的宗主国资本C1——>获得殖民地更多的原料:M2(M2>M1)——>宗主国资本(C1)组织生产——>产品返销殖民地——>获得利润或者回报(R2),宗主国资本增殖,变为C2(C2=C0+R1+R2)

至此,第二轮循环完成,然后马还是不停蹄,驴也自然不歇脚,第三轮循环开始:

——>再次增殖后的宗主国资本C2——>获得殖民地较上次更多的原料M3(M3>M2)——>宗主国资本(C2)组织生产——>产品返销殖民地——>获得利润或者回报(R3),宗主国资本扩大,变为C3(C3=C0+R1+R2+R3)——>……

至此,第三轮循环完成,然后马蹄继续如风,驴脚也继续不歇,第四轮循环开始……直到马和驴子都累死了,循环也不会停止,而直到第N轮循环,且N无限趋近于∞(无穷大),此时,宗主国资本第N次扩大,变为Cn(Cn=C0+R1+R2+R3+……+Rn)

需要说明的是:

1、初级产品,或者原料(Material)用M来表示。第一轮循环中,殖民地提供的原料总量用M1表示,第二轮循环中,殖民地所提供的原料总量,用M2表示,且M2>M1……同样,第N轮循环中殖民地提供的原料总量Mn>Mn-1>……>M2>M1。

2、资本投资回报,也就是利润或者回报(Profit 或者 Return)用R来表示。当第一轮循环完成后,利润或者回报为R1;第二轮循环完成后,利润或者回报为R2……自然,第N轮循环完成后,利润或者回报为Rn。

而且,这个回报(R),其外在表现,是各种货币形式(金银或者信用货币);然而究其本质,却是来自殖民地的初级产品,或者原料。这点非常重要,不理解这点,就无法理解英国人为何要四处抢占殖民地,掠夺其各种资源。

而且,我们根本不要替英国人担心这个回报(R)实现不了:英国人会用大炮来推销出它的全部产品。

瓜子昔年曾经看到《Reader's Digest》上讲,最牛的推销员能够成功把梳子卖给和尚和秃子,年少无知的瓜子对此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瓜子见多识广,变成了不再纯洁的老油条,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卖梳子给和尚和秃子,这算什么本事!人家英国人能把大批冰鞋“卖”给两百多年前的巴西热带地区!——这才叫本事!

3、宗主国资本(Capital),用C来表示。初始情况下,宗主国资本用C0表示,第一轮循环完成后,资本增殖变为C1,且C1=C0+R1;第二轮循环完成后,资本增殖变为C2,且C2=C0+R1+R2;……自然,第N轮循环完成后,资本增殖为Cn,且C2=C0+R1+R2+……+Rn。

如是,我们便会发现,随着殖民地供应的原料(初级产品)的一轮一轮扩大,资本也在一轮一轮增殖;或者说,资本增殖的过程,就是殖民地原料(初级产品)供应扩大的过程。

仔细分析这个循环体系,我们会发现,在这个循环中,存在着两个交易主体:殖民地和宗主国——群众起哄:这不是废话嘛!于是板凳、臭袜子、西红柿、臭鸡蛋齐飞,瓜子立马浑身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都齐了。别急,别急,听灰头土脸的瓜子慢慢说下去:

殖民地——它所能提供的,是原料、能源、矿产等等初级产品,或者,请允许瓜子偷下懒,用“原料”二字来全部代替。宗主国提供的,则是工业品。

众所周知,原料售价极低。尤其是双方交易的体系完全被宗主国控制的情况下,这个售价更是被尽力压低,以使得宗主国可以付出尽量少的代价来获得原料。

而反过来,宗主国提供的商品,则属于众多经济学家鼓吹的所谓“高附加值商品”。换句话来说,这些商品,相比于原料(或者初级产品),其售价远远高得多。

××××××××××××××××××××××××××××××

瓜子在这里插句题外话:1980年代的“高附加值产品”如彩电、冰箱等等,等到中国能够生产之后,就变了“低附加值产品”,再也卖不到高价,真是奇哉怪也!当然,这样也难不了美国留学回来的经济学专家——他们会搬出另外一个名词来,叫做“供需关系改变”。瓜子心里早就有准备了:反正他们永远是有理的,瓜子也懒得跟他们较劲。)

××××××××××××××××××××××××××××××

于是,为了维持瓜子所说的循环,殖民地的原料(或者初级产品)就需要以数倍、数十倍于工业品的量参入这一循环中,以对应宗主国送来的工业品。

而且,我们千万别忘了,这些工业品是英国老爷们“”给你的,不是送给你的,要按照“等价交换”(等价交换?谁的等价交换?!)的原则,拿宗主国需要的东西来换的。

讲到这里,本来就不耐烦的JY们自然要撇撇小嘴,然后不屑地说:“买不起,就不买嘛!又没有逼你买!”

错啦!完全错啦!宗主国强行送来的,你不买也得买。

别上火,瓜子有证据:《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里面写得清楚,“……英国人就迫不及待地向……木材丰富的巴西出口……棺材,向他们的热带沿海地区出口毫无用处的冰鞋,向仍无纸币的国家出口高级钱夹。”

或者,我们只要找出小学课本或者文学典籍,读一下《多收了三五斗》、《春蚕》这些文章,就会发现,中国即使粮食、蚕茧大丰收,根本不需要进口的情况下,也必须要陪着笑脸收下洋大人们用“外洋大轮船”送来的洋米、洋面和蚕丝——同时必须将洋大人们看中的东西(资源、原料、能源等等)乖乖奉上,好让洋大人们作为资本的盈利(Profit, or Return)拿去,以便他们回国后扩大再生产。这样,下次才好继续把更多的商品“恩赏”给中国,跟中国进行“贸易”。

日本电视剧《阿信》中,日本导演用极其煽情而自虐(日本人的风格)的镜头,描述了少年和青年时期的阿信,作为贫农雇农子女,曾经遭受的苦难。然而,有谁知道,他们的产品如大米蚕茧等,至少还能强行“卖”到中国去,换回本国工业资本扩大再生产所需的原料;而且,这些苦难的日本“阿信”们,终究还能在东京或者伊势找到工作——或者梳头、开酒馆、卖鱼(阿信自己),或者做日本军方代理商(阿信的丈夫龙三)。

然而,海另一边的中国百姓呢?他们的苦难,却是无穷无尽、越来越深重的。因为他们陷入的,是一个纯粹的恶性循环和永远不会逃脱的噩梦——他们的产品,卖给谁?

JY们如果生活在当日,对于如此荒唐的进口和贸易,牙缝里只要敢崩半个不字,瓜子敢保证,他们立马就能尝尝流血和死亡的滋味。——需要说明的是,瓜子给出的例子稍稍有所差池:当日的中国和1820年代以后拉美各国,名义上还是独立的,所以只能算“半殖民地”,而非命运更加悲惨和更加痛苦的殖民地。

话题转回来。

如是,我们很容易推断出来,宗主国会非常热心地“帮助”殖民地开发矿产资源,事实上他们也是这么干的。我们回头去读中学历史中的描述,就会发现《辛丑条约》中关于修筑铁路、铁路沿线驻军以及沿海非军事化的条文格外扎眼——其目的和个中奥妙就在于此:无非为了更好控制资源,以及保证资源的“安全稳定”输出罢了。

然而,无论宗主国如何“努力帮助”,现有殖民地的资源、能源、原料都是有限的,所以,宗主国无限供应的商品,总会碰到其对应物(殖民地初级产品,如能源、资源、原料等)的有限供应这个瓶颈和天花板。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扩大殖民地的规模,将更多的殖民地控制在手里,就是宗主国资本增殖的唯一选择。

于是,一个不同于西班牙霸权时代的完美公式,由英国资本、英国决策者忠实执行下去:

武力抢占更多殖民地——>殖民地扩大——>更多殖民地初级产品供应宗主国——>宗主国资本生产更多商品——>商品返销殖民地——>换取更多初级产品——>宗主国资本获得收益,实力增强——>强行控制更多殖民地——>循环无限进行下去……

换言之,殖民地的扩大,将会为资本的扩张提供必需的“有效购买力”;继而,扩张的资本,也会有更多的本钱,来致力于控制更多的殖民地。

于是,一个完美的正反馈就此建立起来。

它,将推动英国资本一轮一轮扩张下去,直到全球“值得殖民的土地”全部变成英国人的殖民地。

事实也是如此发展的。

我们回望西班牙霸权崩溃后的世界经济史,发现霸权的继承者——英国人的成功模式,从资本增殖层面和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不过就是非常简单的公式而已(瓜子已经在上文中给出)。

然而,这非常简单的公式之成立,却是需要无数讲得清楚和讲不清楚的先决条件的。这些条件综合起来,笼统来说,就是两个词:“高回报、低风险”——资本的唯二的要求。

事实上,与英国同时的工业国,并不止一个;利用西班牙金银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对手,自然也不会只是一两家。然而,在所有的竞争者中,只有英国成功完成了资本增殖的正反馈循环体系的建设。

所以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英国,而非荷兰、法国、瑞典、丹麦或者德国——它们都是这场竞争中的失败者。

××××××××××××××××××××××××××××××

一些额外的说明:

对于英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我们需要将其分类分级别,然后加以分析:

受到最残酷待遇、因而最惨的一类,就是印度、加勒比和非洲殖民地了。

以印度为例,英国人最为人知的“漂亮举动”,就是先摧毁其手工纺织业,然后将其棉花等原料运到英国,纺织成棉布后,返销印度。这个算是英国人操作的典型案例了。

18世纪末期失去北美十三块殖民地,对于英国殖民体系是个巨大的打击;而1865年美国内战后,美国南方经济由面向英国作为英国原料供应地,转为面向美国国内市场,为美国本土工业服务。这两个大转折发生之后,英国殖民帝国的重点就转向了印度。

所以分析印度是个重点。

对于印度发生的事情,除了棉花方面外,英国人还强迫印度人减少粮食种植,而大量种植鸦片,低价收购(低价?恐怕一点钱也不付),然后卖到中国去,换取中国的白银。

至于粮食,英国人还会继续做文章:灾荒年间,英国人屡次囤积居奇,因而屡次造成印度的大饥荒,死亡者动辄数十万、上百万,这些都是书上能找到的。

其实,英国从印度和非洲、加勒比殖民地掠夺原料,会给印度人和非洲人钱么?呵呵,我说低价获取原料,恐怕都是夸张呢。

第二类殖民地,为加拿大、澳洲、以及独立前的作为美国前身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

比起印度一类殖民地来,这些殖民地的居民主体,是盎格鲁撒克逊种的移民。因而,这些殖民地作为“自己人”,英国人手下留情得很呢。

实际上,他们用文明得多的方法,柔性控制。英国人的战略目标,只要求维持这些殖民地原料供应者的地位。

所以,在很多次要问题上,英国人会作出妥协。

praising老兄提到的帝国特惠制等等贸易体制,其中一个重要支点,就是维持殖民地以原料供应英国的地位,而同时英国要独占、垄断殖民地工业品销售市场。

第三类,就是如中国这种各路列强都未能实际控制、因而列强在其内激烈竞争、竞相抢占市场的半殖民地(类似的还有土耳其)。

事实上,包括英国人在内的列强在这类半殖民地卖商品的时候,多少带着低价倾销的味道——当然,土耳其的情况如何,我不太了解。

我们看《多收了三五斗》,里面就是列强对中国低价倾销其“过剩”农产品的例子。

【1】英国人在1600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致力于争夺东方利益。而两年后的1602年,荷兰也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然而,后来者在募集股份的最初一个月内,就得到了总数达6424578荷兰盾的资本,这个数字是英国同行的10倍。(具体情况参见:《历史上的投机事业》64页,彼得·马丁(Peter N. Martin),布鲁诺·霍纳格(Bruno Hollnagel)著)——据说,股本中甚至包括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长的女仆的100荷兰盾——她把房子卖了。

通宝推:金口玉言,唵啊吽,快乐是什么,李根,非吾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