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美的科研体制 – 美国篇 -- 穿越

共:💬115 🌺28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中美的科研体制 – 美国篇

美国的科研体制还是比较五花八门的。大致可以分为高校,研究所或国家,州立实验室,和公司里的科研团队三大类。

十年前穿越在纽约听到过一个报告, 说美国博士毕业十年后大概只有百分之十几的人能在美国的高校里拿到教职,现在可能也差不多。美国的教职分为助教 (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正教授(full professor)。助教一般是高校里最悲惨的一族。他们要做科研,评终身教职(tenure)时有发文章和申请科研经费的具体要求。要搞教学,本来就没什么经验,不努力的话要是被学生评价太差将来也拿不到tenure。要积极给系里的行政事务打杂,是系里最好用的狗腿子们了。要尊重系里的资深教授们,谁要看你不顺眼在评tenure时给你来一下就够你喝一壶了。所以在系里人际关系没处好的哥们要赶紧找下家,等到评tenure时过不了被赶走就晚了,全世界都知道是因为你拿不到tenure了。话说得极端一点,助教们就是旧社会的小媳妇们处处受婆婆气,但同时又会把压力转移给实验室里的学生,博士后和技术员。不变态,为人好的助教们生存下来的概率相当的小。

美国评tenure时一般是在助教第五、六年。过了就是副教授了。拿到了tenure就是多年媳妇熬成婆,可以对其他人指手画脚了。只有在犯罪,学术造假和性骚扰学生等几种情况下学校才能解聘。要么学校就只能解散整个系,让所有人走路,而不能针对哪个人。不过现在不少学校也意识到tenure的弊端,开始在教授中搞每五年评议一次之类的制度。不过评议不好也还没听说解聘的,大概就是起一个督促的作用罢了。另外跟中国体制不同的是,副教授和正教授差别不大,只是个工作年限的区别。不过对中国人来说,由于语言,文化和人际交流的限制,一般都终老教授的位置,能拿到高阶管理职务的人凤毛麟角。

高校里也有研究员(research scientist),很多是从资深博士后升上来的。这些人不教书,专做科研。跟中国的体制不一样的是,这些人的地位比教职低多了。基本上都没有自己的实验室,上面有老板管着,由老板的科研经费里发工资,工资不高。而且要是老板没钱了或者得罪老板了也会被赶走,是个很容易被打破的饭碗。

美国在研究所或国家,州立实验室里做研究员的也有很多,不过比高校的教职少一些。这些人也叫研究员,不过这点要同高校里的研究员区分开来,因为他们地位与高校的教职差不多。他们一般有自己的实验室和博士后,有自己独立的科研经费,工资很高,只不过是全职做科研,没有教学任务罢了。有些人是国家直接拨科研经费和发工资,这就是比大学里的铁饭碗还要好的金饭碗了。因为他们作为政府雇员,福利一流。曾经听说过有个中国牛人退休后拿到的退休金每年就接近十万。但大部分人还是要自己写项目申请科研经费的。经费比高校的老师相对好拿,但坏处是这些研究员们不像高校那样满了六年就可以评tenure,而是要写一辈子项目,没有偷懒的时候。大概只有极少数的研究员最后能升到很高级的研究员,没有科研经费单位里也还会发工资,不用担心被赶走了。

公司里的科研人员大概是美国博士毕业后最主要的出路。先说好处,这些人大概是俺见过的日子过得最滋润的一群人了。基本上能做到朝九晚五不加班的。很多人同样的事做很多年,工作熟门熟路。工资福利也好。和他们在一起喝啤酒,谈的一般都是房子,股票什么的。说句笑话,把他们和教授研究员们摆在一起,他们多半是脸色最红润,看上去最年轻的人。但有好处就有坏处。公司里的科研人员一般就是一台机器上的小螺丝钉,没有谁是不能代替的。而且公司赶上不好的年景就裁人,这个奖估计没人想中。还有一个就是公司里政治复杂。上面的神仙打来打去,下面的小鬼们也经常受无妄之灾。单从人际政治来讲,大学是最简单的,而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们介乎大学和公司之间。最后有一点是公司里的人一般比教授研究员们实际,也经常被后者鄙视,因为他们没什么做个大发现拿个诺贝尔奖和其他奖的想法。也很少能扬名立万的。像日本的那个在公司里混,靠发明质谱拿到诺贝尔奖的人是绝无仅有的。公司里的人很多就是赚钱养家,老实纳税,周末割草,过着中产阶级的幸福生活。

中美的科研体制– 中国篇

链接出处

元宝推荐:爱莲, 通宝推:再闻鸡起舞,游识猷,捷克,方解石,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
家园 【原创】中美的科研体制– 中国篇

中国的科研体制俺基本上是道听途说的。错误难免,欢迎指正。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三十年前的体制是教育和科研分开。教育归大学,科研归中科院。现在由于国门开放,越来越与欧美日接轨。虽然现在中科院科研实力还是全国老大,但清华北大由于科技部和教育部的特别扶持,科研实力膨胀得极快。可以预见的是,以后北大清华会离世界一流大学的地位越来越近,同时带动中国的其他985大学更像美国的大学,以教育、科研并重。在这些985学校中,我个人比较看好复旦,交大,南大,科大,浙大,南开,武大和厦大等。也许几十年后,这些学校中间会有一两所能达到像现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这样的地位。而中科院的发展方向,有一种可能是会像美国的国家实验室,除了做一些秘密项目之外,主要做单所高校不能支撑的重大项目,走大团队,大设备的路线。

中国的目前的高校里,一个人可能同时会有职称,职位和职务。职称指的是这人是正高还是副高。某人有职称,意味着这人有一个事业编制,相当于铁饭碗。除非他犯罪或者学术造假(也许以后还会加上性骚扰这条),单位不能解雇这个人。所以有没有职称还是很重要的。而且职称只能涨不能降,没听说谁从正高降成副高的。职位也就是岗位,正高职称对应的就是教授或研究员,副高职称对应的就是副教授或副研究员。职位还分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教授什么的。职位是可以变动的。比如现在好多大学在搞每三年一次教师评审。评审不好,这人可能会从二级降到三级,以后还不好,从三级降到四级。每降一级,自然相应的工资福利就丢掉一些。但有职称的话,这人不会卷铺盖滚蛋的。职务呢,就比如说系主任就是职务。大学里有人有职务有人没有,但每个人都有个职位。唉,絮絮叨叨这一大段话说的我口干舌燥。看到这里大伙儿是更明白了呢还是更糊涂了呢?

目前中国大学里重科研轻教学,如果都有编制的话,往往研究员比教授位置更好,这点和美国大学正好相反。为什么呢,教授有一定的教学任务,而研究员没有。但研究员想教书的话,大学一般也欢迎。所以研究员进可攻,退可守,比教授自由多了。而且拿到研究员的人往往科研能力强,文章发的多,更符合高校对老师的要求。但都有编制这四个字很重要,后面会解释。

国内的土博,如果拿到了讲师,就算有编制了。虽然以后的长征路漫漫,老享受国民二等待遇,但算有个牢靠的饭碗了,只是饭菜很难吃罢了。而海归们有国民一等待遇,文章好的话有时能一步从博士后跳到教授。但其中有些名堂。有的人是引进教授。这些人需要走正常的程序。在教授会上答辩,然后全系教授投票,一半以上才算通过,好的高校下一步是海外评审,就是在国外再找几个教授来评定此人水平,要写评语的。最后报送校长批。批了就有了一个编制,以后发现这人水平不行也不能踢走了,只能评审时给他降级,穿小鞋让人自己离职。另外有些人拿到的是特聘教授的头衔。 特聘教授比引进教授的待遇和科研条件要好,但不是每个特聘教授都有编制的。有的水平出色,招进来时就给编制,有些则不然。三五年后要评审。水平高的才会留下来给正式编制,水平低的会叫你走人,那就什么都没有了。举个道听途说的例子,有些大学有个百人计划的项目。招进来的人给正教授的头衔,享受特聘待遇,听起来很爽,但三年后评审有可能叫人卷铺盖滚蛋。其实这个位置还不如差一点的大学的引进教授,至少后者职位稳定。有人也许要说,当然要抓住好大学的有利条件多发文章,以后就不愁评审了。错了,中国的评审和美国大学评tenure一样,并不是学术水平高就行了。得罪了系里的教授们照样投票反对叫你走人。

国内还有个现象,副教授和正教授之间有道鸿沟。这点不像美国,拿到tenure的副教授和正教授几乎没有区别,只要呆够年头就是正教授了。在国内,很多项目不给副教授做头的,副教授只是正教授的马仔。而且副教授升正教授需要系里的投票,那就像美国的助教一样了,必须做小媳妇,夹着尾巴做人才能拿到足够的票数。我还听说在有些大学里副教授升正教授只有两次机会,两次不过就很麻烦了。我个人对国内高校改革的愿望,当然是跟国外的体制进一步接轨。一是把更多资源下放给副教授和助教们,让他们带学生和主申请项目,给年轻人更多机会出头。二是让做科研的人也一定要教课,特别是研究生课了。我的个人体会是做过科研的人更明白怎么教研究生。他们知道上课时不能纯粹灌输知识,启发思路更为重要。

至于中科院系统,则是另一个体系。中科院一般只有研究员,全日制做科研,不教书的,简单得多。一般招进来的都有编制,不过压力也很大。因为中科院所里管理费很高,不少手下的工资都要从项目经费里出,比学校里烧钱快得多。拿不到大钱很受气的。俺老人家码字手码麻了,就懒得写了。

通宝推:游识猷,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关于中科院的定位,很难说啊

目前我们一个所里面还打架打的不能互相合作,各自关起门来搞各自的东西,大团队协作的项目从何谈起!!

此外,老大还忘记谈一个了,就是各个部委下属的那些研究所。其实这里面很多日子比较滋润,远远超过科学院机构的。至少我们这个方向就是这样的。国家海洋局下属的单位,他们去电子市场采购的时候从来不搞价,而且多半就是要点发票,连东西都不拿,我出钱你给我开够多少多少的发票。。。

家园 中国有句话,叫远交近攻

一个单位里互相打架的事在美国也多了去的,俺自个也看某些同事很顺眼,其他几个同事不顺眼,相信在美国工作的河友们也有类似经历。但大项目出于政治需要,一定会是跨地区,跨单位的。我知道的两个国内的中科院重大项目,子课题都是分散给各个研究所的,要不摆不平的。他们不协调也不行,每个月要写报告汇报进展,所以必须配合好。到时完不成指标,倒霉的是所有的人。

部委下属研究所,我猜是会比中科院腐败。每年领导考核成绩的指标,不知道是什么?

家园 最近年景不好,有tenure也不保险了

前两天我们老板聊天时候说附近某大学缺钱,已经开始炒有tenure的教授了。

家园 你说的这个tenure制度也在慢慢的变

当然现在大部分学校还遵照你所说的做。不过有些已经开始转变了。说个很极端的例子吧。我就知道有所大学的商学院(有AACSB认证的),他对tenured的faculty也是一年一审的。

如果tenured faculty 没能在 research, service , and teaching中的任何一项中达到satisfactory以上的评价,他会马上被转入tenured faculty under review procedure,并需要提交自己的整改方案,如果在随后一年中该整改方案完成情况不好的话,就有可能被dismiss。那个商学院有个full professor就是这样被dismiss的,尽管后来有AAUP的干预,但最后结果还是以正教授被扫地出门而告终。

感觉好像有工会的大学对教师权益,尤其是tenured faculty的权益维护的要好很多。

前几天还看到一篇文章说florida打算改变对tenured faculty的审核制度,将student evaluation 的比重加大,如果学生对某位tenured faculty评价较低的话,那他就有大麻烦了,不过好像这个想法一推出,反对声四起。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以前钱多,可以养人,现在就不行了,没钱就要砍program,裁减faculty,Florida也算是个重灾区了。

家园 部委下属的也是考核论文之类的啊

还有就是做了多少项目。当然现在也都是自己要去拉项目,很麻烦。

我们同学在北海分局下属的一个什么设计院。还有人原来在海洋局下属的研究所。农业部下属的渔业方面的我们也接触过。涉海单位里面,差不多就是中科院系统的最穷了。

我所说的国内的这种不合作,不光表现在您说的方面,还有就是对其他人的方向上的冷漠上。我们这边有时候反而跟外面的人更近一些,对自己人更冷淡,同样的活,经常是给其他地方的人干,也不给自己人干。搞得我们一旦遇上问题,找人解决交流都找不到,因为不方便,合作者分散在几个单位,甚至系统也不相干,只有每年老板腐败开会的时候他们去碰个头,我们这些干活的人之间彼此根本捞不着交流,根本就不能获得跨学科的启发。至于原因吗,窃怀疑是怕把别人扶植起来对自己构成威胁。。。

家园 中国不都是这样

找合作单位往往到系统外去找。本系统的专业相近的就剩下打架了,大概是距离产生美吧。

从影帝算起,领导还特别爱搞大项目,最后变成一个大拼盘,啥都不像,效果当然可知。五六十年代的原子弹/火箭项目给影帝留下的心理阴影还是不小的。

家园 【行家啊】财政部、发改委以及农业部的研究所

过去都被真正搞科研的人瞧不起 ,现在是咸鱼翻身鸟枪换炮了。

家园 补充几点

关于助教:学校里有很多行政事务,但是一般助教是不参与的。因为助教只有那么几年时间可以利用拿tenure,因此绝大部分学校都尽量不给助教分派任何行政事务。

关于评tenure和副教授:这是两个不同的评价体系。有很多时候即便是副教授,也不一定是tenured.

关于高校研究员(research scientist/research faculty)。高校研究员是non-tenure track的位置,工资主要靠科研经费提供。因此只有经费比较充裕的老板养得起这类人员。高校研究员不等同于博士后主要在于,研究员也是可以通过申请科研经费来保住自己的位置,但是有些学校有规定,研究员不可以作PI,必须找一个教授做项目PI。

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也有失业的危险,不过大部分情况是,因为实验室的方向性变化导致的。比如说,美国当年搞核武器的很多研究员后来由于方向变化问题,被整体裁员。

公司里的科研人员分两类。一部分是engineer,另一部分是research scientist.相对来说engineer比较多,就是你说的那类,这类人一般也都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找个可以替代的博士,或者说同样位置的博士,公司只会养一个,前提是“博士”位置。如果博士申请“硕士”可以胜任的位置,有些时候会被接受,那是另外的故事。

有少量非常看重研发的公司,专门养research scientist。他们是公司里做比较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也有实验室,也可以招博士后,也要写proposal申请经费。不过,在公司里干不用太愁经费,这是与学校的不同。但是不好的在于,很多时候研究的项目涉及到公司的秘密,可能发不了paper。

家园 中科院的教授日子不难过

补充一下个人感受,中科院的教授非常难评上,没有过硬的项目,雄厚的实力背景(论文、学历、关系等等)连候选的资格都没有。基本状况是副研究员远远高于研究员(1:3、4或更高),副研究员下面还有博后、博士、硕士研究生。

我所知道的大部分教授都是在从好的研究机构直接聘任过来的,譬如国外某研究所,大学里的牛人换工作岗位,直接从副研究员向研究员升级比较难,晋升之激烈程度惊人。一旦有人能够脱颖而出由副转正,两种情况,要么非常牛,挑不出什么毛病心服口服,要么背后有背景(院士大牛弟子,情况偏少)。

家园 谢谢补充,我描的是大象的一只腿,

现在你把另一只腿也描出来了。关于行政事务,我还是来举例吧。有些资深教授筹备会议时会叫上系里的助教们来帮忙。很小的事,如果是安排旅馆,大会订餐什么的,一般都是秘书做的。但助教们要跟秘书密切接触,保证各种小事都到位。另外一个例子是带学生。如果系里的本科生,研究生出去参加比赛,特别是不重要的比赛,带队的经常是助教们。

tenure和副教授之间划等号是一种常见情形。但你说的对,有很多例外的。有人说哈佛正教授才有tenure,不知道是否属实?另外我以前上大学时,知道有个医学院的教授因为很多年没科研经费被学院赶走了。好像医学院里的情况相当特殊,有些正教授也没tenure的。

我说“公司里的科研人员一般就是一台机器上的小螺丝钉,没有谁是不能代替的。”的意思是指如果这个人离职了,公司一般都能很快地在市场上找到另一个人来顶替他的位置,而不是公司里面养两个做类似事情的科学家。公司里跳槽很多,管理层也都学得很精,不会让公司因为一两个人的离职出现命运的转折。

公司里对发文章有不少限制,有的公司干脆就不让发文章,这个是个相当大的弊端。假如有人想从公司里回到大学里当教授,他就没法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从一家公司跳到另一家公司的人多,能回到学术界的人少。

家园 居然有这样子的学校

真是大开眼界。如果tenured的faculty一年一审,tenure就没有意义了。

对我个人来讲,大学里的tenure是唯一的吸引力。如果tenure没了,就不明白在大学里有什么好呆了。

家园 我认识的海归中科院的人不少,人手一百人计划

从职位上来讲应该是正研究员了。可见上华山的捷径是国内土博想办法出国做几年博士后,然后就可以争取百人计划回国了。不过就是这一两年国内对国外人的要求高了好多,如果现在还没出国的话,将来这条路不一定能走通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