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美的科研体制 – 美国篇 -- 穿越
肥水不流外人田,好处都是自己人先分了。这点,我胡说八道一下,可能是文化,制度上的差异。在经常投票选举的民zhu国家,要当领导需要给下面人好处,否则大家就不选你。形成的文化是领导知道在什么时候需要巴结一下下面的人。
这种情况在我们专业很少见(从来没见过),更多的情况是教授的博士后或者研究员帮些忙,组织会议是可以写到简历里的,并且可以借机认识更多的同行,混个脸熟,对博士后来说不是坏事儿。
据我所知,助教与资深教授科研上如果没有交集的话,基本上不可能参与这类活动。至少在我们专业,同一学校的教授中,绝大多数情况都如此,这不排除在其他科研人员比较集中的专业里,如你说的情况存在。但我周围的朋友中尚未发现。
在给教授评tenure的时候,组织学术活动也会考虑进去,所以几乎所有的助教都愿意在专业学术研讨会中自己组织研讨小组,但这个不属于学校分配的行政任务。
如果这个活动是助教自己组织的,应该是助教带队。否则,助教没有这个义务。
从我们专业看,属实。而且不仅如此,所有的拿到tenure正教授都带title,给哈佛捐款的实在多。
我写的例子是我见过的和好朋友说的,肯定会挂一漏万了。理论上来讲这些都不是助教的义务,但算是潜规则吧。系主任和资深教授如果问你能不能做点什么,大部分人都不敢说不的,以后还要不要混了。
当了教授,不一定能带学生,还得评硕导,博导, 这是由中国特色的潜职称。 呵呵
以前不爱吱声提到过副教授以下不能带学生,我还以为正教授肯定能带呢。原来也要评才行。
管理职位对资历的要求很高,比如我们系,一定要正教授才能当上系主任。从读大学开始算,要当上正教授,保守估计大多数人至少得要20-25年;要当系主任得要25-30年。
最近一两年,我们专业有好几个中国人当上了系主任,都是恢复高考后的前几届,符合以上的估计。
说明你那个专业里没有明显的玻璃天花板。
如果别人当头了,就抢了自己机会了。不给别人帮忙挺傻的。坏了自己的口碑是第一条,咱们搞科研其实靠名气吃饭的,坏了口碑就完蛋了。第二条就是事情都是有来有往的。不帮别人,下次别人也不帮你。平白放弃了很多助力。
我见到的国外的中国人相当团结,互相帮得厉害。原因很简单。本来在这边由于语言,文化上的隔阂就是弱势群体,要是自己人再内部斗起来,还怎么跟别人玩?其实鬼子也这样。我见过一个实验室,里面中国人巨多,而且有一半中国人,加上老板,都是一个省出来的。这个实验室仅有的几个鬼子博士后,技术员,就抱团得厉害。
才和一个在工业界的老哥聊过,他正在思考转回学术界(围城啊),据他讲patent学校也是看的,不晓得对不对。
请教一下,这里的engineer是不是指R&D部门的职位?
还有我觉得说博士不可替代也不全面吧。华尔街挖矿的都要名校PhD,可是那个工作也谈不上不可替代吧。
差点的学校带本科生做毕设,为学校出去给高中生给做推广,评tenure的时候好像都算分的。
非tenure track的research faculty是否也包含在这个里面?如果是的话,这个就不太全面了,因为非tenure track的research faculty不少还是很牛的。自己带一个组的我也见过。不过这个只是在医学院里见过,据说那里没有MD很难转成tenure track。
从工业界转学校我知道的例子比较多.
大部分成功的是原本就是在公司研究所做基础研究的,他们转去学校,学校很愿意接受,因为这类人一般对领域比较熟,而且明白到底领域内在哪里有问题,特别是如果学校想加强那个方向,这些人申请教职不是很难.patent应该会看,但不应该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方向.
我还有两个朋友,是在公司做工程师,做了一段时间,觉得没劲,就退出了,这两个人的路都是,带着问题,有的放矢找一个相关领域大牛手下干两年博士后,然后申请学校成功.
这个我确实不知道.你说的是研究类学校么
要不你来补全一下?先送花送宝做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