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地产幽默语录集锦 -- SkyWalkerJ

共:💬56 🌺8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地产幽默语录集锦

仅供一笑,轻松一下。

~~~~~~~~~~~~~~~~~~~~

【未婚女青年推高房价】

“2007(第六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说,国家统计局对住房需求至少少算了50%,没有考虑到未婚女青年的因素,“据不完全统计,90%的年轻女性没有房子是不会出嫁的,所以年轻人都急着向父母亲戚借钱买房来结婚。”他还说,女性待嫁的年龄是25岁到30岁,相应把买房男性的年龄大大提前,多数只能靠双方父母支持,形成了“六个人凑首付、两个人供房贷”的普遍现象,给待娶的男性带来巨大的压力。

这问题如何解决?冯仑开出了一剂“偏方”:政府应该强制规定35岁后才能买房。因为按照25岁的收入是买不起房的,35岁时买房就会轻松很多。

【丈母娘需求】

“房价上涨,是因为‘丈母娘需求’。”这是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顾云昌在成都参加“中国地产金融年会2009区域巡回峰会”时,对房价上涨原因的独到“剖析”。他指出,“特刚需求”也就是丈母娘的需求,小两口快结婚了,却一直不买房,于是丈母娘把女婿找来“探讨”,这下小女婿坐不住了,只好清仓、典当,筹钱买房,这就是“特刚需求”。

【离婚和未婚同居推高房价】

2009年3月26日,由成华区主办的中国房地产高峰论坛在蓉盛大开讲。“房地产到底有没有泡沫?没有!”著名地产学者、北京师范大学的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表示,“现在离婚率比以前高了很多,理论上离婚就需要两套房子住人。我们还发现同居的人现在大量增加,同居也是需要房子的。过去很多大龄青年和父母住在一起,现在大龄青年都搬在外面住了,也是需要房子。我们还发现有的人有两个三个家庭,也都需要房子!”董教授认为,现在中国出现了全民性的错误认识,从高层领导到老百姓都认为房地产有泡沫,但这是错误的,“房地产泡沫论除了使有的学者出名外没有其它好处。”

【父母为子女买房推高房价】

2009年10月17日,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对房价高居不下提出了一个新鲜的观点:双方父母和祖父母为独生子女购买婚房的“第三方埋单”现象,扭曲了房价。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是在这个论坛上,就“CPI(消费品价格指数)涨幅为何赶不上房价”作解答时作出上述表示的。“在美国,普通人五年左右的收入就可以买一套房子,可中国一年收入也就只能买几平方米。”姚景源认为,这与中国文化有关:两个小青年结婚买房,是双方父母掏钱,甚至双方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会掏钱。

“这种情况就是经济学上的‘第三方埋单’,自己不掏钱,一点不心疼,所以扭曲了市场价格。”姚景源说。

【没有泡沫,那是空心砖】

在房价疯长的背景下,有关中央酝酿“二次房改”的传闻再起。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明确表示,不论短期计划还是“十二五”规划中,住房目标仍然是住有所居。当前在住房发展过程中保障体系和市场化之间的结合有进一步的改善和调整的必要,但是这个基本方向中没有“二次房改”。陈淮认为:“中国的房子正在越盖越结实,没有什么泡沫,如果有泡沫那也是为节能而用的空心砖。”(2009年10月18日中国广播网)

家园 《小羊喝水与河水变污的分析》 —— 作者:狼
家园 “砖家”道德无底线!

企图强奸全民智商的人只能徒留笑柄罢了。

继续看他们表演。

家园 精辟呀,这就是本届政府的最大贡献了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大开眼界,终于知道什么叫没有最无耻,只有更无耻。
家园 本年度最佳相声之一
家园 谁也不知道底线在哪里

利益集团不知道百姓的底线,百姓之间互相不知道。不满的声音相互传递,但现实可能不会受其影响。

虽然牢骚多,熬不住了只能掏钱的。

好像李嘉诚说的(河里某人帖子里看到的),房价上限是夫妻双方工作40年不吃不喝攒下的钱,因为实际上不可能不吃不喝,亲戚会接济你,你也会去找第二份工。假定一二线城市夫妻合计收入10万元,这是很低的估计,房价上限就是400万了,一百平方的话,均价4万每平方。现在1万每平方,还有上升空间。

如果我是地产商,长远我是有信心的。楼主说一二线房产已成死局,我说不出什么专业的道理,但总觉得不会。过个5年,老百姓会习惯、接受的,现在需要的是不断输入信号,催化其心理的改变。对利益集团来说,是个持久战,但有七成胜算。总体来说,利益集团更有智慧和自制力,更加憋得住,老百姓是分散和软弱的,可以肯定将是屈服的一方。

房地产是不是目前政府所经历过得最好的敛财工具?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我觉得应该是最好的。因为你一定要有住房,是必须,但是没有的话你不会死,不会去造反,有弹性。这么好的工具是不会轻易被放弃的。一旦放弃,必须用新工具补偿,万一新工具不好用,怎么办?因此,楼主对房产税的期望,我不能分享。

家园 没有高房价大家怎么会拼命工作呢

没有高房价,那大家岂不都跑去欧州休假了,谁还来做干电池呢?现在资源都控制在ZF手中,实在没法拿市场做借口,真实的理由又不能说,所以只好找些代言人搞出这些弱智的理由了,他们也不怕步那个吸高价烟的局长的后尘.

家园 关于高房价,我的一点看法

很多时候,我是相信“看不见的手”理论的。

尽管现在的高房价明显的有政策、人为因素在里面,我还是在想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

我理解的“供求关系”或者说“看不见的手”是这样的,需求满足供给压低价格,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抬高价格。

在房地产市场看,很多人说,供给量其实是可以再放大的,被人为的控制了。我看好像怕不是这样。

现在世界上一个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是多少?好像没有定论。东京都市圈人口好像是是3400万人,世界第一吧?而我们的北京、上海等地,单个城市的人口都在2000万之上,加上外来人口,具体有多少人,估计没人能说清楚。

我在想,一个城市的承载能力上限才是决定一个城市地产商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如果北京房价压到1万每平方,那么北京常住人口可能短期内就会上涨到5000万甚至更高。这怕不是危言耸听吧。

所以,京、沪等地的高房价,也许还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的结果,人为的抬高或打压房价,只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为这只“手”服务了。

上述言论没有为高房价辩护的意思,有不同的观点请指出,帮我理顺这个思路。

家园 买个房就是北京人,上海人?大家看来都忘了户口。

没有户口,小孩子的上学是个大问题。房价就是地方政府恶意推高的,没有高房价就没有高地价,没有高地价就没有地方政府的地方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有政绩和捞钱的机会。从正面来看,没有地方政府的持续市政投入,城市就无法发展,但现在是玩过头。

家园 你误会了,我以前有个帖子说的“死局”

说的不是房价会不会涨,而是说房地产行业离良性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越来越远了。什么样的房地产行业算是良性发展呢?我觉得应该是增加供给,避免价格过快上涨的预期及其带来的投资需求,(像现在高校就读的学生提前买房者不在少数,这是在寅吃卯粮、透支明天),保持开工量持续增长,有利于拉动农民工就业和钢铁水泥玻璃家俱家电等上下游行业,这才是一个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像现在这样价格越来越高,量却越来越少(今年前9个月土地购置面积仍是同比负增长),地产在政府方面变成了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工具,在民间变成了最热门的投资标的,这不是往死胡同里走么?中国实际上有实现上述最佳博弈的条件,因为第一不缺土地,这一点跟日韩港那样的多山岛国(地区)有本质不同,而且我们的住宅类型以多层、高层为主,“一户建”还不如日本普遍,土地更是不稀缺的。我们的全能型政府在城市规划上控制力很强,能够撬动各种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例如医疗。教育),更容易建成完善的新区分流一线城市人口。可是却越闹越像日本、韩国、香港那个样子,是够丢人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呵呵,物业税就在眼前了。

会有先行试点。

家园 那是不是正说明

作为中心城市,已经无法承担任意而来的居民的福利保障?

城市规模的大小,是有地理等先天条件限制的。北京现在的人口感觉上已经是超负荷了,要不然也不会有网络上关于迁都的争论。

我想的是高房价应该是人为操纵的,而这个人为背后,是不是有供给能力不足的原因?毕竟土地、水等资源不是商品,不能生产的。

这个假设如果成立,国家就更应该加强中心城市的进入壁垒,将人才流动引导到需要人才的中小城市去。

家园 同意你的看法
家园 有道理

这个论述“把人才引导到中小城市中”

井大也讲过同样的意思

加强基础建设,修高铁等建立内部循环

把高薪企业引导到2线

不一定都要挤在1线里

现在高铁建设的站点

大多都是郊外,不再进市中心了

广东在石壁

深圳在龙华

其他的大家查查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