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地产幽默语录集锦 -- SkyWalkerJ

共:💬56 🌺8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地产幽默语录集锦

    仅供一笑,轻松一下。

    ~~~~~~~~~~~~~~~~~~~~

    【未婚女青年推高房价】

    “2007(第六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说,国家统计局对住房需求至少少算了50%,没有考虑到未婚女青年的因素,“据不完全统计,90%的年轻女性没有房子是不会出嫁的,所以年轻人都急着向父母亲戚借钱买房来结婚。”他还说,女性待嫁的年龄是25岁到30岁,相应把买房男性的年龄大大提前,多数只能靠双方父母支持,形成了“六个人凑首付、两个人供房贷”的普遍现象,给待娶的男性带来巨大的压力。

    这问题如何解决?冯仑开出了一剂“偏方”:政府应该强制规定35岁后才能买房。因为按照25岁的收入是买不起房的,35岁时买房就会轻松很多。

    【丈母娘需求】

    “房价上涨,是因为‘丈母娘需求’。”这是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顾云昌在成都参加“中国地产金融年会2009区域巡回峰会”时,对房价上涨原因的独到“剖析”。他指出,“特刚需求”也就是丈母娘的需求,小两口快结婚了,却一直不买房,于是丈母娘把女婿找来“探讨”,这下小女婿坐不住了,只好清仓、典当,筹钱买房,这就是“特刚需求”。

    【离婚和未婚同居推高房价】

    2009年3月26日,由成华区主办的中国房地产高峰论坛在蓉盛大开讲。“房地产到底有没有泡沫?没有!”著名地产学者、北京师范大学的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表示,“现在离婚率比以前高了很多,理论上离婚就需要两套房子住人。我们还发现同居的人现在大量增加,同居也是需要房子的。过去很多大龄青年和父母住在一起,现在大龄青年都搬在外面住了,也是需要房子。我们还发现有的人有两个三个家庭,也都需要房子!”董教授认为,现在中国出现了全民性的错误认识,从高层领导到老百姓都认为房地产有泡沫,但这是错误的,“房地产泡沫论除了使有的学者出名外没有其它好处。”

    【父母为子女买房推高房价】

    2009年10月17日,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对房价高居不下提出了一个新鲜的观点:双方父母和祖父母为独生子女购买婚房的“第三方埋单”现象,扭曲了房价。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是在这个论坛上,就“CPI(消费品价格指数)涨幅为何赶不上房价”作解答时作出上述表示的。“在美国,普通人五年左右的收入就可以买一套房子,可中国一年收入也就只能买几平方米。”姚景源认为,这与中国文化有关:两个小青年结婚买房,是双方父母掏钱,甚至双方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会掏钱。

    “这种情况就是经济学上的‘第三方埋单’,自己不掏钱,一点不心疼,所以扭曲了市场价格。”姚景源说。

    【没有泡沫,那是空心砖】

    在房价疯长的背景下,有关中央酝酿“二次房改”的传闻再起。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明确表示,不论短期计划还是“十二五”规划中,住房目标仍然是住有所居。当前在住房发展过程中保障体系和市场化之间的结合有进一步的改善和调整的必要,但是这个基本方向中没有“二次房改”。陈淮认为:“中国的房子正在越盖越结实,没有什么泡沫,如果有泡沫那也是为节能而用的空心砖。”(2009年10月18日中国广播网)

    • 家园 房价暴涨不止原因一大半是政府助长而非其他因素

      房价上涨原因一半是政府助长而非其他因素!

      如果政府不放任房价上涨,很简单,真实控制信贷;二套房首付比例严格执行40%,立马热点城市就降温;

      有不是没有先例,08年就是;今年暴涨主要是国家政策放松信贷保增长;取消二套房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比如深圳取消港澳台一人只买一套共自主的房子等,造成炒房成本过低,海外热钱流入;

      当然,国民逐渐富裕特别是先富大批,他们的资金得有出入,如果打压房价过重,这些巨量资金会到处乱窜,前段炒房、炒煤、炒矿石就是;正确引导富裕资金合理控制流向也是需要研讨,特别是当前利率过低情况下;

      造成暴涨,其他什么需求都是假的;

      与国民收入成比例增长才正常;

    • 家园 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是很显著的

      老兄的幽默语录细读并不轻松,其中几则都和国内的人口结构有关。计划生育至今大概三十多年了,这造成现在中国的人口结构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情况。个人感觉这样的人口结构对房价有两个阶段的影响:

      1. 现阶段提升房价。老兄帖子里面说,“六个人凑首付,两个人供放贷”。这个说法可能还不够准确,很可能房贷也是六个人在还。举个例子,我女儿给家里老人带,我们每个月要交1500,另外,小孩的奶粉、纸尿布什么的另外算。整个加起来,最少要2000多(实际小3000)。但是这些钱如果你不给老人交,爷爷奶奶会把孙子孙女饿死么?这样省下来的钱去哪里了?还房贷。比较常见的房价收入比是用来反应购房者支付能力的,我看到国内大概是北美的2、3倍.这个和我们的人口结构实际是相符合的(国内六个人 VS 北美两个人)。

      2. 下阶段打压房价。大量独生子女家庭最终会面临这样的情况:两边老人去逝后,会继承两套房子。中国城市出生人口,从1975年开始,独生子女的比例就比较高了。1975年出生人口,其父母可能在1950年附近出生。按照现在中国平均寿命(73岁?希望没有记错)估计,到2020年左右,这样一种继承房屋开始大量出现。这样的房子如果自己住当然降低购房需求,如果卖,那就是一个长期、稳定的房源供给。这是存量决定的,和新房建造无关,没有什么办法避免。这个现象会不会早于2020年开始大规模出现?不好瞎说。但是一旦出现,房价必然长期走低。

      另外还听到一点关于城市化的说法,没有数据,瞎说吧。据说我们老家的一些近郊农民,地被收走就给房屋作补贴,给的房子还不少,大部分都可以出租,生意挺好。问题是,这样能城市化几个人?这样城市化一家人,立即降低2、3家的购房欲望。如果你不给农民房子,让人家去城里,那非乱了不可。高房价无法加速城市化。大规模城市化可能要等到2020年以后了。

    • 家园 自己不掏钱,一点不心疼,

      这种情况就是经济学上的‘第三方埋单’,自己不掏钱,一点不心疼,所以扭曲了市场价格。”姚景源说。

      昨天刚刚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看到一篇读者来信《房子,三代人面前的一座山》,苦恼的小县城机关干部为在上海读博当公务员的儿子的房子、婚姻和未来的家而一筹莫展,为拖累自己的父母仍得省吃俭用徒步十几里山路以求为孙儿买房而羞愧。相信任何一位稍有良知的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出的小青年都在为此而徒生无能之叹。

      不知这位姚总是否在花父母或者祖辈的钱时一点都不心疼?

    • 家园 如果有兴趣研究房价的走势,建议不要从基本面出发看问题

      跟股市一样,看资金面和市场情绪就对了,基本面目前是不怎么起作用的。为什么这么说,看看一线城市目前住宅市场和商业物业市场的对比:

        住在北京市崇文区花市大街附近的住户们最近一定很高兴:刚刚开盘的“国瑞城”公寓价格已经达到了每平方米3万元以上,而其身边的写字楼几乎没有单价高于2万元的。

        世界顶尖的国际物业顾问公司DTZ戴德梁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北京楼市商住价格在今年第三季度出现倒挂,部分地区公寓比同区写字楼每平方米的价格高2万元。而这样的情况本来应该是正好相反。“一般情况下,同地段的写字楼等商业地产物业价格应高于住宅30%左右。”DTZ戴德梁行华北区研究部经理魏东对媒体表示。

        这样的现象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部分区域均表现明显。在北京写字楼最为昂贵的CBD地区,该地区目前在售的御金台 (论坛 新闻)项目的公寓售价已达5.5万元/平方米,而位于同一地段的SK大厦售价仅为3.1万元/平方米;在上海浦东金桥板块,在售写字楼联创国际的售价为1.3万元~1.7万元/平方米,而同区域的金桥瑞仕花园网上参考价则为2.8万元/平方米;位于静安区的南证大厦成交价为2.6万元/平方米,附近的中凯城市之光住宅买卖价格约5万元/平方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83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4.8%。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46.4%;办公楼销售面积增长23.5%;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30.6%。 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增长78.2%,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分别增长37.1%和49.2%。住宅市场表现继续优于商办类市场。

      大家知道,大城市之所以享有更高的地价,根本上是因为有更高的级差地租,即在这块土地上展开的商业活动可以赚更高的收益。因此大城市住宅的价值应该是商业物业的价值衍生出来的,由于在这里工作更容易赚钱,所以更多的人愿意来这里居住,收入高所以能够支付更高的价格。因此像本世纪初,不少以住宅立项的项目,实际上盖成了写字楼租或卖,这是一种合乎经济规律的“灰色通道”。

      可现在呢?你看市面上在卖的楼盘,以商业金融、办公立项却作为住宅出售的,随便一数就是一大把,甚至现在利用商业项目对层高的限制较宽松,把一层做成两层的loft住宅,变相提高容积率,几乎成了潮流。那么问题就来了,商业物业产生不了那么高收益的地方,住那么贵的住宅干什么?日本房地产泡沫的时候,所谓东京的地产能买下整个美国,似乎主要也是指商业物业。

      因此如果有兴趣研究房价的走势,就不要试图从基本面上去分析,还是应该从流动性过剩、纸币恐慌,以及中国人固有的住宅消费时尚上面去找原因。本主贴引用的这些幽默评论不就是这个意思吗,从基本面讲不通,所以只能幽默一下,大家笑笑。

    • 家园 全国香港化。

      水平低的政府靠多印钞票,水平高的政府控制地皮。水涨船高,有钱大家赚,和谐社会和气生财。

      只是苦了百姓。

      美国这边也有类似情况,倒不是腐败问题,而是限制房源引起畸形房价,同样的房子大致相当的城市级别,美国东北部七八十万的房子在得克萨斯州二十万左右就能买到。区别就是在德州地买下来后基本上想建房就可以建,而在民主党掌权的地方则是必需要得到一大堆签字盖章委员会同意,想建新房难度极大。

      再次展示基本道理,什么东西只要政府下决心控制供应,它的价格可以被抬的无限高。秦汉时有盐铁专卖,当今红朝则是地皮专控。

      • 家园 美国东北部房价高主要是没地皮

        美国东北部房价高主要是没地皮,发展时间长,人口密度大,没开发的住宅适用地很少了。

    • 家园 关于高房价,我的一点看法

      很多时候,我是相信“看不见的手”理论的。

      尽管现在的高房价明显的有政策、人为因素在里面,我还是在想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

      我理解的“供求关系”或者说“看不见的手”是这样的,需求满足供给压低价格,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抬高价格。

      在房地产市场看,很多人说,供给量其实是可以再放大的,被人为的控制了。我看好像怕不是这样。

      现在世界上一个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是多少?好像没有定论。东京都市圈人口好像是是3400万人,世界第一吧?而我们的北京、上海等地,单个城市的人口都在2000万之上,加上外来人口,具体有多少人,估计没人能说清楚。

      我在想,一个城市的承载能力上限才是决定一个城市地产商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如果北京房价压到1万每平方,那么北京常住人口可能短期内就会上涨到5000万甚至更高。这怕不是危言耸听吧。

      所以,京、沪等地的高房价,也许还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的结果,人为的抬高或打压房价,只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为这只“手”服务了。

      上述言论没有为高房价辩护的意思,有不同的观点请指出,帮我理顺这个思路。

      • 家园 【原创】一般商品与特殊商品

        “看不见的手”或者供求关系,个人认为针对的是一般商品。我对一般商品的理解:不是生活必须品,有可替代性,需求弹性大,能大规模异地运输,比如苹果,不是非吃不可的吧,苹果贵的时候,你可以少吃,或者改吃其他水果,你这一地的苹果特别贵,就有人大量从外地运入,从国外进口也行,所以这样的一般商品,“看不见的手”就能对商品的供求进行调节,最后使价格趋向合理。

        但住房却不是这样,个人认为这是一件特殊商品,住房是人的生活必需品,没有可替代性,也没办法异地运输或者进口,只有你自己搬家,而且住宅的生产时间长,资金量又大,所以不能用一般商品的观念来看待,也无法用一般的经济方法去解决。所以个人认为,用纯市场的方法去解决住房问题,这是牛头不对马嘴,无解。

        本人是一经济学小白,纯粹是感性认识,希望大家批评。

        • 家园 其实都是一样的

          有买有卖的就是商品。是商品就牵扯供求关系的。现在对高房价的普遍理解是,政府限制了土地的出让(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出让金),使开发商得不到足够的土地,致使市场上商品房的数量供不应求,造成高房价。

          我的理解是,土地资源不是可生产的,只有那么多,尤其是大城市,能拿出来的土地还有多少?所以在小城市取得充分发展前,大城市的房价很难降下来。

      • 家园 高房价是全国普遍问题,不是京沪一地的问题

        按照房价和工资的比例来说,全国其他地方也好不到那里去。

        如果说全国城市的供需关系都有问题,那么这个所谓的供需关系本身就是个问题。

        • 家园 是有这个问题

          但是五大城市最离谱。我想,越离谱的地方是不是离人口承受极限越近呢?

          • 家园 离谱与否要看你的对象是什么

            国外看五大城市的房价未必觉得多离谱,正如京沪看二线城市的房价也不会感觉多高一样。

            按照工资房价比的话,其实全国各地的房价都高的离谱(比如长沙,房价5000+,统计平均工资21000元左右,一年工资买4平米房子,按这个比例,北京其实也差不多)。我们不能说全国城市都接近人口极限,那么就只能是分析模型有问题。

            • 家园 我的“城市承载力”设想仅仅是一个设想

              没有数字支撑也没有论证过程。所以也无所谓模型的。

              作为一个设想来试着分析一下。按你说的长沙,尽管人口、面积等等远远小于五大城市,同样,城市更够给居民提供的福利也是远远低于五大城市的。

              首先要看看长沙的人口承载极限是多少再看长沙的人口吸引力有多大?

              长沙算是长江流域的鱼米之乡吧,按说承载人口的能力应该不次于上海2000万的规模,但是现在为什么这么点人口就把房价搞的这么高?要是(还是个假设啊,没任何依据的)按完全市场理论算,长沙还是算在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圈里面吧?那么上海的高房价赶走的那些潜在城市移民迁徙到了长沙(包括可能希望迁徙上海谋求更好商业机会的本地富裕居民不走了,留在本乡本土买房),使长沙在商品房供应商供不应求,造成长沙和五大城市一样的房价远超居民负荷能力的现象。

              其实是不是可以这么想,五大城市是集全国之力购买五个城市的房子,各省也有类似的情况,集全省之力建设并迁居一、两个大型城市,造成了中心城市的高房价现象。

              无论对高房价现象加入多少“阴谋论”、“控制论”,始终有人接盘是一个现实。如果仅仅是银行和开发商自娱自乐,我想早就该崩盘了。

              其实,真正生活在五大城市的人,也许并没有多少觉得房价贵,甚至还有人觉得更高一点才好(准备挨砖,政委有文章论述过这个问题。)主要是这些城市的90年代之前原住民,要么有祖房拆迁,要么有单位分房,大部分人房改之前就已经有了房子,所以房价高是他们有利于赚钱的。真正觉得受不了的,应该是近年外地要求进入这些城市的年轻人。这些人,对五大城市来说是少数,其中能力强的,迅速取得谋生渠道的,也就买了(五大城市年薪20万+的年轻人很多),而各种因素决定既然不能在五大城市买房安家,那还真不如换个容易生存的地方去。

              • 家园 你的推论很完美,但没有事实依据

                邵阳:湘南工业重镇,湖南省最穷的地方之一,离湖南省经济中心圈约300公里,不存在举全省之力建设的问题。市区房价约3500+,统计平均工资18000元。全国类似的城市有多少,你自己可以类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