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吴晓波 中国民企错失的半年 -- 谢家堂前

共:💬169 🌺131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美国建国早期或明治维新的例子行不行?

它们是怎么处理资本的呢?

再说现在真能把民资弄死?怎么弄?你总得让它有个去处吧?还是说能光靠收编、衰减就能清理干净?

其实把改革前后的关系理清也行,也能说明问题。我之前看过凌志军的书,一方面感觉不可思议,但更多的感觉还是惊讶于自己的视而不见,还是恍如隔世,更有些是当笑话看的感觉。现在看来,唉……

家园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

乡镇企业(本来意义上的)是集体(村或生产队)所有的,可以看作是“准国有企业”。它与国有企业构成了改革前公有制的两种基本组织形式。

你在前面的帖子里说:“2003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欢迎巨大外资的同时,中国所有的民营企业家应该有一丝悲哀,因为捆住了私人企业的手脚才使得外资大规模进入。”但在我看来,他们没什么值得悲哀的。因为他们之所以能够发家,根本原因也在于80到90年代政府捆住、甚至砍掉了很多国有企业的手脚——80年代的国有企业被政府用各种禁令(用人、价格、银行贷款等等)限制住了手脚,只能坐视乳臭未干的私营企业从自己手里挖人才、抢市场,被人戏称为“捆住老虎放出猴”,到了90年代,更有“一元卖掉国企”、“陈送光”这种将国有资产白送给私人的疯狂“填鸭”式的喂养。他们当时就应该想到,既然“上面”能出于政治需要捆住别人成全他们,那么将来自然也能捆住他们成全别人。

至于国有企业的效率,何新先生1999年的一段话,可以提供给你参考:

我们的这个税制改革,我认为是失败了,建立了一个模仿西方复杂税制的系统。

现实中的情况是,任何一家企业,如果真按国家规定的纳税额度纳税,全都要赔钱关门。各种名目的杂税加在一起,总计是将近30%甚至40%的高税率,再加上10%贷款年息,这就意味着,一个企业全部收入的接近一半要用来纳税付息。

现在哪个企业投资一百块钱,可以挣回这么多钱?目前最好的情况,实业投资的利润回报率约10%,也就是投100元能挣到10块钱(这是极好的、极少的情况)。而按那个复杂的税率纳税,每收入100元,税要交30-40元,再加上银行的利率,企业不赔钱关门才怪。

据我调查和观察,我敢说全中国几乎所有的私企都有逃税。不逃税它没法生存啊!

但国企逃税比较难,为什么?国企逃税,钱落不到领导人自己身上,而被查出来他就得坐牢。他敢吗?所以重税负必然主要落在国企的肩上。国企能不垮台吗?

现在看来,推荐照美式西方税制模式来改税,这也是搞垮中国企业的一计。

家园 关于民营,在网上搜到的一段。希望没有因文害意

民营企业定义

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均被统称为民营企业。在《公司法》中,是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来划分企业类型的,主要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按照上面对民营企业内涵的界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

民营不等于私营,民营化也不能等于私有化。现在国外有部分学者把民营化等同于私有化,认为是同一概念,是不对的。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其内涵和外延的不同而把二者区分清楚。

私营经济是专指有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即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企业。从法律上说,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而私有经济,则是非公有制经济,现实中它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三部分。

民营或民营经济,则不是一个所有制概念。它是从经营层次上说的,指的是以民为经营主体的经济。与民营或民营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只能是国营或官营。因此,只要不是国有国营或官办的经济,全都是民营或民营经济。在民营经济中,既包括全部私有制经济,也包括除了国有国营以外的其它公有制经济,例如乡镇企业,合作社经济,以及社区所有制经济,社团所有制经济,基金会所有制经济,等等。

其实名字不重要,我之前所表述的不会引起误会就好

家园 这是典型的文字+意识形态游戏,没有任何意义

整篇文章要说的只有一句话:“民营不等于私营,民营化也不能等于私有化。”

如果我估计的不错,这篇文章应该出笼于90年代中后期,也就是“国退民进”最疯狂的时候,目的就是解决“国退民进”造成的大面积的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意识形态合法化问题。

家园 其实这没关系啊

关键是我们明白彼此说的是同一个东西。

其实你说的从国资吸血搞腐败等等的行为主体,也包括乡镇企业这些集体所有制企业吧

家园 不包括

集体所有制时代的乡镇企业属于造血者,而非吸血者。真正的吸血者是那些90年代在“国退民进”狂潮中被用“送光”、“一元钱出售”之类的填鸭式方法喂养起来的“民资”们。

家园 民资不是“民”,国资才代表民

现在的人一提起民营资本,就想当然的认为他们代表人民,他们受到限制就是国家对人民的限制,甚至衍生出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其实现在叫的欢的那批所谓的民营资本应该算做豪强;而国资是国有的,他们才是真正的代表人民的利益。

指鹿为马的事从来不少。。。

家园 在我模糊的印象中

后来那些乡镇企业大多都转化成股份制企业了吧。不知道这笔帐该怎么算,还有就是吸血的总量有多少,和这些企业创造的贡献相比那头更重。

按您的说法“填鸭”是政治需要,甚至为此捆住国企的手脚。这和我的印象不符,我还一直以为是因为大多数国企经营困难在先,民营资本吸血在后。那您以为政府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这样做呢?这不是有病嘛

家园 呵呵 我也是凭印象外加google

希望在聊城、包头、三门峡的铝电项目都是有大负荷加大自备电厂

在电网里这都是很引人注目的

查查新闻都是一期接着一期投产的,也有受挫的报道,

但是你看当地党政报纸都是为开工或者投产发过报道的。

事情嘛,全在运作。

ps:关于过剩,我也有一个疑问,一些产业国有企业的产能已经过剩了,那么多私企还往里面挤什么?

家园 从最广泛意义上来讲,民营资本也包括你我那点小小的生意或者

利益。

“全民所有,个个没有”、“全民所有国有,重点就变成了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而不是空洞的所有权”

在我的印象中,是改革放出了民营资本,最早的来源可能就是左邻右舍、亲戚好友凑出的一点微薄积蓄。建国后是一直压制的,为什么要放开?或者说我们现在手里能有一点财富,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这到底是因为什么?仅仅是因为国资和外资吗?我只看到改革前大家努力工作,生活也就那样。改革后好歹有了一些变化。就是这样!

家园 你可以去看看相关的资料

后来那些乡镇企业“转化成股份制企业”的过程,基本上就是地方干部对集体资产赤裸裸的侵吞过程。“民资”就是这样在政府的纵容下,用集体和国有资产填鸭式的喂养起来的。

那您以为政府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这样做呢?这不是有病嘛

不是有病,而是当时(90年代中后期)中国政府实行的是类似俄罗斯90年代初的“休克疗法”那样的改革,以尽快实现全面私有化为目标(所以才会出现你前面引用的那种妙文,企图用文字游戏来为私有化提供意识形态合法性论证)。当时有很多省份(比如安徽)公开喊出了“建立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国民经济”的口号。为此张维迎等一干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千奇百怪的理论,如“破窗论”、“吐痰论”、“冰棍论”……等等,来解释这一决策的合理性。你不妨去回顾一下当时的争论。

家园 产能过剩,效率不一样

产能过剩,效率不一样

轻工业放开的结果是外资也挠头,

民资经过锻炼,在重工业也有了一批过硬队伍,外有寻机的外资技术(不一定控股的,质量好就下单),内有失意国企技术人员和各色资金,开了口子就会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强,捞一把的人走后,剩下的人是在进步的,这一批人有能力又不在体制内,不好控制,放开一个行业,有可能击败一批国企(相当部分是内地国企),不说利税损失,就是整体人员减少的负担也是大问题,这样的民企不养闲人啊,技改自动化还是挺热心的,尤其是沿海地方鼓励这么做,内地只能依靠中央,不然无胜之理

家园 我问的就是政府为什么要在九十年代中期这样做的原因

我归纳一下:您的意思是政府之前放民资是做错了,现在禁民资是在纠正之前的错误。是这样的吧?

那这一切总有个解释吧?

家园 有几个原则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资产阶级在高速发展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3.50年代公私合营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是控制原料供应与销售渠道.

有所为有所不能为,钱是买不来命的.

家园 是得有个解释,但现在不是说错了的时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