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吴晓波 中国民企错失的半年 -- 谢家堂前

共:💬169 🌺131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希望铝业的事您可否多讲讲?

发这个贴就是希望能多看到一件事的不同侧面。呵呵。个人精力有限,又没有这方面的敏锐性,所以特别喜欢看这种大跨度的宏观史,个人称之为“表象的大集合”的那种,比如激荡三十年,比如光荣与梦想……然后再找感兴趣专题的具体资料。

正如之前回帖里说的,中国的事从来不简单。所以来河里就是希望能多看到些侧面和分析。

家园 我懂您的意思了。您是说中国其实不需要民资

说实话这完全颠覆了我对前三十年的认识。

艰难的问一句:您对改革的评价是?

家园 这个我认为你说的很对

我懂您的意思了。您是说中国其实不需要民资

后发国家要屹立于世界,追赶的过程里必然会剪除除了国家意志以外的其他任何独立意志,因为这些独立意志必然是发展前进中的阻碍。

家园 这个有原因

我们的经济理论全盘照抄西方,在这个框架里玩,是要被人家玩死的,所以黄光裕们受到的是中国特色的处理。

按民资外资区分,是这个特色办法会不会被处理对象买账的必然后果,这么分,也是迫不得已。

另外谈到了支持不支持的问题,这个还是个屠龙术:民族主义啥时候都是很好使的。

家园 感觉快到核心了。您可否结合具体案例说明一下这种手法?

比如历史上后发赶超所采用的具体手段.

我这人就是胆子小,做什么都要找个参考才安心,写论文都是找几篇照着往下扒。呵呵

家园 参考秦一统
家园 你看看这个

链接出处中国的“民族资本”在铁矿石谈判中起到的是内奸的作用,很讽刺吧?

家园 受没受打压记不得了

包头的希望铝业自备电厂却是03年投产的,06年还被查出安全隐患要求整改过。

那本书倾向太明显了,如果不了解历史,看完以后你会觉得国企就没有什么好事,可能吗?

家园 【讨论】

似乎有河友说过德国因为人力成本高而发展出先进的工厂机器人(我理解就是机械手),但在中国根本就不可能用,问题是民资不用,外资也不会用啊,因为人力成本都一样低,外资也不傻啊。

外资是不傻,但是他不用tg是不同意的,“同意你来挣钱是为了啥子嘛?!”外资赚钱,我取技术、管理等,这大概就是各取所需吧

家园 综合引一下《激荡三十年》里有关希望铝业的信息

2002年,刘永行逐渐形成铝电一体化的想法。2003年7月,刘在包头宣布将投资一百亿建设百万吨级项目。在此之前,聊城铝业7.5亿元项目和三门峡氧化铝总额45亿元项目都已启动。刘永行的想法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说明:“我做饲料二十多年,如今才不过三十多亿元的产值。我的两个铝厂到2008年就应该达到115万吨产量,如果按现在1.6万元的价格,就是接近200亿的产值。”

好的。让我们想一下,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想?资本的逐利性天生就不容许停顿,为什么民营就不能做上游行业?法律禁止了吗?财富不去实现增值保值难道等着被剪羊毛?小老百姓尚且知道要跑赢CPI,更何况在中国用小虎的话来说你停下来你就等着完蛋吧。

2003年,全国氧化铝需求超过1100万吨,一半需要通过中铝和五矿进口,中铝还控制了国内全部的氧化铝产量。有此供需,氧化铝价格迅速由02年的1300元/吨升至3700元/吨。而氧化铝的成本为1000多元/吨,高度垄断使中铝的暴利超过300%。中铝董事长郭声琨对希望铝业的表态是:“一不反对,二不评论,但是我们表示遗憾。”

后续:刘永行后来对媒体承认:“在中铝的示意下,沈阳和贵阳两个铝镁设计院相继停止了对希望铝业三门峡项目的设计工作。”

2003年11月底,希望铝业的包头项目和三门峡项目都被勒令中止。

刘永行后来透露:中铝曾多次试图控股希望电解铝项目,均被婉拒。

200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的依据是:宏观经济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过热景象,特别是在重化工业领域,投资增长速度到了非控制不可的地步。

好。我的疑问出来了:如果控制投资过热真是此次宏观调控的依据。那么中铝去控股希望铝业干什么?难道民资的投资会导致过热,同样的项目转到国资外资的手里就不是投资过热了?同样,叫停民营资本进入钢铁行业,另一方面国资外资大踏步前进。这有一个个项目作证,有调控后钢铁产量反而大幅增长的数据作证。这是在控制投资过热?越控越热?此叫热换彼就不叫热了?

我没有精力去一一核对书中所引这些言论和数据。不过这些我想都是公开的,是完全可以查到的。如果这些没有太大错误的话,那么就这些我所看到的而言,我不得不怀疑这里面的逻辑是否成立!

从改革起始到现在,政府的政策几经反复摇摆,但从吴晓波提供的材料里完全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存在!那么一项方针被坚持了这么多年,我想这一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在里面,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层面,我所想做的,就是抛出砖石引出各位河友的珠玉,仅从学理上探讨下。仅此而已。

家园 我说下我的泛泛印象吧

力拓案应该是国家整治国企的信号。铁矿石谈判中是国企起的“作用”大呢,还是民企的“作用”大?

家园 还是看主流

黄光裕的倒掉按照我恶趣味的猜想是代理人的倒掉,应该跟一般意义上的民营资本比如那些做实业的有所不同。莫非在中国民营资本就一定是要被收割的?莫非TG能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玩玩没收外资的游戏?三十年了都没有玩,在可见的预期里没有极端情况应该也不会发生,那么节奏如此快的年代,太远的事还是不要当真的好。

家园 关于后发国家追赶过程中剪除其它独立意志

我想问的是这具体手法是如何操作的,可行性有多大?有没有现实的例子?

我只能随大流,泛泛说下这么多年接受的主流宣传中我能理解的部分:改革应该是为了追赶。改革的起始,为了“搞活”,放开了对民营资本的约束。那么,我的问题是:如果要剪除其它独立意志,干吗放它出来?如果没有民营资本,改革能否启动?进一步说,改革是否是错的?如果改革这条路是错的,有没有其它的更好的路?沿着原来那条总不行吧?

也一并回下镭射河友:您引述的陈经的那段话中,认为不需要民资,只要有国企和“三资”即可。我不知道您这里所说的“三资”是否是一般意义上的那个,如果是的话,那我还是回去查一下资料,太颠覆了,光是苏南浙江乡镇企业这一块就够我乱的了。而且您把民资当成腐败的根源,更似乎把民资视为国资的寄生虫。这可正好和我一直以来的印象截然相反。改革成果的来源无非是国资、外资和民资,我想问的是:国资企业在改革那么多年中的效益如何?特别是两千年以前!外资花了很长时间才在中国形成一定规模,之前的那些年是否是三者之中民资特别是民企的效益最好?贡献最大?

有没有数据显示,民资从国资吸的血多于民资创造的利润?国资能提供的血主体还是改革前的积累吧,那有多少?和民资创造的利润相比到底哪头更重?腐败要归罪于民资?开放中官员们交的那些学费怎么算?我可真是弄糊涂了,这怎么一下就颠覆了呢?

我总结一下我的看法吧:改革这么多年的贡献,三者之中,国资创造的利润最小,外资其次,民资才是主体,这似乎也是政府这么多年的主流宣传吧。跟外资相比,至少民资赚的钱还在国内吧?

家园 这个你问住我了

因为这个标本是在难得,它要求:

1,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在世界范围内相对落后

2,有完全独立自主的意识和条件

很多时候这两个条件是矛盾的。落后了别人会让你自主吗——所以这里特别的感谢毛爷爷。

想来想去,除了现在这茬,只有奋六世之余烈的暴秦了,它较少的历史负担,全面的政治经济改革,持之以恒的实现,最后牺牲几代人的人权……

凑合看吧。

民营经济是不是该放出来,放出来对不对,这个嘛,最近河里在讨论分田到户的事情,你看看,我想你会再一次颠覆滴。总而言之,当初是弄活是对的,现在弄死也是对的,此一时彼一时也。

家园 这个是否有待商榷?

比如外资的那些电子厂,其实就是血汗工厂啊,技术含量不见得有多高。那么多年也没见TG“不允许”啊?

更别说引进外资、遍地开发区那会,各地方只有怕不来的,哪还有“不允许”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