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吴晓波 中国民企错失的半年 -- 谢家堂前

共:💬169 🌺131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日钢走到今天正应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老话

日钢建厂之初,杜是利用了与莱钢合资(京华、莱钢各占50%股份)的名义,后通过种种手段将莱钢踢出。

由于向航运业盲目扩张和恰逢经济危机,日钢现在资金深套、周转不灵,被山东钢铁(下属主体是济钢和莱钢)借机收购也是应有之意。

往深层次看,日钢当年的违规建设、银行贷款、产能倍增有很多不为所知的内幕和利益交换在里面,这次的被逼重组也是换庄的结果吧?(参见小虎相关大作)

家园 多谢讨论!

之前的很多年中,我个人都是属于典型的受理工科思维支配的那一类人,或许说是最容易受以往教育影响的那一类人。非黑即白、粗暴二分化、线性思维……

泡在河里到现在最大的收获就是开始知道要兼听+对比+打破砂锅,多听多看多想。同一件事不同的视角综合起来更容易接近复杂多面的事实真相。

吴晓波一直在为民营资本鼓与呼,也被称为浙商军师,这是一个视角。您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中国的事从来都不简单。呵呵

家园 花之!我以前

也和您一样,以为事情非黑即白,人际关系非友即敌,但愿大家能明白的早,不要非等到四十不惑!

家园 谢花!河水真的养人啊。呵呵
家园 花之.确实如此!
家园 外资不一定是敌人,民族资本也要看他干了啥在扶持

我想正因为中国开放时间还短所以我们脑子里还有外资和内资民营的区别,是否能换换想法,凡是对我好的就是我的朋友,凡是对国家人民做了贡献的,不分他是从美国来的还是中国来的企业,都是应该扶持的,相应,如果很多国内私企国企,没有跟国家利益站在一起,用不合理手段赚钱,赚到了就有黄光裕的向外转移的想法,那就不能因为他生在中国就盲目支持他,对不,所以支持外资或者内资的讨论应该少一些吧

家园 你真的是学理科或工科的么?

看了你的第一段,觉得不像啊。。。

家园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

很多钱不让民营资本去赚,却宁愿送给外资,这个不好理解。

外资背后站着其各自所属的国家,这种做法是国家利益博弈的结果。

民资呢?你该不会认为TG会天真到割自己的肉喂养一个从根子上就不可能跟自己一伙的民资阶级出来吧?

家园 这样说吧。以前我对政治是厌恶的,对经济是漠不关心的

总觉得政治太肮脏,那些争权夺利的跟我没什么关系,经济上的事跟我关系也不大,我对物质的需求并不高,反正什么时候都是靠自己努力工作挣钱吃饭,工程师么。可是这两年的一些事让我对这些领域的知识产生了朴素的自发需求。呵呵。简单来说,就是明白了以前那种想法是鸵鸟式的,有些人有些事件是可以影响到千百万人的生活的,当然也包括我的小小利益在内,而之前的那么多年我居然都做到了对这些切身相关的东西视而不见,这实在是很滑稽的一件事。趋利避害、保值增值不说,至少要先开始试着了解。

好了。说正事。

很惭愧,我是从一本玄幻小说《重生之官路商途》中了解到手机产业发展的一些东西的。里面提到的手机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我从吴晓波书中了解到的国营资本、民营资本、外资三者之间在其它产业上的角力别无二致。比如手机牌照的发放,比如宁肯一直做贴牌也不肯做实业,比如产业政策明显的倾向性……

在我理解,手机产业总不是什么战略性产业,这个外资进入是否也是国家间利益博弈呢?如果不是,为什么还会这样惊人相似?民资做手机总不是从TG身上割肉吧?其实我以为政府利益和TG利益是一回事,但国家利益和TG利益未必就可以划等号。

转引一些《激荡三十年》中的句子:

刘永行:太赚钱的行业,往往不是我们的行业。

(背景:希望集团包头百万吨级铝电一体化项目

简况:刘永行一开始就很谨慎低调,二十多亿元启动资金没有一分钱是从银行贷款,并因此避开金融制裁,该项目于03宏观调控中首当其冲陷落。

印象:此后三年,一向开朗的刘永行变得极度低调,几乎不在公共场合露面。)

2003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欢迎巨大外资的同时,中国所有的民营企业家应该有一丝悲哀,因为捆住了私人企业的手脚才使得外资大规模进入。

(背景: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印象:拉美化讨论)

中国企业家杂志:人们不再怀疑,耕耘在重工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在未来数年内将刷新中国民营企业的最强阵营。

(背景:2003民营资本重型化运动

简况:2004年宏观调控中,昂然进军上游行业的民营资本全军覆没。国有及跨国资本大幅度挺进。以钢铁行业为例,铁本叫停、宁波建龙重组同时,宝钢与阿塞勒、新日铁的合作项目,武钢、鞍钢、本钢的大型项目……纷纷启动

数据:2004前十月钢产2.72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4.12%。2005年,同期增长24.1%。钢年产量超千万吨的厂家由2004年的2家猛增到2005年的8家。除沙钢外均为国企。

印象:“戴国芳的八万元家产被查封”)

冯仑《跨越历史的河流》:民营资本从来都是国有资本的附属或补充,因此,最好的自保之道是要么远离国有资本的垄断领域,偏安一隅,做点小买卖,积极行善,修路架桥;要么与国有资本合作或合资,形成混合经济的格局,以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严格管理在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同时,使民营资本获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可以预见,今后随着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民营资本将以数量多、规模小、就业广、人数多为特征,其生存空间将被局限在与国有资本绝无冲突或者国有资本主动让出的领域。面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只有始终坚持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替代、附属而不僭越的立场,才能进退裕如,持续发展。

(背景:2006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资本总量占98.36%。入选民营公司74家,其资产总和不到工商银行1/10.)

喜感:依其克里奇油田被整片废弃:“金禾在废油井采出油来,让中石油颇为不悦”

电信听证会:“实在没有精力向大家解释调整详情”

戴国芳:“我们搞一个高炉只要三亿,而人家要7个亿,8个亿。”

家园 关键是外资把钱赚走了

一直以来的一个疑问:2006、2007年“银行上市年”中,国际资本在金融领域中的大规模获利以及之前在国有垄断企业的市场化运作中的超国民待遇,是否可以被认为是瓜分改革成果的最大获利者之一?

家园 当代中国民资的历史地位还有待未来的评判

在我理解,手机产业总不是什么战略性产业,这个外资进入是否也是国家间利益博弈呢?如果不是,为什么还会这样惊人相似?民资做手机总不是从TG身上割肉吧?其实我以为政府利益和TG利益是一回事,但国家利益和TG利益未必就可以划等号。

第一,手机产业当然是战略产业,因为它是IT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IT业毫无疑问是战略产业。

第二,严格说起来,民资的所有发展,都是从TG身上割肉。大到建龙小到个体商铺概莫能外。原因前面何恤之说的很透彻:“中国走的不是四平八稳的路,是在赶超”,这个路径要求政府必须拥有控制一切的能力,任何削弱这个能力的事物都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不相容的。

第三,所以,中国近30年来民资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恰恰是钻了某些TG的利益(包括TG内部某些当权者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的空子——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恰恰是建立在对TG的控制能力的削弱(或者用何清涟的用词:“消解”)的基础上的,它们的生存空间,是靠在某些范围内“消解”TG的控制能力而获得的。民资的发展路径就是:消解TG权力——民资发展——进一步消解TG的权力——民资进一步发展……因此,民资这个东西,如果我们算算总帐,它这30年来对中国的贡献到底是正数还是负数,还不一定。

家园 我说不清楚,但总感觉有点不太对劲

我就举点例子说下大概印象吧。

1、如果说手机产业真的那么重要,那现在那么多山寨手机是怎么回事呢?还有,如果手机产业必须置于政府强力控制之下,是否那些部属企业直接拿别人手机贴牌去卖就是正途呢?那干脆一直贴下去好了。

2、您的这个观点我说不好,总觉得政府不大可能有那么多精力。否则不太好解释改革开放的动因。还有就是即使是为了政府的一个大目标,这样的做法也有待商榷。这二者之间真的存在唯一的因果逻辑?

3、那干脆从一开始就不要民资好了。可从我眼中看到的三十年似乎并非如此。

家园 国家是抽象的,利益是具体的

抽象的东西虽然看起来又正义又高尚又目光远大(正如ZXB一贯宣传的那样),但脱离了具体的人就根本无从谈起,从TG选拔干部的机制来看,别抱太多幻想。

不是太明白,我们有这么多勤劳的劳动人民,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7天,为什么总有人把成果归结为为国企伟大的生产效率?

-------------华-丽-的-分-界-线---------------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激荡三十年》看看就得了

很多东西都是抄新闻报道的,记者当时写作的时候就有一定的偏向性。

何况又被选择性整理了一把,里面很多错误的地方,比如那个包头希望铝业的事情。

家园 我的思考

1、如果说手机产业真的那么重要,那现在那么多山寨手机是怎么回事呢?还有,如果手机产业必须置于政府强力控制之下,是否那些部属企业直接拿别人手机贴牌去卖就是正途呢?那干脆一直贴下去好了。

3、那干脆从一开始就不要民资好了。可从我眼中看到的三十年似乎并非如此。

这其实就是我前面说的:当代中国民资是依托于TG的自身利益(包括掌权者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不重合部分存在的。

2、您的这个观点我说不好,总觉得政府不大可能有那么多精力。否则不太好解释改革开放的动因。还有就是即使是为了政府的一个大目标,这样的做法也有待商榷。这二者之间真的存在唯一的因果逻辑?

陈经在《官办经济》中有一段话,我先抄录如下:

具体来说,新中国政府采取的办法是以独树一帜的精神激励机制代替一般国家的物质激励模式,来发展包括经济在内的各项事业。这方面,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些传统办法。首先,把所有人都放入“单位”管起来。你加入单位了,各方面生活就由单位给你解决了。解决的好不好另说(往往解决得不好),人会觉得有一种归属感及安全感。如果不是发生文革那样的动乱,在正常运行模式下,人病了,单位会安排去治病,单位会派人来照顾。小孩上学都安排进子弟学校之类的附属机构。除了很少一些的特权人物,大家的待遇都差不多。工资就全国统一安排,分级拿工资。这样,大多数人都是能力一般的人,会觉得比较平等。能力好的人,可以给各种荣誉,也有激励的办法。在这样一种管理模式下,人们会觉得是在一起为一个大事业努力,精神上可以得到某种满足。社会精神状况比较单纯的情况下,这确实是相当好的一种状态,可以大大弥补物质享受不足的缺陷。说实话,我个人是相当喜欢这种工作环境的,就一门心思想怎么为国家作贡献,不用考虑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利益方面的事情。日本的社会组织其实有些类似之处,所以民众工作态度不错。

我心目中理想的模式是以这样的社会组织,去从事我前面总结的以比较优势为核心的经济建设道路。

——《中国的官办经济》(二十七)“社会主义大事业”变成了“官办经济”链接出处

我不知道陈经的这段话有多少人注意到,也不知道他自己对此的思考有多深入。但我认为,他这段话在实际上否定了中国当代民资存在的必要性——在他的理想的模式中,中国只要有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即足以支持“官办经济”运转。我对此深有同感。中国现代民资的发展与中国的腐败进程基本是同步的,权钱交易、国有资产流失、圈地运动……背后都有民资的影子,而且它们基本上都是民资的助产婆。因此我认为,中国当代民资的生存状态,实际上是TG(包括其当权者)的利益与国家利益并不完全重合的反映——它们能存在,反映的是TG(特别是其当权者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的部分;而TG对它们的种种限制,反映的是TG作为执政集团,其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重合的部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