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哲学漫谈之一:浅谈作为导论的两种哲学史 -- 邝言
胡塞尔的现象学对当代哲学来说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
邝兄所言:
小弟没有指望能快速了解哲学和科学之间关系,只盼望邝兄能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讲讲二者间的关系。
前一段时间,不爱吱声转贴了一个叫"水知道答案"的文章, 链接出处,原作者声称水能听懂人类的语言,并以结晶的形式表达出来。
那么以科学的眼界来看,有人提出一个论点,当然就必须有论据,大致上要证明这个论点,就必须证明一系列东西,例如何为听懂? 如何证明结晶和声波的关系,结晶和温度的关系等等,基本就如邝兄所言,确实是经验世界的范围内。
好了,作为一个哲学家,您是如何看这个例子里科学的眼界的?
如今哲学所批判的是技术的原则,这一点我以后会专门来谈,因为这点非常重要。这里先简单说说。
你的一番叙述大体是人们反对工具理性的这个思路,不同的是你对科学本身抱有较好的价值评判。我替你解释一下你的说法:工具理性的意思简单说来就是,科学技术是价值中性的,就像工具一样,好人拿来行善,恶人拿来行凶。其结论是驾驭好工具本身就不会出乱子,不赞成否定科学技术本身。应该说,这个思路比那些对科学技术盲目乐观,认为科学技术决定一切(包括人类未来的福祉)的那些人的想法要清醒很多了,但是,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同那些乐天派一样,没有将科学同技术区分开来,这使得他们在实践上无法阻止技术的统治。
你比他们要进一步,你认为科学本身是好的,对它的盲信和滥用是错的,这么想蛮好。但是还不够清楚,容易退回到前面的立场上去。其实关键在于:人不能以技术的方式对待自身。我在以前也讲过,技术的原则就是方便效用。其表现就是数字化、夷平个性、平均、归类、复制……这个原则加在人身上就是所谓的“异化”,是人劳动却不快乐的根源。因此,一句话,就是人必须驾驭技术而不是反过来被技术奴役。至于科学本身,则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技术得以可能实现其统治的基础和来源,这个容易理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也);另一方面,科学有同艺术一样感性的方面,它使得真正的创造力(而不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劳作)得以实现,而这种实现乃是属人的实现。所以说到底,科学一方面使得技术日益强大,使得人的异化日益加深,另一方面,它也的确将人的时间解放出来,同时,更重要的是,它在加速异化的同时也就是在加速异化的自我扬弃,因为马克思说过:异化同异化的自我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后面有点深了,毕竟那已经是当代哲学的境域了。慢慢来。
“真理”和“信奉”实在都是些可怕的词语。由于现实的制约,很多可以检验真理的“实践”往往是无法发生的。这时候理论就必须先行,给我们另一片想象中的天空,另一种可以在未来成为现实的推断。
请就。。。的例子从哲学的角度谈一谈科学的眼界问题。。。
政治考试考多了吧?呵呵。
那么我就试着做一做吧。
的确如您所说:科学的耳朵一旦听到这样的事情,会询问其根据何在、如何证明。如果其根据和证明是当今科学范式之内的事情(绝大多数都是如此),那么确证和证伪也都是很简单的事情。简单不是说容易,也许很麻烦,简单是说那只是一个操作的问题。似乎这就是所谓科学眼界。
但是在要求证明之前有一个过程被绝大多数人所忽视。那就是一旦听到这样一个信息“水能听懂人话”,人脑就迅速地以科学的方式接受并且处理了这样一个信息,这个过程神鬼不知,这才是真正的“眼界”。试问:谁在看世界的时候同时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呢?
那么好了,我们现在就换双眼睛看一看。那么你拿什么眼睛去看呢?如果你拿宗教的眼睛去看,那么那就是上帝的事情,水因人成形的神迹《圣经》里面早已为我们呈现过了,有神的旨意在,好像没有什么值得惊奇。注意:这段话并非对宗教的揶揄!
那么不用宗教的眼睛吧。我们用艺术的眼睛来看,那么我们就开始写诗,开始咏唱,在柏林交响乐团演奏的时候边上放一盆天然矿泉水,然后通过放大呈像让观众在听觉得到满足时视觉也得以享受。不论科学怎么折腾,水结晶的图像的确带来审美的愉悦。……
觉得我跑题了吗?并没有。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你一听到这个消息没有立即跪下祷告而是立即去寻找科学证明呢?其实什么证明都没有开始做的时候,你的科学眼界已经在发挥作用了。而这一点在哲学看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尼采谈到道德的时候曾经说过:“从来就没有道德事实,有的只是对事实的道德解释。”那么,把这句话里面的道德换成科学也是差不多的。这个思路延续到后来就成了解释学。解释学同以往哲学不同在于,并不追问所谓“事实的本然”,而是追问在特定的情境(或者说语境)之下,事情向我呈现的意义。注意:这个意义并不是说价值评判。以这件事说,它对您呈现的意义就是科学的意义。科学对您的自我有构成性的意义(比如您的眼睛就是科学做的),因而您觉得您关心这样的问题。换作是我――噢,我是说真的――我就在欣赏那些水晶的图片了……
其实如果不恶意揣测作者的动机,我们会发现人类总喜欢证明除了人类本身以外还有智慧生命(乃至无机界)存在,这一方面是现代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浪漫反动,一方面也是为了卸下肩头天命一般的重担。然而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从万物有灵论开始这样的论调就屡见不鲜了,只是这份重担倒的确和人类的终极关怀是相关的,它一直压在人类的肩头,因此不时地人类还是要以一种近乎悲剧的精神来娱乐一下自己。
其实我只要说尼采的那句话就够了,但是我罗嗦一点,会让大家轻松点。呵呵。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也是看了波普和库恩才对现代的科学哲学有了些体会。
不知田兄怎末看法耶尔阿本德(费尔班德?)的“反对方法”,据我所知很多科学家可是对他深恶痛绝啊。
您说辩驳马列主义,我不吱声。因为马克思他老人家自己就明明白白地说过:“据我所知,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那么更加不是马列主义者罗。
但是我是学习马克思哲学的,并且我尊敬和喜爱马克思。所以如果您能区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本人的话,我将无比感激。
真理观如何是一回事,要不要追求真理是另一回事。哲学担负追求真理的重任已经很多世纪,所谓的后现代派们试图搞一场解放运动,将哲学变成游戏。这个我不同意。我的确反对什么论调自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但是我认为真理在实践的每一当下中的确存在。
至于您说的实践同理论的关系,我大致明白您的意思,不过您的表达不是哲学的表达。这个无妨,以后我会谈到哲学上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感谢回复,欢迎讨论。
有点深奥,且让我慢慢咀嚼,消化,稍后再请教。
这么多问题,您不会把我当作问题青年吧?
我只会当你问题宝贝。
你给我如此的关注,我当然感谢还来不及了。只是拜托你别再说请教,我也不是什么哲学家,不过是一个爱好哲学的学生而已了。
欢迎继续交流!
大仲马借法利亚传达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是这块料,不用学你也能明白;如果你不是这块料,学了也是白学!
所以呢,哲学这玩意儿,横竖咱们都不用学!嘿嘿,瞧瞧人家,不愧是大师,说得多透彻!
个人认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学说是对科学方法论最具有insight的总结,另外就是觉得对科学的社会效应的批判应该和对科学本身的批判分开来,现代哲学关注的似乎是前者,但科学往往成了替罪羊。
科学的内涵应该是实证和批判精神,所以我们说一个好的科学家首先必须具备critical thinking,而公众对科学的盲信恰恰是缺乏科学精神的表现。从这一点来说,科学的批判精神和你所说的哲学的不断自我超越应该是一脉相承的,而早期的科学和哲学也确实像一对孪生兄弟。个人觉得现代哲学往往把对科学的社会效应的批判转化为对科学本身的批判,这会不会是现代哲学家的一个误区?
这我还真是不知道,也可能他也是......之一?
第一次听说“后现代主义”还是在“读书”关于“索卡尔事件”的报道上,嗬嗬,第一印象就不好。不过国内的书错误不少,也可能我对“后xx”的印象从一开始就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