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岂曰将将与将兵 -- 喵咪呜

共:💬24 🌺5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讨论】岂曰将将与将兵 5

开始曝了点小料。

在第一天的发言中,以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的发言对罗瑞卿的震动最大。在发言中,许光达对罗瑞卿在延安的一些言行进行了揭发。看得出来,罗瑞卿对此很吃惊,也很生气,但是却敢怒不敢言。

许大将牵涉到“二月兵变”,竟然69年就将星陨落。红六军参谋长,因伤在苏联治疗而未参加长征,从湘鄂西苏区、晋绥军区的履历看,是贺帅这条线上,又与贺帅同年遇难。十帅十大将,只有贺帅及许大将是借医疗害死(徐大将应该是真正病重),有点令人不寒而栗。

《大将许光达的“文革”岁月 》有这样的春秋笔法:

雪青是第一次见爷爷,“爷爷!爷爷!”喊个不停。经历两年非人生活的许光达,一直处在十分冷漠之中,听着孙女的呼喊,心里一热,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许光达同儿子儿媳见面,一直在监视下进行,儿子想知道爸爸心里想说什么。他掏出一个听诊器,放在许光达的喉头处:“爸爸,我给你听听病。”

许光达看着这个听诊器,马上联想到坦克上的喉头送话器,他明白儿子的用意,小声说:“请设法转告周总理,我有话要和他说。”

回到家里,许延滨连夜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请总理派人来同许光达谈一次话。为了使这封信尽快到达周恩来的手里,许延滨按照组织原则,正大光明地要求专案组、装甲兵党委把这封信转呈周总理。6月2日,专案组的人员正式通知许延滨信已转走。

6月3日,专案组把许延滨叫到办公室,说许光达病重,让许延滨去看,但他们又不放许光达走。10点钟左右,专案组派人来通知说许光达去世了。

6月26日,《解放军报》在报眼上刊登了许光达病逝的消息。

6月30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许光达被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接下来,回忆了进退两难的处境。

罗瑞卿真的对我一直不错,我们俩的关系很好,现在他挨批斗了,却要我来冲锋陷阵,提这个“四条”,我实在是下不了这个决心。……杨成武责怪我说:“你不讲,怎么向林总交待?”

即便这样,我当天还是没有发言。结果第二天叶群又来了电话,对我说:“……林总说要你好好考虑,究竟是跟林总还是跟罗长子?……你把罗长子在空军讲的几句话,到处张贴引发,把他抬得那么高,为什么?……”……“另外告诉你,梁必业已经陷入罗瑞卿的圈子里去了,你要注意。”

……“一定要在会议上发言”的这个指示,是确实来自林彪,还是叶群假传圣旨,我真的闹不清楚,而且至今也不清楚。

……

叶剑英为此还写了一首诗,我只记得其中一句是“将军一跳身名裂”。

在前面有伏笔:

但在罗瑞卿主持军委具体工作以后,对有的老帅不够尊重。例如对叶剑英,他就不够尊重。叶剑英当时分管军事训练及科研工作,他所需要的经费,罗瑞卿就不那么支持,因而产生了一些意见和矛盾。这件事情我曾听叶帅说起过。

这里是一个分水岭。从此,吴老将军再没有一点自主判断自主分辨能力,在漩涡里不能自拔。这里提到的梁必业,74年就恢复工作,02年方仙逝,倍极哀荣。

这是词,化自辛弃疾说李陵事(再次无语,杨成武也以为是叶帅写的),而这一句对罗家伤害之大,反映在罗点点的记述中甚至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

对照罗叶纠葛,再看下述史料,是不是会有点意思呢。

邓小平对林彪素无好感,根本不相信林对罗的那些恶意诬告。于是,会议开始后,他就把会议交给彭真一人去主持,自己与李富春等前往西北,视察三线建设。后来在“文革”中“检讨”此事时,他说:“对于这个斗争的严重性质一直没有理解”,并承认“实际上是在开脱罗瑞卿”。

1977年平反,复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协助邓小平领导军队的整顿,积极参加和领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条件。

保驾护航,罗大将为杨家兄弟做了很好的表率。

大件事了。

空军党委第十一次全会

叶群要他转告我,要我尽快赶回北京,否则会变成“恩克鲁玛”了。

叶群说的这个“恩克鲁玛”,原先是非洲西部加纳共和国的总统,一次,在他出国访问期间,国内发生了军事政变,他被政变军人赶下了台,成了流亡总统。

只见刘震带头,不仅曹里怀、徐深吉、成钧,甚至连谭家述、常乾坤、王辉球都跟了上来。常委会里面,只剩下我和余立金、邝任农站在一起。张廷发在会议上不表态,……看到常委会开成这个样子,真是让我伤心。

实在让人目瞪口呆,回去看初建空军的章节。

空军的各级领导骨干,主要来自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批以常乾坤和王弼为代表,是在大革命时期由党中央排去苏联学习的。……第二批是一九三七年由中央派去新疆学习的学员。……第三批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老航校的毕业学员。……从国民党军队起义过来的刘善本,……

刘善本在彭总那章节里提到,彭总对刘上将不满,讲起要刘善本取代刘亚楼的话。

一个空军司令,搞得来自各个历史时期的副司令员、党委常委们(还有各地的)都来造反,最后连自己选的政委余立金都站到杨成武那里去了,真让人目瞪口呆。

邝中将面相就是与人为善,一直在空军不倒,03年方仙逝。

再看后面,

曹里怀是叶剑英的老部下,……曹里怀听不进去,说:“我有把握。”叶帅说:“你有什么把握呀?!”

……

叶帅讲完,贺龙和徐向前元帅在表示拥护中央常委会议意见后,也各自批评了自己的老部下。

贺龙还特别批评成钧……徐向前也批评徐深吉说:“人家空军想要有四方面军的领导干部,……”

一位老红军、开国中将、从空军组建开始就历任副司令、司令,不能像太祖、总理那样让各个山头的人都服气,就做到让各个山头的都觉得好欺负,也算有独特之处。

或许正因为此,才让上位者觉得安全无害,而能继续做下去吧。

结果是吴老将军大获全胜,停职的是刘震和……不出一声的张廷发。

回忆录里讲,张是刘亚楼一度想定的接班人(也可见后来的张司令早

有端倪),张一度对老同志很不尊重,个性也与刘亚楼类似。

河里曾看过张司令被成祖拿下来,起因就有不听把空军机场让给民航的

招呼。

总结中提到要让战斗英雄当“会飞”的司令员,也暗合王海上位。

曹里怀这个名字有意思,人也有意思。

温相有文字“从对中将曹里怀的评价看林彪的‘小聪明'”。

直到晚年,毛泽东还对曹里怀这位开国中将念念不忘,他曾经念了一首辛弃疾的词,内中一句叫做“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毛泽东进一步解释道:“曹是曹里怀,刘是刘震。”

回忆录里说:

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也在这个会上批评了曹里怀,说“曹里怀到了哪里,就把哪里搞乱。”这些都是叶帅亲自告诉我的。

刘震上将在官方中则是这样记录的:

   1966年6月,吴法宪主持召开空军党委三届十一次全会,捏造刘震所谓‘反毛泽东思想’、‘彭黄反党集团成员’、‘在空军搞罢官夺权’等罪名,於8月20日以空军党委名义上报,经林彪批准於9月12日令刘震停职反省。

   1967年1月13日,江青根据林彪的阴谋意图,召集空军直属机关和空军院校万人大会,点名揪斗刘震。

9月21日,吴法宪把持的空军党委常委又私立专案,对刘震进行残酷审讯。可怜共和国一代上将被装在麻袋中,跌断了两根肋骨。

   1969年10月,刘震被押送农场监督劳动,他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直到1971年‘9·13’事件後,在周恩来总理纠正‘左’倾错误、落实干部政策的关怀下,刘震才於1972年6月回京治病。

   在一次次的非法审讯中,刘震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坚贞不屈。

回忆录也提到了贺帅相关的事件,

成钧在检查中提到,……向贺龙汇报了空军党委会的一些情况。贺龙听了以后说:“这个会议吴法宪、余立金不能主持了,你们就组织起来开嘛!……吴、余有错误,你们就继续揭嘛!” ……

当我讲到成钧他们四个人曾经到了贺龙那里,向贺龙回报空军全会的一些情况和贺龙的表态时,林彪说:“这件事,你要他们写一个材料,然后送给我。”

我们还附了一封短信。信的大意是:“毛主席,林副主席:……空军党委十一次全会之所以开成这样,是因为有两条线操纵着。一条是以林副主席为首的一条红线,贯穿着空军党委十一次全会的始终;另一条是以贺龙元帅为首的黑线,在控制着这次会议。”

真想问问,如何区分“贯穿始终”与“控制着”。

材料是林彪要的,成钧等四个人写的,但信中“两条线”的提法是我和余立金加上去的。这个问题我经过反思,当时这样对贺龙元帅无限上纲,是非常错误的。

这个情况,就是一九八一年最高人民法院判决书上所列举的“林彪指示吴法宪编造诬陷贺龙在空军阴谋夺权”这一条罪状的来龙去脉。……我承认,我们这样对贺龙无限上纲,是非常错误的。但是,说我们“编造诬陷”,却不是事实,因为材料是成钧他们写的。我们只是把别人写好的材料转交上去而已,不存在我们编造的问题。

读到这里,不免冷笑三声。像“品西游”里说的那样,真是借他一个铁罐做胆。

这里说林总只要材料,他们就敢加上路线斗争的话。

再怎样,路线斗争至少也经历过,不会不知道这么写的后果。

还把余立金拉进来,明显是对余经“杨余傅事件”后反而脱身的不忿。

注意很多地方都写“我不清楚,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彭黄集团,“我

不清楚”;为什么要打倒罗瑞卿,“我不知道”,这里可能是惟一一处出现

“来龙去脉”的话。即使是针对判决书中的那一句的“来龙去脉”,也让人

浮想联翩。

而在回顾空军工作时,替刘亚楼做检讨,林总对刘上将有个评价“锋芒毕露”。有个段子就是吴有次穿簇新的大衣,刘亚楼看着就说,看你那J8样。回忆录里有类似的段子:

又例如另一位副司令员,一次搞了一个文件,刘亚楼看完后批评他说:

“你搞的这叫什么东西,只能给我当擦p股纸用!”这样的话,当然会让人感到莫大的侮辱。

不过,下面这个反思,实在是不够厚道。

这些年来我常常在想,如果刘亚楼没有在一九六五年去世,以他的性格和与林彪的关系,他必定会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下去。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后来被监禁在秦城的,将会是他,而不是我

家园 这倒是实在话

刘亚楼可是得罪了不少人,要是活到文革并且上了林彪的船,那下场肯定比吴司令还要惨。

家园 这个报告是真实的。

在东北,武器堆积如山,有的是枪炮子弹,根本不怕没有枪,怕的是没人扛枪。他们向中央建议,准备到东北的部队可以少带甚至不带武器,到东北以后,就可以全部换装。

  最早到东北的八路,因为是自己人,苏军放开让他们拿日军遗留下的仓库,所以就有了这个报告。

  后来好象是老常抗议了,苏军改变了做法不让八路拿了。

家园 俺的意思是,还是要像黄大将那样

考虑问题多考虑困难的情况,

到时候就不至于被动。

家园 俺是看不去这句话

蓝色标注的

将会是他,而不是我

吴老将军明显在那个位子上混不来。

如果刘上将活着,应该是总参谋长的位子。

吴司令多半还会上位,还是会到秦城去。

推脱自己的意味太浓,而且没什么道理。

反过来真要长叹一声,育蓉身边无人啊。

记得看过有人叹息,如果王若飞不遇难,给周公当副总理,可能周公还不会累死。当然是美好的想象。周公不限于自己的小摊子,既不授人以柄,又能充分调动资源,才能成事。

太祖还经常苦口婆心讲团结,成祖那篇“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也是令人反复研读不忍释卷的啊。

家园 【讨论】岂曰将将与将兵 6

接下来的内容泥沙俱下了。

其文眼在于最后的“在我心目中,毛泽东的形象瓦解了”。

对那时的乱象,文中直指太祖,而认为林总是受到压力不得不为。

有事实、有分析:搞乱军队对林总没有好处,一号命令的始末,全军文革小组组长是林总保荐的徐帅并顶住压力……

所以,他于……批示说:“林彪通知:人民解放军应该支持左派广大群众。”“以后凡有真正革命派要找军队支持、援助,都应当这样做。所谓不介入,是假的,早已介入了。此事似应重新发出命令,以前命令作废。请酌。”

很显然,毛泽东的这个批示是对林彪的一个批评。林彪当然知道,毛泽东说的不是“请酌”,而是要必须执行。……《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群众的决定》,……这个文件,可以说是被毛泽东逼出来的。

……

从这封信的内容看来,彭德怀当时对毛泽东还寄托着一线希望,但毛泽东根本没有去解救他的意思。

……

对于全国各地都发生武斗甚至大规模武装冲突的这一情况,毛泽东是怎么想的呢?

一九六七年中,余立金曾陪同毛泽东视察全国“文化大革命”。回来以后他向我说,七月份毛泽东在上海时,王洪文在张春桥和姚文元的支持下,策划了攻打上海柴油机厂的武斗。策划完毕……毛泽东表示支持他们的行动。……这一场武斗,双方死伤眼中。武斗结束以后,张春桥他们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听了以后就说:“打得好”。

余立金还说,……毛泽东在南京时,看到江苏一家最好的饭店发生武斗,……在听到全国各地一些武斗的情况时,他还说:“这是乱了敌人,锻炼了自己。”

在上海时,杨成武、李作鹏、余立金他们还一起陪同毛泽东观看了上海造反派斗争陈丕显、曹荻秋的电视镜头。当时,造反派强迫陈、曹二人低头弯腰,搞“喷气式”。毛泽东说:“这算不了什么嘛!”

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的默许和支持,江青与中央文革才敢于公开支持武斗,全国范围内的武斗才可能发展起来。……

之所以这里引述余立金的话,恐怕是看了人民网《空军政委余立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文章。人民网专门有 *** 在“文化大革命”中 的专栏,应该是对众人表现的钦定本。

1967年……  (7月)15日,毛泽东乘火车抵达武汉,住东湖宾馆梅岭一号。

受毛泽东委托,杨成武、余立金于“八一”建军节前夕回到北京,向周恩来报告了毛泽东几次谈话的重要内容。

  在空军大院,余立金和吴法宪住前后院。余立金一回到家,吴法宪就闻风而至,要求余立金透露毛泽东沿途谈话的内容,被余立金拒绝。

  功夫不大,吴法宪变换花招,打电话给余立金,称常委已经集合好,共同要求和等待余立金去传达。余立金在电话里说:“吴司令,你跟常委同志们解释解释,我实在是没有什么汇报的。”

  吴法宪不阴不阳地说:“我看你还是汇报一下好!”

  余立金回答说:“吴司令,我的确没有汇报任务。”

  “没有就算了!”吴法宪说完,狠狠地摔下听筒,挂断了电话。遭余立金再一次拒绝的吴法宪对余立金从此恨之入骨,同时将余立金的“表现”汇报给叶群。

二月逆流的资料看得也不少,还是第一次在回忆录中看到这么猛的料。

这两次会议上,要数谭震林闹得最厉害。他说:“……想来想去,自己不该那么早参加革命,不该活六十五岁,不该跟着毛主席。”

这时,陈毅说:“谭老板,你说话真有水平,坐下来说。”

这次是林总圆的场。

………………

接着,林彪又向毛泽东建议,应停止老帅们家里的党支部对他们的

批判。林彪认为,这种办法不宜多搞,会把老帅们的身体搞坏了。

毛泽东同意了林彪的意见,……于是,林彪就委托黄永胜和我代表

毛泽东和他,去几位老帅和副总理的家做工作,“解放” 他们。

……

至于谭震林的家,毛泽东不同意我们去,我们也没有办法。

这使我想起一件事情,谁反对过毛主席,最后都没有什么好

结果。徐海东就是个例子。

徐海东是一九二五年入党的老同志,……但他就是因为一件

事情得罪了毛主席。……听说徐海东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信里说:“毛主席年岁大了,应该交班了,应该交给刘少奇。”

毛主席见到这封信很不满意,从此以后,就再没有理过

徐海东。

徐海东以后就长期修养。……我因为长期在新四军三师工作,……

因此对他很有感情,也经常去看他。后来他转到大连修养,

在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我们还曾以老部下的名义,帮助他

解决了一些问题。为此,他还送给我一个很好的白玉印章

作为答谢。当然这些是题外的话。

这些是题外话么?

是不是在用与徐大将的交往来印证“再没有理过徐海东”?

如果说出自“徐海东大将的文革岁月”的以下记述难免粉饰的话,

那徐大将的九大代表资格不是假的吧。不说徐大将不会在信里写

这么直白的话,就是太祖也很能分清出自私心还是仅是公务的反对。

要记得林总、许和尚都反对过。

自从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后,每次开会,毛泽东问到出席会议的同志时,总是要问一声:“海东同志来了吗?”这么一句简单的话,总使这位老将军感到深深的慰藉。

…………

就在徐海东焦急等待的时候,人民大会堂北侧的小会议室内,周恩来正在主持一个紧急会议。他用郑重的语气宣布:“毛泽东同志紧急提议,徐海东同志应出席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并建议他参加大会主席团。”周恩来讲完,大多数人同意,也有人提出疑问。周恩来解释说:“毛主席早就说过,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我认为不让徐海东同志参加‘九大’是不合适的。至于他有没有问题,以后会搞清楚的。”

“徐海东把儿子文伯叫到床前”,这个名字起得也@$#%!

但在另外的材料中,震惊于杨尚昆也说过类似的话,只是对象换成了任弼时。

一直以为身为五大常委之一,任弼时是坚定的毛派。

杨尚昆1986年谈张闻天与毛泽东的关系演变

《炎黄春秋》2009年第3期

那时候反毛反得最厉害的是任弼时。第一次宁都会议恩来是中央代表团团长,恩来还没有到,是任主持把毛主席撤掉了。所以毛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还讲,最后在中央苏区剩下的一个反对他的就是任弼时。(刘英插话:他真是记得清!)这个人在这方面是这样的。所以任弼时如果他不死,“文化大革命”也非整死不可。我觉得闻天那时也从弼时那里听到过一些反毛主席的话的,开始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弼时那时认为毛主席有些东西不妥当,比如包括肃反他认为毛主席该有责任,但是毛主席从来不认为肃反他有责任。

扑朔迷离的“青海事件”。

从回忆录的口气看,只是简单记述,虽强调“我到现在也搞不清楚”,

但用“有人告诉我”这样的写法,记下了造反派先开枪,部队不得不开枪进行反击的文字。

赵永夫的资料很难查到,回忆录里说明是东北军的人,直罗镇一仗中被俘后参加红军。

另一种说法,参见冼恒汉中将 自述:风雨八十载。

为什么回忆录用这样的说法?稍有注意就会发现,全书中,除了坚守不把问题推给林总的底线之外,还始终强调与叶帅保持一致、得到叶帅的支持,如那次空军党委三届十一次常委会。

而赵大校(曾经说是少将,但证实是大校)是叶帅的人。

关于那次常委会,天涯有个不甚深入的“考”。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693615&PostID=9885368

其中有

 据空军官方资料,邝任农当时不是常委,吴法宪上述记忆有小误。

  

  这样说来,假设王秉璋未有出席,常委中的三派应该是:1、吴法宪、余立金;2、刘震、成钧、曹里怀、谭家述、常乾坤、徐深吉、王辉球;3、张廷发。吴、余属少数派。

估计不是记忆有误,而是拉个人不至于形单影只。

这就更雷人了,联系到余立金后来脱身,吴老将军真成了光杆司令。

家园 太宗因为这个发火 可以说发的完全正确

也发的恰到好处

再看多年以后江泽民的大发雷霆

不得不叹息一声 英雄是不可多得 更是不可复制的 贾宝玉和他爷爷 那根本就是两个物种啊

家园 【讨论】岂曰将将与将兵 7

再看各军区的。回忆录中:

北京军区空军还比较好,没有跟着起哄,其他如沈阳军区空军的黄立清、南京军区空军的聂凤智、广州军区空军的吴富善,都是些老资格,还有成都指挥所的高厚良、武汉军区空军的傅传作、廖冠贤等,他们和常委一些人结合在一起,哄啊、闹啊的,……。

而据李中权本人和聂凤智说,其实北空的李中权也在其中。

这个,这个……

还有段故事,也是第一次看到。

这时,毛泽东就想起了几位老帅,不知道在批判了他们以后,这几个人会不会在背地里有什么不满,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有没有转变。毛泽东想知道他们住在西山究竟在干些什么,就想派人去暗地里察看一下。

毛泽东……要叶群乘机把王秉璋送到西山,去和老帅们住到一起,看看那些老帅们在干些什么,说了些什么,都有哪些活动,有没有串联?……

后来林豆豆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

后来,王秉璋通过我转给毛泽东的报告至少有两个。我还记得,这两个报告都是用记录本的纸写成。在报告里,王秉璋把他与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三位元帅,大概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一起散步、谈话什么的,都写得清清楚楚。两个报告都说,老帅们在受到批判以后,接受了教训,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都有所转变,一致认为这个运动搞得好,对“反修、防修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起了很大的作用。两个报告都是这样的内容。

毛泽东看了这些报告,曾经批转给林彪、周恩来以及中央文革的人传阅。不久,毛泽东就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这些老帅们。

关于陆定一。

通过多方资料的了解,一直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陆老都非常尊崇。陆老也是少有的厚道人,曾经在风暴之前对太祖说,自己思想跟不上运动,负责不了宣传,太祖也没有为难他。改开之后的几个关键时点上也有自己的立场。

陆定一是不赞成写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陆定一认为,如果“资产阶级自由化”是“文革”中批他才发明的词汇,那末,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沿用这个词汇呢?他让我帮他查查,看看是不是这样一个来历。

我让也是参加起草小组的郝怀明同志同我一起查。查的结果,……但这个提法的历史还要早。我们查到,在我们党的文献中,刘少奇一九五九年《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一文就用过这个提法。

…………

宣读过后,胡耀邦照例发问:“还有什么意见没有?”照例,大家都不再提意见。

但是,陆定一表示要发言。

他说:我对这个《决议》很赞成,很好了。就是一点,这是我第四次提这个意见了。……我主张去掉现在的文件草案中“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这几个字,还留着后面的句子,很好嘛。这就同“文革”错误分开来了,去掉那几个字没有丝毫损害。

…………

接着发言的,有的赞成陆定一的意见,建议去掉那个词。也有几位主张维持原案。前一方面的发言博得掌声,后一方面的发言也博得掌声。

这时,邓小平讲话了。这就是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那篇著名的讲话。他斩钉截铁地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我讲得最多,而且我最坚持。……现实政治要求我们在决议中写这个。我主张用。反对自由化,不仅这次要讲,还要讲十年二十年。

一锤定音。邓小平发言后,几位超重量级人物也表示主张维持原案,保留这个提法。决议按原案通过了。

以前听说过有关叶群匿名信的事件,想不到是陆老的夫人。而且信的内容可说是不堪。甚至还有:

这许多匿名信的署名都是王光X,发信的地址也是用王光美母亲所办的托儿所地址。这自然会被看作是挑拨中央常委之间的关系。而且,不少信是用明信片的方式发的,这等于是公开的传单。

在 《陆定一传奇人生》:严慰冰“匿名信” 中有以下记述:

可是有时她却又做出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来,她有精神病完全是真的。从1961年到1966年5年间,严慰冰写了50多封匿名信给林彪、叶群一家,往往是在有病的情况下写的。

综合所能得到的材料,严应该确实是精神有问题。

陆老在痛失前妻唐义贞之后,又面临如此变故,真是为之黯然。

继续小故事,在成祖落魄的日子。

1932年……,唐义贞还意外地遇见被押解着的面容憔悴的邓小平。她请看守将他带到自己的住处,用仅有的一个银元买了两只鸡,让邓小平打了一回牙祭。临走还让邓小平将没吃完的鸡带回他的禁闭室。

在《王光美访谈录》中是这样记载的:

  黄峥:光美同志,能不能请您说一下您所知道的严慰冰同志写匿名信的情况。

  王光美:……  严慰冰同志写匿名信这件事,我原来一点也不知道。叶群固然很坏,但我觉得严慰冰同志采取这种方式实在不好,有问题可以向组织上反映嘛!而且,她反对叶群,可又要把这事往别人头上栽,这不是挑拨吗?她在有的匿名信上署名“王光”,信里说“咱俩是同学,谁也知道谁”,还把发信地址故意写作“按院胡同”。按院胡同是我母亲办的洁如托儿所的地址。这不是有意让人以为写信人是王光美吗?

我原先完全蒙在鼓里,好几年都不知道,一直到破案,才大吃一惊。

  刘源:还有的信署名“黄玫”。南方人黄、王的读音不分,也是有意让人往王光美身上联想。匿名信还挑拨叶群和女儿豆豆的关系,说豆豆不是叶群亲生的。这也罢了,可是在给豆豆的匿名信里竟说:你没发现你和刘家的平平长得特别像吗?弄得豆豆疑神疑鬼,常往我们家跑,看平平的长相,还抱着平平哭,闹自杀。

接下来记述了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传单事件。

一九六七年十月八日晚,在北京外交部街四周的邮箱里,同时被人投入一种油印的传单,署名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非常委员会”。传单说,当前正在进行的“文化大革命”,与其所宣传的革命词藻完全相反,实际上是在政治上、组织上、经济上、文化上、思想上对党和国家的全面破坏,时间越长所造成的恶果就越加严重。

传单还指名道姓地批判了中央文革的主要领导人陈伯达、康生和江青,……传单还指责了林彪……

……

传单还进一步指出:“作为党的领袖,毛主席也不能辞其咎。……”

传单唯一赞扬的人是周恩来,……在批评和批判了许多人之后,传单对周恩来的这种赞扬显得非常显眼和突出。

接下来,传单提出了一些建党建国的纲领性主张,……

回忆录中只有抓到一个工人就草草结案,不清楚哪里有进一步的资料。在文格结束后西单墙时期,有没有组织或新的个人声称对该传单负责呢?

公安部有刘坚夫(这名字)的一份材料,与回忆录内容颇有出入,完全是作为一个反面案例,估计那位仁兄不会被平反了。

“中共中央非常委员会”案侦破记(刘坚夫)

来自:公安部 时间:2007-07- 02

这封反信使用16开油光纸油印,全文一万多字。写信人对解放后中国共产党的内外政策,特别是对我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攻击。对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进行了人身攻击。全信字迹清楚、端正。标题为“中共中央非常委员会给全体党员的一封公开信”,署名“中国共产党中央非常委员会”,落款日期 “1967年10月1日”。

杨、余、傅事件

据我所知,对下属的子女如此关心,由叶群亲自出面安排工作的,仅杨毅一人而已。

关于单世充,回忆录里8得很劲爆,日记本里的诗都8出来。

官方记录中,杨毅被迫害致死。回忆录中只是说

至于杨毅,……她到了四川不久就吞服安眠药自杀,好在发现及时被抢救了过来。杨毅自杀的这件事,我报告了林彪。林彪说:“那就把她送到杨成武那里,让他们全家住在一起吧。”按照林彪的意见,我派人把杨毅送到了龙门。至于那以后的情况,我就不知道了。

官方说法中,还出现了总理。

周恩来亲自过问了杨毅一事,并先后批示过三个有关杨毅问题要妥善处理的文件。最后一个文件,是周恩来重病中无法动弹,叫邓颖超念给他后颤抖着手签下自己的名字的。最后,关于杨毅问题的结论是:杨毅同志是受林彪集团迫害致死,追认杨毅同志为革命烈士!

整个事件的是是非非自在人心,回忆录中披露的一个小细节倒令人眼前一亮。

驻京部队团以上干部会议的第二天,江青给温玉成写了一封信。这封信送到北京卫戍区收发室时,收发室的人说:“我们这里只有一个傅司令,哪里又来一个温司令!”他们把江青的这封信退了回去。

这才是带兵的人啊。

可能叶群给吴司令写信,到空司收发室,收发室的人会说,我们这里只有林太子,哪里有吴司令。回忆录里就提到余立金有满腹委屈:刘亚楼在时是吴(无)政委,吴法宪当司令后是余(多余)政委。

回忆录里两次提到许和尚从南京送的材料,一次是余立金的,一次送的是“伍豪启事”。许和尚的女儿居然是飞行员,真是将门虎女。

虽说张爱萍就对杨上将颇有微辞,但像回忆录里这样相提并论还是有点胆大。

叶群和赵志珍这两位主任也都是了不得的人,我谁都惹不起。……

就在我和余立金坐车刚刚走进杨成武的家门(注:这句话真有点不通),赵志珍就开始对我们大发脾气,……接着,我要求见杨成武说明情况。赵志珍拒不让见,说:“杨成武身体不好,不见!”

……

余立金看到这种情况,就动上了心思。这以后,他就一下子靠到了杨成武那里。

……

这两位主任都是不得了。

王、关、戚

很早以前,还把这个王力和写《古代汉语》的王力混淆了,觉得那样的学者怎么会是小爬爬。

回忆录里也8得可以。

江青本来非常器重和喜欢戚本禹,经常把戚本禹带在自己身边,一起进进出出,还要戚本禹学会游泳、学会骑马、学会打枪等等。戚本禹也把江青当在自己母亲一样看待。可能就因为如此,让戚本禹有点忘乎所以,居然送了一套《红楼梦》给李纳,以至江青怀疑戚本禹对李纳有非分之想。

可怜哪……

戚本禹被关起来以后,江青还不肯罢手,又让人把戚本禹的妻子也关了起来,这一下就殃及到了他们的孩子。当时戚本禹的两个孩子都没有上学,两个孩子没人养了怎么办?为此,江青找到杨成武,然后她和杨成武又找到我商量说:“两个孩子放到什么地方去,是不是可以放到你们空军的一个机场?”……我说:“那就放到通县机场吧。”杨成武说:“放到通县机场不行。”我又提出放在涿县和上海。江青都说不行,说要放得远一点。最后,直到我说出放在青海格尔木机场,江青和杨成武才同意了。

最近看三叔的盗墓笔记,就提到这个地方(寄出录像带)。

这是一座传奇的城市,格尔木在藏语意思是”河流密集的地方”,虽然一路飞过来全是戈壁,但是也可以想象当时城市命名时候的样貌。我在飞机上看的资料是说,这座城市是当年”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把青藏公路修路兵的帐篷扎在了这里,扎出来的一个城市。

(格尔木是蒙古语)

慕生忠少将

当年慕生忠来到昆仑山下。寻找“格尔木”(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大家问带队的慕生忠:“‘格尔木’在哪里?” 慕生忠把拐杖往地下一戳,说:“我们的帐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

…………

1959年,因为他和彭德怀的关系问题,慕生忠被定为“极端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经中央、中央军委批准,撤消了他西藏工委常委、工交部长等职务,送兰州军区处理。慕生忠被贬到八一农场任第五副场长,两度被贬到甘肃交通厅当副厅长。

两个还没上学的孩子。青藏公路修路兵营地。

不过戚本禹晚年还算平静,那两个孩子应该也熬过来了。

1986年出狱后在上海市图书馆收藏部当图书管理员,至1990年代初退休。育有二子一女。晚年和妻子邱云英及小儿子一家住在一起。与人合作的《大人物的变态心理》由吉林省时代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曾引起一阵风波(因疏漏在版权页署上了他的名字)。曾与人主编了二百余万字九大卷《中华易学大辞典》,并研究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为真禅法师等人的著书作序。退休后除继续钻研学问、应邀讲学外,曾涉足商海,对金融和银行特别有兴趣

九大、庐山会议

除了从一个侧面提供了一些记录外,并无特别的信息,不过这个角度还是弥足珍贵的。

战将梁兴初

梁兴初与吴老将军并肩战斗多时,在回忆录前半部分多次出现。后也受到牵连,直到79年黄大将明确指示下,才做出结论,还是留了点小尾巴。

回忆录中也提到黄永胜几次提出要调梁兴初来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但林总要留四方面军的郑维山在。

林总也意识到清一色有问题,但气度实在应该再大一点。总参谋长这个催命的位子,何必要上自己人,尤其是听到太祖问这个黄永胜是哪里来的以后。

经过风风雨雨,吴老将军终于注意到一些小细节了。

我没想到的是张春桥和姚文元,在庐山会议的前期,他们是被我们攻击的主要对象。可在这次会议上,他们的发言比较客观,调子不是很高。可能他们对中央的情况了解多了,知道这里面的深浅。康生这次会议以后就称病了,从此以后基本不出来活动。

……

董必武是党内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他这一带头,大家就都跟着鼓起掌来,一下子会议的气氛变了。

在热烈的掌声中,江青、张春桥、姚文元都跑过来同我们几个人紧紧握手,表示团结。

也逐渐发现自己的不适应了。

刘丰把毛泽东讲话的一些内容,简要地告诉了李作鹏。李作鹏……告诉了黄永胜,但是没有告诉我和邱会作。

邱会作比较机灵,宴会以后,就坐进了李作鹏的车子,追问与黄永胜谈话的内容。李作鹏也就将情况简要地告诉了他。唯独对我,他们是滴水不漏,说我的嘴不紧。

接下来是幻灭。

当我在事情发生十余年后,看到他这些谈话时,心情很不平静。……毛主席在我心中的形象,真的是瓦解了。

以后是秦城、审判的一些片段,有意思的是王洪文帮他打蚊子的细节,不过这时才提到江腾蛟。“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学空军,空军学南空,南空学空四军”。 空四军的政委居然在前面一次也不提到,至少是不正常吧。

纵览吴司令在空军,从回忆录中只看到政治工作、一些备战工作,空军的发展这样重大的问题很少看到思考的痕迹。

最后有一个 对“判决书”的一些看法 ,这里判决书打上引号,算是不承认的态度。而且有这样的牢骚:

不能说牵连到我们的都是“反革命犯罪”,牵连到毛主席的就都是“失误”,牵连到周恩来的就都是“违心的”。

对那些有争论的问题,比如林总与国家主席设定,就抬出“有哪一部法律法规,或者我们党的哪一党章,曾经规定过想当国家主席就是犯罪,就是违反党章?”

对那些迫害干部群众的问题,就声言各地如此,而且重提整风、反右整死人的问题,表达把“我们几个人推出来做替罪羊了事”的不满。

对“指挥一切,调动一切” 这样无法抵赖的问题,就不从法律、党章,以及

历史上来找说辞了,只承认犯了错误,并强调“私下场合讲的”,林总对自己的心理压力,还采取了措施消除影响。只是有点过分的是,

事实上,关于空军的领导权、调动权,我从没有交给过林立果,……除了毛泽东本人以外,谁都不能够在空军中指挥一切、调动一切。

如果林立果真的能在空军指挥一切、调动一切,那他为什么只是指挥、调动了“小舰队”的几个人,而没有能调动、指挥空军任何一个军、师、团的部队来搞他们的那一套呢?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林立果在空军是不能够指挥一切、调动一切的。

所以,这个话我虽然在私下里说过,但是空军的领导权和指挥、调动权,我从来也没有交给过林立果。事实上,也根本不存在在这样的问题。

这就完全是强词夺理了。

说林立果是周宇驰带坏的,那周是你给介绍的吧。

“小舰队”用空军的资源谋害最高领袖,即使你一无所知(居然一无所知),也至少在你的职权领域内提供了便利,难道只是错误?

郭京毅也可以在辩护词中写:

虽然我在一些法律中的制定和修改的问题上犯了错误,但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把境内企业送给外资。如果我真给外资占便宜的话,外资怎么没有并购中石油、中移动、四大行呢?事实上,也根本不存在这些问题。这些法律法规是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和外汇管理局6部委联合公布的,为什么只把俺推出来做替罪羊?

在读回忆录的过程中,断断续续也查阅了其他一些资料,在看到黄永胜的儿子在邱会作追悼会上放声大哭(因为黄去世时还不宽松,而邱的追悼会有上千人),也不免有点恻然。从做人做事看,这四大金刚的排序正好反过来,邱、李、吴、黄。

回忆录一面指摘“这一段历史……并不是本身不清楚,而是出于利害关系和实际需要,不想说清楚,或者不允许别人说清楚”,一方面有的地方也不尽不实。

但吴老将军还是一位好人,否则也做不了刘亚楼的政委。不提那些温情的片段读来如在眼前,就看而李中权在那次著名的党委会上的回忆,

“吴法宪装出一副可怜挨整的模样,只是低着头在本子上默默地作记录。”

让人觉得又心酸,又好笑。

天涯上有个帖很有意思:

一直的印象就是吴很窝囊,相对于李的强硬。D说他认罪态度最好。

  想不到,第一个留下文字的却是他。当年还有小聪明,瞎话划圈圈

  煞是可爱

就以此做结。

ps:

读回忆录这么个读法,得益于 教头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只是 教头大气磅礴、汪洋恣肆,俺更喜爱那些配角。

他们的悲喜,他们的心路,在波谲云诡的大环境下,更有鲜活感。在这个实际上的文格后时代,甚至也更有警醒的意义在。

家园 先到的部队是发了洋财的,

不过一支部队空手出关还能叫部队吗,黄克诚还是考虑得周到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