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岂曰将将与将兵 -- 喵咪呜

共:💬24 🌺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岂曰将将与将兵

    读 岁月艰难——吴法宪回忆录

    作为林庄王“四大金刚”中人,口碑比排名之前的黄要好,由政工起家,

    文笔也好。夜灯如豆,读起来发现既有可与其他资料印证的曝料,

    又有看似平淡实则惊心动魄的细节。虽难免有自脱之词,却未免让人

    有育蓉麾下无大将之叹。

    【自序】

    在我的回忆录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历史事件,我所经历和反映的只是一个

    侧面,还需要其他的史料来印证,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看到结尾,再回头来看自序,分明感觉到涩涩的酸楚。

    【红军时代】

    一九四一年秋,我在苏北地区担任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同时还兼任

    淮海区的专员。当时我曾天真地认为,既然国共早已合作,我的淮海区专员

    身份也可算作“国民政府”的官员,给父亲写封信大概是没有问题了。……他们据此把我父亲抓进了监狱。时候幸亏邻里作保,凑了二十块钱,才把我父亲

    赎了出来,……

    果然是够天真的。一路看下去,类似天真的事情还出得不少。可能政治部主任做久了,一直到最后,都看不出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当时我仍在红一师政治部任青年干事。谭政派我去一师三团参加战斗。三团的团长为黄永胜,政委是邓华。

    这么老的搭档,可与教头的邓华轶事相参照。

    (二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叹一声陈光

    一师师长李聚奎,政委谭政)

    不过该回忆录没有陈光之谜的有价值信息。

    谭政作为吴的老上级,但解放后并未在回忆录中多提。

    查谭政条目查到:

     谭政在突出政治的问题上屡次和林彪的提议发生抵触。林彪一提出“三八作风”,谭政就表示异议,谭政说:“三八作风这个提法恐怕不是很准确,还有个三八妇女节,这样容易混淆,也不严肃。”在1960年3、4月份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总政治部没有布置宣传三八作风的有关事项,谭政对林彪所主张的“背警句”的做法也深感疑惑。

    不料林彪在开会的前一天也就是9月12日下午借用吴法宪在军委扩大会议的发言中的“四个第一”打响批判谭政及其领导下的总政的第一枪。

    对罗大将、黄大将,回忆录中都表达了愧疚之情,唯独对谭大将,后来只提到因为谭大将要其先回京

    报到,再接父亲,而导致未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似乎再无纠葛。

    两相对照,让人对回忆录不免有避重就轻之疑。

    (想不到林总这个被HK整蛊给学去了。)

    就因为这些问题,我们对李聚奎、赖传珠、谭政等师里的领导人

    有意见。一是因为遵义会议的情况,一团、二团早知道了,可就是

    不给三团传达,一直到凯丰来,我们才知道了遵义会议的情况。二

    是因为在龙街渡口,师里不留人通知我们如何行动,……我们说一团

    是模范团,二团是亲儿子,只有三团没人管。……我们还说李聚奎有

    宗派思想。这几句怪话,我们一直讲了很长时间。

    而李聚奎,应该是后来的红人。首任石油部部长,到58年(??)授上将军衔,

    总后的老人。这样看来,应该是邱会作的对头。

    而李聚奎的baidu百科里,很容易看出圣眷之隆:

    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拥护以水工泽min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

    他在病重期间,仍孜孜不倦地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和

    邓小平同志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对党的事业和军队建设极为关注,

    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查邱会作时,又发现奇怪的现象:

      毛泽东说:黄、吴、李、邱,应该吃好,有资格吃好,也有钱吃好。

    这样,从1971年11月1日起,邱会作的伙食就有了很大的改善。

    而回忆录中,吴老将军讲要到赵**时,才得以改善,不知有何缘由。

    医生给我看病,说是营养不够造成的。这件事情,不知是谁反映到了当时的

    国务院总理赵**那里去了,据说是赵**总理说:“我们国家那样大,就那么

    几个人,难道就养不起?给增加一点伙食费嘛!”

    记得曾看过的“纪实”,陈毅对折戟事件是大声叫好。而在回忆录中,

    专门提到与陈帅关系不错,邱会作葬礼,陈小鲁还到场吊唁。

    可见的资料中,吴、邱都不认可“死党”的结论。从陈的表现看,

    的确有理由。

    再继续找,原来还有这段往事:

    周对于邱有救命之恩。 1935年红军撤离江西时,邱会作在善后部门工作,负责埋藏带不走的机器、文件、杂务等。等部队要出发了,邱也做完事情处理完毕了,就向邓发汇报工作说已经完成任务了。邱心想,可以走了吧,却不曾料到被绑了起来,准备带向山后(准备杀掉灭口)。此时正巧周恩来路过,邱会作命不该绝。周看到五花大绑的邱,问邓发这是怎么一回事。邓发答到,留着(邱)是祸害,万一跑了,埋藏点就会暴露了。周注视小邱良久(邱一再提起这个细节),缓缓道:他,还是个孩子啊!交给我吧……

    后来长征时,周患重病,肝脓肿,高烧昏迷不醒,是邱和另外三人一直用担架把周抬出草地的。可见邱会作也是个报恩的人,对于后来邱在文革初期几近被打死,是林彪写纸条救了他,就算林彪后来被定为坏人,那么对于这种知恩必报做

    法,邱会作在道德上又有什么可以被指责的呢?

    鉴于邱也是林保的,故对于邱在周林之间起到什么作用呢。在第二次庐山会议前,林与周曾过默契,相互支持彼此很多。 邱会作自己这样解释过,是某种意义上的林周联络员。因为邱当时担任历史上最高职务—国务院办事组成员, 相当于副总理或者国务委员,是个权力岗位。

      

      周对于邱是充满了期望。 70年代初,有次邱随同周接见外宾时,周恩来被问起高龄、接班人选时,周以手指邱说:已经找好了,就是这个人。随即表扬了邱所负责的生产、整顿、军工、后勤等部门,对未受到大的破坏、内部尚有序表示满意。当时叶帅、熊向晖等都在在场。邱极感受宠若惊,乃至半晌无语后来在回忆录里对这段好好写了一笔。

      

      后来庐山会议后,周对于邱更是网开一面。1971年2月底、3月初,周恩来找邱会作修改军委办事组在政治局会议上关于九届二中全会上的检讨时,还对邱说:你们犯错误不要光紧张,紧张是想不清事情的,越紧张越糊涂,事情靠想,靠思索。

      

      最为明显的是在9-13后,周对邱还是保护有加的。据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回忆:老毛在9月23日晚上向周恩来布置对黄、吴、李、邱采取措施后,因已通知邱会作第二天上午到机场送负责同志出国到越南访问,没有来得及同邱会作谈谈。工作人员解释说“总理确实想单独找邱会作谈谈,做做工作,因时间来不及,没谈成。” 其实这就是一种春秋说法。在9-13之后的去越南代表团的名单上还有邱,周一直想把邱支开,让邱去越南避下风头,这才是周的想法。

    关键词(Tags): #岁月艰难
    • 家园 【讨论】岂曰将将与将兵 2

      红一军团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打的另一次胜仗,是温坊战斗。……一九三四年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的一个旅,在旅长区寿年的率领下,……

      区将军算是老相识了,舅父蔡廷锴,1927年3月任第11军10师28团3营营长,8月参加南昌起义,在向广东前进途中脱离起义部队,旋任第11军24师70团团长,1929年秋任第60师120旅旅长,参加粤桂战争和中原大战,并参加对中央苏区围剿。

      其长孙区楚良曾任中国男子足球队门将。

      这时师长、政委、政治部主任都离开了部队,队伍交由参谋长耿飚带领。

      成祖用的都是未授衔的领军,自己就出任过总参谋长,后来的尚昆、耿飚。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35e940dfef2dec0049540394.jpg

      耿飚的英武

      耿飚看似不显山露水,却是深得器重。

      HK回归谈判期间,不记得是谁失言,讲回归后是否在HK驻军可以商量。成祖马上开记者招待会,明确讲,HK回归后不可能不驻军,HK的问题,我一个、黄华一个、耿飚一个才说了算。

      (此处有误,多谢baumchen指正,是耿飚说滴,“耿飚讲的香港驻军问题不是中央的意见。”, “邓小平清了清嗓子说,中央对香港问题的发言,除了他本人和负责具体问题的姬鹏飞等人之外,所有其他的发言人都无效,都不算正式的。”)

      而据说5代能上位,也因为曾任耿飚的秘书,为军方所接受。

      酒窖里茅台酒很多,大家都喝了一点。有的战士不会喝酒,就用这样名贵的酒来冲洗自己脚上打起的泡。

      这大概就是常凯申宣传的用在茅台酒池子里洗脚的真相?

      接到消灭曲子镇敌人的命令,我和梁兴初两人高兴地跑回团里。

      前面讲了东征,整体来说“抓了一把就走”,接下来讲西征,这是第一次进行巷战。不免联想到王外马甲在蒲公英里描绘的解放军娴熟的街垒战斗技巧,这时还显得如此稚嫩。

      西征写得轻描淡写,打完这仗就修整,转而与东北军对峙,更多的是整训、统战工作了。

      那是一段较为轻松活泼的日子:

      一九三七年六月,一军团还举行了一次运动大会,参赛的有一师、二师、四师和军团直属队。……二师选了五团为代表,有萧华亲自带队参赛。 运动会大概开了半个来月,一共分军事、政治、体育三大项目。……在这次运动会上,由于一师的杨成武、邓华,特别是邓华抓得很紧,实现作了充分准备,结果一师在大部分项目中得了第一,总分也是第一。二师全面败下阵来。

      ……萧华好胜要强,这时候一看二师成绩不好,就认为是才爬不公正。于是,在开会总结发奖的前一天晚上,私自把五团带回了驻地。对此,军团聂荣臻政委、邓小平主任非常生气,严厉批评了萧华。

      后来萧华被调去延安学习,邓华调到二师当了政委。邓华要求严格,以身作则,……军事技术、体育运动、政治等几大项目,很快的就都上去了。黄永胜对军事训练抓得也很紧……部队很快就变了样。

      这是整部回忆录中难得的温情四溢的段落。邱会作晚年只写红军时期的毛主席诗词,吴老将军回忆到这里也有点情不自已,乃至有这样的点滴:

      一次邓小平给红一军团每个团以上干部发了一份试卷,上面有十几个问题,要求大家写出答案。由他亲自一一批改。记得那次考试我得了九十五分。

      读到后面再来回顾,如此类似小学生内心宛曲的涓涓文字,品来不禁恻然。

      不亲历那段日子,难以理解对太祖“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的景仰之情;这些弥足珍贵

      的记录,提醒我们那个革命浪漫主义的年代之存在。

      后面没有邓华的什么信息,从吴老将军的回忆看,再结合教头大大的段子,依然认为邓华适合政委、参谋长,还是难以担当一方大员。这种意义上,与吴老将军倒是类似。真正能带兵的人,从回忆录看,黄永胜是一个,后面不经意间提到,傅崇碧也是一个。

      • 家园 【讨论】岂曰将将与将兵 3

        【抗日时期】

        参加了平型关之战,随后挺进山东敌后。

        这个时期,是湖西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高潮时期。不过事后看来,当时我们的思想有点“右倾”,对国民党人的支持太多,以至于他们以后还有能力反过来和我们搞“摩擦”。

        所以说,政委就是政委的料,面对复杂局面就难以应付。

        关于盛子瑾及皖东北地区的一些情况,我主要是从江上青、吴云村那里了解到的。……

        会谈结束后,江上青、吴云村在随盛子瑾回专员公署的途中,突然早到大柏圩子村地主柏逸荪武装的袭击。袭击汇总,江上青不幸当场牺牲,……之后,皖东北区党委在泗县的李杨镇附近为江上青举行了追悼会。……张爱萍在追悼会上致了悼词。我也专门从五十里外的部队驻地,赶去参加了这个追悼会。我们一起为江上青安葬,并修了墓。

        这里回忆得如此清晰,自然有众所周知的缘由在。

        不过是张爱萍致悼词还是第一次看到。

        张爱萍在任国防部长期间,和赵**总理并不合拍。

        正如神仙驴所说,甚至更刻薄的,国防部不过是 军委驻国务院筹款办公室,其实只有彭总在时才是最强势的。于是张上将自然更看重自己军委委员的身份,造个枪炮、改善下部队伙食什么要花钱的都直接给军委打报告,批下来就去要钱。军费又是定了盘子的,这样一来赵总理自然有想法,觉得即使不能援引先总理周公(极少绕过总理直报主席)的故事,至少也该给现总理打个招呼。

        张上将自然认为,先总理的地位那是如何产生的,有一岂可有二?既然党政分开,政军为啥不分开?

        实质还牵扯到军工转民的体制转换。

        出自“张爱萍之子回忆秦山上马”: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不愉快,我分析,除了父亲说的“受制于人”刺激了其他同志,更重要的是领导体制问题。国防工业横跨军委和国务院两大系统。航天和核工业在业务上直接归国防科委领导,按惯例,重大事项都走军委这条线。核工业向民用转型属重大决策,自然是先向邓汇报,得到邓的首肯后,再提交国务院。过去周恩来任总理时,军委、国务院的重大事项都要经过他,而现在赵在军委并无职务,军事工作他不管,势必产生军委拍板,国务院执行的错位和错觉。听父亲说,有几次,记不起是为了什么事,赵曾问过父亲,大意是军委定的事,涉及到国务院的,他都不知道,显得有些愠怒。我想,问题还是出在沟通和体制上。

        张上将的亲家,是那个几乎最为神秘的家庭。

        下面这段,依然出自“张爱萍之子回忆秦山上马”,不过过于骇人听闻,都不大敢相信。

        事隔快半年了吧,1982年春夏,父亲去二线检查工作,我正巧去成都,我们一起在金牛坝住了几天。记得是吃晚饭的时候。邱秘书从北京来了电话,我说首长正在吃饭,是不是一会再通电话?邱说,是件重要的事。父亲接完电话回来,闷头吃饭。我问他什么事啊,那么重要?他抬起头来说

        “没有我了。”

        什么?我听不懂。

        “免去了我副总理的职务。”

        我们都有些诧异,怎么这么突然呢?

        打开餐桌旁的电视,正在播发着每晚七点钟的《新闻联播》节目。新华社消息: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1982年4月22日至5月4日举行。会议听取了关于宪法修改草案的说明,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进展情况,关于……

        会议通过决议,万里、姚依林继续任国务院副总理;任命余秋里、耿飚、方毅、谷牧、康世恩、陈慕华(女)、薄一波、姬鹏飞、黄华、张劲夫等10人为国务委员;免去余秋里

        、耿飚、方毅、谷牧、康世恩、陈慕华(女)、薄一波、姬鹏飞、杨静仁、张爱萍、黄华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原来的副总理除两人外,都改为国务委员了。只有杨静仁和他,被免去副总理职务后,却没有再委任国务委员。父亲果然是被免去了职务。

        这叫什么事?搞的什么名堂?我叫起来。

        他说:“不要瞎议论,退休是正常的,也是我自己要求的,只是没想到这么突然。”

        父亲这才说,国务院准备搞机构改革,在这之前,是他自己给小平同志、紫阳同志写了退休报告。

        正常个屁!一个同志退下来了,组织上总要先谈谈话嘛!别说你了,我们参谋人员离退,部长都亲自谈话。大家在一起工作,也算是个尊重吧。一点招呼也不打,是我们党的传统吗?我说,肯定和那次核电站的争执有关,恨上你了!

        父亲说:“没有根据的话就不要乱说。”

        的确是太突然了,自己的免职居然是在《新闻联播》中听到的,我不知道有哪个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是这样被解除职务的。

        有意思的是,网页搜索,张上将是有 国务委员 的职务的。

        一些著名学者和文化人也经常作各种报告,……骆耕漠、孙冶方、薛暮桥的经济学报告,……

        原来这些前辈,在新四军时期就站过来了啊。

        湖西肃托,又是一问三不知。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主掌空军时期。湖西事件,因为领兵在外,对清洗自己的队伍不知;主掌空军,因为要忙办事组、总参、空军的大事,对“小舰队”的活动不知。

        就算说的都是实话,真不知道这个主官是怎么当的。

        接下来,就是饶有意味的一段往事了:

        我们到达黄花塘以后,才知道是让我们来对质。原来是韩先楚向中央告了黄克诚一状,说黄克诚在搞宗派主义。韩先楚的电报从延安转到了华中局。为证实黄克诚究竟搞没搞宗派主义,华中局就把我们都调到了黄花塘。

        看了中央给华中局的电报,我们一致认为,黄克诚为人非常正派,他是不会搞宗派注意的。然后,由我们七个人(金明、李一氓、曹荻秋、刘彬、洪学智、刘震和我)联名向延安发了电报,说清楚了这个问题。

        有没有更进一步的资料,这个,和黄花塘事件有啥关联没有?前面提到,黄大将与胡服同志、陈帅是有工作上的分歧的。

        更早的时候,只看过 战将韩先楚,不过后来又看了冼恒汉中将的 风雨八十载,韩上将的形象,开始如水波中的倒影一样摇曳起来。

        • 家园 不矛盾。

          [frnkl] 原文于 2009-07-02 11:45:33=

          张爱萍1982年5月免副总理,11月出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不矛盾。

        • 家园 【讨论】岂曰将将与将兵 4

          【解放战争】

          九月初,冀热辽军区十六分区司令员曾克林等,最先率两个团跨出山海关,来到锦州、沈阳一带。他们从日本人在东北的一些军工厂和军火仓库中,搞到了大批武器和弹药。后来就传说,在东北,武器堆积如山,有的是枪炮子弹,根本不怕没有枪,怕的是没人扛枪。他们向中央建议,

          准备到东北的部队可以少带甚至不带武器,到东北以后,就可以全部换装。

          中央本来也是要我们少带或者不带武器的,由于黄克诚的坚持,所以我们三师北上时,部队仍是全副武装,只把多余的武器留下来交给了留在苏北的部队。……

          哪知道,到了东北一看,什么都没有,……换装没换成,连原有的火力配备,也相应削弱了不少。

          这一段,除了更增添对黄大将的敬仰之情,还真对这个向中央的建议有点瞠目结舌。也难怪若干年后,黄大将对 粮食多得吃不完,敞开吃,换外汇 的搞法保持清醒。

          看小说时,多半是前半部精彩纷呈,后半部多少有点黯然魂销,品四大名著也多有此论。不过这部回忆录,却是越到后来越精彩。

          先来点温情的:

          一天,沈阳市军管会主任陶铸请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和野战军以及东北军区的干部看戏,……

          我的儿子新潮,那个时候还不到一岁,我抱他坐在腿上看戏。正好,我们的位置就在林彪和罗荣桓的后面。孩子不懂事,把两只手扒在了林彪的肩上。林彪回头一看,见是我的孩子,就笑了笑,问我:“这是你的儿子吗?你也有儿子了!”我说:“是的,有了。”这时,罗荣桓也回头来同孩子拉了拉手,亲了亲他,我们都很高兴。孩子看不懂戏,没看多长时间他就又哭又闹,我们只好向林、罗首长告辞,先回去了。

          打鸟受伤。前面讲过梁兴初自己没注意,顶火的枪把手打伤了。搞笑的是,后来发布纪律,说

          吴法宪用枪打鸟,把手炸坏了,要大家注意,以后不要随便用枪打鸟。

          应该是强调注意用枪安全,而不是不要用枪打鸟吧,跟鸟有个鸟关系。

          前前后后提到文字方面的地方还不少,大首长对着这样的下属估计也很郁闷。

          像是向主席请示“艰苦奋斗”的作风,还是“艰苦朴素”的作风,主席批复“艰苦朴素”;

          刘亚楼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建立空军。”林彪就哭笑不得:“空军也是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怎么叫做在解放军的基础上建立空军呢?”后来改成“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空军”。

          受伤期间,邓华、莫文骅“以老红军战士之情照顾我”,以及

          可见刘震、吴信泉、黄经耀、石光华等同志对我爱护关怀备至。战争年代的那种同志之情、战友之情,真是没法比!

          吴老将军的妻子都是从刘震的妻子那里知道他受伤的消息。

          旧时种种,似水无痕。

          【建设空军】

          人民解放军空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干部部部长。从后面看,似乎只有几个秘书在帮着了解情况,真不明白,这干部部的部长是怎么当的。

          抗美援朝期间,刘亚楼在东北前线,吴老将军在北京主持具体工作,看不出直接相关的业绩,记录了一句顺口溜:

          抗美援朝不过江,保家卫国不带枪,稀里糊涂得了个纪念章。

          接着是授衔:

          当时军衔评定有几条硬性的规定,比如大将必须要在红军时期任过军以上的职务,上将必须要任过师以上职务,中将必须要任过团以上职务,少将必须要任过营以上职务。

          刘震如何评的上将,难道是红军时期,终于到了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二二五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

          上将不服中将的领导,在冼中将说韩上将,吴中将说刘(震)上将都有。

          刘亚楼去世,回忆录中记述其规格之高,受林总器重之隆。还披露了一件意义深远的往事。

          在党中央决定送他去苏联学习的时候,林彪曾经向毛泽东详细介绍过他的情况。于是,毛泽东把刘亚楼接到了自己的窑洞里住了将近半个月。……林彪特别向他介绍了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以后所起到的正确领导作用,希望刘亚楼把这些情况记在脑子里,到苏联以后汇报给斯大林和共产国际。

          这个信使作用,足以证明刘上将的份量。

          不过,按说刘亚楼红军时期就是师政委,在太祖那里的熟悉程度远不如谭大将。

          联系到回忆录说,后来林总推荐黄永胜做总长,太祖也居然不认识这个井冈山的红小鬼,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先不说林总居然在太祖如此表态(也可能太祖不是不认识黄,流传的就有黄永胜的名字就是毛泽东为他改的)下仍坚持黄的提名,太祖是否很早就对林总的人心里有数而有意不去下功夫呢。

          林彪听了毛泽东的提问以后,想了一下说:“现在也没有别的人选了,是不是调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任第一副总长或者是代总参谋长。”毛泽东又问:“黄永胜是从哪里来的?”林彪回答说:“黄永胜是武汉警卫团的一个班长。秋收暴动以后,就跟你上了井冈山,上山以后当了排长。”

          中国航空港通讯中,有刘亚楼长子刘煜南的小段子:

          记得有一次,在讨论小车班一个志愿兵入党的支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这时,党委副书记刘煜南开口了:“啊,你们年轻人要追求上进嘛,老在车上放些流行音乐,有什么意思嘛?应该多放些有意义的曲子,就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他是空军首任司令员的长子,军人干部们都对他十分尊重。他还没说完,大家的嘴憋起来了。新任党委书记张新明赶紧用他那浓重的山东口音圆场道:“行,行!以后就唱那个郊区的晚上……”

          大家抖动的肩膀变成了开怀大笑。

          【漩涡开始】

          批斗黄克诚的过程中,一开始我没有发言,……我如果什么话也不说,肯定是过不去的。……

          第二件事,是说黄克诚有“本位主义”思想。这件事说的是,他把新四军三师的一些剩余的黄金,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他先把“小金库”带到东北,继而又带到天津,最后竟带到湖南去了。

          在看到黄大将在自述中澄清后,一方面,回忆录中表示对自己的话被人利用伤害了黄大将而歉疚,另一方面,依然说:

          部队已经整编,就应该把剩余的黄金交由上级部门去处理。可他不仅没有及时将这些黄金交给上级部门,反而将这些黄金带到西满,带到天津,带到湖南。不管他当时是怎么考虑的,我还是认为,他这样的做法,多少都有一点“本位主义”的味道。

          可以说,这种想法反映出来的性格缺陷,造成了吴老将军的悲剧。后来他的问题,无论纵容部下私分仓库物质以换装,还是说出“指挥一切、调动一切”而不敢收回,都在组织上没有过关。

          口口声声上级部门,面对几乎发出“出关不用带武器”命令的上级部门,自己不做点准备能行吗?

          何况黄大将在部队改编时,“取得组织同意,……带到西满军区”,后来“取得李富春批准,把这笔钱又带到湖南”,最后将剩余的“上交给湖南省财政部门”,一步步在组织上有据可查。这才叫政治成熟。

          在失意时,总是借林总之口强调“我们丘八,玩不了政治”,但看来看去,事实上,穿军装的不穿军装的,几乎人人都懂政治,只有吴老将军政工工作搞了一辈子,似乎都在搞思想工作,政治还没有入门。

          “四个第一”!

          回忆录中是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林彪提出了“四个第一”和“三八作风”。林彪提出的“四个第一”,就是……

          官方谭大将的履历中,却有这样的字句:

          不料林彪在开会的前一天也就是9月12日下午借用吴法宪在军委扩大会议的发言中的“四个第一”打响批判谭政及其领导下的总政的第一枪。

          回忆录中这里的段落,看似客观记录了林总突出政治的表现,老上级谭大将,一字也无。

          看来,还是要多读多search,才有可能触及真相的帷幕啊。

          在讲话中,刘少奇首先表示支持这次军委扩大会议,……他在报告中系统批判了彭德怀的“错误”,认为清除“彭德怀反党集团”是我们党的一个很大的胜利。他还说,“个人崇拜”有两种,……我们要的就是“正确的个人崇拜”,反对“错误的个人崇拜”。

          …………

          接着是陈毅讲话。他首先批判了彭德怀,……之后,他还检讨了自己在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同时继续宣传林彪。

          陈帅最后得太祖参加追悼会,自有过人之处。

          总的说来,回忆录中处处洋溢着,胡服同志说得,总理做得,为啥拿我们这些小兵当替罪羊的情绪。

          • 家园 这个报告是真实的。

            在东北,武器堆积如山,有的是枪炮子弹,根本不怕没有枪,怕的是没人扛枪。他们向中央建议,准备到东北的部队可以少带甚至不带武器,到东北以后,就可以全部换装。

              最早到东北的八路,因为是自己人,苏军放开让他们拿日军遗留下的仓库,所以就有了这个报告。

              后来好象是老常抗议了,苏军改变了做法不让八路拿了。

          • 家园 【讨论】岂曰将将与将兵 5

            开始曝了点小料。

            在第一天的发言中,以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的发言对罗瑞卿的震动最大。在发言中,许光达对罗瑞卿在延安的一些言行进行了揭发。看得出来,罗瑞卿对此很吃惊,也很生气,但是却敢怒不敢言。

            许大将牵涉到“二月兵变”,竟然69年就将星陨落。红六军参谋长,因伤在苏联治疗而未参加长征,从湘鄂西苏区、晋绥军区的履历看,是贺帅这条线上,又与贺帅同年遇难。十帅十大将,只有贺帅及许大将是借医疗害死(徐大将应该是真正病重),有点令人不寒而栗。

            《大将许光达的“文革”岁月 》有这样的春秋笔法:

            雪青是第一次见爷爷,“爷爷!爷爷!”喊个不停。经历两年非人生活的许光达,一直处在十分冷漠之中,听着孙女的呼喊,心里一热,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许光达同儿子儿媳见面,一直在监视下进行,儿子想知道爸爸心里想说什么。他掏出一个听诊器,放在许光达的喉头处:“爸爸,我给你听听病。”

            许光达看着这个听诊器,马上联想到坦克上的喉头送话器,他明白儿子的用意,小声说:“请设法转告周总理,我有话要和他说。”

            回到家里,许延滨连夜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请总理派人来同许光达谈一次话。为了使这封信尽快到达周恩来的手里,许延滨按照组织原则,正大光明地要求专案组、装甲兵党委把这封信转呈周总理。6月2日,专案组的人员正式通知许延滨信已转走。

            6月3日,专案组把许延滨叫到办公室,说许光达病重,让许延滨去看,但他们又不放许光达走。10点钟左右,专案组派人来通知说许光达去世了。

            6月26日,《解放军报》在报眼上刊登了许光达病逝的消息。

            6月30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许光达被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接下来,回忆了进退两难的处境。

            罗瑞卿真的对我一直不错,我们俩的关系很好,现在他挨批斗了,却要我来冲锋陷阵,提这个“四条”,我实在是下不了这个决心。……杨成武责怪我说:“你不讲,怎么向林总交待?”

            即便这样,我当天还是没有发言。结果第二天叶群又来了电话,对我说:“……林总说要你好好考虑,究竟是跟林总还是跟罗长子?……你把罗长子在空军讲的几句话,到处张贴引发,把他抬得那么高,为什么?……”……“另外告诉你,梁必业已经陷入罗瑞卿的圈子里去了,你要注意。”

            ……“一定要在会议上发言”的这个指示,是确实来自林彪,还是叶群假传圣旨,我真的闹不清楚,而且至今也不清楚。

            ……

            叶剑英为此还写了一首诗,我只记得其中一句是“将军一跳身名裂”。

            在前面有伏笔:

            但在罗瑞卿主持军委具体工作以后,对有的老帅不够尊重。例如对叶剑英,他就不够尊重。叶剑英当时分管军事训练及科研工作,他所需要的经费,罗瑞卿就不那么支持,因而产生了一些意见和矛盾。这件事情我曾听叶帅说起过。

            这里是一个分水岭。从此,吴老将军再没有一点自主判断自主分辨能力,在漩涡里不能自拔。这里提到的梁必业,74年就恢复工作,02年方仙逝,倍极哀荣。

            这是词,化自辛弃疾说李陵事(再次无语,杨成武也以为是叶帅写的),而这一句对罗家伤害之大,反映在罗点点的记述中甚至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

            对照罗叶纠葛,再看下述史料,是不是会有点意思呢。

            邓小平对林彪素无好感,根本不相信林对罗的那些恶意诬告。于是,会议开始后,他就把会议交给彭真一人去主持,自己与李富春等前往西北,视察三线建设。后来在“文革”中“检讨”此事时,他说:“对于这个斗争的严重性质一直没有理解”,并承认“实际上是在开脱罗瑞卿”。

            1977年平反,复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协助邓小平领导军队的整顿,积极参加和领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条件。

            保驾护航,罗大将为杨家兄弟做了很好的表率。

            大件事了。

            空军党委第十一次全会

            叶群要他转告我,要我尽快赶回北京,否则会变成“恩克鲁玛”了。

            叶群说的这个“恩克鲁玛”,原先是非洲西部加纳共和国的总统,一次,在他出国访问期间,国内发生了军事政变,他被政变军人赶下了台,成了流亡总统。

            只见刘震带头,不仅曹里怀、徐深吉、成钧,甚至连谭家述、常乾坤、王辉球都跟了上来。常委会里面,只剩下我和余立金、邝任农站在一起。张廷发在会议上不表态,……看到常委会开成这个样子,真是让我伤心。

            实在让人目瞪口呆,回去看初建空军的章节。

            空军的各级领导骨干,主要来自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批以常乾坤和王弼为代表,是在大革命时期由党中央排去苏联学习的。……第二批是一九三七年由中央派去新疆学习的学员。……第三批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老航校的毕业学员。……从国民党军队起义过来的刘善本,……

            刘善本在彭总那章节里提到,彭总对刘上将不满,讲起要刘善本取代刘亚楼的话。

            一个空军司令,搞得来自各个历史时期的副司令员、党委常委们(还有各地的)都来造反,最后连自己选的政委余立金都站到杨成武那里去了,真让人目瞪口呆。

            邝中将面相就是与人为善,一直在空军不倒,03年方仙逝。

            再看后面,

            曹里怀是叶剑英的老部下,……曹里怀听不进去,说:“我有把握。”叶帅说:“你有什么把握呀?!”

            ……

            叶帅讲完,贺龙和徐向前元帅在表示拥护中央常委会议意见后,也各自批评了自己的老部下。

            贺龙还特别批评成钧……徐向前也批评徐深吉说:“人家空军想要有四方面军的领导干部,……”

            一位老红军、开国中将、从空军组建开始就历任副司令、司令,不能像太祖、总理那样让各个山头的人都服气,就做到让各个山头的都觉得好欺负,也算有独特之处。

            或许正因为此,才让上位者觉得安全无害,而能继续做下去吧。

            结果是吴老将军大获全胜,停职的是刘震和……不出一声的张廷发。

            回忆录里讲,张是刘亚楼一度想定的接班人(也可见后来的张司令早

            有端倪),张一度对老同志很不尊重,个性也与刘亚楼类似。

            河里曾看过张司令被成祖拿下来,起因就有不听把空军机场让给民航的

            招呼。

            总结中提到要让战斗英雄当“会飞”的司令员,也暗合王海上位。

            曹里怀这个名字有意思,人也有意思。

            温相有文字“从对中将曹里怀的评价看林彪的‘小聪明'”。

            直到晚年,毛泽东还对曹里怀这位开国中将念念不忘,他曾经念了一首辛弃疾的词,内中一句叫做“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毛泽东进一步解释道:“曹是曹里怀,刘是刘震。”

            回忆录里说:

            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也在这个会上批评了曹里怀,说“曹里怀到了哪里,就把哪里搞乱。”这些都是叶帅亲自告诉我的。

            刘震上将在官方中则是这样记录的:

               1966年6月,吴法宪主持召开空军党委三届十一次全会,捏造刘震所谓‘反毛泽东思想’、‘彭黄反党集团成员’、‘在空军搞罢官夺权’等罪名,於8月20日以空军党委名义上报,经林彪批准於9月12日令刘震停职反省。

               1967年1月13日,江青根据林彪的阴谋意图,召集空军直属机关和空军院校万人大会,点名揪斗刘震。

            9月21日,吴法宪把持的空军党委常委又私立专案,对刘震进行残酷审讯。可怜共和国一代上将被装在麻袋中,跌断了两根肋骨。

               1969年10月,刘震被押送农场监督劳动,他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直到1971年‘9·13’事件後,在周恩来总理纠正‘左’倾错误、落实干部政策的关怀下,刘震才於1972年6月回京治病。

               在一次次的非法审讯中,刘震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坚贞不屈。

            回忆录也提到了贺帅相关的事件,

            成钧在检查中提到,……向贺龙汇报了空军党委会的一些情况。贺龙听了以后说:“这个会议吴法宪、余立金不能主持了,你们就组织起来开嘛!……吴、余有错误,你们就继续揭嘛!” ……

            当我讲到成钧他们四个人曾经到了贺龙那里,向贺龙回报空军全会的一些情况和贺龙的表态时,林彪说:“这件事,你要他们写一个材料,然后送给我。”

            我们还附了一封短信。信的大意是:“毛主席,林副主席:……空军党委十一次全会之所以开成这样,是因为有两条线操纵着。一条是以林副主席为首的一条红线,贯穿着空军党委十一次全会的始终;另一条是以贺龙元帅为首的黑线,在控制着这次会议。”

            真想问问,如何区分“贯穿始终”与“控制着”。

            材料是林彪要的,成钧等四个人写的,但信中“两条线”的提法是我和余立金加上去的。这个问题我经过反思,当时这样对贺龙元帅无限上纲,是非常错误的。

            这个情况,就是一九八一年最高人民法院判决书上所列举的“林彪指示吴法宪编造诬陷贺龙在空军阴谋夺权”这一条罪状的来龙去脉。……我承认,我们这样对贺龙无限上纲,是非常错误的。但是,说我们“编造诬陷”,却不是事实,因为材料是成钧他们写的。我们只是把别人写好的材料转交上去而已,不存在我们编造的问题。

            读到这里,不免冷笑三声。像“品西游”里说的那样,真是借他一个铁罐做胆。

            这里说林总只要材料,他们就敢加上路线斗争的话。

            再怎样,路线斗争至少也经历过,不会不知道这么写的后果。

            还把余立金拉进来,明显是对余经“杨余傅事件”后反而脱身的不忿。

            注意很多地方都写“我不清楚,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彭黄集团,“我

            不清楚”;为什么要打倒罗瑞卿,“我不知道”,这里可能是惟一一处出现

            “来龙去脉”的话。即使是针对判决书中的那一句的“来龙去脉”,也让人

            浮想联翩。

            而在回顾空军工作时,替刘亚楼做检讨,林总对刘上将有个评价“锋芒毕露”。有个段子就是吴有次穿簇新的大衣,刘亚楼看着就说,看你那J8样。回忆录里有类似的段子:

            又例如另一位副司令员,一次搞了一个文件,刘亚楼看完后批评他说:

            “你搞的这叫什么东西,只能给我当擦p股纸用!”这样的话,当然会让人感到莫大的侮辱。

            不过,下面这个反思,实在是不够厚道。

            这些年来我常常在想,如果刘亚楼没有在一九六五年去世,以他的性格和与林彪的关系,他必定会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下去。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后来被监禁在秦城的,将会是他,而不是我

            • 家园 【讨论】岂曰将将与将兵 6

              接下来的内容泥沙俱下了。

              其文眼在于最后的“在我心目中,毛泽东的形象瓦解了”。

              对那时的乱象,文中直指太祖,而认为林总是受到压力不得不为。

              有事实、有分析:搞乱军队对林总没有好处,一号命令的始末,全军文革小组组长是林总保荐的徐帅并顶住压力……

              所以,他于……批示说:“林彪通知:人民解放军应该支持左派广大群众。”“以后凡有真正革命派要找军队支持、援助,都应当这样做。所谓不介入,是假的,早已介入了。此事似应重新发出命令,以前命令作废。请酌。”

              很显然,毛泽东的这个批示是对林彪的一个批评。林彪当然知道,毛泽东说的不是“请酌”,而是要必须执行。……《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群众的决定》,……这个文件,可以说是被毛泽东逼出来的。

              ……

              从这封信的内容看来,彭德怀当时对毛泽东还寄托着一线希望,但毛泽东根本没有去解救他的意思。

              ……

              对于全国各地都发生武斗甚至大规模武装冲突的这一情况,毛泽东是怎么想的呢?

              一九六七年中,余立金曾陪同毛泽东视察全国“文化大革命”。回来以后他向我说,七月份毛泽东在上海时,王洪文在张春桥和姚文元的支持下,策划了攻打上海柴油机厂的武斗。策划完毕……毛泽东表示支持他们的行动。……这一场武斗,双方死伤眼中。武斗结束以后,张春桥他们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听了以后就说:“打得好”。

              余立金还说,……毛泽东在南京时,看到江苏一家最好的饭店发生武斗,……在听到全国各地一些武斗的情况时,他还说:“这是乱了敌人,锻炼了自己。”

              在上海时,杨成武、李作鹏、余立金他们还一起陪同毛泽东观看了上海造反派斗争陈丕显、曹荻秋的电视镜头。当时,造反派强迫陈、曹二人低头弯腰,搞“喷气式”。毛泽东说:“这算不了什么嘛!”

              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的默许和支持,江青与中央文革才敢于公开支持武斗,全国范围内的武斗才可能发展起来。……

              之所以这里引述余立金的话,恐怕是看了人民网《空军政委余立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文章。人民网专门有 *** 在“文化大革命”中 的专栏,应该是对众人表现的钦定本。

              1967年……  (7月)15日,毛泽东乘火车抵达武汉,住东湖宾馆梅岭一号。

              受毛泽东委托,杨成武、余立金于“八一”建军节前夕回到北京,向周恩来报告了毛泽东几次谈话的重要内容。

                在空军大院,余立金和吴法宪住前后院。余立金一回到家,吴法宪就闻风而至,要求余立金透露毛泽东沿途谈话的内容,被余立金拒绝。

                功夫不大,吴法宪变换花招,打电话给余立金,称常委已经集合好,共同要求和等待余立金去传达。余立金在电话里说:“吴司令,你跟常委同志们解释解释,我实在是没有什么汇报的。”

                吴法宪不阴不阳地说:“我看你还是汇报一下好!”

                余立金回答说:“吴司令,我的确没有汇报任务。”

                “没有就算了!”吴法宪说完,狠狠地摔下听筒,挂断了电话。遭余立金再一次拒绝的吴法宪对余立金从此恨之入骨,同时将余立金的“表现”汇报给叶群。

              二月逆流的资料看得也不少,还是第一次在回忆录中看到这么猛的料。

              这两次会议上,要数谭震林闹得最厉害。他说:“……想来想去,自己不该那么早参加革命,不该活六十五岁,不该跟着毛主席。”

              这时,陈毅说:“谭老板,你说话真有水平,坐下来说。”

              这次是林总圆的场。

              ………………

              接着,林彪又向毛泽东建议,应停止老帅们家里的党支部对他们的

              批判。林彪认为,这种办法不宜多搞,会把老帅们的身体搞坏了。

              毛泽东同意了林彪的意见,……于是,林彪就委托黄永胜和我代表

              毛泽东和他,去几位老帅和副总理的家做工作,“解放” 他们。

              ……

              至于谭震林的家,毛泽东不同意我们去,我们也没有办法。

              这使我想起一件事情,谁反对过毛主席,最后都没有什么好

              结果。徐海东就是个例子。

              徐海东是一九二五年入党的老同志,……但他就是因为一件

              事情得罪了毛主席。……听说徐海东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信里说:“毛主席年岁大了,应该交班了,应该交给刘少奇。”

              毛主席见到这封信很不满意,从此以后,就再没有理过

              徐海东。

              徐海东以后就长期修养。……我因为长期在新四军三师工作,……

              因此对他很有感情,也经常去看他。后来他转到大连修养,

              在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我们还曾以老部下的名义,帮助他

              解决了一些问题。为此,他还送给我一个很好的白玉印章

              作为答谢。当然这些是题外的话。

              这些是题外话么?

              是不是在用与徐大将的交往来印证“再没有理过徐海东”?

              如果说出自“徐海东大将的文革岁月”的以下记述难免粉饰的话,

              那徐大将的九大代表资格不是假的吧。不说徐大将不会在信里写

              这么直白的话,就是太祖也很能分清出自私心还是仅是公务的反对。

              要记得林总、许和尚都反对过。

              自从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后,每次开会,毛泽东问到出席会议的同志时,总是要问一声:“海东同志来了吗?”这么一句简单的话,总使这位老将军感到深深的慰藉。

              …………

              就在徐海东焦急等待的时候,人民大会堂北侧的小会议室内,周恩来正在主持一个紧急会议。他用郑重的语气宣布:“毛泽东同志紧急提议,徐海东同志应出席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并建议他参加大会主席团。”周恩来讲完,大多数人同意,也有人提出疑问。周恩来解释说:“毛主席早就说过,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我认为不让徐海东同志参加‘九大’是不合适的。至于他有没有问题,以后会搞清楚的。”

              “徐海东把儿子文伯叫到床前”,这个名字起得也@$#%!

              但在另外的材料中,震惊于杨尚昆也说过类似的话,只是对象换成了任弼时。

              一直以为身为五大常委之一,任弼时是坚定的毛派。

              杨尚昆1986年谈张闻天与毛泽东的关系演变

              《炎黄春秋》2009年第3期

              那时候反毛反得最厉害的是任弼时。第一次宁都会议恩来是中央代表团团长,恩来还没有到,是任主持把毛主席撤掉了。所以毛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还讲,最后在中央苏区剩下的一个反对他的就是任弼时。(刘英插话:他真是记得清!)这个人在这方面是这样的。所以任弼时如果他不死,“文化大革命”也非整死不可。我觉得闻天那时也从弼时那里听到过一些反毛主席的话的,开始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弼时那时认为毛主席有些东西不妥当,比如包括肃反他认为毛主席该有责任,但是毛主席从来不认为肃反他有责任。

              扑朔迷离的“青海事件”。

              从回忆录的口气看,只是简单记述,虽强调“我到现在也搞不清楚”,

              但用“有人告诉我”这样的写法,记下了造反派先开枪,部队不得不开枪进行反击的文字。

              赵永夫的资料很难查到,回忆录里说明是东北军的人,直罗镇一仗中被俘后参加红军。

              另一种说法,参见冼恒汉中将 自述:风雨八十载。

              为什么回忆录用这样的说法?稍有注意就会发现,全书中,除了坚守不把问题推给林总的底线之外,还始终强调与叶帅保持一致、得到叶帅的支持,如那次空军党委三届十一次常委会。

              而赵大校(曾经说是少将,但证实是大校)是叶帅的人。

              关于那次常委会,天涯有个不甚深入的“考”。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693615&PostID=9885368

              其中有

               据空军官方资料,邝任农当时不是常委,吴法宪上述记忆有小误。

                

                这样说来,假设王秉璋未有出席,常委中的三派应该是:1、吴法宪、余立金;2、刘震、成钧、曹里怀、谭家述、常乾坤、徐深吉、王辉球;3、张廷发。吴、余属少数派。

              估计不是记忆有误,而是拉个人不至于形单影只。

              这就更雷人了,联系到余立金后来脱身,吴老将军真成了光杆司令。

              • 家园 【讨论】岂曰将将与将兵 7

                再看各军区的。回忆录中:

                北京军区空军还比较好,没有跟着起哄,其他如沈阳军区空军的黄立清、南京军区空军的聂凤智、广州军区空军的吴富善,都是些老资格,还有成都指挥所的高厚良、武汉军区空军的傅传作、廖冠贤等,他们和常委一些人结合在一起,哄啊、闹啊的,……。

                而据李中权本人和聂凤智说,其实北空的李中权也在其中。

                这个,这个……

                还有段故事,也是第一次看到。

                这时,毛泽东就想起了几位老帅,不知道在批判了他们以后,这几个人会不会在背地里有什么不满,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有没有转变。毛泽东想知道他们住在西山究竟在干些什么,就想派人去暗地里察看一下。

                毛泽东……要叶群乘机把王秉璋送到西山,去和老帅们住到一起,看看那些老帅们在干些什么,说了些什么,都有哪些活动,有没有串联?……

                后来林豆豆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

                后来,王秉璋通过我转给毛泽东的报告至少有两个。我还记得,这两个报告都是用记录本的纸写成。在报告里,王秉璋把他与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三位元帅,大概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一起散步、谈话什么的,都写得清清楚楚。两个报告都说,老帅们在受到批判以后,接受了教训,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都有所转变,一致认为这个运动搞得好,对“反修、防修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起了很大的作用。两个报告都是这样的内容。

                毛泽东看了这些报告,曾经批转给林彪、周恩来以及中央文革的人传阅。不久,毛泽东就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这些老帅们。

                关于陆定一。

                通过多方资料的了解,一直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陆老都非常尊崇。陆老也是少有的厚道人,曾经在风暴之前对太祖说,自己思想跟不上运动,负责不了宣传,太祖也没有为难他。改开之后的几个关键时点上也有自己的立场。

                陆定一是不赞成写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陆定一认为,如果“资产阶级自由化”是“文革”中批他才发明的词汇,那末,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沿用这个词汇呢?他让我帮他查查,看看是不是这样一个来历。

                我让也是参加起草小组的郝怀明同志同我一起查。查的结果,……但这个提法的历史还要早。我们查到,在我们党的文献中,刘少奇一九五九年《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一文就用过这个提法。

                …………

                宣读过后,胡耀邦照例发问:“还有什么意见没有?”照例,大家都不再提意见。

                但是,陆定一表示要发言。

                他说:我对这个《决议》很赞成,很好了。就是一点,这是我第四次提这个意见了。……我主张去掉现在的文件草案中“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这几个字,还留着后面的句子,很好嘛。这就同“文革”错误分开来了,去掉那几个字没有丝毫损害。

                …………

                接着发言的,有的赞成陆定一的意见,建议去掉那个词。也有几位主张维持原案。前一方面的发言博得掌声,后一方面的发言也博得掌声。

                这时,邓小平讲话了。这就是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那篇著名的讲话。他斩钉截铁地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我讲得最多,而且我最坚持。……现实政治要求我们在决议中写这个。我主张用。反对自由化,不仅这次要讲,还要讲十年二十年。

                一锤定音。邓小平发言后,几位超重量级人物也表示主张维持原案,保留这个提法。决议按原案通过了。

                以前听说过有关叶群匿名信的事件,想不到是陆老的夫人。而且信的内容可说是不堪。甚至还有:

                这许多匿名信的署名都是王光X,发信的地址也是用王光美母亲所办的托儿所地址。这自然会被看作是挑拨中央常委之间的关系。而且,不少信是用明信片的方式发的,这等于是公开的传单。

                在 《陆定一传奇人生》:严慰冰“匿名信” 中有以下记述:

                可是有时她却又做出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来,她有精神病完全是真的。从1961年到1966年5年间,严慰冰写了50多封匿名信给林彪、叶群一家,往往是在有病的情况下写的。

                综合所能得到的材料,严应该确实是精神有问题。

                陆老在痛失前妻唐义贞之后,又面临如此变故,真是为之黯然。

                继续小故事,在成祖落魄的日子。

                1932年……,唐义贞还意外地遇见被押解着的面容憔悴的邓小平。她请看守将他带到自己的住处,用仅有的一个银元买了两只鸡,让邓小平打了一回牙祭。临走还让邓小平将没吃完的鸡带回他的禁闭室。

                在《王光美访谈录》中是这样记载的:

                  黄峥:光美同志,能不能请您说一下您所知道的严慰冰同志写匿名信的情况。

                  王光美:……  严慰冰同志写匿名信这件事,我原来一点也不知道。叶群固然很坏,但我觉得严慰冰同志采取这种方式实在不好,有问题可以向组织上反映嘛!而且,她反对叶群,可又要把这事往别人头上栽,这不是挑拨吗?她在有的匿名信上署名“王光”,信里说“咱俩是同学,谁也知道谁”,还把发信地址故意写作“按院胡同”。按院胡同是我母亲办的洁如托儿所的地址。这不是有意让人以为写信人是王光美吗?

                我原先完全蒙在鼓里,好几年都不知道,一直到破案,才大吃一惊。

                  刘源:还有的信署名“黄玫”。南方人黄、王的读音不分,也是有意让人往王光美身上联想。匿名信还挑拨叶群和女儿豆豆的关系,说豆豆不是叶群亲生的。这也罢了,可是在给豆豆的匿名信里竟说:你没发现你和刘家的平平长得特别像吗?弄得豆豆疑神疑鬼,常往我们家跑,看平平的长相,还抱着平平哭,闹自杀。

                接下来记述了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传单事件。

                一九六七年十月八日晚,在北京外交部街四周的邮箱里,同时被人投入一种油印的传单,署名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非常委员会”。传单说,当前正在进行的“文化大革命”,与其所宣传的革命词藻完全相反,实际上是在政治上、组织上、经济上、文化上、思想上对党和国家的全面破坏,时间越长所造成的恶果就越加严重。

                传单还指名道姓地批判了中央文革的主要领导人陈伯达、康生和江青,……传单还指责了林彪……

                ……

                传单还进一步指出:“作为党的领袖,毛主席也不能辞其咎。……”

                传单唯一赞扬的人是周恩来,……在批评和批判了许多人之后,传单对周恩来的这种赞扬显得非常显眼和突出。

                接下来,传单提出了一些建党建国的纲领性主张,……

                回忆录中只有抓到一个工人就草草结案,不清楚哪里有进一步的资料。在文格结束后西单墙时期,有没有组织或新的个人声称对该传单负责呢?

                公安部有刘坚夫(这名字)的一份材料,与回忆录内容颇有出入,完全是作为一个反面案例,估计那位仁兄不会被平反了。

                “中共中央非常委员会”案侦破记(刘坚夫)

                来自:公安部 时间:2007-07- 02

                这封反信使用16开油光纸油印,全文一万多字。写信人对解放后中国共产党的内外政策,特别是对我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攻击。对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进行了人身攻击。全信字迹清楚、端正。标题为“中共中央非常委员会给全体党员的一封公开信”,署名“中国共产党中央非常委员会”,落款日期 “1967年10月1日”。

                杨、余、傅事件

                据我所知,对下属的子女如此关心,由叶群亲自出面安排工作的,仅杨毅一人而已。

                关于单世充,回忆录里8得很劲爆,日记本里的诗都8出来。

                官方记录中,杨毅被迫害致死。回忆录中只是说

                至于杨毅,……她到了四川不久就吞服安眠药自杀,好在发现及时被抢救了过来。杨毅自杀的这件事,我报告了林彪。林彪说:“那就把她送到杨成武那里,让他们全家住在一起吧。”按照林彪的意见,我派人把杨毅送到了龙门。至于那以后的情况,我就不知道了。

                官方说法中,还出现了总理。

                周恩来亲自过问了杨毅一事,并先后批示过三个有关杨毅问题要妥善处理的文件。最后一个文件,是周恩来重病中无法动弹,叫邓颖超念给他后颤抖着手签下自己的名字的。最后,关于杨毅问题的结论是:杨毅同志是受林彪集团迫害致死,追认杨毅同志为革命烈士!

                整个事件的是是非非自在人心,回忆录中披露的一个小细节倒令人眼前一亮。

                驻京部队团以上干部会议的第二天,江青给温玉成写了一封信。这封信送到北京卫戍区收发室时,收发室的人说:“我们这里只有一个傅司令,哪里又来一个温司令!”他们把江青的这封信退了回去。

                这才是带兵的人啊。

                可能叶群给吴司令写信,到空司收发室,收发室的人会说,我们这里只有林太子,哪里有吴司令。回忆录里就提到余立金有满腹委屈:刘亚楼在时是吴(无)政委,吴法宪当司令后是余(多余)政委。

                回忆录里两次提到许和尚从南京送的材料,一次是余立金的,一次送的是“伍豪启事”。许和尚的女儿居然是飞行员,真是将门虎女。

                虽说张爱萍就对杨上将颇有微辞,但像回忆录里这样相提并论还是有点胆大。

                叶群和赵志珍这两位主任也都是了不得的人,我谁都惹不起。……

                就在我和余立金坐车刚刚走进杨成武的家门(注:这句话真有点不通),赵志珍就开始对我们大发脾气,……接着,我要求见杨成武说明情况。赵志珍拒不让见,说:“杨成武身体不好,不见!”

                ……

                余立金看到这种情况,就动上了心思。这以后,他就一下子靠到了杨成武那里。

                ……

                这两位主任都是不得了。

                王、关、戚

                很早以前,还把这个王力和写《古代汉语》的王力混淆了,觉得那样的学者怎么会是小爬爬。

                回忆录里也8得可以。

                江青本来非常器重和喜欢戚本禹,经常把戚本禹带在自己身边,一起进进出出,还要戚本禹学会游泳、学会骑马、学会打枪等等。戚本禹也把江青当在自己母亲一样看待。可能就因为如此,让戚本禹有点忘乎所以,居然送了一套《红楼梦》给李纳,以至江青怀疑戚本禹对李纳有非分之想。

                可怜哪……

                戚本禹被关起来以后,江青还不肯罢手,又让人把戚本禹的妻子也关了起来,这一下就殃及到了他们的孩子。当时戚本禹的两个孩子都没有上学,两个孩子没人养了怎么办?为此,江青找到杨成武,然后她和杨成武又找到我商量说:“两个孩子放到什么地方去,是不是可以放到你们空军的一个机场?”……我说:“那就放到通县机场吧。”杨成武说:“放到通县机场不行。”我又提出放在涿县和上海。江青都说不行,说要放得远一点。最后,直到我说出放在青海格尔木机场,江青和杨成武才同意了。

                最近看三叔的盗墓笔记,就提到这个地方(寄出录像带)。

                这是一座传奇的城市,格尔木在藏语意思是”河流密集的地方”,虽然一路飞过来全是戈壁,但是也可以想象当时城市命名时候的样貌。我在飞机上看的资料是说,这座城市是当年”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把青藏公路修路兵的帐篷扎在了这里,扎出来的一个城市。

                (格尔木是蒙古语)

                慕生忠少将

                当年慕生忠来到昆仑山下。寻找“格尔木”(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大家问带队的慕生忠:“‘格尔木’在哪里?” 慕生忠把拐杖往地下一戳,说:“我们的帐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

                …………

                1959年,因为他和彭德怀的关系问题,慕生忠被定为“极端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经中央、中央军委批准,撤消了他西藏工委常委、工交部长等职务,送兰州军区处理。慕生忠被贬到八一农场任第五副场长,两度被贬到甘肃交通厅当副厅长。

                两个还没上学的孩子。青藏公路修路兵营地。

                不过戚本禹晚年还算平静,那两个孩子应该也熬过来了。

                1986年出狱后在上海市图书馆收藏部当图书管理员,至1990年代初退休。育有二子一女。晚年和妻子邱云英及小儿子一家住在一起。与人合作的《大人物的变态心理》由吉林省时代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曾引起一阵风波(因疏漏在版权页署上了他的名字)。曾与人主编了二百余万字九大卷《中华易学大辞典》,并研究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为真禅法师等人的著书作序。退休后除继续钻研学问、应邀讲学外,曾涉足商海,对金融和银行特别有兴趣

                九大、庐山会议

                除了从一个侧面提供了一些记录外,并无特别的信息,不过这个角度还是弥足珍贵的。

                战将梁兴初

                梁兴初与吴老将军并肩战斗多时,在回忆录前半部分多次出现。后也受到牵连,直到79年黄大将明确指示下,才做出结论,还是留了点小尾巴。

                回忆录中也提到黄永胜几次提出要调梁兴初来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但林总要留四方面军的郑维山在。

                林总也意识到清一色有问题,但气度实在应该再大一点。总参谋长这个催命的位子,何必要上自己人,尤其是听到太祖问这个黄永胜是哪里来的以后。

                经过风风雨雨,吴老将军终于注意到一些小细节了。

                我没想到的是张春桥和姚文元,在庐山会议的前期,他们是被我们攻击的主要对象。可在这次会议上,他们的发言比较客观,调子不是很高。可能他们对中央的情况了解多了,知道这里面的深浅。康生这次会议以后就称病了,从此以后基本不出来活动。

                ……

                董必武是党内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他这一带头,大家就都跟着鼓起掌来,一下子会议的气氛变了。

                在热烈的掌声中,江青、张春桥、姚文元都跑过来同我们几个人紧紧握手,表示团结。

                也逐渐发现自己的不适应了。

                刘丰把毛泽东讲话的一些内容,简要地告诉了李作鹏。李作鹏……告诉了黄永胜,但是没有告诉我和邱会作。

                邱会作比较机灵,宴会以后,就坐进了李作鹏的车子,追问与黄永胜谈话的内容。李作鹏也就将情况简要地告诉了他。唯独对我,他们是滴水不漏,说我的嘴不紧。

                接下来是幻灭。

                当我在事情发生十余年后,看到他这些谈话时,心情很不平静。……毛主席在我心中的形象,真的是瓦解了。

                以后是秦城、审判的一些片段,有意思的是王洪文帮他打蚊子的细节,不过这时才提到江腾蛟。“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学空军,空军学南空,南空学空四军”。 空四军的政委居然在前面一次也不提到,至少是不正常吧。

                纵览吴司令在空军,从回忆录中只看到政治工作、一些备战工作,空军的发展这样重大的问题很少看到思考的痕迹。

                最后有一个 对“判决书”的一些看法 ,这里判决书打上引号,算是不承认的态度。而且有这样的牢骚:

                不能说牵连到我们的都是“反革命犯罪”,牵连到毛主席的就都是“失误”,牵连到周恩来的就都是“违心的”。

                对那些有争论的问题,比如林总与国家主席设定,就抬出“有哪一部法律法规,或者我们党的哪一党章,曾经规定过想当国家主席就是犯罪,就是违反党章?”

                对那些迫害干部群众的问题,就声言各地如此,而且重提整风、反右整死人的问题,表达把“我们几个人推出来做替罪羊了事”的不满。

                对“指挥一切,调动一切” 这样无法抵赖的问题,就不从法律、党章,以及

                历史上来找说辞了,只承认犯了错误,并强调“私下场合讲的”,林总对自己的心理压力,还采取了措施消除影响。只是有点过分的是,

                事实上,关于空军的领导权、调动权,我从没有交给过林立果,……除了毛泽东本人以外,谁都不能够在空军中指挥一切、调动一切。

                如果林立果真的能在空军指挥一切、调动一切,那他为什么只是指挥、调动了“小舰队”的几个人,而没有能调动、指挥空军任何一个军、师、团的部队来搞他们的那一套呢?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林立果在空军是不能够指挥一切、调动一切的。

                所以,这个话我虽然在私下里说过,但是空军的领导权和指挥、调动权,我从来也没有交给过林立果。事实上,也根本不存在在这样的问题。

                这就完全是强词夺理了。

                说林立果是周宇驰带坏的,那周是你给介绍的吧。

                “小舰队”用空军的资源谋害最高领袖,即使你一无所知(居然一无所知),也至少在你的职权领域内提供了便利,难道只是错误?

                郭京毅也可以在辩护词中写:

                虽然我在一些法律中的制定和修改的问题上犯了错误,但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把境内企业送给外资。如果我真给外资占便宜的话,外资怎么没有并购中石油、中移动、四大行呢?事实上,也根本不存在这些问题。这些法律法规是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和外汇管理局6部委联合公布的,为什么只把俺推出来做替罪羊?

                在读回忆录的过程中,断断续续也查阅了其他一些资料,在看到黄永胜的儿子在邱会作追悼会上放声大哭(因为黄去世时还不宽松,而邱的追悼会有上千人),也不免有点恻然。从做人做事看,这四大金刚的排序正好反过来,邱、李、吴、黄。

                回忆录一面指摘“这一段历史……并不是本身不清楚,而是出于利害关系和实际需要,不想说清楚,或者不允许别人说清楚”,一方面有的地方也不尽不实。

                但吴老将军还是一位好人,否则也做不了刘亚楼的政委。不提那些温情的片段读来如在眼前,就看而李中权在那次著名的党委会上的回忆,

                “吴法宪装出一副可怜挨整的模样,只是低着头在本子上默默地作记录。”

                让人觉得又心酸,又好笑。

                天涯上有个帖很有意思:

                一直的印象就是吴很窝囊,相对于李的强硬。D说他认罪态度最好。

                  想不到,第一个留下文字的却是他。当年还有小聪明,瞎话划圈圈

                  煞是可爱

                就以此做结。

                ps:

                读回忆录这么个读法,得益于 教头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只是 教头大气磅礴、汪洋恣肆,俺更喜爱那些配角。

                他们的悲喜,他们的心路,在波谲云诡的大环境下,更有鲜活感。在这个实际上的文格后时代,甚至也更有警醒的意义在。

            • 家园 这倒是实在话

              刘亚楼可是得罪了不少人,要是活到文革并且上了林彪的船,那下场肯定比吴司令还要惨。

              • 家园 俺是看不去这句话

                蓝色标注的

                将会是他,而不是我

                吴老将军明显在那个位子上混不来。

                如果刘上将活着,应该是总参谋长的位子。

                吴司令多半还会上位,还是会到秦城去。

                推脱自己的意味太浓,而且没什么道理。

                反过来真要长叹一声,育蓉身边无人啊。

                记得看过有人叹息,如果王若飞不遇难,给周公当副总理,可能周公还不会累死。当然是美好的想象。周公不限于自己的小摊子,既不授人以柄,又能充分调动资源,才能成事。

                太祖还经常苦口婆心讲团结,成祖那篇“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也是令人反复研读不忍释卷的啊。

        • 家园 “回忆”得如此清晰

          “这里回忆得如此清晰,自然有众所周知的缘由在。”

          问题即在此,人的记忆力总是有限的,是不可能记清楚所有事情的,我就不相信吴司令在几十年后还能自己回忆起这么个追悼会是在哪个镇子开的。所以说这个回忆录很可能是经过写作班子查找历史资料以后润色而成的。由于众所周知的缘由,90年代以后,江上青的事迹那是广为人知了。

          所以说,吴司令这本书啊,拿来直接当证据是有点问题的,因为里面有些东西不是来自本人的残存的原始记忆,而是经过修正润色的结果,再拿来当论据就有循环论证之嫌了。

          • 家园

            所以俺从来不用这本,或是某本书去论证什么,只是与其他资料相互印证,有的明显讹误的地方,还请多多纠正、补充。

            教头那样厚积薄发,阅尽春色而知秋的文字,俺这里是不敢出现滴。

            有大大指出本书是吴的女儿执笔的,有的可能不是吴的本意,但也出现了。俺都有点怀疑“专门从五十里外的部队驻地,赶去参加了这个追悼会”。不过吴有个女儿还是很strong的,上面不是有人挖坟出潘大的帖子么:

            吴法宪有个小女儿叫吴京秋,林彪出事的时候她还不满十八岁,当时在洛阳军事外语学院学习。她比一般人要早一点知道父亲的情况,也明白自己今后的命运。每天她不惊不诈,照常平安工作学习,她当时的冷静态度,叫她的同学和院领导都佩服。失掉父亲靠山,不怕各种整治,克服重重阻绕她到达了美国,最后又通过各种严格考试,获得博士学位。如今她用英语写作出书,虽然对林彪问题的看法有失公正,但还是叫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京秋只比我小一岁,我们的专业又同是英语,而我如今在美国只练了个小酒庄。京秋可能也是我们那一代大院孩子中唯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