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岂曰将将与将兵 -- 喵咪呜

共:💬24 🌺5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讨论】岂曰将将与将兵

读 岁月艰难——吴法宪回忆录

作为林庄王“四大金刚”中人,口碑比排名之前的黄要好,由政工起家,

文笔也好。夜灯如豆,读起来发现既有可与其他资料印证的曝料,

又有看似平淡实则惊心动魄的细节。虽难免有自脱之词,却未免让人

有育蓉麾下无大将之叹。

【自序】

在我的回忆录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历史事件,我所经历和反映的只是一个

侧面,还需要其他的史料来印证,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看到结尾,再回头来看自序,分明感觉到涩涩的酸楚。

【红军时代】

一九四一年秋,我在苏北地区担任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同时还兼任

淮海区的专员。当时我曾天真地认为,既然国共早已合作,我的淮海区专员

身份也可算作“国民政府”的官员,给父亲写封信大概是没有问题了。……他们据此把我父亲抓进了监狱。时候幸亏邻里作保,凑了二十块钱,才把我父亲

赎了出来,……

果然是够天真的。一路看下去,类似天真的事情还出得不少。可能政治部主任做久了,一直到最后,都看不出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当时我仍在红一师政治部任青年干事。谭政派我去一师三团参加战斗。三团的团长为黄永胜,政委是邓华。

这么老的搭档,可与教头的邓华轶事相参照。

(二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叹一声陈光

一师师长李聚奎,政委谭政)

不过该回忆录没有陈光之谜的有价值信息。

谭政作为吴的老上级,但解放后并未在回忆录中多提。

查谭政条目查到:

 谭政在突出政治的问题上屡次和林彪的提议发生抵触。林彪一提出“三八作风”,谭政就表示异议,谭政说:“三八作风这个提法恐怕不是很准确,还有个三八妇女节,这样容易混淆,也不严肃。”在1960年3、4月份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总政治部没有布置宣传三八作风的有关事项,谭政对林彪所主张的“背警句”的做法也深感疑惑。

不料林彪在开会的前一天也就是9月12日下午借用吴法宪在军委扩大会议的发言中的“四个第一”打响批判谭政及其领导下的总政的第一枪。

对罗大将、黄大将,回忆录中都表达了愧疚之情,唯独对谭大将,后来只提到因为谭大将要其先回京

报到,再接父亲,而导致未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似乎再无纠葛。

两相对照,让人对回忆录不免有避重就轻之疑。

(想不到林总这个被HK整蛊给学去了。)

就因为这些问题,我们对李聚奎、赖传珠、谭政等师里的领导人

有意见。一是因为遵义会议的情况,一团、二团早知道了,可就是

不给三团传达,一直到凯丰来,我们才知道了遵义会议的情况。二

是因为在龙街渡口,师里不留人通知我们如何行动,……我们说一团

是模范团,二团是亲儿子,只有三团没人管。……我们还说李聚奎有

宗派思想。这几句怪话,我们一直讲了很长时间。

而李聚奎,应该是后来的红人。首任石油部部长,到58年(??)授上将军衔,

总后的老人。这样看来,应该是邱会作的对头。

而李聚奎的baidu百科里,很容易看出圣眷之隆:

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拥护以水工泽min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

他在病重期间,仍孜孜不倦地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和

邓小平同志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对党的事业和军队建设极为关注,

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查邱会作时,又发现奇怪的现象:

  毛泽东说:黄、吴、李、邱,应该吃好,有资格吃好,也有钱吃好。

这样,从1971年11月1日起,邱会作的伙食就有了很大的改善。

而回忆录中,吴老将军讲要到赵**时,才得以改善,不知有何缘由。

医生给我看病,说是营养不够造成的。这件事情,不知是谁反映到了当时的

国务院总理赵**那里去了,据说是赵**总理说:“我们国家那样大,就那么

几个人,难道就养不起?给增加一点伙食费嘛!”

记得曾看过的“纪实”,陈毅对折戟事件是大声叫好。而在回忆录中,

专门提到与陈帅关系不错,邱会作葬礼,陈小鲁还到场吊唁。

可见的资料中,吴、邱都不认可“死党”的结论。从陈的表现看,

的确有理由。

再继续找,原来还有这段往事:

周对于邱有救命之恩。 1935年红军撤离江西时,邱会作在善后部门工作,负责埋藏带不走的机器、文件、杂务等。等部队要出发了,邱也做完事情处理完毕了,就向邓发汇报工作说已经完成任务了。邱心想,可以走了吧,却不曾料到被绑了起来,准备带向山后(准备杀掉灭口)。此时正巧周恩来路过,邱会作命不该绝。周看到五花大绑的邱,问邓发这是怎么一回事。邓发答到,留着(邱)是祸害,万一跑了,埋藏点就会暴露了。周注视小邱良久(邱一再提起这个细节),缓缓道:他,还是个孩子啊!交给我吧……

后来长征时,周患重病,肝脓肿,高烧昏迷不醒,是邱和另外三人一直用担架把周抬出草地的。可见邱会作也是个报恩的人,对于后来邱在文革初期几近被打死,是林彪写纸条救了他,就算林彪后来被定为坏人,那么对于这种知恩必报做

法,邱会作在道德上又有什么可以被指责的呢?

鉴于邱也是林保的,故对于邱在周林之间起到什么作用呢。在第二次庐山会议前,林与周曾过默契,相互支持彼此很多。 邱会作自己这样解释过,是某种意义上的林周联络员。因为邱当时担任历史上最高职务—国务院办事组成员, 相当于副总理或者国务委员,是个权力岗位。

  

  周对于邱是充满了期望。 70年代初,有次邱随同周接见外宾时,周恩来被问起高龄、接班人选时,周以手指邱说:已经找好了,就是这个人。随即表扬了邱所负责的生产、整顿、军工、后勤等部门,对未受到大的破坏、内部尚有序表示满意。当时叶帅、熊向晖等都在在场。邱极感受宠若惊,乃至半晌无语后来在回忆录里对这段好好写了一笔。

  

  后来庐山会议后,周对于邱更是网开一面。1971年2月底、3月初,周恩来找邱会作修改军委办事组在政治局会议上关于九届二中全会上的检讨时,还对邱说:你们犯错误不要光紧张,紧张是想不清事情的,越紧张越糊涂,事情靠想,靠思索。

  

  最为明显的是在9-13后,周对邱还是保护有加的。据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回忆:老毛在9月23日晚上向周恩来布置对黄、吴、李、邱采取措施后,因已通知邱会作第二天上午到机场送负责同志出国到越南访问,没有来得及同邱会作谈谈。工作人员解释说“总理确实想单独找邱会作谈谈,做做工作,因时间来不及,没谈成。” 其实这就是一种春秋说法。在9-13之后的去越南代表团的名单上还有邱,周一直想把邱支开,让邱去越南避下风头,这才是周的想法。

关键词(Tags): #岁月艰难
家园 这本书是吴的姑娘写的

这本书是吴的姑娘写的

家园 看到邓发这个

唉,真不知道怎么说,联想到他在新疆杀西路军残部。

好在自有天眼,邓发杀党内同志太多,以后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家园

哦。

只关注那些应该是吴老将军讲述的部分。

家园 没错

回忆录里提到的是丢了性命的李特:

当时李特很凶,坚持要所有的干部都南下,不南下不行。毛泽东说……他还对四方面军的同志说:“你们南下是对的,你们南下吧!我们北上也是对的,目的都是为了干革命……”以后还听说,在双方发生争执的过程中,个子高大的李德就站在李特的后面,准备万一不行,就拦腰把李特抱住。

家园 【讨论】岂曰将将与将兵 2

红一军团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打的另一次胜仗,是温坊战斗。……一九三四年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的一个旅,在旅长区寿年的率领下,……

区将军算是老相识了,舅父蔡廷锴,1927年3月任第11军10师28团3营营长,8月参加南昌起义,在向广东前进途中脱离起义部队,旋任第11军24师70团团长,1929年秋任第60师120旅旅长,参加粤桂战争和中原大战,并参加对中央苏区围剿。

其长孙区楚良曾任中国男子足球队门将。

这时师长、政委、政治部主任都离开了部队,队伍交由参谋长耿飚带领。

成祖用的都是未授衔的领军,自己就出任过总参谋长,后来的尚昆、耿飚。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35e940dfef2dec0049540394.jpg

耿飚的英武

耿飚看似不显山露水,却是深得器重。

HK回归谈判期间,不记得是谁失言,讲回归后是否在HK驻军可以商量。成祖马上开记者招待会,明确讲,HK回归后不可能不驻军,HK的问题,我一个、黄华一个、耿飚一个才说了算。

(此处有误,多谢baumchen指正,是耿飚说滴,“耿飚讲的香港驻军问题不是中央的意见。”, “邓小平清了清嗓子说,中央对香港问题的发言,除了他本人和负责具体问题的姬鹏飞等人之外,所有其他的发言人都无效,都不算正式的。”)

而据说5代能上位,也因为曾任耿飚的秘书,为军方所接受。

酒窖里茅台酒很多,大家都喝了一点。有的战士不会喝酒,就用这样名贵的酒来冲洗自己脚上打起的泡。

这大概就是常凯申宣传的用在茅台酒池子里洗脚的真相?

接到消灭曲子镇敌人的命令,我和梁兴初两人高兴地跑回团里。

前面讲了东征,整体来说“抓了一把就走”,接下来讲西征,这是第一次进行巷战。不免联想到王外马甲在蒲公英里描绘的解放军娴熟的街垒战斗技巧,这时还显得如此稚嫩。

西征写得轻描淡写,打完这仗就修整,转而与东北军对峙,更多的是整训、统战工作了。

那是一段较为轻松活泼的日子:

一九三七年六月,一军团还举行了一次运动大会,参赛的有一师、二师、四师和军团直属队。……二师选了五团为代表,有萧华亲自带队参赛。 运动会大概开了半个来月,一共分军事、政治、体育三大项目。……在这次运动会上,由于一师的杨成武、邓华,特别是邓华抓得很紧,实现作了充分准备,结果一师在大部分项目中得了第一,总分也是第一。二师全面败下阵来。

……萧华好胜要强,这时候一看二师成绩不好,就认为是才爬不公正。于是,在开会总结发奖的前一天晚上,私自把五团带回了驻地。对此,军团聂荣臻政委、邓小平主任非常生气,严厉批评了萧华。

后来萧华被调去延安学习,邓华调到二师当了政委。邓华要求严格,以身作则,……军事技术、体育运动、政治等几大项目,很快的就都上去了。黄永胜对军事训练抓得也很紧……部队很快就变了样。

这是整部回忆录中难得的温情四溢的段落。邱会作晚年只写红军时期的毛主席诗词,吴老将军回忆到这里也有点情不自已,乃至有这样的点滴:

一次邓小平给红一军团每个团以上干部发了一份试卷,上面有十几个问题,要求大家写出答案。由他亲自一一批改。记得那次考试我得了九十五分。

读到后面再来回顾,如此类似小学生内心宛曲的涓涓文字,品来不禁恻然。

不亲历那段日子,难以理解对太祖“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的景仰之情;这些弥足珍贵

的记录,提醒我们那个革命浪漫主义的年代之存在。

后面没有邓华的什么信息,从吴老将军的回忆看,再结合教头大大的段子,依然认为邓华适合政委、参谋长,还是难以担当一方大员。这种意义上,与吴老将军倒是类似。真正能带兵的人,从回忆录看,黄永胜是一个,后面不经意间提到,傅崇碧也是一个。

家园 早年间是这个样子了

早年间是这个样子了。

他们生活的年代残酷,我们无法想象。

家园 怎么记得就是耿飚大嘴呢

中英談判期間,人大副委員長、前國防部長耿飚在回答港媒關於是否可以不駐軍的問題時,不經意答了一句「也可以考慮不駐軍吧」。第二天香港報章頭條就是解放軍不進駐香港。同時,鄧小平還聽說,黃華也曾接受過香港記者的採訪,並在採訪中談到了香港問題。

所以就有了眾所周知的,鄧小平向著大批香港記者澄清駐軍問題,並怒罵「耿飚、黃華胡說八道」的事情來。不過,後來鄧小平得知黃華沒有說過駐軍問題後,專門借與包玉剛會見之際,公開向黃華致歉。

连接

外链出处

西安日报

外链出处

家园 原来如此,俺是听别人说滴

现在才看到文字资料。

应该是跟俺说的人记错了吧。

感谢感谢!这下清楚了。

家园 【讨论】岂曰将将与将兵 3

【抗日时期】

参加了平型关之战,随后挺进山东敌后。

这个时期,是湖西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高潮时期。不过事后看来,当时我们的思想有点“右倾”,对国民党人的支持太多,以至于他们以后还有能力反过来和我们搞“摩擦”。

所以说,政委就是政委的料,面对复杂局面就难以应付。

关于盛子瑾及皖东北地区的一些情况,我主要是从江上青、吴云村那里了解到的。……

会谈结束后,江上青、吴云村在随盛子瑾回专员公署的途中,突然早到大柏圩子村地主柏逸荪武装的袭击。袭击汇总,江上青不幸当场牺牲,……之后,皖东北区党委在泗县的李杨镇附近为江上青举行了追悼会。……张爱萍在追悼会上致了悼词。我也专门从五十里外的部队驻地,赶去参加了这个追悼会。我们一起为江上青安葬,并修了墓。

这里回忆得如此清晰,自然有众所周知的缘由在。

不过是张爱萍致悼词还是第一次看到。

张爱萍在任国防部长期间,和赵**总理并不合拍。

正如神仙驴所说,甚至更刻薄的,国防部不过是 军委驻国务院筹款办公室,其实只有彭总在时才是最强势的。于是张上将自然更看重自己军委委员的身份,造个枪炮、改善下部队伙食什么要花钱的都直接给军委打报告,批下来就去要钱。军费又是定了盘子的,这样一来赵总理自然有想法,觉得即使不能援引先总理周公(极少绕过总理直报主席)的故事,至少也该给现总理打个招呼。

张上将自然认为,先总理的地位那是如何产生的,有一岂可有二?既然党政分开,政军为啥不分开?

实质还牵扯到军工转民的体制转换。

出自“张爱萍之子回忆秦山上马”: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不愉快,我分析,除了父亲说的“受制于人”刺激了其他同志,更重要的是领导体制问题。国防工业横跨军委和国务院两大系统。航天和核工业在业务上直接归国防科委领导,按惯例,重大事项都走军委这条线。核工业向民用转型属重大决策,自然是先向邓汇报,得到邓的首肯后,再提交国务院。过去周恩来任总理时,军委、国务院的重大事项都要经过他,而现在赵在军委并无职务,军事工作他不管,势必产生军委拍板,国务院执行的错位和错觉。听父亲说,有几次,记不起是为了什么事,赵曾问过父亲,大意是军委定的事,涉及到国务院的,他都不知道,显得有些愠怒。我想,问题还是出在沟通和体制上。

张上将的亲家,是那个几乎最为神秘的家庭。

下面这段,依然出自“张爱萍之子回忆秦山上马”,不过过于骇人听闻,都不大敢相信。

事隔快半年了吧,1982年春夏,父亲去二线检查工作,我正巧去成都,我们一起在金牛坝住了几天。记得是吃晚饭的时候。邱秘书从北京来了电话,我说首长正在吃饭,是不是一会再通电话?邱说,是件重要的事。父亲接完电话回来,闷头吃饭。我问他什么事啊,那么重要?他抬起头来说

“没有我了。”

什么?我听不懂。

“免去了我副总理的职务。”

我们都有些诧异,怎么这么突然呢?

打开餐桌旁的电视,正在播发着每晚七点钟的《新闻联播》节目。新华社消息: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1982年4月22日至5月4日举行。会议听取了关于宪法修改草案的说明,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进展情况,关于……

会议通过决议,万里、姚依林继续任国务院副总理;任命余秋里、耿飚、方毅、谷牧、康世恩、陈慕华(女)、薄一波、姬鹏飞、黄华、张劲夫等10人为国务委员;免去余秋里

、耿飚、方毅、谷牧、康世恩、陈慕华(女)、薄一波、姬鹏飞、杨静仁、张爱萍、黄华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原来的副总理除两人外,都改为国务委员了。只有杨静仁和他,被免去副总理职务后,却没有再委任国务委员。父亲果然是被免去了职务。

这叫什么事?搞的什么名堂?我叫起来。

他说:“不要瞎议论,退休是正常的,也是我自己要求的,只是没想到这么突然。”

父亲这才说,国务院准备搞机构改革,在这之前,是他自己给小平同志、紫阳同志写了退休报告。

正常个屁!一个同志退下来了,组织上总要先谈谈话嘛!别说你了,我们参谋人员离退,部长都亲自谈话。大家在一起工作,也算是个尊重吧。一点招呼也不打,是我们党的传统吗?我说,肯定和那次核电站的争执有关,恨上你了!

父亲说:“没有根据的话就不要乱说。”

的确是太突然了,自己的免职居然是在《新闻联播》中听到的,我不知道有哪个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是这样被解除职务的。

有意思的是,网页搜索,张上将是有 国务委员 的职务的。

一些著名学者和文化人也经常作各种报告,……骆耕漠、孙冶方、薛暮桥的经济学报告,……

原来这些前辈,在新四军时期就站过来了啊。

湖西肃托,又是一问三不知。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主掌空军时期。湖西事件,因为领兵在外,对清洗自己的队伍不知;主掌空军,因为要忙办事组、总参、空军的大事,对“小舰队”的活动不知。

就算说的都是实话,真不知道这个主官是怎么当的。

接下来,就是饶有意味的一段往事了:

我们到达黄花塘以后,才知道是让我们来对质。原来是韩先楚向中央告了黄克诚一状,说黄克诚在搞宗派主义。韩先楚的电报从延安转到了华中局。为证实黄克诚究竟搞没搞宗派主义,华中局就把我们都调到了黄花塘。

看了中央给华中局的电报,我们一致认为,黄克诚为人非常正派,他是不会搞宗派注意的。然后,由我们七个人(金明、李一氓、曹荻秋、刘彬、洪学智、刘震和我)联名向延安发了电报,说清楚了这个问题。

有没有更进一步的资料,这个,和黄花塘事件有啥关联没有?前面提到,黄大将与胡服同志、陈帅是有工作上的分歧的。

更早的时候,只看过 战将韩先楚,不过后来又看了冼恒汉中将的 风雨八十载,韩上将的形象,开始如水波中的倒影一样摇曳起来。

家园 官方推到饶身上

而性情暴烈、直率的叁师师长黄克诚则公开叫板饶漱石,说饶漱石整人、心胸狭隘等等,言语特别激烈。饶漱石决定处理黄克诚作为典型上报中央。刘少奇代表毛泽东回复反对。饶漱石这才作罢。

家园 “回忆”得如此清晰

“这里回忆得如此清晰,自然有众所周知的缘由在。”

问题即在此,人的记忆力总是有限的,是不可能记清楚所有事情的,我就不相信吴司令在几十年后还能自己回忆起这么个追悼会是在哪个镇子开的。所以说这个回忆录很可能是经过写作班子查找历史资料以后润色而成的。由于众所周知的缘由,90年代以后,江上青的事迹那是广为人知了。

所以说,吴司令这本书啊,拿来直接当证据是有点问题的,因为里面有些东西不是来自本人的残存的原始记忆,而是经过修正润色的结果,再拿来当论据就有循环论证之嫌了。

家园

所以俺从来不用这本,或是某本书去论证什么,只是与其他资料相互印证,有的明显讹误的地方,还请多多纠正、补充。

教头那样厚积薄发,阅尽春色而知秋的文字,俺这里是不敢出现滴。

有大大指出本书是吴的女儿执笔的,有的可能不是吴的本意,但也出现了。俺都有点怀疑“专门从五十里外的部队驻地,赶去参加了这个追悼会”。不过吴有个女儿还是很strong的,上面不是有人挖坟出潘大的帖子么:

吴法宪有个小女儿叫吴京秋,林彪出事的时候她还不满十八岁,当时在洛阳军事外语学院学习。她比一般人要早一点知道父亲的情况,也明白自己今后的命运。每天她不惊不诈,照常平安工作学习,她当时的冷静态度,叫她的同学和院领导都佩服。失掉父亲靠山,不怕各种整治,克服重重阻绕她到达了美国,最后又通过各种严格考试,获得博士学位。如今她用英语写作出书,虽然对林彪问题的看法有失公正,但还是叫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京秋只比我小一岁,我们的专业又同是英语,而我如今在美国只练了个小酒庄。京秋可能也是我们那一代大院孩子中唯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人。

家园 【讨论】岂曰将将与将兵 4

【解放战争】

九月初,冀热辽军区十六分区司令员曾克林等,最先率两个团跨出山海关,来到锦州、沈阳一带。他们从日本人在东北的一些军工厂和军火仓库中,搞到了大批武器和弹药。后来就传说,在东北,武器堆积如山,有的是枪炮子弹,根本不怕没有枪,怕的是没人扛枪。他们向中央建议,

准备到东北的部队可以少带甚至不带武器,到东北以后,就可以全部换装。

中央本来也是要我们少带或者不带武器的,由于黄克诚的坚持,所以我们三师北上时,部队仍是全副武装,只把多余的武器留下来交给了留在苏北的部队。……

哪知道,到了东北一看,什么都没有,……换装没换成,连原有的火力配备,也相应削弱了不少。

这一段,除了更增添对黄大将的敬仰之情,还真对这个向中央的建议有点瞠目结舌。也难怪若干年后,黄大将对 粮食多得吃不完,敞开吃,换外汇 的搞法保持清醒。

看小说时,多半是前半部精彩纷呈,后半部多少有点黯然魂销,品四大名著也多有此论。不过这部回忆录,却是越到后来越精彩。

先来点温情的:

一天,沈阳市军管会主任陶铸请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和野战军以及东北军区的干部看戏,……

我的儿子新潮,那个时候还不到一岁,我抱他坐在腿上看戏。正好,我们的位置就在林彪和罗荣桓的后面。孩子不懂事,把两只手扒在了林彪的肩上。林彪回头一看,见是我的孩子,就笑了笑,问我:“这是你的儿子吗?你也有儿子了!”我说:“是的,有了。”这时,罗荣桓也回头来同孩子拉了拉手,亲了亲他,我们都很高兴。孩子看不懂戏,没看多长时间他就又哭又闹,我们只好向林、罗首长告辞,先回去了。

打鸟受伤。前面讲过梁兴初自己没注意,顶火的枪把手打伤了。搞笑的是,后来发布纪律,说

吴法宪用枪打鸟,把手炸坏了,要大家注意,以后不要随便用枪打鸟。

应该是强调注意用枪安全,而不是不要用枪打鸟吧,跟鸟有个鸟关系。

前前后后提到文字方面的地方还不少,大首长对着这样的下属估计也很郁闷。

像是向主席请示“艰苦奋斗”的作风,还是“艰苦朴素”的作风,主席批复“艰苦朴素”;

刘亚楼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建立空军。”林彪就哭笑不得:“空军也是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怎么叫做在解放军的基础上建立空军呢?”后来改成“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空军”。

受伤期间,邓华、莫文骅“以老红军战士之情照顾我”,以及

可见刘震、吴信泉、黄经耀、石光华等同志对我爱护关怀备至。战争年代的那种同志之情、战友之情,真是没法比!

吴老将军的妻子都是从刘震的妻子那里知道他受伤的消息。

旧时种种,似水无痕。

【建设空军】

人民解放军空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干部部部长。从后面看,似乎只有几个秘书在帮着了解情况,真不明白,这干部部的部长是怎么当的。

抗美援朝期间,刘亚楼在东北前线,吴老将军在北京主持具体工作,看不出直接相关的业绩,记录了一句顺口溜:

抗美援朝不过江,保家卫国不带枪,稀里糊涂得了个纪念章。

接着是授衔:

当时军衔评定有几条硬性的规定,比如大将必须要在红军时期任过军以上的职务,上将必须要任过师以上职务,中将必须要任过团以上职务,少将必须要任过营以上职务。

刘震如何评的上将,难道是红军时期,终于到了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二二五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

上将不服中将的领导,在冼中将说韩上将,吴中将说刘(震)上将都有。

刘亚楼去世,回忆录中记述其规格之高,受林总器重之隆。还披露了一件意义深远的往事。

在党中央决定送他去苏联学习的时候,林彪曾经向毛泽东详细介绍过他的情况。于是,毛泽东把刘亚楼接到了自己的窑洞里住了将近半个月。……林彪特别向他介绍了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以后所起到的正确领导作用,希望刘亚楼把这些情况记在脑子里,到苏联以后汇报给斯大林和共产国际。

这个信使作用,足以证明刘上将的份量。

不过,按说刘亚楼红军时期就是师政委,在太祖那里的熟悉程度远不如谭大将。

联系到回忆录说,后来林总推荐黄永胜做总长,太祖也居然不认识这个井冈山的红小鬼,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先不说林总居然在太祖如此表态(也可能太祖不是不认识黄,流传的就有黄永胜的名字就是毛泽东为他改的)下仍坚持黄的提名,太祖是否很早就对林总的人心里有数而有意不去下功夫呢。

林彪听了毛泽东的提问以后,想了一下说:“现在也没有别的人选了,是不是调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任第一副总长或者是代总参谋长。”毛泽东又问:“黄永胜是从哪里来的?”林彪回答说:“黄永胜是武汉警卫团的一个班长。秋收暴动以后,就跟你上了井冈山,上山以后当了排长。”

中国航空港通讯中,有刘亚楼长子刘煜南的小段子:

记得有一次,在讨论小车班一个志愿兵入党的支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这时,党委副书记刘煜南开口了:“啊,你们年轻人要追求上进嘛,老在车上放些流行音乐,有什么意思嘛?应该多放些有意义的曲子,就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他是空军首任司令员的长子,军人干部们都对他十分尊重。他还没说完,大家的嘴憋起来了。新任党委书记张新明赶紧用他那浓重的山东口音圆场道:“行,行!以后就唱那个郊区的晚上……”

大家抖动的肩膀变成了开怀大笑。

【漩涡开始】

批斗黄克诚的过程中,一开始我没有发言,……我如果什么话也不说,肯定是过不去的。……

第二件事,是说黄克诚有“本位主义”思想。这件事说的是,他把新四军三师的一些剩余的黄金,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他先把“小金库”带到东北,继而又带到天津,最后竟带到湖南去了。

在看到黄大将在自述中澄清后,一方面,回忆录中表示对自己的话被人利用伤害了黄大将而歉疚,另一方面,依然说:

部队已经整编,就应该把剩余的黄金交由上级部门去处理。可他不仅没有及时将这些黄金交给上级部门,反而将这些黄金带到西满,带到天津,带到湖南。不管他当时是怎么考虑的,我还是认为,他这样的做法,多少都有一点“本位主义”的味道。

可以说,这种想法反映出来的性格缺陷,造成了吴老将军的悲剧。后来他的问题,无论纵容部下私分仓库物质以换装,还是说出“指挥一切、调动一切”而不敢收回,都在组织上没有过关。

口口声声上级部门,面对几乎发出“出关不用带武器”命令的上级部门,自己不做点准备能行吗?

何况黄大将在部队改编时,“取得组织同意,……带到西满军区”,后来“取得李富春批准,把这笔钱又带到湖南”,最后将剩余的“上交给湖南省财政部门”,一步步在组织上有据可查。这才叫政治成熟。

在失意时,总是借林总之口强调“我们丘八,玩不了政治”,但看来看去,事实上,穿军装的不穿军装的,几乎人人都懂政治,只有吴老将军政工工作搞了一辈子,似乎都在搞思想工作,政治还没有入门。

“四个第一”!

回忆录中是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林彪提出了“四个第一”和“三八作风”。林彪提出的“四个第一”,就是……

官方谭大将的履历中,却有这样的字句:

不料林彪在开会的前一天也就是9月12日下午借用吴法宪在军委扩大会议的发言中的“四个第一”打响批判谭政及其领导下的总政的第一枪。

回忆录中这里的段落,看似客观记录了林总突出政治的表现,老上级谭大将,一字也无。

看来,还是要多读多search,才有可能触及真相的帷幕啊。

在讲话中,刘少奇首先表示支持这次军委扩大会议,……他在报告中系统批判了彭德怀的“错误”,认为清除“彭德怀反党集团”是我们党的一个很大的胜利。他还说,“个人崇拜”有两种,……我们要的就是“正确的个人崇拜”,反对“错误的个人崇拜”。

…………

接着是陈毅讲话。他首先批判了彭德怀,……之后,他还检讨了自己在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同时继续宣传林彪。

陈帅最后得太祖参加追悼会,自有过人之处。

总的说来,回忆录中处处洋溢着,胡服同志说得,总理做得,为啥拿我们这些小兵当替罪羊的情绪。

家园 不矛盾。

[frnkl] 原文于 2009-07-02 11:45:33=

张爱萍1982年5月免副总理,11月出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不矛盾。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