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非常不爽与吴院长提的“韬光养晦仍要管100年” -- 子罕
认为外交就必须来硬的,当然是浅薄的表现。难道不是吗?
而是要以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为目标,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吴做到了多少?后面我不会再说,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立场相差太远,就算我浅薄吧。
---------补充的分割线-------------
对于外交,我看吴的外交态度是别人打了左脸,还要把右脸伸过去给人打(个人看法)。对某些国家而言,我们确实实力不够,该忍得忍。但对于一些实力并不比我们强,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我们的国家,我们有没有必要那么做?该针锋相对的强硬就必须强硬,你不把他打痛了,永远是在被动的被挑衅,是,这样做,暂时是有些利益受损,但这个受损是相互的,就看谁出血多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就拿法国来说,我认为就因为对它惩罚不够,才导致直到现在还在不断的挑衅。吴把法国人分这类分那类,对于我来说,都是法国人,挑衅了我们就得付出代价,至于付出代价后如果不能忍受,那是法国人自己内部利益协调的事,与我们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中国现在还做不成老虎,但也不要做乌龟,别人敲一下就把头往回缩。我觉得吴说的“浅薄”很可笑,他的这顶帽子送给西方外交很合适,特别是法国。
好歹吴建民做了这么多年外交官,里里外外全都做过,如果一定要说他做了什么有损国家、民族利益的事情,我希望还是能看到实实在在的例子。不能因为他说的不合你的心意,就认为是错的。 就算吴建民不赞同抵制家乐福,可吴建民却不反对海外留学生在遵守当地法律的前提下,合理表达诉求,进行示威游行的做法,难道说前者是有损国家民族利益的,而后者却是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选择性的过滤呢?
何谓“交”?交就是要沟通,要交流,要交朋友,要求同存异,避免出现严重的对抗。
更何况,吴建民早已不是现役的外交官。 耍横、搓火的事情从来就不少人去做,一个资深外交官,用一种相对温和、理性的态度去思考,并提出一些观点,何必就要上纲上线呢?
说到国家、民族利益,究竟是处处挑头、处处对抗,在国力尚弱的情况下成为众矢之的,陷入被孤立、被提防的境地符合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还是以国力现状为基础,以务实地姿态去为国家赢得相对安定、友好的外交环境,为国家民族积蓄力量赢得时间和空间,更加符合国家民族长远和根本的利益呢。
虽然周总理曾说过:“外交是无声的战线,外交官是另一种士兵。”但毕竟不是让外交官真正动刀动枪啊!
看看您举的是什么例子。
然后您又谈什么达赖问题、南海问题。
请问,这些活哪些是外交官能搞定的?往法国派遣采购团,这是归商务部管的事情。而“在南海开战”这种事务应该归中央军委去管辖,都与外交部无干,与外交学院更无干。如果中央决定对某国断交乃至宣战,那么外交官的表现自然会强硬起来,还没到那一步时,强硬有什么用?
能用武力直接轻易解决的问题,需要外交干嘛?比如我玩电脑游戏《三国志》系列时,从来不需要外交,一路打下天下。可实际的世界是这种样子吗?
总结一下,你反感的根本不是外交本身的问题,而是对外政策的问题。很遗憾,外交部是国家政府机关,更确切地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内主管外交事务的相关组成部门,其一切行为都遵照国务院的政令与指示,只要你认为现任政府不是卖国政府,那么你就得认为外交部的行为不是卖国行为,而是为中国获取利益的行为。
前二日讨论说起来,中国外交部其实就相当于公关部,看吴院长的书里强调的也都是拉关系讲沟通的事儿。以前听过一八卦,前任外交部长就曾经说过和稀泥这种事儿归外交部管,喊打喊杀有别人呢。
老邓的原话是十六字:“冷静观察,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后来经老邓认可,写到文件里是八个字:“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吴建民断章取义,只说“韬光养晦”而舍弃了“有所作为”,明目张胆地阉割邓小平理论,并且妄称“要管一百年”,罪莫大焉。
好在此人已经不在外交第一线,扯淡也是扯淡而已。
不光中国如此,美国也一样。美国有个笑话,说国务院的主要任务就是证明五角大楼的做法是错的。
虽然外交学院进外交部的人口未必有北外多,但是外交学院里面上课的很多都是真刀真枪在外交场上干过活的大使,在外交学院能了解的实际外交内幕很多,比在外面的人空对空好多了。对外交实务不满的话,想办法去里面混几节课听也不迟。
另外自从电报这种东西发明以来,外交的大权就陆续回到了政治首脑的手上,旧日因为通讯障碍的缘故,大使可以大展身手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今天大使也只是奉旨行事,裁量空间非常有限。如果大使能够有很大空间,多数是他的驻在国不太受派出国重视,不值得中央花心思,让大使自己折腾无所谓。
《吴建民再谈外交“韬光养晦”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外链出处
吴建民:邓小平讲了24个字,但是其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两句话,应当说在邓小平在外交上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不当头、不扛旗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中国人一定要考虑一个问题,中国正在崛起,世界如何看待中国?我们不是一个很小的国家,我们有13亿人口,人类历史上可能没有13亿人崛起的先例。我们这个国家是从推翻旧社会,从革命成功建立新中国一步步艰难发展起来的。如果中国人要当头,那可能有一批人拥护你,但也可能有一批人反对你,那中国就可能走上新的对抗。对抗的结果是什么?对抗的结果是我们自鸦片战争以来面临的第一次中华民族复兴的机遇会丧失,这是一种非常不聪明的做法。
邓说的是24个字,6句话: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这6句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实际上就像老雪说的,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统一的,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
最后问一下,您的第三个字是怎么读的?
你的思维里有两个显著的问题;
1、陷入了纯粹的“欺软怕硬”。 国家之间是对抗,还是合作,不错,是要讲实力的,问题在于,仅仅是实力吗?
我换个问法--美国的实力远强于中国,中国暂时惹不起,忍,ok,没错。 但是,跟中国实力差不多的呢? 比如中法,实力接近,对抗起来谁也讨不着好,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岂不是白白便宜了其他人? 这个问题你想过吗?
2、陷入了非合作即对抗的单向思维。 前面我说过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有对抗,也可能有合作;既可能在某个方面对抗很激烈,但同时完全可能在另外一些领域相互需要,有合作的需求。
另外,这里似乎你又陷入了一厢情愿的单向思维--比如:“你不把他打疼了、、、、”,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在你把别人打疼的同时,别人也把你打疼了?(尤其是对于两个实力相近的对手而言)
以几个大国的关系论,中美之间自不必说,美法之间本身便有冲突,当中法相争,自然要各自寻求其他大国的支持,你觉得美国支持中国的可能性大,还是支持法国的可能性大? 我换个角度问,你觉得法国向美国示好的可能性大,还是向中国投降的可能性大?当法国和美国越走越近的时候,对中国是有利还是不利?
我想提醒一句,美国和欧洲一直是有矛盾的,中国在这个问题上虽然没有明说过,但实际上就是联欧制美。
中法之间是有纠纷,但主要矛盾是萨科奇上台后脑出来的,总不能因为一个萨科奇就把中法之前几十年攒下来的交情都一下子毁了吧? 一句“不把他打疼、、、、”,说得轻描淡写,但有没有想过做得太过就要结仇?说老实话,我很想知道一下让法国感到“疼”的一些具体的举措。
就算要斗,尚且要讲个“斗而不破”,你的路子,是直接“斗破”。
你必须保证可以做到一拳打开,才能避免百拳来,但对于实力相近的对手而言,你怎么知道这一拳必定能打开,而不是形成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拳的缠斗?
更何况,如果处处用这种非友即敌的对抗思维的话,就算打得一拳开,得到的更可能是反遭群起而攻之的更大被动。
另外,我想提请你注意把握“够”和“过”,即:如何才“够”了,而不是“过”了。
最早确实是24字,你说得很对。
但这24字是针对90年代初期中国遭受西方制裁封锁、苏东巨变的情况而提出的对策,不是守一百年的宝贝。
今天的外交战略,说得很清楚了,是要推行胡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即中国要为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作出贡献,这显然是“有所作为”的事情而不是“韬光养晦”。
俺的ID,最后一字念“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