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拿新加坡比一比内地和香港的居住水平 -- 网师园

共:💬253 🌺26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家园 偏激了偏激了
家园 这个夸大了,不过新加坡的房子确实比北京上海的好太太多了
家园 李光耀确实厉害啊
家园 新加坡公寓还有一条:室内高度要在3.5米以上。
家园 如果你买的公寓是99年地契

那与组屋的使用年限是没有区别的,除非你的公寓土地是属于freehold的。小型组屋的屋主可能属于低教育低收入阶层,但购买一手组屋的月入顶限是S$8000,所以组屋居民很大一部分即使以新加坡标准也并不能算是贫民,随便看看组屋的停车场,驾豪华车的也有不少。

家园 这个好像一般是叫使用权吧,而且好像不是只有本地户口才能买
家园 作为在新加坡住了十一年的人,觉得你说的有不少不确切的地方

如果和北京,上海,甚至是国内发达的省会城市比起来,新加坡的居住水平就更明显领先了
.

完全不同意。

有河友说什么电梯5楼一停, 尿迹斑斑,云云,是以点概面,矢之偏颇.

在雇有廉价孟加拉劳力天天打扫的情况下尿迹偶尔有,痰迹天天有,并非以点概面。夸张的事是居然会有人在电梯里拉屎。

网友说的电梯5楼一停就是指那些翻新过的老组屋,而且5楼一停是有点夸大的,至少我从没见过.

你在新加坡住过几个地方?大部分老组屋是五到六楼一停的,你居然没见过?

而且居住质量是很高的, 重要的是也不是很昂贵, 绝大多数人都能负担的起,而且不觉得负担很重.

的确是绝大多数人都能负担的起,但居住质量是很高根本谈不上,所有组屋都没有阳台!

从九十年代起,新加坡的所有新建组屋都是全电梯设计, 每一层都有电梯,而且通常一座组屋两个电梯. 房屋质量, 设计水平比起国内同时期商品房只高不低. 新加破近年开建的新组屋设计和外观 和万达在上海的那些精品小区档次差不多,甚至可以跟好. 但房屋建筑质量恐怕要超出不少.

你不可以老拿九十年代以后的新组屋举例, 大部分组屋是老旧的,新建的组屋大部在偏远的地方,本地人都不爱买,如文礼区有大批新建的五房式空置。另一方面,新建的组屋和万达的那些精品小区根本没法比,连阳台都没有。

新加坡公寓在住宅市场上不是主流. 就好象国内的别墅和普通商品房比起来也不是主流一样. 新加坡公寓和组屋的不同之处在于公寓带有自己的游泳池, 健身房, 桑拿房, 网球场,会所等等附属设施, 而且只对住客开放, 而且是免费的.

新加坡新的公寓和国内新的商品房差不多,所谓的免费是因为每个月要交200以上的物业费

另外公寓是所谓永久地契,

公寓分99年,999年和永久地契三种.

其实你文章根本的地方是对的:

总的来说,新加坡的组屋政策很好的解决了80%的新加坡人的住房问题, 重要的是也不是很昂贵, 绝大多数人都能负担的起,而且不觉得负担很重.

从这一点上来说, 住房问题新加坡政府解决的比国内好, 更比香港强的多. 可以说,这一点上:

新加坡 > 内地 > 香港.

这点我完全同意, 但是要把组屋的居住质量捧得太高我就不赞同了

家园 说实话,我觉得你对新加坡还不了解
家园 说的没错
家园 说的基本都是事实
家园 其他地方不知道,上海规定

只有本地户口才可以买

家园 缺乏基本的观察

说香港人

他们可以为所谓的民主, 人权, 西藏啥的频频上街游行示威

绝对是以偏概全了。

7成以上港人可以认同特首普选推迟至2017年以后。8成港人认同中国人身份,赞成统一。没有政治团体为支持西藏独立举行过合法批准的游行示威活动。奥运火炬传递中,支联会只能发动十来个人出来喊口号,相比上百万人身着红衫上街庆祝,他们有多大的代表性?我完全不能理解您这样虚构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香港的居住条件,我觉得您缺乏实际经验和实地考证。居住面积只能是居住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香港的公屋质量并不算差,居民购买的屋宇,一般面积在400-700呎之间(合30-60平米),实际装修和空间利用是非常合理的,既考虑到家居实用,也考虑了邻里间可能的影响。香港人一般小家庭居多,因此3-4口人居住并非拥挤不堪。

香港多山,很少平地。地域也很狭窄,人口650万,几乎能利用的地都在利用,此外还有环保考量,设立了大片自然保护区,是不准开发商利用的,并非土地储备。居民平均居住面积狭小,但是能相对合理开发利用(我一直很难理解刚结婚的小两口为何要住100平米两室两厅的居室),并且政府也能保障低收入者的住所,这些都是值得内地学习的优点,如何在您眼中反倒成了缺点?

我也在上海住了很多年。亭子间,老公房,公寓全都住过。如果非要让我承认上海一般市民居住条件优过香港,不用一些极端手段我是很难就范的。

家园 有几点不同意:

在雇有廉价孟加拉劳力天天打扫的情况下尿迹偶尔有,痰迹天天有,并非以点概面。夸张的事是居然会有人在电梯里拉屎:

首先看看国内的老楼房(25年以上的)有几个有电梯吧?1成?2成?这点新加坡和国内的大城市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还真没见过有人在电梯里拉屎,你见过?什么时候在哪里?至于尿迹,是宠物狗的尿迹。至于是否有变态的人会撒尿?谁也不能否认。但是我关心的是比例。新加坡和中国都有腐败,但是比例一样吗?

你在新加坡住过几个地方?大部分老组屋是五到六楼一停的,你居然没见过?:老楼的电梯大部分是停在1\5\8\11楼。你见过停在1\5\9\13的?我是没见过。

的确是绝大多数人都能负担的起,但居住质量是很高根本谈不上,所有组屋都没有阳台!:99%的公寓也没有阳台。你真想晒太阳?这边应该想法遮阳

新加坡新的公寓和国内新的商品房差不多,所谓的免费是因为每个月要交200以上的物业费:差多了,新加坡的公寓:全套装修,包括厨房厕所浴室地板墙壁空调衣柜橱柜,最重要的是室内高度3.5米和全套的小区设施。

我最不喜欢的是噪音,新加坡的摩托车不少,出租车和BUS的噪音很大,靠近大路就噪音比较大。

家园 作为在新加坡住了十二年的人,觉得你说的有不少不确切的地方

楼下【请我吃饭】说的几条我就不重复了

从九十年代起,新加坡的所有新建组屋都是全电梯设计, 每一层都有电梯,而且通常一座组屋两个电梯. 房屋质量, 设计水平比起国内同时期商品房只高不低. 新加破近年开建的新组屋设计和外观和万达在上海的那些精品小区档次差不多,甚至可以跟好. 但房屋建筑质量恐怕要超出不少.

首先,客厅、卧室窗户面对着公共走廊的动物园金鱼缸式的设计还是主流,至少占组屋80%以上,这种毫无隐私可言的斯大林式集体宿舍的设计是无论怎样翻新都无法改正的。即使是不得不住组屋的新加坡人都讲究住角头也就是因为如此

其次,这几年新修的组屋,也就是三巴旺、海军部、盛港、榜鹅、万国这几个新卫星城,虽然组屋的外观设计略有进步(其实有进步的主要也就是这五六年新修的,之前的还是动物园),但是房屋的密度却大幅度提高了。在榜鹅的轻轨上看着两边黑压压的组屋压在头上的感觉,和乘船在三峡中穿越差不多。而且这些新区的配套设施的保障形同儿戏,从榜鹅21到榜鹅21+,配套设施的建设一拖再拖,这次经济危机一来,估计榜鹅21+又要变榜鹅21++或者榜鹅22了

八十年代和部分七十年代建造还未拆除的组屋则基本上全部翻新了, 翻新的一个内容就是为那些原来没有电梯的小中层型组屋

且不说大部分七十年代的组屋根本就没有拆掉重修,波东巴西和后港你就这样略过了?

总的来说,新加坡的组屋政策很好的解决了80%的新加坡人的住房问题, 而且居住质量是很高的

新加坡人为什么会那么渴求5C?既然组屋和公寓都差不多为什么新加坡人都会希望多花一两倍的钱去买公寓?

重要的是也不是很昂贵, 绝大多数人都能负担的起,而且不觉得负担很重

新加坡组屋贷款的default rate是8%。在本地的中国人似乎从来都看不见大学校园或者白领大公司之外的普通新加坡人的生活。

我还是很希望政府能以广大普通人的福祉为重, 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房地产政策. 以中国的条件, 人才和物力,和TG的组织力, 应该可以达到新加坡的水平, 只是看他愿不愿做了

之前发的帖子已经强调过了,新加坡的面积和上海外环内面积差不多,但常住人口只有上海外环内的1/4,以这个人口密度,搞保障性住房根本没有问题。但非城邦国家有自由迁徙权的国家/地区根本不可能照搬这个模式。不说TG,就算是东京、台北,哪个又能搞组屋了?(要说社会和谐,日本和台湾的贫富分化可比新加坡这种自由放任的sin city小太多了)

家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