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学佛的真相(二十)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 淡淡微风

共:💬22 🌺3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学佛的真相(二十)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本来不想写这么大的题目的,还是喜欢从小处着手,只是有朋友问到了,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典型,就在这里写出来吧。  

  我们啰啰嗦嗦零零碎碎说了这么多篇,有理论有说法,能证明的不能证明的,玄乎的悬乎的,听起来象哲学的象神话的象迷信的,都不少了,又怎么才能应用到实际上呢?又应用到哪里才算真有用呢?

  说穿了,佛学的所有理论,如果不能指导实践,就成了空话,毫无意义。

  佛学里的世界观,是解释宇宙的组成,空间的构成的。

  生命观,是解释生命的分类与规律的。

  世界观与生命观加起来,是帮助你对世界与生命、物质与意识有正确的认识。

  还有一些关于修证方法与过程的,是告诉你怎么样根据自己的条件,找到适合自己的进步方法的。

  当然,在佛家看来,自己说的是真理,在别人看来,他们的说法才是真理,佛家的也许是歪理或者谬论。这个无所谓,谁对谁错,往往说不清楚争论不休。其实没什么好争的,谁都不知道答案,谁都不知道真理在哪里,都可以存疑。就算你觉得自己对别人错,也可以尊重别人的说法,等着科学慢慢发展,早晚会有结论。只不过,在结果还没有出来之前,还是慎重些的好,别过早的说别人错。

  那么,佛家各种各样的宗派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净土宗,是介绍了另外一个星球或者地方,环境好一些,条件好一些,可以让我们去进修,学习更多的知识。

  禅宗,是介绍了一种学习方法,让我们换一个方法学习真理,认识真理。

  密宗,是另外一种学习方法,从身口意一起下手,包含了理论与实践。

  唯识宗,是另外一套对世界对生命的认识体系,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分析方式看生命。

  天台宗,是从止观修证入手以达到证悟的方法。

  等等。

  不同的宗派,都是在利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中心进行解析,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对世界与生命进行正确的认识,找出生命的本质。

    

  其实,问题的答案,在前面都已经提到过了,我也已经忘了有没有总结一下,没有的话,现在补上。

  在谈及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放弃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而选择在森林里做一个隐士终老的时候,我们说,他是为了找出生命的真谛,解决自己与世人的痛苦。

  我们或许没有这么大的理想,我们可能只是为了自己:解决自己的痛苦。  

  一个朋友曾经笑话我,说一般老百姓都是吃饱就算,就是那些最简朴的想法,哪有那么高的追求啊。

  我当然不反对他的说法,但是,他只是看到了一面,或者说一部分,或者说一个阶段。

  人之所以高于动物,是因为人有更高明的思想。

  不同的人,也是不同的层次,有的人想这些,有的人想那些,有的人想的多,有的人想的少。

  但是人会变,这方面不展开讲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考西方心理学的内容。

  结论是,人是会学习会进步的,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人有思想就有思考,遇到痛苦就会想怎么样才能离苦得乐,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会思考为什么。等到他们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时,一定会寻找答案。

  真的从来没有思考过生命真谛的人,我还没有见过一个。

  我们只要看看社会上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说法都有人信就知道了。

  有同学在听我讲过心经以后,很惊奇的问:这哪里是宗教,根本就是哲学嘛。

  我微笑:当然是哲学,又岂止是哲学,还多着呢。

  我们来看看“心经”里怎么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翻译一下就是:所有的佛,都是依照智慧修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换成通俗的说法,就是,“对世界最正确的认识”了。

  那么,有朋友问了,学佛不是为了成佛,为了涅磐吗?你的说法怎么不一样?

  想的美,如果就为了这个,佛法也就不是佛法,与一般的那些宗教没什么区别了。

  当然是为了涅磐,但涅磐与“心”、“性”、“真如”等等一样,也都是一个名词,对一种状态的近似描述,并不是一个最终不会改变的“死”结果,而是“活”的状态。

  谁能说清楚涅磐是什么?

  大约是没有人的。

  涅磐,并不是你就从此闲着,什么都不做了,而是你具有了最高层次的修行水平、教学水平,你的责任与义务更高了。

  下一个任务,是更加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学的时候,修的时候,是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学好了,修到了,还是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而且这个服务是任劳任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实际上,这个“人民”的范围,在佛家还是嫌小了,不只是人类,应该是众生,包括所有生灵。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伟大的思想?更伟大的信仰么?

  这不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是什么?

  当然,你也可以说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空想。

  自然,不同的人,学佛的动机都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这么伟大的理想,尤其在开始阶段,有种种可能性,有种种不同层次。

  也许是为了金钱地位,也许是为了恐惧,也许是为了趋吉避凶,也许是为了逃避,也许是为了无聊,也许是为了灰心丧气,等等,不一而足。

  一般人,去庙里烧香拜佛的,与一般宗教无异,同时也把佛法通俗化庸俗化了;一般的知识分子,思考问题的人,研究佛学是为了好奇,了解真相;以学佛为事业的人,是想找出世界与生命的真理,要高明一些。

  无论是哪种,都是“不究竟”的,最终还是要进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终极目标上来。

  怎么落实这么伟大的信仰、又同时是这么空泛的理想呢?

  落实在“信、愿、行”上。

  信,就是信念,我一定要全心全意做这件事,并且做到底,即使丧身失命也在所不惜;愿,就是理想,我的目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任何私心杂念;行,就是实际行为,信与愿,不落实到实际行为,都是空话都是白搭。这个行,也不仅仅是自己都做到就可以了,还要帮助别人做到,是为了别人做事。

  所以,在律宗里,有八万细行之说,一点一滴的微细之处,都要做到。

  方方面面都做到极致,都做到最好,都做到完美。

  所以,佛的一个外号叫“两足尊”:福德具足,智慧具足。

  样样都做好了做到了做到完美,才能达到两足尊的结果。

  所以,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基础上,实现每个人、每个生灵的共同富裕。

  由一批先明白这个世界的真谛的人,带领大家都明白这个世界的真谛。

  用佛家自己的话说,就是大家都成佛。

  都成佛了,才能真正实现众生平等,由本性上的平等,到达实质上的平等。

  当然,换其他角度,还有种种说法,就不在文辞上纠缠了。

 

  问题出现了:如果你不能解决自己的痛苦,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你又怎么指导别人解决问题呢?

  所以,首先就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每个人又都怎么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从哪里下手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家园 沙发呀!先花后读:-)
家园 两小派,八大宗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形成两小宗、八大派。

两小乘属于小乘的成实宗和俱舍宗,这两小宗实际上在中国都是大乘宗的附属。大乘八大派有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

中国从汉到唐都是世界性的大国,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所以许多印度高僧都说中国人有“大乘气象”,而从事佛教文化研究和修行的中国人,的确大多数都喜好大乘,那些著名的高僧都有深厚的儒道文化素养。就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而言,三论、唯识、律宗和密宗这几派的印度文化气息就比较显著,而天台、华严、禅宗,则中国文化的气息就重得多——在印度是难以找到这种文化气息的。其中,隋代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宗,以“一念三千”说明实相;以“空、假、中”、“三谛圆融”来阐明止观;更以“五时八教”对释迦一代时教作全面的判解,实为天台宗之精华与特点,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中,最早成一家之言。

隋末唐初,吉藏开创三论宗,他师从释迦言教,继承龙树——鸠摩罗什以来的中观思想,提出“二藏三轮”的判教主张,认为“真、俗二谛”概括了释迦言教的全体,言教外别无所谓“二谛”的境界;更以“八不中道”、“四重玄意”层剃空有,无论立、破,均归于“无所得”;更提出了“若于无所得,不但空为佛性,一切草木并是佛性”的主张。

唐玄奘大师归国后,对佛经的翻译,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超过了前人,共译经75部,1335卷,以《瑜伽师地论》、《俱舍论》、《大般若经》为中心,展现了印度佛教的全貌。并对与这三部经有关的经论,都作了相应的翻译和介绍,使人较为清楚地了解印度佛教发展的脉络。这种治学的气象,为印度学者所无,中国古代亦仅有玄奘一人。尤其是玄奘对《成唯识论》的编译,精深博大,成为历史上唯识学的唯一代表作;关于因明方法的应用,以至在印度所立论的“真唯识量”的绝对造就,也是印度因明中所无,实为玄奘大师的独创,唯识学的创立,为整个佛教理论的圆满,乃至对整个人类文明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法藏大师创立的华严宗,虽借鉴于天台、三论及玄奘的瑜伽学说,但其特标“别教一乘”、“法界缘起无尽”则殊胜无匹。他把生死、涅槃、真俗、本末、因果等种种二相分别,全都归入“法界缘起”,点出了“因彻果海,果彻因缘”这一令人观止的宏大精深的菩萨境界。从教理出发,依据人们思想所能到达的理境,华严宗可以说是登峰造极、无与伦比。

虽传说禅宗肇始于齐梁,由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师达摩把释迦“拈花正宗”传入中国,但真正的开山祖师应是六祖慧能。禅宗是从分析名相、辩驳教理的百家争鸣盛况中站出来,独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大旗,提倡“单传直指”,把佛教的“四出四入”全都会归于心,摆脱了一切教条的笼罗,并与生活打成一片,从生活中体验身心性命,人生宇宙的真谛。在师徒传授方面,更是在日用动静的起心动念、嬉笑怒骂、吹歌弹唱、激扬指点、杀活纵夺中实施。这虽是马祖之后才大见开展,但具体端倪,已为《坛经》说蕴涵。故使禅宗成为似宗教而非宗教,似哲学而非哲学,似艺术而非艺术。这不但对佛教具有革命性,对各个欲得人生解脱的人们创造了一个历史上举世无双的特殊思想体系。有的学者把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甚至认为禅宗的优点,之儒学内部本来就有,而儒家的思想,有的部分为禅宗所无。其实不然,禅宗许多特点都带有儒家或道家等中国文化的思想。但是,禅宗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彻证“无生法忍”。这是印度佛教思想的精华所在,为中土文化所无。而禅宗内浸透了这一点,所以毫无疑问是接受了佛教思想,才能开放出这样璀璨光明的花朵。

关键词(Tags): #佛学#禅宗
家园 感觉你说的更像是成菩萨,而不是成佛,呵呵:)

学的时候,修的时候,是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学好了,修到了,还是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所以,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基础上,实现每个人、每个生灵的共同富裕。

  由一批先明白这个世界的真谛的人,带领大家都明白这个世界的真谛。

好像菩萨是发愿上乘,常怀天下苍生, 解难救危,不贪福报福德,还有就是普济佛慧,广度有缘众生等等。

而佛是心无所住亦无所不住,无相,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浑沌一体,如如不动。

瞎说的哈

家园 涅磐是“活”的状态,我也一直这么认为

花之:

涅磐与“心”、“性”、“真如”等等一样,也都是一个名词,对一种状态的近似描述,并不是一个最终不会改变的“死”结果,而是“活”的状态。

家园 呵呵对啊,如果是死状态,这佛还成个什么劲儿啊:)

多谢:)

家园 呵呵说的很好啊,花:)

呵呵,你觉得,在为人民服务这方面,佛跟菩萨能有什么不同呢:)

你关于佛的那些描述,对高地菩萨来说,又有哪条做不到呢:)

家园 多谢补充资料。
家园 谢花:)
家园 淡淡微风兄,有个跟出家有关的案例想请你帮助分析下

这个离婚案是我前几天在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里边看到的。网上视频没有找到,我把介绍文章发下,文章里没写到的细节在下边补充。

丈夫突然剃度出家 法官到寺院开庭审结离婚案

2008-08-29 09:45:07

  因在生活中难以承受不幸带来的打击,以及为逃避母亲与妻子有矛盾等现实问题,36岁的赵明选择了到杭州一寺庙出家。其妻抱着年幼的女儿辗转寻找到赵明,劝说无望后将其起诉要求离婚。近日,密云法院法官来到赵明出家的寺院,在寺院里审结了这起离婚案。在法院的调解下,赵明与妻子离婚。

  2002年,当了12年兵的赵明从部队转业回家,成为密云一家纺织厂的机工,并用退伍转业的钱买了一套房子。2004年8月,赵明经战友介绍认识了李莲,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于2005年元旦结婚。婚礼上,双方亲友都赶来祝贺,只有赵明的母亲当时在外地没有赶回,未参加儿子的婚礼。第二年8月,李莲生下一个女儿,孩子几个月大时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夫妻二人为给孩子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赵明还向母亲和哥哥借了上万元,但孩子还是在6个月大时不幸夭折了。

  “除了女儿去世,在我退伍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我年轻的叔叔和婶婶去世了,我在部队最要好的战友也去世了,这一切对我的打击太大了。”赵明说。

  婚后,李莲与赵明母亲间的婆媳关系一直不睦。赵明说他被“夹”在两人中间,无法调和双方的矛盾。去年7月,赵明给妻子留下一张纸条,说把家里的财产全部留给妻子,“自己走自己的路去了”。当时李莲已再次怀孕6个月。

  赵明出走后,只是偶尔打电话给母亲,从不和其他人联系。为了寻找丈夫,李莲四处打听,直到去年年底才从婆婆口中得知赵明已经剃度出家,但仍不知道他的具体下落。

  今年6月23日,李莲将赵明起诉到密云法院要求离婚,当时她只是想以此方法逼赵明“现身”。最终婆婆又透露,赵明可能是在山东某寺庙出家。李莲抱着已出生10个月的女儿,在婆婆和父亲的陪同下,从北京坐车到山东,后又辗转到杭州,终于在一寺庙找到了赵明。

  李莲劝说赵明与她一起回家生活,但赵明并未回心转意。最终,李莲决意与赵明彻底断绝夫妻关系。

  李莲在寺庙住了下来,并向密云法院说明情况,申请法院能够到杭州开庭。密云法院接到申请后,考虑到案情特殊,为了方便当事人,决定到千里之外的杭州调查案情并开庭审理。

  8月25日,坐了一夜的火车和大半天的汽车之后,承办法官来到赵明出家的寺庙。开庭时的法庭很简单,就设置在寺庙接待站的禅堂廊下,一张圆桌就是审判桌,法官和书记员正襟危坐,李莲和身着僧袍的赵明分坐两旁。

  法庭上,双方都同意离婚,在法官的主持下,李莲和赵明达成调解协议:双方离婚后,女儿由李莲抚养,赵明婚前的个人财产和夫妻共同财产均为李莲所有,共同债务由李莲承担。

外链出处

内容大体就是上边说的这样,男方的母亲非常信佛,这位当兵回来结了婚,一开始有一个女儿因生病去世了。妻子跟婆婆的关系开始恶化,生活起居上也有矛盾,最大的矛盾是妻子一直要求让丈夫脱离大家族另开一户单过;男方家里的老人不同意,觉得好几代人都在一起生活,分家是大逆不道。这件事闹得很凶,都吵到了村委会;结果丈夫在妻子怀孕6个月时出走,音讯全无。妻子去问婆婆也一直都是隐瞒,结果到孩子出生7个多月才知道丈夫已经在杭州天目山出家。(从节目里看,婆婆信佛信得比较深,似乎以前跟儿子说过最好不要结婚;采访已经出家的儿子时,他说觉得妻子孩子都是债,那个夭折的女儿就是讨债的等等。关于孩子抚养的问题,他说如果交给他管有信心抚养好,寺庙里的僧人也有有子女的,寺庙机构会照料一下)

基本就这些了,我尽量把内容表述的清楚。在下就是想问问微风兄,这样的人这样拜佛合适不合适?在下实乃俗人一个,像弘一大师那种情况就不是很能理解,不过似乎他对家庭多少做了安排,妻子儿女生活上还不至有问题。像这位这样老婆怀着孕就跑去出家,孩子出生了也不闻不问,财产,债务的问题一概不管;要不是妻子要跟他离婚,连他人都找不到,一起信佛的母亲还帮着隐瞒踪迹。难道说自己出家拜佛,为人父,人夫的责任都不用尽了,连管都不该管?我是怎么想也想不明白,看微风兄的文章之后在下对佛学也没明白多少。所以在此想问问微风兄,对这个案件的问题从佛学上怎么看?

家园 【寓言】温水锅里的青蛙们

有一口巨大的锅,里面盛着水,还有不少露出水面的假山。锅下面支上火,慢慢地烧着。

许多青蛙在这口锅里玩耍,它们都知道最终难逃被烫死的下场。

不过青蛙们的见解有别。有的青蛙认为:这口锅里的世界就是一切(这叫“唯锅主义”),我们虽然难免被烫死,但可以抓住有限的时光来享乐,譬如那些假山上长着青苔,端的是个好去处。 可惜假山的地盘很有限,于是青蛙们分帮结派,为抢地盘而勾心斗角、费尽心机,甚至大动干戈。 今天帮派A做了老大,占上风水宝地;帮派B做了老二,占上次等宝地;帮派C摩拳擦掌,准备撅起;……。明天格局倏变,帮派D坐上一把交椅。如此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还有少数青蛙认为,锅外还有别的天地。不过在这儿又有分歧。有的青蛙认为,跳出锅子就可以得到永生;而另有青蛙认为,即使跳出锅子,恐怕还是难免一死的,但只有跳出锅子,才能研究锅子是怎么做的,火是怎么烧的,才可能将火熄灭。

Anyway, 一只青蛙不顾他的青蛙太太和小蝌蚪们,扑通一声跳出锅去也。他的青蛙太太悲伤莫名

锅外的青蛙安慰她道:“如果你的青蛙丈夫忽然四脚一蹬,呜呼哀哉了,那么你和小蝌蚪们不也一样失去丈夫和父亲了吗。就算他不跳出锅,为你们觅得一块栖息之地。这还是不能解决你们被烫死的命运。他现在跳出去,是为探求真相,是为了最终完满地解决他自己、你们母子,以及其它锅内青蛙被烫死的宿命。”

家园 这跟信什么没关系,这是被逼的

看报道就那么简简单单的几行字,谁知道实际生活中那个妻子怎么逼的 她老公啊。

别以为怀孕什么的就可怜兮兮的,鬼知道是不是那女人要用孩子做要挟。

最讨厌某些自称信佛的人,除了整天逼着别人吃素之外就是整天抱着猫粮喂野猫,还号称这叫有爱心。

四川地震捐款的时候怎么没见那么起劲啊。

再有就是讨厌那种信了佛就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家伙,整天劝这个劝那个,好像他知道什么人生真谛一样,就差编本《人生指南》了。

老觉得自己爱心大大地,嘁,他那点爱心不过是想自己有个好来生、可怜可怜小猫小狗而已。对这个世界,对人类可曾有过一丁点的爱?

挤公共汽车的时候倒是挺来劲。

家园 清官难断家务事啊:)

就象楼下将军兄所言,这哥们看来是真的被逼急了,要不然也不至于。他真那么想出家,哪里用得着等妻子怀孕6个月,还不早就跑了。所以这里还是透露出一些信息的:)

不过,还是应该把身外事安排好,学佛不是什么都不管不处理,而是要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妥当。当然,不会每件事都符合世俗的看法就是了。

出家人学佛人也千百样,不能一概而论,他这样的情况,原则上正规寺庙都是不那么容易接受的,都会先劝说再视情况而定。我估计他是找了个小地方出家,又跑别处挂单什么的。要不然就是隐瞒了真实情况。

佛法不离人情,不是脱离人世之外的。

家园 呵呵这个批评的挺好:)

假学佛的太多,麻烦:)

家园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