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饭碗,华国锋,袁隆平,李振声和中科院院士 -- 海纳
关于野败的发现,看报道:1970年秋季,袁隆平带领他的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进行研究试验,向该场技术员与工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11月23日上午,该场技术员冯克珊与李必湖在南红农场与三亚机场公路的铁路桥边的水坑沼泽地段,找到了一片约0.3亩面积的普通野生稻。当时正值野生稻开花之际,因为李必湖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很深的感性知识,他像当年导师袁隆平寻找不育株一样,在野生稻群中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奇迹终于出现了!就在他们找到野生稻之后20分钟左右,李必湖和冯克珊发现3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他们惊喜交加走近野生稻雄花异常稻株,进一步观察发现这3个稻穗生长于同一个稻蔸上,由此初步推断为由一粒种子生长起来的不同分蘖。除这3个稻穗以外,还有大量的匍匐于水面生长的后生分蘖。
所以我用“配合”,而不是用“合作”或者“协作”,以区别后来的全国大协作。
古人云:闻道有先后,一项技术从理论到成熟技术,有许多细节需要解决。一字都可以为师,袁先生当得起周先生的先行老师。
李先生能与袁先生同列,是因为农学界只有他两人获得过“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然你是专业内人士,如果你认为这个奖李先生不应得,或者说还有人应该同时获奖,希望你能说出来,为我们这些行外人士增长些见识。
市场上卖不出好价钱,不知道有没有根据?
他们说杂交稻是用来交公粮的。自己吃的,以及自己到市场上去卖换零用钱的,反倒是传统稻。
东北大米是杂交水稻么?
最初的大多数杂交组合确实食味品质一般,不如常规稻(不过80初期年代有一个叫桂朝2号的常规稻品种,更难吃),没办法,当年首先要保证温饱,所以育种的目标第一是高产,无法过多考虑品质。
现在的许多新杂交组合,在品质上有很大改善,不亚于好品质的常规稻,这个你可以“袁隆平”为关键词,就能搜到相关报道。
东北大米是个地域性的概念(也就是说里面既有可能是杂交稻、也有可能是常规稻)。
一般有这样一个规律,北方种植的水稻,其品质往往比南方的好。小麦更是这样。
这主要是与日照和温度的不同有关。
还有就是粳稻比籼稻品质好。
四川话听来好风趣啊。
你有证据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么?
抛开所有修辞手法和“普遍联系”手法,你的“证据”就是一个,
——
袁隆平没有进入中科院。
跟国家要项目要资金,搞关系院士
笑贫同志说的好,“不争论”
老兄深得286真传啊
花你一个
从你的文章可以归纳出:
1) 华在文革中保护了袁不受冲击, 并且给了袁很大的人力物力上的资助;
2) 袁或者是天才, 或者是运气极佳, 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在70年代实现了突破
实在无法得出文化大革命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结论.
当然我也不相信所谓科学的春天云云, 90年代我听中科院报告, 知道生物+物理口一年的拨款, 心都是凉的. TG所谓的科教立国, 从来都只在纸上. 这个, 从老毛鄙视知识分子开始, 是一脉相承的.
老毛不反对知识分子掌握的技能,反对的是知识分子的脱离群众。
苏联模式告诉我们,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是喜欢脱离群众的,这不以人的意志和社会制度为转移,是人的自私天性使然。
不能同意
不可否认,国内科技界是存在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阴暗面,在科学院系统内部,拿着国家的钱胡作非为的行为并不鲜见,但不能因此说科学院就是圈钱机构,只知道搞钱的不少,踏踏实实工作搞研究的也是很多的,不说别人,我隔壁办公室的一位院士就是如此,已经70多岁的人了,还每天早上8点之前就上班工作,让人十分敬仰
文革,除了武斗最疯的一两年,科学技术是有实实在在的进步的。众所周知的就不说了。您可知道王选的活也发端于文革?而且是国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