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禅门闲话】徒弟度化师父、徒弟帮师父开悟的例子 -- 衲子

共:💬90 🌺4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对头。我的老师笔名‘萧平实’,明心的内涵十分“平实”故。
家园 如果说要自己悟出来证出来的话

启其意,受真诀,难道就不是说破了么?这只是当众说和偷偷说的区别吧?

家园 问得很对。正如我前面说的,唯识宗学人是明讲的

禅宗学人应该自悟。但明讲也不是不可以,如果老师认为学生的程度已经够了,帮他一下也是可以的。

家园 不是说自己憋出来的比较有后劲么?

就是说如果说早了的话,就会影响后面见性,破牢关的效率对不对?

那完全不说呢?完全不说是不是也有人会悟?而且会悟得比较快?佛祖拈花,迦叶微笑。那是悟了么?哪一层呢?

所谓传衣钵,是指师父踢的那最后临门一脚么?还是真的有什么掌门令牌授受呢?

偶的问题真多啊,偶自己也不好意思了。。。不叫师父叫什么呢,叫师兄?反正您悠着点,下个星期或者下下个星期再回答我好了。

家园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禅宗里面没有秘密。

禅宗如何传法

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授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若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慧能启云:“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慧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得出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慧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慧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慧能生在边方,语言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

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这一段涉及到禅宗传法的问题,禅宗传法历来不少人认为其中是个秘密,所以有必要要好好考究一下。禅宗历代传法,文献记载都极为简略,几乎都是一句带过,没有什么具体的交待,只有在《坛经》的这一段中,过程显得较为详细。我就五祖传法、六祖得法,谈谈我的看法。

五祖听到六祖前面的那一番话后,立刻印可了他,“三更传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传的是什么法呢?就是五祖说的:“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①。”许多人认为其中有秘密,说五祖传六祖时付了密法。传了“修命”的秘诀等等,这都是在外面瞎猜。五祖明明说了:“昔达摩祖师初来本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物,代代相承”。为了破除外人的疑惑,使之有尊信之心,才把这个衣钵代代相传。有衣钵的,就说明得了祖师的法,有资格传法了。而这个法,就是“以心传心”,“自证自解”的法,也就是“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而这个“本体”、“本心”,就是六祖在上面大悟的那个“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那五个“何期自性”。这个“本体”、“本心”就是佛性,就是般若、菩提、涅槃,决不是什么“修命”的密法、命宫等等一类的延年益寿、神通妙用的法可以比拟的。一个是本,一个是末。许多人在根本要害之处不知下手,而对这些枝枝叶叶的事感兴趣,空忙了一生,最后仍然没有结果。

“以心传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我的心传给你,你以你的心受之,以心传心,以心印心。禅宗的这种传授方式,并不是强迫灌输,不是用什么方法勉强你开悟,必须是你自己“自悟自解”。这里讲得多明确呀!“师师密付”,因为这个法不是用语言文字表达得了,所以老师传法时采取秘密的方式。但与其他道门传法的神秘性不一样,他们叫你赌咒发誓,不能随便泄漏,否则刀砍雷劈。佛教不是这样,所以五祖要六祖“广度有情,流布将来”,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法,懂得这个法。佛教是普度众生,巴不得一切众生都立地成佛,惟恐其不快,有什么秘密舍不得布施给众生的呢?佛曾舍身饲虎,舍身饲鹰,这种精神,哪里是自私自利的人办得到的,又怎么会创立那只糊涂的法呢!

需要留心的是“善自护念”,要说秘传,这可以说是唯一的秘传了。许多人对悟后是否继续修行争执不休,看来五祖是强调悟后必修的。开悟虽然见了根本,仍然需要在根本上继续锻炼,不要让其他的东西给干扰了。对悟后必修这一点,大家不要怀疑,因为我们的功德和力量明显不够。以烦恼来说,开悟的人对烦恼肯定有力量,若没有力量,这个开悟就不是

①见上一页注释。

真实的。

依教下来讲,烦恼有两种,一是分别我执,一是俱生我执。分别我执是个人后天习染而成的烦恼,俱生我执是先天带来的烦恼,这在十二因缘中各占有几个环节。佛教认为,烦恼的中心是我执,没有我执,各种烦恼失去了依止就无从发起。分别我执又叫修所断烦恼,这就必须通过长时期的修行才能加以解决。还有功德,那是要不断地去做才会圆满。所以有了见地更要修,不要说“悟后不修”或“修即不修,不修即修”一类的话,要实践,要老老实实地继续修行,用六度的思想来检验自己,要得真实的受用才行。所以,单凭“善自护念”这一点就怎么了悟后必修。以六祖大师的天资尚且如此,何况其他。

还有一点,不要当“自了汉”,还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要好好为众生服务,把佛法的种子传下去。《法华经》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应现世间。这个大事因缘,就是要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要一切众生如佛一样,悟入诸法的实相。所以开悟后的事情是没有了期的。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有了期,就没有发菩提心,就不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达摩传法的公案,大家是熟悉的。达摩西来,与梁武帝谈道不合,北上嵩山,在少林寺面壁9年。要知道,无上大法绝不是少福浅慧的人可以得到的,据说二祖慧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恳和求法的决心,硬是用刀把自己的左臂砍下来作为供养,求达摩指示。但达摩传的是什么法呢?他只是谈谈地问:“你要我传什么法给你呢?”二祖用生命的代价取得的这个提问资格,问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竟然是:“我心不安,乞师与安!”这个问题值得一条手臂吗?说真的,许多人看到这里时都熟视无睹,包括一些学禅的,随便听听就过去了,没有认真地反省。要知道人类从有知识到现在,一直是心不安的。佛教讲世间是五浊恶世,每个人又有其中的烦恼浊,见浊,在这个世间你怎么能安得了心呢?一般人平常时感觉不到什么,但一到关键时候,心里安宁的有几个?释迦佛当年就是因为心不安才出家,出了家心里还是不安,后来到菩提树下开悟,才解决了问题,心安了。

到底认识宇宙是怎么回事,佛法是怎么回事?连慧可这么著名的法师都弄得心不安宁,于是立雪断臂,才向达摩求安心法,可见其心迫切到什么程度。而传法的人呢,居然9年不开口,这到底是什么法呢?要知道,达摩到中国时已经百多岁了,从印度来中国就是为了传这个法。百多岁的人居然如此耐心,为了一个合格的传法人居然等了9年,知道这些,才知道这个法的重要,也才知道二祖所问的重要性。

达摩终于说话了,说得也很奇怪:“安心,好啊,你把心交给我,我与你安!”慧可一反省,什么是心呢?我们的心又在什么地方呢?大家可以结合《楞严经》七处证心那一段看看,就是说这个问题。一般的人,包括许多专门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还想不到如此的广泛和深刻。但二祖却是深入其境,远不是书斋里闲谈,有那么多的悠闲气氛。心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哪儿都不是,哪儿都找不到,于是对达摩说:“欲求自心,了不可得。”达摩对这句话有什么反应呢?达摩只是平静地肯定了他说:“与汝安心竟。”安心法就是这个,任务完成了,慧可于是成了二祖。对这个公案,大家好好去参,可不要停留在二祖现在的答话上,那是二祖的。可不是我们自己悟到的,如果头脑中有了这么一句之类的现成答案,自以为懂了,悟了,就成了船子和尚所说的“一句合头语,万世系驴橛”,你要开悟,那就难上加难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禅宗传法的特点。

六祖得了法,五祖担心有人害他,亲自把六祖送过了江。在船上六祖的那番对话,都是见性的人以本分相见的机语,句句带玄,丝丝入扣。所以我们说宗门答话不是随便的,两者要真正的相投——所谓“啐啄同时”。老师接引弟子,如同母鸡孵小鸡一般,小鸡在蛋壳里成熟了,要出来了,在里边啄,而母鸡在外边啄。母鸡啄早了,鸡儿子没有成熟,啄不得;迟了,小鸡就会闷死在蛋壳里。祖师们接人答话,就如同接生婆一样,一点马虎不得。外行看《五灯会元》,认为祖师们的答话是随便乱说,故弄玄虚,如同说相声一般,那怎么行!要知道机锋一来,如杀人刀,如和活人剑,有杀有活,有纵有夺,都是应机而发,引人悟入。不然就文不对题,甚至把人引入歧途。五宗七家里如临济的四宾主、四料简,曹洞的五位君臣等,都是著名的接人手法。

再说神通,祖师们有没有神通呢?五祖预言:“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似乎又透露了消息。从《坛经》、《高僧传》中记载的一些高僧的传记看,有神通的例子很多。高僧们是戒妄语的,他们的话是可信的。不过禅宗对神通不重视,因为对解脱生死并不重要,了脱生死的功夫也不在神通上。但修行到一定的火候上,神通会自然到来,无须你去执着追求,只是涵养本元,本元养熟了,技末之事——如神通等,有没有又有多大的意思呢!

关键词(Tags): #禅宗#佛学#传统文化
家园 宗下和教下的区别

禅宗称自己为宗门,为了与佛教的其他派别区分往往又叫“宗下”,而其他宗派来统称为“教下”。

在禅宗产生的当时,教下关于义理的论述已经非常多非常详尽了。但是,佛学应该是提倡具体的真修实习还是满足于对教理的阐述呢?

这里就是宗下和教下的区别之所在。

禅宗强调的是无论戒定慧三学等等佛学知识,都应该在具体的行动上有所体现。比如我们河里前段时间关于婚姻问题的讨论,这是大家都要遇到的问题。有的河友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这些建议如果只是停留在讨论、分析阶段,可以这样讲,你说得再好听,讲得再舒服。都是空事,关键是当事人自己的亲自实践。

禅宗的公案,是公开的言说,其中实无什么秘密。如果有秘密是当事人自己被自己给欺骗了,这里老师给你讲了,还是老师的。你以为懂了,还不是你自己的。换个情况下,你又做不到,等于还是不懂。所以,老师不讲其目的是不能代替你去找出问题的答案。

这里没有秘密,请参考前贴《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

关键词(Tags): #禅宗#佛学
家园 先别叫师傅,叫衲子把他开悟证秀一下之后再说。

他自称是明心开悟了的,已经是萧氏欢喜地大菩萨~~

云云~

家园 喇嘛邪教徒又在造谣:“欢喜地大菩萨”云云
家园 嗯,可以这么说。

对。因为见性和破牢关,就算讲了也没用,如果没有功夫,还是‘见’不了,还是体验不了自己的意根与如来藏的互动。 需要什么样的功夫呢? 需要细腻锐利的洞察力。譬如睡着前的最后一个念头是什么,醒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看得清清楚楚。

打个不太恰当的太极拳的比方,就算讲了“一羽不能沾,一蝇不能落”,如果学人功夫未到,还是体验不了。

完全不说,自己证悟当然是可以的。禅宗大部分的开悟者,都是这么过来的。 但教理的基础必须明白,否则如果对佛法完全不知,那肯定悟不了。

佛祖拈花 —— 迦叶于此明心、见性。

至于衣钵,请见[不同的蚕]上面的帖。

家园 坛经末尾,六祖有告诫:

法海本《坛经》

善知识。后代得悟法者。常见吾法身不离汝左右。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是佛故。终身受持而不退者。欲入圣位。然须传受时。从上已来默然而付于法。发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须分付。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在在处处勿妄宣传。损彼前人。究竟无益。若遇人不解谩此法门。百劫万劫千生断佛种性

宗宝本《坛经》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所以,有正法可付,只是若根器不具者闻之不解,反有害处。

家园 谢谢!

这就逻辑比较清楚了

我实在是看到一大段不明白的东西就纠结,衲子兄费心了。

家园 花谢回复

这么多。。。偶慢慢看啊

家园 偶看电视里面师傅来师傅去的

叫师傅和叫和尚不是区别不大么?

家园 再重复一次:禅宗无秘密!

衲子你之所谓《坛经》末尾的告诫,在位置上是错误的。

你引用的经文见于《般若品第二》。

家园 你问的问题表明你很有智慧,也很用心。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